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的重要影响和指导下,利用电教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回味无穷的动画、震撼绚丽的视频、奇妙变化的文本与生动直观的图片等成为学生拾取知识的航标、提升能力的台阶、浸润心灵的甘露。它们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对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能巧妙地使用多媒体,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这个核心任务,矢志不移地设计和使用电教媒体教学,以朴实无华、张而不妄的风格行之,才能避免哗众取宠、附会虚浮的不良影响,切实为语文课堂“读”、“说”、“写”的教与学创建有效情境。为了打破电教媒体以呈现字词注音、展演朗读技巧、展示人物景色等传统手段辅助语文教学的行为定势和意识形态,笔者结合自身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电教媒体的经验和心得,阐述如何利用电化媒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细致贴心地服务于“读”、“说”、“写”等语文学习技能的生成和提高。同时也指出初中语文教师应遵循“朴实无华、张而不妄”的媒体使用原则,在且行且思中,始终秉持正确的媒体价值观,不断剖析教与学的媒体需求,赓续研究电教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方法和技巧,切实促进教与学提质增效。
一、勾绘格调,直取意象,触及文本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千古吟诵的小曲、久经芬芳的诗词大都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在这些诗文词作中往往通过对一系列富有情结的意象的细致刻画与有序串接,为读者绘就并重现作者昔时的心境与身处的境地,往往在朦胧之中清晰地宣泄了浓郁的情感。由于时代与生活阅历的不同,再加上对古文的敏感性较差,学生往往抓不住这些寄予情思的意象,常常因此错失深入赏析、透彻领悟作品的机会。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对特定情景的重现,浓笔重彩地描绘图景格调,鲜明有力地刻画事物细节,聚焦凸显情境意象,作者遣词组句的妙处便跃然纸上,引人含咀不休。
例如,教师在教学戏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为了呈现给学生一幅深秋俊逸的荒郊图,展现作者凄美婉凉、愁思绞心的羁旅生活,可制作一段这样的视频或动画,先后展播灰色格调的“枯藤老树昏鸦”、温情甜暖的“小桥流水人家”、萧瑟伤怀的“古道西风瘦马”等几个格调变化鲜明的写景镜头,以渲染曲作所写的深秋衰败景象,对作者高度凝练、惋惜无奈的意象展开媒体张力——进行组合和比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教师借助多媒体动画技术,巧妙点拨学生尝试获取这些关键而富有韵律的意象,掌握它们是交相叠映,还是相互衬托的关系,并以此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来理解整首曲作语言的内涵寓意,领悟作者的情感在枯败昏黑、温馨甜暖、萧瑟伤怀等不同色彩格调间的跌宕与坠落。藉此,学生的“读”即可以媒体为台阶,以意象为节点,实现语言内涵领悟能力的提升与阅读技能的增进。
二、布置景致,创设情境,理清来龙去脉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总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触。这是由于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作者的游历情境,导致接触的景致严重匮乏,真实的境地不足甚至缺失,仅仅通过抽象的文字揣摩,难以想象并准确理解作者阐述的要点,无法产生共鸣之趣。而电教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一难题。它通过描绘、串接若干个景致镜头,按照某种逻辑或次序巧妙地裁剪、组合,创设出生动直观的有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入景,如临其境。学生即能追随作者的“视野”凝神观察景物,理解各个事物之间的衔接手法与逻辑关系,获知并掌握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样一来,通过电教媒体对景致的布置和情境的创设,对帮助学生理清文思、复述要点是大有裨益的。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一课时,由于学生大都没有完整游览故宫的切身经历,仅靠说明文枯燥的文本“透析”,难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情趣。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动画与字幕式的说明性文本,展现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布局,呈示出作者黄传惕当年游览故宫的路线图。于是,故宫的教学就如同在画册中游览。情境的创建促使教师由学生的“讲师”向“导游”和“伙伴”的角色转变。在多媒体画册中,各种建筑的排列布局就历历入目、跃然纸上。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赏画取景,即能轻松地“说”出故宫建筑之间的承接关系和排列次序,将宫殿的布局“安排”得错落有致,复述得有条不紊。
另外,为了激励学生的阅读愿望,可以适当丰富文体。教师可以在播放动画的过程中,适时添加疑问、任务或事件情结。如在“游览”到坤宁宫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在《还珠格格》中,容嬷嬷训斥小燕子是在坤宁宫还是乾清宫,为什么?这样的提问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阅读情趣,还凸显了说明文所遵循的客观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因势利导,教育学生编织、撰写故事时,也要遵循客观的时间、地点和主要的人物,不能让该在坤宁宫发生的事跑到乾清宫,不能让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跑到三国为曹操医治头疾。以此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善于查阅科普性说明文的学习精神,树立尊重历史和客观事实的科学意识。
