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俗称过年,是农历的岁首,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此期间,人们会放下所有重要事务,放松心情,会亲访友,且食且乐,恣意开怀,把万众狂欢的境界诠释到极致。
◎欢天喜地旧习俗
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揭开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体现了烟火红尘最根本的内涵——食。民以食为天,灶,关乎生计,关乎民愿,灶王爷的崇高地位自然无法撼动。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家家户户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民间对神的敬畏,并不全然是迷信,也是一种善良美德的期望。
传统民俗中,腊月二十七、二十八这两天,要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晦气,京城便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三十便是除夕。除夕,即“月穷岁尽”,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都是除夕夜的经典节目,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其欢庆热闹气氛,正像清朝孔尚任 《甲午除夕》中所写:“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载歌载舞迎新春
春节带来一大堆繁文缛节,人们却不厌其烦。新年到来之际,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正像王安石《元日》里所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满街祥瑞,喜气洋洋。
新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则将事先准备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
明代诗人叶颙《巳酉新正》描述道:“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在天朗气清的新春时节,逛庙会是不可或缺的年俗。这是民间宗教仪式,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除了庙会,民间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们认为火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后来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喜尝美食过新年
新年期间,美食成为一大主题。最普遍的食物是年糕和饺子。年糕谐音“年高”,加上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为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按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吉祥如意。
■编辑/王洪丽
◎欢天喜地旧习俗
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揭开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体现了烟火红尘最根本的内涵——食。民以食为天,灶,关乎生计,关乎民愿,灶王爷的崇高地位自然无法撼动。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家家户户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民间对神的敬畏,并不全然是迷信,也是一种善良美德的期望。
传统民俗中,腊月二十七、二十八这两天,要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晦气,京城便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三十便是除夕。除夕,即“月穷岁尽”,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都是除夕夜的经典节目,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其欢庆热闹气氛,正像清朝孔尚任 《甲午除夕》中所写:“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载歌载舞迎新春
春节带来一大堆繁文缛节,人们却不厌其烦。新年到来之际,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正像王安石《元日》里所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满街祥瑞,喜气洋洋。
新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则将事先准备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
明代诗人叶颙《巳酉新正》描述道:“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在天朗气清的新春时节,逛庙会是不可或缺的年俗。这是民间宗教仪式,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除了庙会,民间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们认为火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后来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喜尝美食过新年
新年期间,美食成为一大主题。最普遍的食物是年糕和饺子。年糕谐音“年高”,加上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为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按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吉祥如意。
■编辑/王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