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耗低效是当前高中语文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一定程度地影响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板块式程式,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及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有效性 教学体会
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含义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语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需求。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学到很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因为校情不同,学情不同,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放之四海皆准,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主动寻求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本文总结了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希望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实效性方面给同仁们一些启示。
一、舍得十分回归历史,跨越时空知人论世。
除了纯粹的“美文”之外,高中语文大部分课文的选择都注意到其历史背景,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作者人生际遇和品格的反映,甚至是一个时代某方面社会现实的反映。要真正理解课文内涵和作者意图,就要教师腾出时间,“讲故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作者生平、创作文章时的际遇、所处时代的社会大背景有所涉猎,并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思考,我们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为“知人论世”。人对于与自己时空距离较远、未能亲身体验的事物往往难有真实的感受,只有当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其时其境其人其事,将自己带入课文背后的时代背景之中,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所处的情境时,才能与作者的情绪产生强烈共鸣。
以高中语文课文中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与《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二者叙述的情绪均离不开一个“愁”字,但通过阅读文本不难发现,前者的“愁”为贵族少妇悠闲生活之余的一点淡淡清愁,后者则是凄苦之愁、啮齿之痛。教师在教学时要向学生讲解前期李清照过着贵族女子衣食无忧的生活,其愁仅来自于其细腻敏感的少妇情思和与丈夫两地相隔的思念;后期她却经历国破家亡的人生剧变,其愁则被赋予更深刻的社会内涵,使之更能主动地与作者产生“人比黄花瘦”和“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感共鸣。
又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文中背景是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虽说与今相距不到百年,然学生是“90后”、“00后”,独生子女,蜜罐中泡大,如何见得腥风血雨?这时播放一段课本情景剧录音或者惨案纪录片,十分钟的视听冲击与冥想,学生更能悲愤于作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拳拳呼唤。
二、关于文言文有效教学的两点认识。
首先,强化诵读意识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是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无不告诉我们诵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像《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等篇幅虽长,但句式灵活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朗读中仿佛能渐渐进入诗文所创作的意境,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美,受到审美的教育,且诵读能使阅读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训练语感,潜移默化地学到文言知识,可谓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但诵读不是盲目地读,课堂上教师要求的每次诵读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初读文本正字音,次读文本讲语法,再读文本作品析,反复诵读思精妙。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可以不求甚解,但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一旦发现字音、断句、理解方面的问题要随时订正,在诵读中解决常见的文言问题。要求自己背诵自己认为好的段落。实际上,虽然有很多篇目都要求背诵,但其中真正可以用来考查背诵的句子不是很多,可以适当地灵活地要求一些必须背诵的语句。个别无关紧要的、不影响文章理解的连词与虚词,完全没有必要跟它们较劲。每篇文章必须有会被的语句,不拘于哪几句,重点语段背诵了,其他语段可以流畅地诵读,把大意背下来就非常不错。
其次,科学拓展探究,发展学生思维。新课标指出,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显然,拓展探究在新课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几乎已成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许多教师在每篇文言文教学的结尾处都会有拓展探究的环节,或是引导学生进行同类作品的迁移阅读;或是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某一点出发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或是从文本引出话题进行讨论辩论;或是将文本延伸到现实社会生活中,让学生探究;甚至有教师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学习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谓费尽心思,力求创新。
应该指出,探究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不能将文盲文拓展探究课变为或历史课或政治课或常识课的“四不像”课。拓展探究活跃课堂活跃学生思维,但不能离开语文学习,不能离开言语的学习——文言文的拓展探究必须回归文本。拓展探究首先要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入乎其内,读懂作者,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其次是引导学生出乎其外,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鼓励发表自己对文本的见解,有新的发现、新的创新。
再次,教学中应用多元教学模式。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模式是多样的,每种模式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适用性。教学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教师要不断了解多种教学模式,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模式库;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师自身条件选择组合教学模式;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智慧;自行开发专门用于自己的学生和所教学科的独特的教学模式。总之,要做到:与教学条件相适应,与教师自身特点相配合,与学生特征相吻合,与教学内容相统一,与教学目的相适应,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最后,结合必修课,上好选修课。新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旨在突出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使之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选修课更侧重于升华高中生的能力倾向于个性特点,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结合必修课,对比学习选修内容的方针,为上好选修课提供坚实的保证。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有效性 教学体会
