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也是新课改的主要内容之一。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作主,通过自身的活动,自主探索来获取知识,掌握学法的一种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是学科教师实施课堂教學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创造潜能迸发。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阅读;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1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还让他们从小养成对科学、对事情一丝不苟的精神,让他们勇于创新,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主人,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过程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学生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在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教师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现在我们的课堂里,教师已由原来的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精讲精练。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欲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内因,教师只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把学习的权利和空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意识。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达尔文也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如何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呢?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章节内容的特点及前后内容的相关度,并结合教学要求和实际生活,以问题为契机,创设符合学生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的问题,通过这些递进式预习问题的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创设课前预习问题的过程中来,使这样的课前预习题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避免了教师可能在难易度把握方面的不足,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首先是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创设盲目从众而导致学习错误的情景,这样给盲目从众者有一次因从众而导致错误的体验,使他们深刻体验到学习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其次是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二、创设兴趣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选择”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选择是一种主体性行为,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只有在自主的选择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在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可以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新课程引导下的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因为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其方式和途径并非“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允许并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交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感悟,大胆选择的同时,发挥了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实现了创新。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懂得放手,把时间留给学生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放手,给学生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放下拐杖,学会独立学习。在我们开始的摸索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时间得到了保障,晚自习、周六、周日都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了,但实际看来,有一大批学生,也包括一些好学生都有些茫然,拿着课本,不知如何下手。因此,这需要老师引领,特别在刚开始的阶段。
四、根据学生的爱好创造“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是离不开阅读的,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动力,他们可以在阅读中吸收书中的营养。我国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让他们把阅读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
1.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不少学生因为年龄小,玩心重,自我约束的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时侯,即使在老师或家长的监督下不得不坐下来手捧书报杂志,但也是“眼在书本心在玩”,这样是很难谈得上有阅读效果的。前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2.通过个性阅读,培养创新能力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学生的看法才能得到真切的表达,感悟才能得到真切的提高,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散。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允许并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交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感悟,大胆选择的同时,发挥了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实现了创新。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阅读;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1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还让他们从小养成对科学、对事情一丝不苟的精神,让他们勇于创新,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主人,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过程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学生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在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教师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现在我们的课堂里,教师已由原来的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精讲精练。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欲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内因,教师只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把学习的权利和空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意识。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达尔文也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如何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呢?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章节内容的特点及前后内容的相关度,并结合教学要求和实际生活,以问题为契机,创设符合学生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的问题,通过这些递进式预习问题的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创设课前预习问题的过程中来,使这样的课前预习题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避免了教师可能在难易度把握方面的不足,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首先是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创设盲目从众而导致学习错误的情景,这样给盲目从众者有一次因从众而导致错误的体验,使他们深刻体验到学习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其次是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二、创设兴趣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选择”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选择是一种主体性行为,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只有在自主的选择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在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可以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新课程引导下的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因为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其方式和途径并非“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允许并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交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感悟,大胆选择的同时,发挥了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实现了创新。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懂得放手,把时间留给学生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放手,给学生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放下拐杖,学会独立学习。在我们开始的摸索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时间得到了保障,晚自习、周六、周日都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了,但实际看来,有一大批学生,也包括一些好学生都有些茫然,拿着课本,不知如何下手。因此,这需要老师引领,特别在刚开始的阶段。
四、根据学生的爱好创造“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是离不开阅读的,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动力,他们可以在阅读中吸收书中的营养。我国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让他们把阅读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
1.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不少学生因为年龄小,玩心重,自我约束的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时侯,即使在老师或家长的监督下不得不坐下来手捧书报杂志,但也是“眼在书本心在玩”,这样是很难谈得上有阅读效果的。前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2.通过个性阅读,培养创新能力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学生的看法才能得到真切的表达,感悟才能得到真切的提高,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散。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允许并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交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感悟,大胆选择的同时,发挥了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实现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