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年级的儿童的学习特点和活动方式都有待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善于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关注儿童身上的学习特点和细节,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功能,提高儿童学习音乐的适应力。
关键词 儿童 适应力 音乐学习
刚入一年级的学生要在学习活动中实现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而大多数学生难以实现这样的转变。就音乐这门学科的教学而言,需要我们能够根据一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现状,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并有针对性地寻找适宜的教学方式,来逐步提高一年级儿童的适应力。
一、关注儿童的学习特点,培养儿童的学习适应力
刚入小学的儿童在知识视野、认知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匮乏,但学习的特点却相当分明,对外部新鲜的事情和陌生的事物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时会兴奋地参与其中,有时会莫名的“隐藏”自己,有时会漫不经心地对待老师的要求,有时又积极效法和模仿教师言行举止。
新学期第一节音乐课对我来说,一切都那么稀松平常,而对这些刚入学的小天使们而言,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一双双忽闪忽闪的眼睛里充满了对我、对这个新环境的好奇……咦,怎么演唱歌曲时那一双双眼睛仍然使劲盯着我看?凭着他们现在学习的热情,凭着当下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他们理应看着自己的音乐书,跟随我的琴声“歌声朗朗”才对啊?我纳闷了,指名演唱歌曲时,刚刚齐唱时声音比较响亮的小朋友居然也是怯懦地演唱,这就怪了……
一般情况下,演唱歌曲时老师都要求学生眼睛看着课本的歌词,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可这些天真的孩子,宛如一张张白纸,需要我们针对这样的现状和认知特点,做出必要的教学举措。课堂上我带着这些孩子跟着正确的节奏将歌词有情感地朗读了两遍,然后稍加分析歌词就进入了歌唱学习,结果学生凭借着对歌词内容的记忆来演唱歌曲,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感受到音乐课堂的活泼氛围。所以,演唱歌曲时,教师需要脱离课本,采用有效的评价语言,让儿童能够跟着教师一句一句地模仿,突出儿童在音乐教学的主体地位,增强其适应新学习环境和要求的能力。
二、关注儿童的年龄特征,提高儿童的学习适应力
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现状和已经具备的音乐知识或音乐素养是不一样的,并且其发展的情况和程度也会不尽相同。这些年龄特征和认知现状,一方面影响儿童音乐学习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为教师针对具体实际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依据和准绳。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年级小朋友的音乐知识在日积月累逐渐丰富,学习能力有所提高,但这个阶段的教学的内容也给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难度。例如新歌《雁儿飞》,这是一首篇幅短小、节奏规整的儿歌。我请孩子们先自己看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再跟节奏齐读歌词。教学中,因为我没有作应有的讲解,孩子们虽然都在声情并茂地朗读着,但却不知其理。读完歌词,我随即问孩子:你们觉得这样读通顺吗?结合歌词的含义再读读看。少顷,学生纷纷举手说这样读起来都不能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我微笑着告诉学生:音乐课上歌词的朗读和语文课是不一样的,歌词的朗读顺序不能像读课文一样逐行往下,一定要分段朗读。
读法的区别,这是音乐教学的入门知识,不可忽视。在一年级的音乐课堂上,我们在歌唱教学时往往注重学生的情绪和表演,更多地关注学习的主体,容易忽视歌唱客体——歌曲本身这一环节。关于歌词朗读与演唱的顺序在中高年级课堂上是无需赘述的,然而在一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则是非强调不可的,他们刚进入小学,在朗读的过程根本不会考虑歌词的意思,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反复强调几次,这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着力点。
三、关注儿童的活动方式,发展儿童的学习适应力
学习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音乐学习也是如此。好动、好张扬是低年级儿童的天性,同时因为每个儿童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儿童学习音乐也有其独特的个性方式。音乐教学要顺应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发展自身的学习适应力。
小学一年级的歌曲大都篇幅短小,朗朗上口。例如歌曲《传、传、传》,这是一首很富有生活情趣的儿童歌曲,一听歌名就让人想起“击鼓传花”的游戏。课堂上,学生随着我的琴声快乐、活泼地演唱着,接着我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再来演唱,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生动而富有表情地演唱着,唱着、唱着,有的感觉不对劲了,有的还在忘情地放声演唱着,结果是演唱已经结束了,可是音乐伴奏还在继续播放着……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学生演唱速度过快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容易被其他学生影响,这种热情一旦激发上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是在演唱时特别是跟音乐伴奏演唱歌曲时往往控制不了节奏,控制不了情绪。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是如若没有很好的倾听,不能养成这种好的倾听习惯,那么音乐的很多元素将变成“自由调”,丧失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就失去了音乐本身的意义。对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针对学生活动的特点,引导他们在跟着音乐演唱前先倾听一遍音乐伴奏,让他们在“心里”跟着音乐原声或伴奏试着唱一唱,这样,既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又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歌曲伴奏的速度,减少“自由调”的现象。
