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电影的审美范式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bb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電影学分类标准较多样,所谓流行电影通常指介于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之间的艺术形式。其“流行”原因有二,一是以观赏者便于接受、易于理解为前提;二是它改变了过去电影的审美方式,以异于传统的叙事模式表达广大受众的渴望和理想,以开放式的故事格局、多元化的审美感知以及灵活多变的叙事语态形成了新的审美范式。
  【关键词】:流行电影;类型特征;审美范式
  在中国电影日益市场化的今天,能否吸引观众,愈益成为制约电影形式变异的重要因素。文艺电影以注重艺术性为长,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观众的审美能力;商业电影过分强调经济的因素,又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电影的艺术魅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电影出现一种新趋势,先锋与传统、艺术与商业在信息和传媒主导社会的时代已经融合起来,导致电影的形态和内置发生一种悄然而巨大的变化。流行电影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中,介于文艺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具备两种影片元素的既具有艺术性、又为观众认可的、将商业的皮毛和艺术的骨肉、时尚的外表和先锋的内核融合的电影。它是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一种默契协调的共同作品。尽管如此,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形式,其内在的根本生命是审美,因此,探讨流行电影在审美上的特征十分必要。
  一、异于传统的叙事模式表达广大受众的渴望和理想。
  可以说,叙事模式的颠覆是流行电影的一大特色。在流行电影中出现的情节样式大多按照影片的情绪演进来安排顺序。人物没有类型片里的忠奸立判,黑白分明,甚至观众很难明显的区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视觉形象不只具有装饰性,更多的承载着暗示性。
  昆汀·塔伦蒂诺的名片《低俗小说》,整体上分成的部分之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过渡照应,甚至先后顺序并不存在,前面明明被杀死的人,后面又活过来了;影片中的人物我们几乎不能像以往那样区分主角和配角,但是观众并不觉得迷茫困惑。影片里面充斥着暴力、杀戮、毒品、同性恋等元素,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觉得这是一部教坏孩子的电影。比如“一块金表”一段中交代金表的传递过程,既简练又同时传达出作品主题:战争是最主要的暴力,尽管社会不安定因素很多,但是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恐怖比黑帮和毒品要严重得多。当两个杀手走出咖啡馆准备重新开始生活的时候,外面的阳光很刺眼。光明对于观众而言,一般都代表着正义、胜利、前进、发展等等进步因素,但在《低俗小说》里面,阳光却给人一种不适感,甚至是有些让人厌烦,因为在阳光里面包含着情绪。
  流行电影异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我们可以从上世纪文学的意识流小说中找到此种叙事风格的滥觞。意识流小说的语言叙事不受逻辑理性的束缚,而是任由叙述者的意识流动来完成。流行电影叙事模式与意识流小说的叙事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影像叙事跳跃性。但是电影毕竟不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影像才是电影的魂魄,流行电影异于传统的叙事模式,只是一种影像叙事的有益探索,并没有完全颠覆传统的影像叙事。
  二、开放式的故事格局。
  观影活动本质上是接受主体以特殊的心理结构来消化作品的意蕴的过程。电影的观看消费心理是很复杂的,不同的接受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接受状态,但是从比较宽泛的理解层面看,人类在同时性甚至在历时性的条件下,还是有着共同的观影心理。
  从儿童记事起,人们就充满了对某种感觉的现象充满好奇。强烈的好奇心是艺术观赏的动因之一,电影观赏亦然。大家看电影的目的不同,电影制作者就很难要求大家对整部影片的结局抱有类似或者相同的心理期待。大团圆的结局固然好,但是并不适合所有民族的接受习惯,好奇心会不断促使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使其参与到电影中来。如流行电影《滑动门》、《罗拉快跑》、《天生杀人狂》等影片,我们就很难简单地给它下一个善恶有报的结论,而且它们之间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故事的结局都是开放式的。好的情节并不需要做到人人都有归属,并不一定要事件都得到圆满解决,只要是情感的抒发宣泄得以完成,也就是姜文讲的“觉得来劲”就成。尽管接受者对电影的欣赏接受习惯不同,但人们趋新趋奇的共性特征还是让观众不约而同地接纳了开放式的故事结局。没有人愿意被别人任意安排,角色不愿意,观众更不愿意。所以,这种可以调动观众参与的开放式故事格局得到观众的认可接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让子弹飞》是近年来国产流行电影的代表作,该片作为娱乐片、商业片,电影元素的多方面角度都协调照应得很好,算是近年来较成功的文艺片。该片故事性强,有悬念,戏剧冲突一波接一波,环环相扣;台词道白妙语连珠,细节表现入情入理。因为是娱乐片,就算牛吹大了点,观众也能理解包涵,只要合愉悦的理就行。
  当然,有一些观众会认为这样的电影会让人看不懂,这将是一个心理学和传播学上的交叉领域,这里不作探讨。开放式的故事结局是先锋电影具有的共性特征,这种模式适于表现人物的情欲和性格变化发展轨迹,与事件的演进结果关涉不大,一如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区别。由于它适合表现日渐丰富的人物形象个体,所以为流行电影所借鉴。
  三、多元化的审美感知。
