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沙州回鹘时期的敦煌石窟主要是供应人们的服饰。从这一元素上看,沙州回鹘供养人像和西域的高昌回鹘供养人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此外,回鹘民族的服饰与其他地区的服饰之间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相似之处,这也充分证明回鹘的服饰与中原、中亚和西亚等多个地区的服饰彼此之间有著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敦煌壁画;沙州回鹘;高昌回鹘;中原;西域
研究人员认为,西夏立国之初,敦煌地区主要由沙州回鹘掌握政权,而在沙州回鹘统治敦煌的时期修建了一些石窟,从这些石窟当中所供养的人物造型、服饰以及艺术风格上来分析,可以看出,沙州回鹘所供养的人像与西域壁画当中的高昌回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相似性,这也充分证明二者在文化上进行了融合,此外,这一时期的服饰在风格上与中亚、中原和西亚等地区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相似性,因此几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1沙州回鹘供养人像的服饰特征
观察莫高窟当中供养的人像,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像与新疆和佛寺当中的人像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些人像通常头戴莲瓣形的尖顶高冠,冠后有绶带,同时身着开叉长袍,长袍主要为圆领,袖子较窄且印有团龙纹,腰上系有蹀躞革带,脚上穿白色的长靴。
新疆北庭高昌回鹘西大寺壁画当中有一幅回鹘天公主的供养像,其头戴金冠,金冠的形状为桃形,两鬓抱面双耳佩戴大耳坠,同时身着花纹长袍,长袍为大翻领,红色小袖的样式,且领子上带有饰品,饰品上面有忍冬纹。这与现存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的喜悦公主像颇为相似。二者都是头戴如意博鬓金冠,且将两侧的鬓发挽起,并插上金簪,金簪上还刻有金镂雕式的云纹,头上还刻有凤凰纹的金饰品。二者均身穿弧形大翻领小袖的长袍,领子上均印有忍冬纹,在领子的边缘、袍子的中间以及袖子的上部和膝盖部位都设计了联珠纹装饰线,从而更好地展示了回鹘服饰独特的韵味,而之所以形成这一文化特色,则是与中原文化以及亚欧文化的融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中原服饰文化对回鹘服饰文化的影响
回鹘民族最初是我国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人们一般在蒙古高原上过着柚木生活,最初该民族集中在漠北地区,之后迁移到了天山北部,在唐朝时期,回鹘人就与唐朝建立了非常和睦的外交关系,而自该民族建立到灭亡,近200年的历史中,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与唐朝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二者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也非常频繁。
由于回鹘与唐王朝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来往,所以二者的文化融合也非常明显。盛唐时代是一个非常繁盛的时代,唐朝拥有着大国的地位,因此唐朝在这一时期也在不断地吸纳各方文化,同时又将自己吸收的文化经过适当的调整和改良,形成中原文化后再将其传播到更大的范围。而回鹘民族服饰的汉元素就是学习唐朝时期的中原文化的一种非常典型表现。
回鹘的贵族男子主要身着圆领窄袖的长袍,这种风格的服饰是融合了北周时期的鲜卑褶衣与西域的龟兹服饰,最终形成的一种款式。该服饰在隋唐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常见。这一时期男子经常穿戴幞头靴袍,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这种服饰从中原传播到了边疆地区,因此也对少数民族的服饰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疆地区高昌回鹘的男子就经常穿着团花圆领窄袖袍,这种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原服饰的影响。
3中、西亚服饰文化对回鹘服饰文化的影响
公元9世纪中期,回鹘被迫西迁,西迁后,人们通常生活在连接中亚、西亚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上,中亚和西亚与新疆地区都隶属西域这一范畴。因此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更加明显,生活习惯和衣冠服饰等方面都会有所融合,并且文化传播范围也更广,不同民族共同铸就了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
在位于新疆的南昌石窟当中就可以发现很多域外的人物形象,在衣冠服饰的风格上与高昌回鹘存在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供养礼佛图当中有两位萨珊波斯贵族供养人特写像,一位双手合十,正在虔诚地礼拜,其面色较黑,整体形象较为瘦弱,且有浓密的胡须,身后和两侧披着很多的头发,头上佩戴了一顶白氎折巾帽,身着黑色紧身长袍,长袍为圆领小袖的样式,在两袖的上臂之间、前胸和袖口中间都镶嵌了颜色较浅的装饰物。此外,还在腰下设置了护套和束袋。另外一位双手拖着金色的托盘,保持站立的姿势,方圆脸型,皮肤较白,浓眉大眼,在前额和双肩上有很多辫发。从其服饰风格上来看,该人应为波斯的贵族人士。壁画中中亚、西亚游牧民族的衣冠和服饰与回鹘民族的服饰非常相似,这也是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因此,我们也可以断定回鹘服饰的传播与西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4结语
回鹘西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民族服饰的风格上从简朴逐渐转变为奢华,甚至还出现了金银配饰,从游牧社会逐渐转为农耕社会,且民族的性格也更加的平和。在西迁的过程中,回鹘民族还充分学习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促进了该民族的发展,而敦煌壁画当中的回鹘服饰就是这种文明变化最为重要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竺小恩.敦煌石窟中沙州回鹘时期的回鹘服饰[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38-42.
