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甄别“伪科学”对于发展科学非常重要。然而,过去人们对于“伪科学”的认识却不够深入。按照目前流行的“四科”(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法,我们可以说伪科学和科学一样也有四个层次。有“知识”层次上的伪科学,如有人试图研制或者宣称造出了永动机。有“方法” 层次上的伪科学,如将有限经验归纳的知识绝对化,以为科学不是可错的知识。有“思想” 层次上的伪科学,如以生物进化论为依据,鼓吹种族歧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等。
这些层次上的伪科学相对来说,倒是比较容易识别和批驳的。相比之下,在“精神”层次上的伪科学则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科学精神”,实际上却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化”。这是妨碍科学健康发展的,应该认真甄别和努力批判。
“伪科学精神”的表现形形色色,难以一一枚举。模仿刘华杰教授给出的“伪科学”的元定义,我们同样可以给出一个“伪科学精神”的元定义:如果某些观念和态度违反了科学精神,或者不属于科学精神的范畴,却以科学精神自居,则我们可以称之为“伪科学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主义”恰恰也是“伪科学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美国学者霍尔顿在《科学与反科学》一书中,认为反科学的种种表现形式中还包含了“科学主义”,如过分热心地把科学模型引入非科学领域;过分夸大科学技术力量等等。无独有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鲍姆也认为,现代中国流行的独断的唯科学主义就是造成中国科学滞后的五个因素之一。
范岱年先生指出,独断的科学主义在历史上是充当过反科学和伪科学的角色的,某些科学主义者,就曾对鲍林的共振论和摩尔根基因论进行过政治批判。虽然世事变迁,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某些科学主义者真理在握,唯我独革、唯我独科的精神气质没有丝毫改变。
以笔者的孤陋寡闻,科学主义作为“伪科学精神”主要有以下的表现:
1.将对科学的迷信假冒为尊重科学,将以科学的名义排斥科学之外其他文化的科学霸权主义假冒为坚持科学精神,将全面认识科学的局限性以及科学双刃剑效应扣上反科学的帽子,以真理唯一性为名来拒斥思想和理论的多元化。其实质是独断的一元论,是中国古代经学思维方式在今天的翻版。
2.以科学的普适性为名拒斥地方性知识,如以西医西药来排斥中医中药,以西方中心论排斥本土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里,科学主义成为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这些今天在西方学术界乃至公众话语中也是备受批评和抨击的。中医在欧美各国逐步站稳脚跟,为西方人士所接受,也用不容否认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狭隘的、短视的科学主义的错误。
3.抹煞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要求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必须遵循自然科学的标准。人文学科是一种人类理解自身的不断对话,也是人类不断重新创造自己的种种努力。人文学科的开放性、发散性,不是应该设法克服的缺点,而恰恰是人类自由创造的必要保证。
4.相信科学万能论,排斥科学之外的人文主义文化的建设。例如,认为科学研究活动不需要遵循伦理学原则的指导,这与科学发展的国际潮流背道而驰,给科学的健康发展造成障碍。这种思想事实上往往和只重物质文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有相当大的关联;也和过去极左思潮统治时期全面批判和封杀西方人文学科研究成果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政策的恶劣影响有密切关系。
5.以反对迷信为名来排斥宗教的文化功能,混淆宗教与迷信,将科学等同于无神论。例如,有人提出宗教中的主导思想就是迷信,这几乎就是将宗教等同于迷信。这表明了,科学主义是和各种宗教抢夺思想生态位的信仰体系,是和宗教在同一个层次上的竞争者。从这个角度看,科学主义也是一种特殊的宗教。
我认为作为信仰和变相宗教的科学主义是合法的,人们有权相信科学主义。也许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信仰可以给他们带来精神的安慰或者生命的意义,鼓舞他们在面临困境时的生活勇气。对于科学主义的这种功能,人文主义者是非常尊重和珍视的。但是,作为信仰的科学主义与其它宗教信仰一样只能是个人自由的选择,不能作为一种批判和衡量各种观点和传统的强制标准。
