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形象及意义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f1s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看客”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有“愚昧”“冷漠”的共性,也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如多类“看客”对比、“看”与“被看”的描写、以“看客”為镜反照主角等等。“看客”映射出社会之病,尽显语言讽刺艺术,引起读者深刻反思。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中的《范进中举》《孔乙己》和《变色龙》三篇选文,是研究“看客”形象和意义的较好材料,引导学生作对比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把握深意。
   关键词:“看客”形象;“看客”意义;对比阅读
  鲁迅在《娜拉出走后怎样》中提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看客”是鲁迅作品中十分重要的存在,也是我们分析鲁迅作品的关注点之一。但不仅仅鲁迅作品如此,在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看客”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就选有三篇值得放在一起对比分析“看客”群像的课文——九年级上册的《范进中举》和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变色龙》。三篇课文都有意描绘“看客”的言行,语言尽显讽刺和深意。以“‘看客’形象及其意义”为主题对比阅读这三篇课文,既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又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还能借此窥探小说中“看客”的形象及其存在的意义。
  一、“看客”的典型行为——笑
  “看客”是愚弱国民的代表。他们或以群体出现,如咸亨酒店里的酒客、范进的众邻、广场上的群众等等;或聚焦于某一特殊个体,如酒店的掌柜和“我”。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姿态,“看客”都必然拥有“愚昧无知”“麻木冷漠”的共性,而这样的共性往往通过典型行为——笑——来体现。
  范进众邻的第一次笑是在看到范进疯癫之态和屠户打范进时。在他们眼中,此时的范进仍是原先那个没有出息的范进,衣衫不整、发狂无礼,他们无须巴结和讨好,只要站在一旁“观看”这场精彩的闹剧,适时发笑,相机喝彩。——其冷漠无情由此可见。
  众邻的第二次笑是在胡屠户对范进的一番夸赞之后,他们笑胡屠户对范进前后言行的天差地别,笑他的虚伪和势利,却不知自己也是如此,足见其愚昧无知。
  鲁迅笔下的“看客”亦是笑声不断。早在孔乙己还未出现时,就已写道“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他一到店,又写“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而不论他说什么、做什么,总是“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哪怕悲惨到只能用手爬来喝酒,他也只能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细数全文出现的11次“笑”,像一把利刃,对孔乙己本已不幸至极的命运再横添几刀,将酒客放肆嘲笑的冷漠麻木形象更刻深三分。
  酒客中有短衣帮,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比孔乙己高,可他们仍然以孔乙己的不幸为酒后笑料。在笑的那一刻,他们甚至比孔乙己更加悲惨、更加不幸,因为他们为自己的无知而“骄傲”,他们永远也无法清楚地看到自己同样是被压迫、被残害的那一群人。
  酒客中有长衫帮和掌柜,他们的地位和生活条件或许比孔乙己高一些,但他们没有同情、没有关心,只有嘲讽和讥笑。若说短衣帮的笑让人气愤却心疼,那么长衫帮和掌柜的笑则让人沮丧且心寒。在恶毒的嘲笑中,他们早已丧失了人性的善意和淳朴。
  契诃夫没有对“看客”作明显的等级、地位区分,而是将其看作一个整体。他们和赫留金的阶层相似,是在社会官僚制度之下被压迫的人群,法律的公正于他们毫无意义。按理他们应当和赫留金有惺惺相惜之感,抱团取暖共同对抗官僚的压榨,可他们却选择了对赫留金哈哈大笑,笑他维权不成反被警官恐吓,笑他地位不如一只小狗。
