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乡土思想的学生无异于没有根的灵魂。本文阐述了在生命教学实践中如何渗透乡土教育的方法。
《晋书·张翰传》记载“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西晋的张翰因为思念老家吴县的美食,马上辞官回乡,后来这个故事便形成了莼鲈之思这一成语典故。从晋书记载,张翰只是因为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就辞官不做。这在当今社会中似乎不可理解的。其实,家乡似美酒般的醇厚感觉、家乡的亲切、家乡的牵挂都是张翰辞官的原因。离开家乡,就像飘荡的浮萍,总之,家乡就如心灵深处的温暖,给人以踏实,给人以安全,给人以希望。乡土教育,正是铺就一条通往心灵深处寻找温暖的道路。
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突出乡土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敏锐观察力都有明显实质的帮助,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怎样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突出乡土教育呢?
一、通过学生在家乡的时事新闻中感受乡土环境,感受人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都是涉及人与环境的问题。垃圾问题占了其中很大的篇幅。说到垃圾,教师马上举例近期发生的东莞和深圳偷运垃圾到惠州的事例。为什么要把垃圾偷运到惠州呢?由此突出垃圾处理的难题:垃圾彻底处理的费用昂贵,特别是特殊的工业垃圾。许多地方正为垃圾处理的问题大伤脑筋。因为东莞、深圳不断地偷运垃圾往惠州倾倒,给惠州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惠州在火车西站附近号称全市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已经没有多少剩余的填埋空间,亟待新建更大的垃圾填埋场。可是问题又来了,由于环境教育普及的原因,几乎全市的居民都反对把垃圾填埋场建在自家周围,彻底解决垃圾问题,难啊!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减少垃圾产生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又如西枝江、东江的水浮莲问题,也是惠州近年环境的热点问题。自东江剑潭水利枢纽工程完工以来,每年的春夏之交,水浮莲都会在西枝江上疯狂繁殖,肆意破坏着我们的母亲河。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把东江和西枝江的水质进行对比,知道水体环境污染,江河水质富营养化是造成水浮莲问题的根本原因。剑潭水坝截留之后,河水的流速减缓,水浮莲大量积聚,已经在江面上形成绿油油的“天然牧场”,水浮莲对市区环境的影响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学以致用,积极寻求解决水浮莲成灾的根本途径,并以此作为一个课题,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初级的研究。
二、寻找家乡的特有的动植物,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思想情感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植物,结合课本,跟学生介绍惠州的珍稀植物“半枫荷”。
这种树有个奇怪的特点,同一棵植物上生长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叶子,一种叶子的形状像枫树,另一种叶子形状像荷树。半枫荷只在惠州的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从而引出惠州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其中,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海龟保护区。虽然这两个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保护的状况仍旧不容乐观:象头山保护区的核心区已经建起了全世界最大的抽水聚能电站,港口海龟保护区的海龟也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利益的驱使,商业化的味道日渐浓厚,不可避免地使环境变差。
四年级下册《花、果实和种子》一课,学生接触到的花都是比较普通的,让人一见,马上知道是花。提问:“同学们见过形状好像小鸟一样的花吗?”这样马上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展示“禾雀花”的图片给学生观察。介绍禾雀花是生长在惠州周边森林的一种花。
罗浮山、南山、象头山、白马山都有分布。到了春季花开的时候,嫩黄的禾雀花宛如一只只富有灵性的鸟儿点缀于山谷之中,展翅欲飞。禾雀花是花中的精灵,能清楚地分辨出鸟儿的头、眼睛、翅膀、尾巴等。学生想不到我们惠州能有如此灵性的花儿,他们回家跟父母说起禾雀花时,会立刻充满了作为惠州人的自豪感。
学习鸟类时,向学生介绍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是我国特有的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其分布区域十分狭窄,数量也是极其稀少,全球目前仅存不足一千只。中华秋沙鸭对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所以在野外寻找中华秋沙鸭的踪迹是极其困难的。惠州的白盆珠水库库区就发现了至少五只中华秋沙鸭,要知道洞庭湖水域也不过只有三只在那里生活。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西枝江故道是金山湖水域的主要组成部分。金山湖是惠州的一个公园,既然是公园的水域,水质应该不错的。学习《环境和我们》时,我布置了学生调查市区和市区周边河流、湖泊的水质情况。有部分学生把西枝江故道作为调查的主体,他们到现场一看:现场与之前在脑海中呈现出山清水秀的画面相去甚远,到处是垃圾,到处是养猪场,猪场的废物、猪屎随处排放。意外发现故道两旁是著名的“冰塘猪肉”的主要产地。近年来,随着市区范围的扩大,金山湖片区已经从原来的泄洪区湿地发展成为房地产的热点地区,其水域的面积在不断地缩小,渐渐离最初的规划构想——湿地公园愈来愈远。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的威胁。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我们周边的水质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样优良,东江惠州市区干流段勉强维持国家二级水源的标准,西枝江的水质更差,只达到四五级的标准。东江流域水质变差的时间就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八十年代,东江的水质达到直接饮用的程度,三十年过去,现在已经没有人敢直接喝市区河段的东江水。前两年,惠州成了广东的酸雨重灾区之一,幸好这两年空气质量改善了,脱掉酸雨区的帽子。酸雨无论对水质,对动植物的负面影响都非常大,让学生从实验和理论认识到: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遏制,我们无疑正做着对子孙后代犯罪的事情。通过对东江、西枝江水质的直接调查,学生无论从感性和理性认识上都增强了对保护家乡水环境的决心。