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含义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语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需求。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学到很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因为校情不同,学情不同,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放之四海皆准,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主动寻求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本文总结了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希望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实效性方面给同仁们一些启示。
一、舍得十分回归历史,跨越时空知人论世。
除了纯粹的“美文”之外,高中语文大部分课文的选择都注意到其历史背景,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作者人生际遇和品格的反映,甚至是一个时代某方面社会现实的反映。要真正理解课文内涵和作者意图,就要教师腾出时间,“讲故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作者生平、创作文章时的际遇、所处时代的社会大背景有所涉猎,并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思考,我们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为“知人论世”。人对于与自己时空距离较远、未能亲身体验的事物往往难有真实的感受,只有当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其时其境其人其事,将自己带入课文背后的时代背景之中,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所处的情境时,才能与作者的情绪产生强烈共鸣。
以高中语文课文中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与《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二者叙述的情绪均离不开一个“愁”字,但通过阅读文本不难发现,前者的“愁”为贵族少妇悠闲生活之余的一点淡淡清愁,后者则是凄苦之愁、啮齿之痛。教师在教学时要向学生讲解前期李清照过着贵族女子衣食无忧的生活,其愁仅来自于其细腻敏感的少妇情思和与丈夫两地相隔的思念;后期她却经历国破家亡的人生剧变,其愁则被赋予更深刻的社会内涵,使之更能主动地与作者产生“人比黄花瘦”和“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感共鸣。
又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文中背景是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虽说与今相距不到百年,然学生是“90后”、“00后”,独生子女,蜜罐中泡大,如何见得腥风血雨?这时播放一段课本情景剧录音或者惨案纪录片,十分钟的视听冲击与冥想,学生更能悲愤于作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拳拳呼唤。
二、关于文言文有效教学的两点认识。
首先,强化诵读意识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是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无不告诉我们诵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像《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等篇幅虽长,但句式灵活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朗读中仿佛能渐渐进入诗文所创作的意境,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美,受到审美的教育,且诵读能使阅读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训练语感,潜移默化地学到文言知识,可谓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但诵读不是盲目地读,课堂上教师要求的每次诵读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初读文本正字音,次读文本讲语法,再读文本作品析,反复诵读思精妙。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可以不求甚解,但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一旦发现字音、断句、理解方面的问题要随时订正,在诵读中解决常见的文言问题。要求自己背诵自己认为好的段落。实际上,虽然有很多篇目都要求背诵,但其中真正可以用来考查背诵的句子不是很多,可以适当地灵活地要求一些必须背诵的语句。个别无关紧要的、不影响文章理解的连词与虚词,完全没有必要跟它们较劲。每篇文章必须有会被的语句,不拘于哪几句,重点语段背诵了,其他语段可以流畅地诵读,把大意背下来就非常不错。
其次,科学拓展探究,发展学生思维。新课标指出,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显然,拓展探究在新课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几乎已成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许多教师在每篇文言文教学的结尾处都会有拓展探究的环节,或是引导学生进行同类作品的迁移阅读;或是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某一点出发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或是从文本引出话题进行讨论辩论;或是将文本延伸到现实社会生活中,让学生探究;甚至有教师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学习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谓费尽心思,力求创新。
应该指出,探究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不能将文盲文拓展探究课变为或历史课或政治课或常识课的“四不像”课。拓展探究活跃课堂活跃学生思维,但不能离开语文学习,不能离开言语的学习——文言文的拓展探究必须回归文本。拓展探究首先要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入乎其内,读懂作者,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其次是引导学生出乎其外,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鼓励发表自己对文本的见解,有新的发现、新的创新。
再次,教学中应用多元教学模式。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模式是多样的,每种模式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适用性。教学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教师要不断了解多种教学模式,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模式库;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师自身条件选择组合教学模式;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智慧;自行开发专门用于自己的学生和所教学科的独特的教学模式。总之,要做到:与教学条件相适应,与教师自身特点相配合,与学生特征相吻合,与教学内容相统一,与教学目的相适应,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最后,结合必修课,上好选修课。新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旨在突出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使之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选修课更侧重于升华高中生的能力倾向于个性特点,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结合必修课,对比学习选修内容的方针,为上好选修课提供坚实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