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英语作为一门科目已经日益成为中国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推广英语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取得了一些成果,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经由研究表明,英语教学与学习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们也尝试着找出影响英语教学与学习的所有因素并标本兼治以彻底解决英语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 现状简介
目前英语仍然是我国外语教学与学习的主要语种。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掌握好英语对找工作、外出旅行、接受高等教育甚至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总体来说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或者学科在发展中国家的教学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总的来讲,小学、初中和高中是中国教育的三个最主要的阶段。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学生们从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学习英语,直到大学还在学习英语,但是尽管他们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很多学生还是不能用英语交流。基于此,本论文在总结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旨在列举并区分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种种原因。以期寻找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2. 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或面临的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世界,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但即使是这样,我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交流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中国的英语课堂大部分都还是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即使学了很多年英语也不知道该如何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们并不十分注重教会学生们如何把英语当作一门外语来掌握。学生们始终把英语当作一门由一堆单词和一套语法规则组成的学科。而学生们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对英语课堂上的材料的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参差不齐。城市里的学生有各种现代化的手段获取这些知识,而在相对落后的农村甚至边远地区,设施还远远不够完备。其次,中国课堂很难真正普及小班教学,在一个三四十人的课堂上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交流的机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千差万别。另外应试教育使得一些学生只关注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略英语口语和英语交流。
改变这样情况的方法就是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积极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武器。也就是说在教会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在逐渐的指导下让学生明确英语学科的学科特点与现实的需要。然后,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不断深入,让学生在生活中慢慢提高英语水平。然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说话、练习,使所学知识与能力得到巩固和加强。这样,会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顺利过渡,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
3. 教师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阶段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使得教师不得不把重心转移到英语应试教学上。因为我们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功的标准无非是看他(她)的学生们在各种考试中取得了多高的分数。同时,很多英语教师自身英语表达能力就并不过关。这是教师自身的悲哀,也是我们现阶段英语教育大环境的悲哀。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基础上,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根据现有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转换角色。这样既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又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学侧重及教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自身知识的完善,从而建立更好的英语课堂。
4. 英语课本存在的问题
英语课本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本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锻炼各项英语技能的指导。但是我们使用的英语课本大多不能为学生需要的技能提供足够的锻炼,长此以往学生们对这些文化多半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知识、熟练基本功的同时,必须要掌握教材,驾驭教材,掌握所授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相关的学科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5. 教学方法的问题
我们倾向于把各种语法规则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更是只会死记规则而不知变通,不会举一反三。迫于升学考试的需要,我们机械地将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割裂开来,用不同的课型来“教授”学生们这些能力。殊不知这些能力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是不能被简单割裂开来的一个有机整体。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能力不是一个课型就能培养的,需要我们给学生们不断的锻炼、不断的犯错,这样他们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6. 结论
现阶段中国英语教学与学习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即使学了很多年英语,仍然不能流利地使用英语交流。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不能用英语交流。由于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是要从学生入手。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总之,英语教学,特别是初、高中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
参考文献
王鉴. 课堂研究概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江苏大学附属中学)
1. 现状简介
目前英语仍然是我国外语教学与学习的主要语种。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掌握好英语对找工作、外出旅行、接受高等教育甚至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总体来说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或者学科在发展中国家的教学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总的来讲,小学、初中和高中是中国教育的三个最主要的阶段。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学生们从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学习英语,直到大学还在学习英语,但是尽管他们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很多学生还是不能用英语交流。基于此,本论文在总结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旨在列举并区分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种种原因。以期寻找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2. 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或面临的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世界,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但即使是这样,我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交流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中国的英语课堂大部分都还是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即使学了很多年英语也不知道该如何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们并不十分注重教会学生们如何把英语当作一门外语来掌握。学生们始终把英语当作一门由一堆单词和一套语法规则组成的学科。而学生们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对英语课堂上的材料的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参差不齐。城市里的学生有各种现代化的手段获取这些知识,而在相对落后的农村甚至边远地区,设施还远远不够完备。其次,中国课堂很难真正普及小班教学,在一个三四十人的课堂上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交流的机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千差万别。另外应试教育使得一些学生只关注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略英语口语和英语交流。
改变这样情况的方法就是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积极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武器。也就是说在教会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在逐渐的指导下让学生明确英语学科的学科特点与现实的需要。然后,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不断深入,让学生在生活中慢慢提高英语水平。然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说话、练习,使所学知识与能力得到巩固和加强。这样,会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顺利过渡,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
3. 教师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阶段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使得教师不得不把重心转移到英语应试教学上。因为我们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功的标准无非是看他(她)的学生们在各种考试中取得了多高的分数。同时,很多英语教师自身英语表达能力就并不过关。这是教师自身的悲哀,也是我们现阶段英语教育大环境的悲哀。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基础上,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根据现有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转换角色。这样既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又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学侧重及教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自身知识的完善,从而建立更好的英语课堂。
4. 英语课本存在的问题
英语课本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本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锻炼各项英语技能的指导。但是我们使用的英语课本大多不能为学生需要的技能提供足够的锻炼,长此以往学生们对这些文化多半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知识、熟练基本功的同时,必须要掌握教材,驾驭教材,掌握所授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相关的学科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5. 教学方法的问题
我们倾向于把各种语法规则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更是只会死记规则而不知变通,不会举一反三。迫于升学考试的需要,我们机械地将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割裂开来,用不同的课型来“教授”学生们这些能力。殊不知这些能力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是不能被简单割裂开来的一个有机整体。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能力不是一个课型就能培养的,需要我们给学生们不断的锻炼、不断的犯错,这样他们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6. 结论
现阶段中国英语教学与学习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即使学了很多年英语,仍然不能流利地使用英语交流。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不能用英语交流。由于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是要从学生入手。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总之,英语教学,特别是初、高中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
参考文献
王鉴. 课堂研究概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江苏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