当学习有关鱼类的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调查剑潭水利枢纽工程完工前后东江鱼类资源的变化情况。学生调查得出的结论令他们大吃一惊:A、大型鱼类的个头变小,数量比过去减少三分之二,比如赤眼鳟、鰔鱼,这两种鱼在上世纪1980年代是东江内较丰富的鱼类资源,比较容易捕捞到,可现在已经很难捕捞到了。B、洄游性鱼类濒临灭绝,如比如鲥鱼、鳗鲡、七丝鲚等。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东江污染加剧和剑潭水坝的建成。此外学生发现汝湖的角洞水库(白鹭湖)由于沿岸房地产的开发,水库的水质变差了,水质从原来的一类(可直接饮用)降至三类,鱼类资源的数量和种群减少了四分之一以上,水库沿岸的鸟类大约消失了三分之一;从前很常见的牛背鹭,现在十有八九都没有了。通过调查实践,学生无疑会对家乡的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到三年级的课文《植物的一生》时,要求每个学生种自己喜欢的本土植物(每位学生至少要种一棵以上一年生的植物)。通过观察本地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到形成种子的全过程。根本不用死记硬背就把植物的生长过程深深地印在脑中,对植物身体的各部分也了如指掌。由于种的都是本地能生长的植物,学生对家乡的植物和农作物都有大概的了解。有学生不仅种了绿豆、黄豆,也种了芒果、阳桃、黄皮等,让学生举例惠州产的时令水果,为什么这些水果能在惠州生長?跟惠州的气候、土壤、水质有什么联系吗?在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把水果、土壤、水质、气候这些因素融会贯通,从而对惠州的自然环境有了相对本质的了解。种植的时间不长,但足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学生认识到正是惠州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惠州宜人的生活条件,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跟国内的其他城市比较起来,惠州这个有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小城,风景优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繁花似锦,不是花城胜似花城。
综上所述,把乡土教育和生命科学教学有机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晋书·张翰传》记载“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西晋的张翰因为思念老家吴县的美食,马上辞官回乡,后来这个故事便形成了莼鲈之思这一成语典故。从晋书记载,张翰只是因为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就辞官不做。这在当今社会中似乎不可理解的。其实,家乡似美酒般的醇厚感觉、家乡的亲切、家乡的牵挂都是张翰辞官的原因。离开家乡,就像飘荡的浮萍,总之,家乡就如心灵深处的温暖,给人以踏实,给人以安全,给人以希望。乡土教育,正是铺就一条通往心灵深处寻找温暖的道路。
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突出乡土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敏锐观察力都有明显实质的帮助,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怎样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突出乡土教育呢?
一、通过学生在家乡的时事新闻中感受乡土环境,感受人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都是涉及人与环境的问题。垃圾问题占了其中很大的篇幅。说到垃圾,教师马上举例近期发生的东莞和深圳偷运垃圾到惠州的事例。为什么要把垃圾偷运到惠州呢?由此突出垃圾处理的难题:垃圾彻底处理的费用昂贵,特别是特殊的工业垃圾。许多地方正为垃圾处理的问题大伤脑筋。因为东莞、深圳不断地偷运垃圾往惠州倾倒,给惠州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惠州在火车西站附近号称全市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已经没有多少剩余的填埋空间,亟待新建更大的垃圾填埋场。可是问题又来了,由于环境教育普及的原因,几乎全市的居民都反对把垃圾填埋场建在自家周围,彻底解决垃圾问题,难啊!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减少垃圾产生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又如西枝江、东江的水浮莲问题,也是惠州近年环境的热点问题。自东江剑潭水利枢纽工程完工以来,每年的春夏之交,水浮莲都会在西枝江上疯狂繁殖,肆意破坏着我们的母亲河。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把东江和西枝江的水质进行对比,知道水体环境污染,江河水质富营养化是造成水浮莲问题的根本原因。剑潭水坝截留之后,河水的流速减缓,水浮莲大量积聚,已经在江面上形成绿油油的“天然牧场”,水浮莲对市区环境的影响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学以致用,积极寻求解决水浮莲成灾的根本途径,并以此作为一个课题,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初级的研究。
二、寻找家乡的特有的动植物,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思想情感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植物,结合课本,跟学生介绍惠州的珍稀植物“半枫荷”。