  流行电影的价值观念有着明显的多元化倾向:我们不用判断影片中的人物的政治身份、阶级属性、社会地位、代表立场,观众只需要关注影片里所表现的人物、事件、场景、镜头是否真的如自己所感知的世界。只要观众感受到的事物符合观众的审美体验,这样的影片就是有独特的审美特质。《非常幸运》就具有这样的特点,片中女主人公苏菲是非常幸运的,偶然购物就中了出国游的大奖,一出国旅游就不经意地碰上了她恋爱的偶像。傻大姐还做了一回玩偶特工,天南海北歪打误撞,不但配合大卫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收获了梦寐以求的爱情。
  流行电影不是只拍给社会精英看的,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允许和接纳各种文化层面的观众的解读和欣赏。此类影片有《女巫布莱尔》、《战争启示录》、《阿甘正传》、等来自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影片。可以说,社会各个层面的人都会在流行电影中找到自己相对喜欢的元素,也就是说在关注艺术的同时满足了广大受众的欣赏习惯和要求。   如果在銀幕上只能看到简单的善恶有报,有情人终成眷属,小孩子也会烦躁的。这方面韩国电影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众所周知的野蛮系列,就是对过去东方女性形象的颠覆。又像刘镇伟导演的《大话西游》系列和周星驰导演的喜剧系列,我们当然不能只是简单地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或者对传统的解构和叛逆;在其嬉笑怒骂的外表之下有一颗真诚而且纯良的心,它既是“至尊宝”的,也是制作者的。
  电影作为一种以影像传达美学意蕴的物质媒介,就如承载意蕴的语言符号。此语言符号作为一种能指,所指是什么呢?导演没有先入为主给影像确定某种特殊的内涵解答,而是把影像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将发掘影像美学意蕴的任务交给受众,让观众去思考,去发掘影像所指的美学意蕴,虽然观众精神上累了点,但是累得有滋有味。
  四、灵活多变的叙事语态。
  叙事结构的改变必然带来叙事语态的创新。流行电影的制作者大胆突破以往的既有类型,导演无处不在,但是又很少干预故事的发展,甚至是演员的表演。《香草的天空》套用了游戏模式,在故事的后面好像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主宰存在,但是这个主宰并不严肃,多少还有些离经叛道,并没有尽到自己掌控命运的职责。先锋电影的叙事方式又称为“叙事者小于人物”,这是对以往叙事模式的突破;但是如果仅是把故事的发展交由观众断想,也会使部分接受者无所适从。《女巫布莱尔》并不是什么艺术水准很高的片子,但是它成就了美国小成本电影的一个奇迹,一万美元的投资收到上亿美元的回报,其中叙事方式的转变是一种新尝试,更重要的是摄影机与摄像机对拍,把整个电影的制作展示在观众面前,从而完全超越以前的叙事形态,尽管该片情节老套,表演粗糙,摄影技术也并不高明,但是那种勇于尝试的精神会激励或者带动整个时代电影的发展进步,至少带给观众一种眼前一亮的印象。
  国内观众很熟悉的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一部小制作,该片刷新了内地电影华语片票房记录,成为内地电影市场新的华语片票房冠军,该片“与其等死,不如笑死”的宣传语,就观众本身来理解,在目前的环境里所有面对着工作压力或者感情人事等情形时,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很多烦恼,那剧情中表达出的幽默,让人容易忘却了上厕所的时间,专注地“沉醉”在这电影艺术的画面中了。并且,影片中每一次小高潮的出现就会伴随摄影镜头的多项移动,通过不同的角度、视点、方位、立场的变换,表现同一时空不同人群的心理世界,用力很集中,将人物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冲突所制造的喜剧效果极致化,剧情简单,有诚意,很搞笑,这是尊重和善用套路的结果,也是流行电影的美学范式的典型表现。再看有人评论是在影院放映的一期综艺节目的《爸爸去哪儿》, 5天完成拍摄,一个月完成后期制作,投资仅500万元。在2014年大年初一上映后,5天累计票房超过4.23亿元。有人称,这能算电影吗?就电影内容来说,观众可以看到5个爸爸接受各种考验,也可以看到5个萌娃最真实的嬉戏玩乐。有观众发表观后感表示电影确实有点“简单”:它不像传统电影那样有剧情,质感也仍然是电视化的。连导演谢涤葵都自认在电影语言及拍摄技巧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没有做得那么精致。可是这恰恰代表了流行电影在新世纪的发展走向,探索创新并让观众接受,留有瑕疵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是一代又一代电影艺术家对流行电影创新发展的孜孜追求。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克拉考尔著郭青春译.《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理查德·麦特白著吴菁译. 《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华夏出版社2005年
  [3] 《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4]《当代港台电影研究》孙慰川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彭维熹(1980—),女,汉族,籍贯:贵州省遵义市,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戏剧学、戏剧表演。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钢琴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从慢练、视唱、听觉训练、想象力培养几个要素来加强钢琴弹奏这一需要手、脑、心紧密配合的音乐活动,让初学者们充分运用到钢琴练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演奏能力,为成功演奏奠定基础。  【关键词】:慢练;视唱;听觉训练;想象力培养  钢琴是音域广,色彩变幻丰富,极具表现力和扩张力的乐器之一。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锻炼人的思维。它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懈的
期刊
【摘要】:民族音乐一直是我国历史艺术长河中璀璨的明珠。如何让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现代长笛音乐教育并使之延续下去,是值得每一位长笛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并大力倡导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让青少年对长笛音乐产生兴趣,并且将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  【关键词】:民族音乐;长笛教育;教育、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期刊