  “看客”们的“笑”,明显是看了一出“好戏”之后的心满意足。赫留金和奥楚蔑洛夫的来回拉扯是他们无聊生活中的一场精彩演出,不论结局如何,都已为他们增添了无比乐趣。而赫留金的败诉更让他们得到了一个可以玩笑的机会,试想若是奥楚蔑洛夫处罚了那只狗,那么群众的笑又该去哪里释放呢?群众笑赫留金,殊不知自己也是会被随意取笑的同类。他们自以为站在高点取笑赫留金地位之低,却对自己也身处欺压之下的实际命运浑然不觉。
  以他人悲惨、不幸的遭遇为笑柄取乐自身无聊、庸俗的生活,可谓冷漠至极;不见自身之不幸而笑不幸之人,可谓愚蠢至极。“看客”之笑,实为悲哀之泪。
  二、多样的“看客”
  在不同文本中,“看客”虽本质相同,其表象却不尽相似。
  (一)两群“看客”,三类对比
  《范进中举》中的“看客”,可细分为两拨人——众邻与众人。文章没有刻意点明二者之别,在多处描写中“众人”即指“众邻”。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第八段胡屠户打范进时,文章写道:“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可见两者应有所区别。根据前后文推断,此处“众人”所指是除邻居外的其余旁观者,他们先前或许并不清楚范进的举人身份,只是“围观”胡屠户打范进,当他们得知来龙去脉后,自然地加入了“众邻”队伍。
  在“众人”中作者有意突出庙口郎中。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人物,但笔者认为他恰恰是“看客”形象分析中不可遗漏的。
  郎中出现在课文第八、九段,共四处,除“郎中又拿了茶来吃了”外,没有直接描写他的言行。仔细品读,不难咂摸“郎中”在此出现的用意。众邻未到前,郎中一直在庙口,但并未理会犯病疯癫的范进,得知范进中举的消息后,郎中却“拿了茶来”。因为范进身份地位的变化,郎中从无视职业责任、冷眼旁观到主动献茶,作者通过郎中这一角色展现了“众人”前后态度的差异,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之下,人们欺下媚上、阿谀奉承的性格。
  对众邻的刻画,可谓极尽笔墨。从第三段“邻居都来了,挤着看”开始,众邻的“看客”形象便跃然纸上。在嘲笑之外,作者重点着墨于众邻的巴结、奉承。
  “飞奔”“众邻居一齐上前”“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等描写都彰显众邻的阿谀、讨好姿态。更妙的是,当范进回到家时,作者有意打乱了人物动作的顺序:先由胡屠户报讯,再写老太太欢喜;本应顺接范进拜见母亲,却横插一笔,写“众人问报录的”。可见他们对范进中举一事的关心在意,甚至超过范进及其家人,阿谀之态尽显。   吴敬梓借“众人”“众邻”各自鲜明的言行、态度对比,突显封建等级制之下人们的阿谀之姿;借未知范进举人身份的冷漠“众人”与知道范进举人身份的“热情”“众邻”对比,突显社会巴结权贵之风。两群“看客”,三种對比,使文章讽刺之意更浓、批判之味更重。
  (二)“看”与“被看”,“看客”不息
  《孔乙己》中的“看客”也可细分——酒客、掌柜和“我”。在鲁迅的作品中,“看与被看”是“看客”逃不过的命运,此文也不例外。
  酒客“看”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讽”孔乙己故作清高的性格,以此为平庸生活增添一丝欢乐。他们会在孔乙己不理会调侃时“故意高嚷”,他们会说孔乙己“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他们会问孔乙己“当真”识字否,怎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对于酒客来说,孔乙己只是一份“下酒菜”,他无须拥有自尊,无须拥有形象,甚至无须拥有名字,换个人也完全可以。
  当孔乙己被打断腿后,酒客与掌柜的对话耐人寻味。“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后来呢?”“后来……”“打折了怎样呢?”“怎样……”三次问答,酒客皆以重复掌柜之问开头,可见他们在叙述时的漫不经心、毫不在意。而掌柜一开始的“哦”和听到孔乙己“许是死了”之后不再问,“仍然慢慢算他的账”,可见他的问也非真心关注,同样漫不经心、毫不在意。在有一搭没一搭的问答间,尽显酒客和掌柜的冷漠。
  这样冷漠的“看客”本身亦是“被看”的对象。鲁迅借“我”的眼审视这群看客,看他们的麻木冷漠,看他们的愚昧无知,看他们可笑又可怜的言行举止。——而更为意味深长的是,本应清醒的“我”,最终也加入了无知“看客”的群体。
  “我”可以附和着笑孔乙己,而掌柜“决不”责备。“我”打从心里也把孔乙己当作乞丐,认为他“不配”和自己对话。文章没有特别描写“我”对孔乙己言语上的嘲讽和取笑,但“我”的心理早已和那些酒客一样,对孔乙己充满了不屑和鄙视,充满了冷漠和无情。
  当“我”沦为看客的时候,也注定了是“被看”的一员。而审视“我”的,是故事之外理智的作者和读者。我们看不分年龄的愚昧,我们看不分等级的不幸。
  酒客与掌柜是成年世界的“看客”,他们的无知和冷漠都已不可救,是人之不幸,可气又可叹。“我”是未成年世界的“看客”,理应是被救的一代,但在那样的社会中无人去救,也无力去救,最终依然沦为“看客”。不幸之叹从个体延伸至整个社会,甚至数代轮回,如何不令人欷歔?