关键词 儿童 适应力 音乐学习
刚入一年级的学生要在学习活动中实现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而大多数学生难以实现这样的转变。就音乐这门学科的教学而言,需要我们能够根据一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现状,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并有针对性地寻找适宜的教学方式,来逐步提高一年级儿童的适应力。
一、关注儿童的学习特点,培养儿童的学习适应力
刚入小学的儿童在知识视野、认知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匮乏,但学习的特点却相当分明,对外部新鲜的事情和陌生的事物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时会兴奋地参与其中,有时会莫名的“隐藏”自己,有时会漫不经心地对待老师的要求,有时又积极效法和模仿教师言行举止。
新学期第一节音乐课对我来说,一切都那么稀松平常,而对这些刚入学的小天使们而言,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一双双忽闪忽闪的眼睛里充满了对我、对这个新环境的好奇……咦,怎么演唱歌曲时那一双双眼睛仍然使劲盯着我看?凭着他们现在学习的热情,凭着当下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他们理应看着自己的音乐书,跟随我的琴声“歌声朗朗”才对啊?我纳闷了,指名演唱歌曲时,刚刚齐唱时声音比较响亮的小朋友居然也是怯懦地演唱,这就怪了……
一般情况下,演唱歌曲时老师都要求学生眼睛看着课本的歌词,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可这些天真的孩子,宛如一张张白纸,需要我们针对这样的现状和认知特点,做出必要的教学举措。课堂上我带着这些孩子跟着正确的节奏将歌词有情感地朗读了两遍,然后稍加分析歌词就进入了歌唱学习,结果学生凭借着对歌词内容的记忆来演唱歌曲,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感受到音乐课堂的活泼氛围。所以,演唱歌曲时,教师需要脱离课本,采用有效的评价语言,让儿童能够跟着教师一句一句地模仿,突出儿童在音乐教学的主体地位,增强其适应新学习环境和要求的能力。
二、关注儿童的年龄特征,提高儿童的学习适应力
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现状和已经具备的音乐知识或音乐素养是不一样的,并且其发展的情况和程度也会不尽相同。这些年龄特征和认知现状,一方面影响儿童音乐学习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为教师针对具体实际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依据和准绳。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年级小朋友的音乐知识在日积月累逐渐丰富,学习能力有所提高,但这个阶段的教学的内容也给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难度。例如新歌《雁儿飞》,这是一首篇幅短小、节奏规整的儿歌。我请孩子们先自己看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再跟节奏齐读歌词。教学中,因为我没有作应有的讲解,孩子们虽然都在声情并茂地朗读着,但却不知其理。读完歌词,我随即问孩子:你们觉得这样读通顺吗?结合歌词的含义再读读看。少顷,学生纷纷举手说这样读起来都不能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我微笑着告诉学生:音乐课上歌词的朗读和语文课是不一样的,歌词的朗读顺序不能像读课文一样逐行往下,一定要分段朗读。
读法的区别,这是音乐教学的入门知识,不可忽视。在一年级的音乐课堂上,我们在歌唱教学时往往注重学生的情绪和表演,更多地关注学习的主体,容易忽视歌唱客体——歌曲本身这一环节。关于歌词朗读与演唱的顺序在中高年级课堂上是无需赘述的,然而在一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则是非强调不可的,他们刚进入小学,在朗读的过程根本不会考虑歌词的意思,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反复强调几次,这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着力点。
三、关注儿童的活动方式,发展儿童的学习适应力
学习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音乐学习也是如此。好动、好张扬是低年级儿童的天性,同时因为每个儿童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儿童学习音乐也有其独特的个性方式。音乐教学要顺应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发展自身的学习适应力。
小学一年级的歌曲大都篇幅短小,朗朗上口。例如歌曲《传、传、传》,这是一首很富有生活情趣的儿童歌曲,一听歌名就让人想起“击鼓传花”的游戏。课堂上,学生随着我的琴声快乐、活泼地演唱着,接着我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再来演唱,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生动而富有表情地演唱着,唱着、唱着,有的感觉不对劲了,有的还在忘情地放声演唱着,结果是演唱已经结束了,可是音乐伴奏还在继续播放着……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学生演唱速度过快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容易被其他学生影响,这种热情一旦激发上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是在演唱时特别是跟音乐伴奏演唱歌曲时往往控制不了节奏,控制不了情绪。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是如若没有很好的倾听,不能养成这种好的倾听习惯,那么音乐的很多元素将变成“自由调”,丧失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就失去了音乐本身的意义。对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针对学生活动的特点,引导他们在跟着音乐演唱前先倾听一遍音乐伴奏,让他们在“心里”跟着音乐原声或伴奏试着唱一唱,这样,既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又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歌曲伴奏的速度,减少“自由调”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