【摘要】:《流浪者之歌》是西班牙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众多小提琴炫技作品中最受人们喜欢的一首佳作。作曲家通过自己对于小提琴独特的理解以及自己小提琴高超的技艺,将吉普赛的生活以及性格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本文通过对萨拉薩蒂的了解以及对作品的分析,从而把握其音乐形象以及创作特点。  【关键词】:萨拉萨蒂;音乐形象;创作特点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是一名伟大的小提琴家、作曲家,他在演奏方面,拥有
期刊
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个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所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就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哲学社会科学一系列范畴和理论的体系;所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就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体系。理论体系是内容,话语体系是形式,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一、要不要构建中国哲学社
期刊
【摘要】:在整首歌中想要充分表达歌曲中的情感,不仅需要很多好的唱功,同时更需要歌唱的技巧,在整首歌曲的演唱中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情感的融入能够更好体现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体现歌曲的真实情感。歌曲是情感传递的工具,具有情绪化因素,所以受情感和心理影响比较严重。因此研究歌唱的情感和技巧可以更好研究歌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情感和技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流行音乐;歌唱技巧;歌唱情感;关系  歌曲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的发展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各个领域企业的实际发展进程,人们不断增强对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视程度。而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来看,网络密度、知识流入等方面,在整个企业实际进行创新管理工作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本文主要立足于网络密度、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所带来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此期望为我国今后在对于相关问题探究过程时,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一家人的掌中宝。要风得风,要雨的雨,因而让他们学会竞争,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将心比心,帮助别人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学生;尊重;关心;培养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不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辛苦的汗水是不会收获的。我担任小学生十多年了,深知作为小学生,多数学生学习情绪不稳定、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没有良好的养成习惯,大部分学生倔犟,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这些小学生独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门充满思想灵光的艺术,是门活的艺术,它时刻面对的都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毕竟不能像车工,只要按工序操作就行;我们也不能像匠人,生产的产品千篇一律没个性。它要求我们“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生命点燃生命”。  在苦并快乐着的班主任工作历程中,我的体会就是要努力去做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班主任。  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
期刊
【摘要】:一位优秀的钢琴教师除了具备较强的钢琴演奏技巧和文化修养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教学心理素养、明确的教育方向和实施途径,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方式,使教学顺利实施,使老师学生共同受益。  【关键词】:钢琴教学;钢琴教师;心理素养  钢琴课程除在各级各类高校的音乐专业开设以外,社会音乐学校中的钢琴学习也是目前普及率较高的一类,各类音乐培训机构对钢琴教师的需求量很大,但不管哪一类学校对教师的考核
期刊
【摘要】:阮籍的诗歌一直是各家学者解读的重点,从《文选》中的沈注可看出沈约对阮籍青眼有加,本文对部分沈约注阮籍《咏怀诗》进行初步分析,从而探讨沈约对阮籍的评价及沈约的文学见解。  【关键词】:文选;沈约;阮籍;咏怀诗  《文选》中阮籍诗歌一直是学者们解读的重点。各家的注释中沈约对阮籍《咏怀诗》的注亦是学者们(如蒋师伦、黄节、古直、余冠英等)投注目光最多的解读之一。沈约对阮籍亦很推重:《艺文类聚》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