  (三)积极参与,“看客”为镜
  如果说前两篇文章中“看客”的存在是“锦上添花”,那么《变色龙》中的“看客”则是“不可或缺”:少了他们故事就不再完整,情节呈现会受阻,主角形象也不能丰满。
  事情发生在“连一个乞丐”也没有的广场上,可见环境之压抑、死寂。但当人喊狗叫传遍时,“很快”就聚了一群人,像是“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些人脸上甚至还“带着睡意”。契诃夫有意描写广场前后人气对比,不仅为了烘托整个社会的穷困、无生机,还为“看客”的出现奠定戏剧化的基调,使读者不得不注意这群重要的“配角”。
  “看客”群体出现,为“看戏”而来,他们积极参与,最终一哄而散。他们凑狗咬人事件的热闹,他们看奥楚蔑洛夫处理此事的过程。文章对这些人的描写并不多,但都至关重要。“这好像是席家洛夫将军家的狗”“没错儿,将军家的”,两处对狗身份的指认直接影响了奥楚蔑洛夫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向。此外,就这两处指认来看,群众虽对狗的身份从不确定到肯定无比,却并未拿出切实的证据,可见是满口胡诌,他们并不关心事情是否公正裁断,看热闹(能够助推热闹则更佳)才是他们的唯一目的。
  契诃夫描写这群“看客”,固然有借他们批判国民之愚的用意,但与前两文不同的是,他还以“看客”为镜,照出了主角的丑陋形象。奥楚蔑洛夫和赫留金无疑是在这批“看客”面前卖力“演戏”,一个演自己的公正威严,一个演自己的委屈无辜,可事实却是一个势利虚伪,一个无赖世故。若没有这群“看客”,他们何苦精心表演,表里不一的形象又怎会如此赤裸真切地暴露在大众面前呢?
  三、“看客”为何要“看”
  作者为何要安排这些“看客”?综合三篇文章,我们基本可以把“看客”存在的意义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内容上映射社会环境
  不论“看客”以何种方式出现,最终都代表了大多数中下阶层民众,具有国民性。因此,“看客”所展现的性格之弊往往也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病态。
  就三文来说,社会弊病的共性是封建等级压迫,在“位高即权重”的社会中,人们对等级的追求和阿谀、对底层的嘲讽与无情似乎都是“人之常情”。但三文的侧重点又有些许不同:《儒林外史》更强调科举制对人的残害,科举带来官职和地位,人际之间没有邻里情甚至亲缘情,只剩趋炎附势和攀结权贵的心理;《孔乙己》虽也写科举制带来的问题,但更是借“看客”凸显国民的劣根性,一代又一代“看客”的轮替,使读者更感社会悲凉和亟待拯救;《变色龙》则突出沙皇统治下,官僚主义、专制主义导致的人情冷漠和势利心理。
  (二)形式上体现讽刺艺术
  三篇小说无疑都是体现语言讽刺艺术的佳作。从“看客”言行描写来看,三文用词、句式、标点等都暗含强烈的讽刺意味。如《儒林外史》中“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一个“早”、一个“替”使邻人奉承巴结之态尽显;《孔乙己》中重复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将“看客”以他人之悲为消遣的冷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变色龙》中独眼龙一句“狗呢——可不肯做傻瓜”,一个破折号强调了狗的身份地位,言语中透露着对赫留金的嘲笑和轻视。
  从“看客”的存在之于主人公的意义来说,“看客”使主角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尤其在《变色龙》中,主角有了表演的场所和对象,势利、虚伪等形象更加直接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讽刺之味更浓。
  (三)思想上引发群体反思
  一方面,正是因为“看客”代表着国民群体,所以其存在扩大了文章的视野范围,引导读者在对个体角色形象与品性成因的关注之外,更注重对社会大众群体行为的思考。这一方面与第一部分“内容上映射社会环境”相互映衬:没有内容的拓展,何谈思想的升华;没有思想的深刻,内容便只剩空洞。另一方面,看客的存在促进读者群体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在“看”与“被看”的对立中,读者应当是“看”的一方,看作品中国民劣根性的展现,思考改变甚至拯救社会之法;同时,读者也应当避免沦为“被看”一方,故须时刻反省自身是否以高高在上之姿对待不幸者,是否以冷漠旁观之态对待弱势者。
  总体而言,“看客”的存在使作品主旨由点到面得以升华,让读者不仅能眼观社会,还不忘反省自身。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的设计理念,“情境任务”成为语文教学方式变革不可忽视的关键词。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评审与观摩活动,让人们看到了适切的情境任务设计之于语文教学核心价值追求的意义:媒介融通,使静态知识动态化;美读演绎,使情感体验深刻化;仿真交际,使素养形成综合化。   关键词:情境任务;教
期刊
摘 要: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来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传承与理解”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可采用如下策略:做好课内外阅读规划,创设传统文化研习的情境;依托语言,以传统文化元素思维导图助力学生掌握整体阅读脉络;鼓励学生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议题,大胆进行学术研究尝试。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理解;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红楼