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计、开发一个3D故宫游览虚拟平台,让学生尝试以与作者不同的路线游览故宫,以充分体验故宫的恢宏气势。
三、巧设空白,舒展想象,提升写作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常常遭遇我们“想象家”的冷嘲热讽。我们不得不静下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中感知心境、获取知识和感悟真谛;但在很多时候,电教媒体的“声情并茂”、“图文繁密”也羁绊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即成的视听场景束缚着学生的联想翅膀,限制了思维的空间,掣肘其想象能力的发挥。由英国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拍摄的无声电影《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在有声电影时期居然还能逆势而上,甚至在当今这个数字视听媒体盛行的时代,仍能让人百看不厌,占有很高的收视率,笔者认为,除了卓别林滑稽可笑、幽默风趣的高超演技外,更重要的是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潜藏着发人沉思的东西。影片的观看、赏析均需由观众自己根据其中的无声情境,揣摩、想象正在发生的故事和人物对话,主动探寻其中的寓意哲理,因而每次收看都会获得精神上的巨大“创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收听故事的方式,让我们实现了从被动“接受”故事到主动参与“建构”的转变,也让观众由“场外人”变为“局内者”。这种“无声效应”启示我们:巧妙地设计媒体“空白”,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提升学习的情趣。仍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在词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词曲情境表述与扩充的创作意识。比如,在电教媒体中的人物旁边或添置一个“空白”语言框,或在速写人物的形象时“空出”面部表情。藉此,教师引导学生遵照诗歌所表现的主题,依据电教媒体所提供的情境,对媒体“空白”展开联翩想象,进一步丰富故事情节。通过描述人物仪容等形象特征,或者刻画心理活动,最终编写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所以,电教媒体既要发挥它生动直观、引人入胜的情境作用,成为叙事说理的有效媒介或互动平台,又应积极设计它的媒体“碎片”和“空白”,以产生巧妙而恰当的悬念或疑团。在必要环节采用速写手法,以平添它不确定的悬疑要素或“虚化”情节,为学生的习作创设欲言还休、耐人寻味的画面效果,让学生在悬疑的情境和“虚化”情节中各自舒展想象,遵照既定的表现主题拾级而上,竞相揣摩、撰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那份含而不露的美妙意境。如此一来,既能不羁电教媒体的情境定势,还能在开放自由的“空白”中营造悬而未解的积极情趣,以激发并保持学生习作的兴奋点。
总之,在利用电教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水过地皮湿式的展播呈现方式。在教学目标需求和活动策略实施需要时,才准许电教媒体闪亮登场,展开媒体与人的有效互动。教师应始终秉持“导”而不“灌”的媒体价值观,绝不能把电教媒体代替黑板演绎成“快板”,而成为增加课堂容量或减轻讲授强度的手段。应在且行且思中,努力探寻“读”、“说”、“写”教与学的电教媒体切入点,以巧妙、精准的媒体形式融入到其全过程,做到“写实”与“空白”的密切结合。“写实”即能使人感到生动直观,“空白”便会唤人揣摩想象。唯有如此,才能收到积极的课堂成效,才能有力地推动教与学方式发生深刻而持久性的变革。
(作者单位:1.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四中学 2.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四中学 3.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教体局 )
(责任编辑:杨琴琴)
一、勾绘格调,直取意象,触及文本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千古吟诵的小曲、久经芬芳的诗词大都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在这些诗文词作中往往通过对一系列富有情结的意象的细致刻画与有序串接,为读者绘就并重现作者昔时的心境与身处的境地,往往在朦胧之中清晰地宣泄了浓郁的情感。由于时代与生活阅历的不同,再加上对古文的敏感性较差,学生往往抓不住这些寄予情思的意象,常常因此错失深入赏析、透彻领悟作品的机会。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对特定情景的重现,浓笔重彩地描绘图景格调,鲜明有力地刻画事物细节,聚焦凸显情境意象,作者遣词组句的妙处便跃然纸上,引人含咀不休。
例如,教师在教学戏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为了呈现给学生一幅深秋俊逸的荒郊图,展现作者凄美婉凉、愁思绞心的羁旅生活,可制作一段这样的视频或动画,先后展播灰色格调的“枯藤老树昏鸦”、温情甜暖的“小桥流水人家”、萧瑟伤怀的“古道西风瘦马”等几个格调变化鲜明的写景镜头,以渲染曲作所写的深秋衰败景象,对作者高度凝练、惋惜无奈的意象展开媒体张力——进行组合和比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教师借助多媒体动画技术,巧妙点拨学生尝试获取这些关键而富有韵律的意象,掌握它们是交相叠映,还是相互衬托的关系,并以此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来理解整首曲作语言的内涵寓意,领悟作者的情感在枯败昏黑、温馨甜暖、萧瑟伤怀等不同色彩格调间的跌宕与坠落。藉此,学生的“读”即可以媒体为台阶,以意象为节点,实现语言内涵领悟能力的提升与阅读技能的增进。