[2] 谢静.敦煌石窟中西夏供养人服饰研究[J].敦煌研究.2007(03)
[3] 森安孝夫,梁晓鹏.沙州回鹘与西回鹘国[J].敦煌学辑刊.2000(02)
[4] 谢静,谢生保.敦煌石窟中回鹘、西夏供养人服饰辨析[J].敦煌研究.2007(04)
作者简介:
李兰馨,(1994.5—),女,汉族,籍贯:江苏张家港,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吕 钊(1973.10—),男,汉族,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敦煌壁画;沙州回鹘;高昌回鹘;中原;西域
研究人员认为,西夏立国之初,敦煌地区主要由沙州回鹘掌握政权,而在沙州回鹘统治敦煌的时期修建了一些石窟,从这些石窟当中所供养的人物造型、服饰以及艺术风格上来分析,可以看出,沙州回鹘所供养的人像与西域壁画当中的高昌回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相似性,这也充分证明二者在文化上进行了融合,此外,这一时期的服饰在风格上与中亚、中原和西亚等地区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相似性,因此几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1沙州回鹘供养人像的服饰特征
观察莫高窟当中供养的人像,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像与新疆和佛寺当中的人像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些人像通常头戴莲瓣形的尖顶高冠,冠后有绶带,同时身着开叉长袍,长袍主要为圆领,袖子较窄且印有团龙纹,腰上系有蹀躞革带,脚上穿白色的长靴。
新疆北庭高昌回鹘西大寺壁画当中有一幅回鹘天公主的供养像,其头戴金冠,金冠的形状为桃形,两鬓抱面双耳佩戴大耳坠,同时身着花纹长袍,长袍为大翻领,红色小袖的样式,且领子上带有饰品,饰品上面有忍冬纹。这与现存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的喜悦公主像颇为相似。二者都是头戴如意博鬓金冠,且将两侧的鬓发挽起,并插上金簪,金簪上还刻有金镂雕式的云纹,头上还刻有凤凰纹的金饰品。二者均身穿弧形大翻领小袖的长袍,领子上均印有忍冬纹,在领子的边缘、袍子的中间以及袖子的上部和膝盖部位都设计了联珠纹装饰线,从而更好地展示了回鹘服饰独特的韵味,而之所以形成这一文化特色,则是与中原文化以及亚欧文化的融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中原服饰文化对回鹘服饰文化的影响
回鹘民族最初是我国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人们一般在蒙古高原上过着柚木生活,最初该民族集中在漠北地区,之后迁移到了天山北部,在唐朝时期,回鹘人就与唐朝建立了非常和睦的外交关系,而自该民族建立到灭亡,近200年的历史中,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与唐朝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二者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也非常频繁。
由于回鹘与唐王朝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来往,所以二者的文化融合也非常明显。盛唐时代是一个非常繁盛的时代,唐朝拥有着大国的地位,因此唐朝在这一时期也在不断地吸纳各方文化,同时又将自己吸收的文化经过适当的调整和改良,形成中原文化后再将其传播到更大的范围。而回鹘民族服饰的汉元素就是学习唐朝时期的中原文化的一种非常典型表现。
回鹘的贵族男子主要身着圆领窄袖的长袍,这种风格的服饰是融合了北周时期的鲜卑褶衣与西域的龟兹服饰,最终形成的一种款式。该服饰在隋唐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常见。这一时期男子经常穿戴幞头靴袍,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这种服饰从中原传播到了边疆地区,因此也对少数民族的服饰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疆地区高昌回鹘的男子就经常穿着团花圆领窄袖袍,这种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原服饰的影响。
3中、西亚服饰文化对回鹘服饰文化的影响
公元9世纪中期,回鹘被迫西迁,西迁后,人们通常生活在连接中亚、西亚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上,中亚和西亚与新疆地区都隶属西域这一范畴。因此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更加明显,生活习惯和衣冠服饰等方面都会有所融合,并且文化传播范围也更广,不同民族共同铸就了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
在位于新疆的南昌石窟当中就可以发现很多域外的人物形象,在衣冠服饰的风格上与高昌回鹘存在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供养礼佛图当中有两位萨珊波斯贵族供养人特写像,一位双手合十,正在虔诚地礼拜,其面色较黑,整体形象较为瘦弱,且有浓密的胡须,身后和两侧披着很多的头发,头上佩戴了一顶白氎折巾帽,身着黑色紧身长袍,长袍为圆领小袖的样式,在两袖的上臂之间、前胸和袖口中间都镶嵌了颜色较浅的装饰物。此外,还在腰下设置了护套和束袋。另外一位双手拖着金色的托盘,保持站立的姿势,方圆脸型,皮肤较白,浓眉大眼,在前额和双肩上有很多辫发。从其服饰风格上来看,该人应为波斯的贵族人士。壁画中中亚、西亚游牧民族的衣冠和服饰与回鹘民族的服饰非常相似,这也是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因此,我们也可以断定回鹘服饰的传播与西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4结语
回鹘西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民族服饰的风格上从简朴逐渐转变为奢华,甚至还出现了金银配饰,从游牧社会逐渐转为农耕社会,且民族的性格也更加的平和。在西迁的过程中,回鹘民族还充分学习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促进了该民族的发展,而敦煌壁画当中的回鹘服饰就是这种文明变化最为重要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竺小恩.敦煌石窟中沙州回鹘时期的回鹘服饰[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38-42.
[2] 谢静.敦煌石窟中西夏供养人服饰研究[J].敦煌研究.2007(03)
[3] 森安孝夫,梁晓鹏.沙州回鹘与西回鹘国[J].敦煌学辑刊.2000(02)
[4] 谢静,谢生保.敦煌石窟中回鹘、西夏供养人服饰辨析[J].敦煌研究.2007(04)
作者简介:
李兰馨,(1994.5—),女,汉族,籍贯:江苏张家港,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吕 钊(1973.10—),男,汉族,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