期刊
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受到推崇,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是探究的探究,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解还欠准确。朱瑜冬老师的课以真实情境为载体,积极探索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的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在探究性的活动实践中加深对该课核心概念“点染”与“铺叙”的理解,并把它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根据需求进行重构,展现出一定的创造力和灵活性。结合本堂课来看,想到“活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并进行思考。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以“真正的问题”为导向,以真实的阅读状态、深入的阅读讨论、产品化的阅读成果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场域”,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提出议题、筛选整合议题、小组合作解决议题、汇报分享等多个环节,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再辅以多元评价,推动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处
期刊
摘 要:学历案,是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它指的是教师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围绕某一具体学习单位的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知识的专业方案。学历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依据课程标准,明确目标,评价任务;提供学法建议,资源助力,引领课堂;完整过程,自主探索,内化知识;分层作业,关注差异,加强反思。  关键词:学历案;课堂教
期刊
摘 要:写作知识教学低效不能全归咎于写作知识本身,而首先应从教学设计上找原因。在设计写作知识教学时,教师要寻找起点,破解疑点,开发基点,创设承载点,安排能力点,让学生在“境中学”“做中写”,使学生“乐写”“善写”。   关键词:写作知识;修辞教学;教学设计;象征  教写作,要不要教写作知识?这曾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一度,许多教师视写作知识为“洪水猛兽”,上公开课闭口不谈“写作知识”,唯恐破坏写
期刊
摘 要:选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诵读”中的《望海潮》(柳永)一词,在被誉为“慢词之祖,婉约之宗”的柳永的作品中,地位非同寻常。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这首词的教学可以以真实情境为载体,采用探究和体验的方式。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点染;铺叙;《望海潮》  2019年秋季投入使用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古诗词诵读”中收录了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此词在柳永作品中的地位非同寻常。柳词的成就可
期刊
摘 要:言语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思维提取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从多角度品析比喻妙用、多角度品析人物形象、多角度品析“大笑”的内涵等三个环节教学《咏雪》,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联想和想象品析语言,走进经典作品丰富复杂的意蕴世界,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言语思维内容,进而从中习得和学得言语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发展言语思维。   关键词:言语思维;具象思维;思维方法和规律  《世说新语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遵循认知规律,编排更科学,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知识体系都融合在整套教材之中,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就统编教材相对于以往教材有较大不同的名著阅读、“活动·探究”单元、综合性学习而言,其教学可以分别采用一书一法、激发阅读兴趣,任务驱动、促进思维发展提升,联系生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