“科学主义”以“科学”自居,却违反科学精神,对社会的正常发展形成了干扰。因此,甄别包括“科学主义”在内的“伪科学精神”,去伪存真,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真正得到彰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很有必要。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科学精神”的辨伪研究刚刚起步,许多复杂问题尚待深入研究,需要更多的学者积极参与,这篇短文权当是抛砖引玉。
这些层次上的伪科学相对来说,倒是比较容易识别和批驳的。相比之下,在“精神”层次上的伪科学则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科学精神”,实际上却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化”。这是妨碍科学健康发展的,应该认真甄别和努力批判。
“伪科学精神”的表现形形色色,难以一一枚举。模仿刘华杰教授给出的“伪科学”的元定义,我们同样可以给出一个“伪科学精神”的元定义:如果某些观念和态度违反了科学精神,或者不属于科学精神的范畴,却以科学精神自居,则我们可以称之为“伪科学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主义”恰恰也是“伪科学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美国学者霍尔顿在《科学与反科学》一书中,认为反科学的种种表现形式中还包含了“科学主义”,如过分热心地把科学模型引入非科学领域;过分夸大科学技术力量等等。无独有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鲍姆也认为,现代中国流行的独断的唯科学主义就是造成中国科学滞后的五个因素之一。
范岱年先生指出,独断的科学主义在历史上是充当过反科学和伪科学的角色的,某些科学主义者,就曾对鲍林的共振论和摩尔根基因论进行过政治批判。虽然世事变迁,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某些科学主义者真理在握,唯我独革、唯我独科的精神气质没有丝毫改变。
以笔者的孤陋寡闻,科学主义作为“伪科学精神”主要有以下的表现:
1.将对科学的迷信假冒为尊重科学,将以科学的名义排斥科学之外其他文化的科学霸权主义假冒为坚持科学精神,将全面认识科学的局限性以及科学双刃剑效应扣上反科学的帽子,以真理唯一性为名来拒斥思想和理论的多元化。其实质是独断的一元论,是中国古代经学思维方式在今天的翻版。
2.以科学的普适性为名拒斥地方性知识,如以西医西药来排斥中医中药,以西方中心论排斥本土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里,科学主义成为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这些今天在西方学术界乃至公众话语中也是备受批评和抨击的。中医在欧美各国逐步站稳脚跟,为西方人士所接受,也用不容否认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狭隘的、短视的科学主义的错误。
3.抹煞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要求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必须遵循自然科学的标准。人文学科是一种人类理解自身的不断对话,也是人类不断重新创造自己的种种努力。人文学科的开放性、发散性,不是应该设法克服的缺点,而恰恰是人类自由创造的必要保证。
4.相信科学万能论,排斥科学之外的人文主义文化的建设。例如,认为科学研究活动不需要遵循伦理学原则的指导,这与科学发展的国际潮流背道而驰,给科学的健康发展造成障碍。这种思想事实上往往和只重物质文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有相当大的关联;也和过去极左思潮统治时期全面批判和封杀西方人文学科研究成果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政策的恶劣影响有密切关系。
5.以反对迷信为名来排斥宗教的文化功能,混淆宗教与迷信,将科学等同于无神论。例如,有人提出宗教中的主导思想就是迷信,这几乎就是将宗教等同于迷信。这表明了,科学主义是和各种宗教抢夺思想生态位的信仰体系,是和宗教在同一个层次上的竞争者。从这个角度看,科学主义也是一种特殊的宗教。
我认为作为信仰和变相宗教的科学主义是合法的,人们有权相信科学主义。也许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信仰可以给他们带来精神的安慰或者生命的意义,鼓舞他们在面临困境时的生活勇气。对于科学主义的这种功能,人文主义者是非常尊重和珍视的。但是,作为信仰的科学主义与其它宗教信仰一样只能是个人自由的选择,不能作为一种批判和衡量各种观点和传统的强制标准。
“科学主义”以“科学”自居,却违反科学精神,对社会的正常发展形成了干扰。因此,甄别包括“科学主义”在内的“伪科学精神”,去伪存真,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真正得到彰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很有必要。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科学精神”的辨伪研究刚刚起步,许多复杂问题尚待深入研究,需要更多的学者积极参与,这篇短文权当是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