二、布置景致,创设情境,理清来龙去脉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总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触。这是由于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作者的游历情境,导致接触的景致严重匮乏,真实的境地不足甚至缺失,仅仅通过抽象的文字揣摩,难以想象并准确理解作者阐述的要点,无法产生共鸣之趣。而电教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一难题。它通过描绘、串接若干个景致镜头,按照某种逻辑或次序巧妙地裁剪、组合,创设出生动直观的有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入景,如临其境。学生即能追随作者的“视野”凝神观察景物,理解各个事物之间的衔接手法与逻辑关系,获知并掌握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样一来,通过电教媒体对景致的布置和情境的创设,对帮助学生理清文思、复述要点是大有裨益的。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一课时,由于学生大都没有完整游览故宫的切身经历,仅靠说明文枯燥的文本“透析”,难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情趣。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动画与字幕式的说明性文本,展现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布局,呈示出作者黄传惕当年游览故宫的路线图。于是,故宫的教学就如同在画册中游览。情境的创建促使教师由学生的“讲师”向“导游”和“伙伴”的角色转变。在多媒体画册中,各种建筑的排列布局就历历入目、跃然纸上。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赏画取景,即能轻松地“说”出故宫建筑之间的承接关系和排列次序,将宫殿的布局“安排”得错落有致,复述得有条不紊。
另外,为了激励学生的阅读愿望,可以适当丰富文体。教师可以在播放动画的过程中,适时添加疑问、任务或事件情结。如在“游览”到坤宁宫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在《还珠格格》中,容嬷嬷训斥小燕子是在坤宁宫还是乾清宫,为什么?这样的提问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阅读情趣,还凸显了说明文所遵循的客观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因势利导,教育学生编织、撰写故事时,也要遵循客观的时间、地点和主要的人物,不能让该在坤宁宫发生的事跑到乾清宫,不能让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跑到三国为曹操医治头疾。以此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善于查阅科普性说明文的学习精神,树立尊重历史和客观事实的科学意识。
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计、开发一个3D故宫游览虚拟平台,让学生尝试以与作者不同的路线游览故宫,以充分体验故宫的恢宏气势。
三、巧设空白,舒展想象,提升写作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常常遭遇我们“想象家”的冷嘲热讽。我们不得不静下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中感知心境、获取知识和感悟真谛;但在很多时候,电教媒体的“声情并茂”、“图文繁密”也羁绊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即成的视听场景束缚着学生的联想翅膀,限制了思维的空间,掣肘其想象能力的发挥。由英国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拍摄的无声电影《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在有声电影时期居然还能逆势而上,甚至在当今这个数字视听媒体盛行的时代,仍能让人百看不厌,占有很高的收视率,笔者认为,除了卓别林滑稽可笑、幽默风趣的高超演技外,更重要的是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潜藏着发人沉思的东西。影片的观看、赏析均需由观众自己根据其中的无声情境,揣摩、想象正在发生的故事和人物对话,主动探寻其中的寓意哲理,因而每次收看都会获得精神上的巨大“创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收听故事的方式,让我们实现了从被动“接受”故事到主动参与“建构”的转变,也让观众由“场外人”变为“局内者”。这种“无声效应”启示我们:巧妙地设计媒体“空白”,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提升学习的情趣。仍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在词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词曲情境表述与扩充的创作意识。比如,在电教媒体中的人物旁边或添置一个“空白”语言框,或在速写人物的形象时“空出”面部表情。藉此,教师引导学生遵照诗歌所表现的主题,依据电教媒体所提供的情境,对媒体“空白”展开联翩想象,进一步丰富故事情节。通过描述人物仪容等形象特征,或者刻画心理活动,最终编写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所以,电教媒体既要发挥它生动直观、引人入胜的情境作用,成为叙事说理的有效媒介或互动平台,又应积极设计它的媒体“碎片”和“空白”,以产生巧妙而恰当的悬念或疑团。在必要环节采用速写手法,以平添它不确定的悬疑要素或“虚化”情节,为学生的习作创设欲言还休、耐人寻味的画面效果,让学生在悬疑的情境和“虚化”情节中各自舒展想象,遵照既定的表现主题拾级而上,竞相揣摩、撰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那份含而不露的美妙意境。如此一来,既能不羁电教媒体的情境定势,还能在开放自由的“空白”中营造悬而未解的积极情趣,以激发并保持学生习作的兴奋点。
总之,在利用电教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水过地皮湿式的展播呈现方式。在教学目标需求和活动策略实施需要时,才准许电教媒体闪亮登场,展开媒体与人的有效互动。教师应始终秉持“导”而不“灌”的媒体价值观,绝不能把电教媒体代替黑板演绎成“快板”,而成为增加课堂容量或减轻讲授强度的手段。应在且行且思中,努力探寻“读”、“说”、“写”教与学的电教媒体切入点,以巧妙、精准的媒体形式融入到其全过程,做到“写实”与“空白”的密切结合。“写实”即能使人感到生动直观,“空白”便会唤人揣摩想象。唯有如此,才能收到积极的课堂成效,才能有力地推动教与学方式发生深刻而持久性的变革。
(作者单位:1.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四中学 2.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四中学 3.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教体局 )
(责任编辑:杨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