这种树有个奇怪的特点,同一棵植物上生长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叶子,一种叶子的形状像枫树,另一种叶子形状像荷树。半枫荷只在惠州的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从而引出惠州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其中,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海龟保护区。虽然这两个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保护的状况仍旧不容乐观:象头山保护区的核心区已经建起了全世界最大的抽水聚能电站,港口海龟保护区的海龟也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利益的驱使,商业化的味道日渐浓厚,不可避免地使环境变差。
四年级下册《花、果实和种子》一课,学生接触到的花都是比较普通的,让人一见,马上知道是花。提问:“同学们见过形状好像小鸟一样的花吗?”这样马上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展示“禾雀花”的图片给学生观察。介绍禾雀花是生长在惠州周边森林的一种花。
罗浮山、南山、象头山、白马山都有分布。到了春季花开的时候,嫩黄的禾雀花宛如一只只富有灵性的鸟儿点缀于山谷之中,展翅欲飞。禾雀花是花中的精灵,能清楚地分辨出鸟儿的头、眼睛、翅膀、尾巴等。学生想不到我们惠州能有如此灵性的花儿,他们回家跟父母说起禾雀花时,会立刻充满了作为惠州人的自豪感。
学习鸟类时,向学生介绍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是我国特有的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其分布区域十分狭窄,数量也是极其稀少,全球目前仅存不足一千只。中华秋沙鸭对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所以在野外寻找中华秋沙鸭的踪迹是极其困难的。惠州的白盆珠水库库区就发现了至少五只中华秋沙鸭,要知道洞庭湖水域也不过只有三只在那里生活。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西枝江故道是金山湖水域的主要组成部分。金山湖是惠州的一个公园,既然是公园的水域,水质应该不错的。学习《环境和我们》时,我布置了学生调查市区和市区周边河流、湖泊的水质情况。有部分学生把西枝江故道作为调查的主体,他们到现场一看:现场与之前在脑海中呈现出山清水秀的画面相去甚远,到处是垃圾,到处是养猪场,猪场的废物、猪屎随处排放。意外发现故道两旁是著名的“冰塘猪肉”的主要产地。近年来,随着市区范围的扩大,金山湖片区已经从原来的泄洪区湿地发展成为房地产的热点地区,其水域的面积在不断地缩小,渐渐离最初的规划构想——湿地公园愈来愈远。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的威胁。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我们周边的水质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样优良,东江惠州市区干流段勉强维持国家二级水源的标准,西枝江的水质更差,只达到四五级的标准。东江流域水质变差的时间就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八十年代,东江的水质达到直接饮用的程度,三十年过去,现在已经没有人敢直接喝市区河段的东江水。前两年,惠州成了广东的酸雨重灾区之一,幸好这两年空气质量改善了,脱掉酸雨区的帽子。酸雨无论对水质,对动植物的负面影响都非常大,让学生从实验和理论认识到: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遏制,我们无疑正做着对子孙后代犯罪的事情。通过对东江、西枝江水质的直接调查,学生无论从感性和理性认识上都增强了对保护家乡水环境的决心。
当学习有关鱼类的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调查剑潭水利枢纽工程完工前后东江鱼类资源的变化情况。学生调查得出的结论令他们大吃一惊:A、大型鱼类的个头变小,数量比过去减少三分之二,比如赤眼鳟、鰔鱼,这两种鱼在上世纪1980年代是东江内较丰富的鱼类资源,比较容易捕捞到,可现在已经很难捕捞到了。B、洄游性鱼类濒临灭绝,如比如鲥鱼、鳗鲡、七丝鲚等。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东江污染加剧和剑潭水坝的建成。此外学生发现汝湖的角洞水库(白鹭湖)由于沿岸房地产的开发,水库的水质变差了,水质从原来的一类(可直接饮用)降至三类,鱼类资源的数量和种群减少了四分之一以上,水库沿岸的鸟类大约消失了三分之一;从前很常见的牛背鹭,现在十有八九都没有了。通过调查实践,学生无疑会对家乡的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到三年级的课文《植物的一生》时,要求每个学生种自己喜欢的本土植物(每位学生至少要种一棵以上一年生的植物)。通过观察本地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到形成种子的全过程。根本不用死记硬背就把植物的生长过程深深地印在脑中,对植物身体的各部分也了如指掌。由于种的都是本地能生长的植物,学生对家乡的植物和农作物都有大概的了解。有学生不仅种了绿豆、黄豆,也种了芒果、阳桃、黄皮等,让学生举例惠州产的时令水果,为什么这些水果能在惠州生長?跟惠州的气候、土壤、水质有什么联系吗?在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把水果、土壤、水质、气候这些因素融会贯通,从而对惠州的自然环境有了相对本质的了解。种植的时间不长,但足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学生认识到正是惠州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惠州宜人的生活条件,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跟国内的其他城市比较起来,惠州这个有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小城,风景优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繁花似锦,不是花城胜似花城。
综上所述,把乡土教育和生命科学教学有机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