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德育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初中德育课堂与学生生活出现相分离的局面,导致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出现的这些不足和问题,我们应该增强德育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才能切实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道德素质。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在德育课堂当中加入生活元素,以充分发挥德育教学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初中;德育;生活化;研究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十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我国的德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德育是为了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德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才能起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一、德育生活化的重要性
教育和人类之间是共生的关系,我们从诞生之后就产生了教育,始终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同样,德育教育也离不开生活。针对初中生开展的德育教育,要想获得实际的效果,就必须实现生活化,而不是口耳相传的教学活动,而是在社会实践当中能够实现的实践活动。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才,这对德育工作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将德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正是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德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二、德育课堂生活化的现状
第一,教师的影响。许多德育教师虽然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但是自身并没有为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没有做到以身作则,这样会对学生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第二,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课堂当中,希望能够在生活中也有机会参与德育实践,但是教师往往并不能充分发挥德育课堂对实际生活的作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比较欠缺。第三,缺乏实际效果。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参与德育活动,但是有部分学生觉得德育教学空洞无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表明教学中并没有具体践行德育活动,因此学校的方针和计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第四,知行不统一。学生是否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是进一步考量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指标。然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学生并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有的学生只是从思维上意识到这一做法的重要性,但是并不能够切实有效地应用到具体的生活过程当中,存在知道应该如何做而并未这样做的问题,很多学生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德育教育要求。
三、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学生刚步入初中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状态。在生理上身體的成长变化,会让学生感受到茫然和困惑,如果学生还不能适应这些变化,极容易出现心理负担或者逆反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教师开展德育课程。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心理容易发生扭曲的现象,进而影响德育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
第二,教师的影响。对于开展的德育课程,学生的反馈也是衡量这一教学内容是否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会向学生讲解有关德育的相关知识,但是许多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在课后对学生传达错误的信息,或者造成不良影响,一旦当学生发现教师言行不一致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第三,无法统一预设和生成效果。在开展德育课程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想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许多教师会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但是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实践中往往因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具体解决措施
我们要想切实有效地发挥德育的作用,就必须将德育与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去,仔细考量一下几个方面。
1.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全面养成并不仅仅是在学校中的表现,还要考量学生在生活中以及社会中的道德素养。在家庭中主要是孝敬父母,做好子女应该做的事情,而在社会中就必须肩负起社会责任。要做好这一件事情并不容易,需要初中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将德育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2.教师以身作则
教师为人师表,因此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就是希望教师能够言传身教,时时刻刻为学生传递一个正能量的形象,做正确的引导和规划。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注重自身的种种行为对学生可能造成的影响,慢慢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
3.融入生活元素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除了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在德育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宽泛的渠道去了解生活,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积累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这种相互作用正是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生活性。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德育课程与生活相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活动带给他们的实际感受和意义,远远大于活动之后的教师总结。教师在设计活动当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必要时可以代入学生的角色,体会学生的需求和想法,并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因素,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诉求的德育活动。
5.践行知行合一的原则
充分发挥德育课堂的有效性,能够为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是非观,并用于指导日常生活。对于初中生来说,只有学生掌握了较为系统的知识,就能够分清善恶,但是这只是作为实践的前提。我们要在知识的引导下去参与实践并获得经验,不断完善,树立自己的道德观,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诉求,立足于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不断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学校也要为教师开展德育与生活化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进而提高这一教学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尚荣,吴忍.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18):104-106.
[2]黄鹏.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考试周刊,2017(13):10.
[3]邓文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6(10):78-79.
【关键词】初中;德育;生活化;研究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十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我国的德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德育是为了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德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才能起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一、德育生活化的重要性
教育和人类之间是共生的关系,我们从诞生之后就产生了教育,始终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同样,德育教育也离不开生活。针对初中生开展的德育教育,要想获得实际的效果,就必须实现生活化,而不是口耳相传的教学活动,而是在社会实践当中能够实现的实践活动。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才,这对德育工作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将德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正是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德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二、德育课堂生活化的现状
第一,教师的影响。许多德育教师虽然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但是自身并没有为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没有做到以身作则,这样会对学生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第二,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课堂当中,希望能够在生活中也有机会参与德育实践,但是教师往往并不能充分发挥德育课堂对实际生活的作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比较欠缺。第三,缺乏实际效果。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参与德育活动,但是有部分学生觉得德育教学空洞无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表明教学中并没有具体践行德育活动,因此学校的方针和计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第四,知行不统一。学生是否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是进一步考量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指标。然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学生并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有的学生只是从思维上意识到这一做法的重要性,但是并不能够切实有效地应用到具体的生活过程当中,存在知道应该如何做而并未这样做的问题,很多学生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德育教育要求。
三、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学生刚步入初中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状态。在生理上身體的成长变化,会让学生感受到茫然和困惑,如果学生还不能适应这些变化,极容易出现心理负担或者逆反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教师开展德育课程。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心理容易发生扭曲的现象,进而影响德育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
第二,教师的影响。对于开展的德育课程,学生的反馈也是衡量这一教学内容是否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会向学生讲解有关德育的相关知识,但是许多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在课后对学生传达错误的信息,或者造成不良影响,一旦当学生发现教师言行不一致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第三,无法统一预设和生成效果。在开展德育课程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想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许多教师会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但是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实践中往往因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具体解决措施
我们要想切实有效地发挥德育的作用,就必须将德育与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去,仔细考量一下几个方面。
1.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全面养成并不仅仅是在学校中的表现,还要考量学生在生活中以及社会中的道德素养。在家庭中主要是孝敬父母,做好子女应该做的事情,而在社会中就必须肩负起社会责任。要做好这一件事情并不容易,需要初中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将德育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2.教师以身作则
教师为人师表,因此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就是希望教师能够言传身教,时时刻刻为学生传递一个正能量的形象,做正确的引导和规划。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注重自身的种种行为对学生可能造成的影响,慢慢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
3.融入生活元素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除了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在德育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宽泛的渠道去了解生活,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积累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这种相互作用正是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生活性。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德育课程与生活相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活动带给他们的实际感受和意义,远远大于活动之后的教师总结。教师在设计活动当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必要时可以代入学生的角色,体会学生的需求和想法,并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因素,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诉求的德育活动。
5.践行知行合一的原则
充分发挥德育课堂的有效性,能够为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是非观,并用于指导日常生活。对于初中生来说,只有学生掌握了较为系统的知识,就能够分清善恶,但是这只是作为实践的前提。我们要在知识的引导下去参与实践并获得经验,不断完善,树立自己的道德观,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诉求,立足于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不断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学校也要为教师开展德育与生活化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进而提高这一教学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尚荣,吴忍.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18):104-106.
[2]黄鹏.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考试周刊,2017(13):10.
[3]邓文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6(1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