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师基功比赛和新教师招聘考试都把说课作为重要环节纳入其中,有的教师对说课概念模糊不清,音乐说课说什么,怎么说,已经成了老师们说课最关心的话题。现就苏教版五年级《京腔京韵》一课说课稿进行分析。本说课稿力求说得精彩,说出特色,从以下四个方面清晰地表达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要这样教。
【关键词】京腔京韵;说课;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将我对苏教版五下《京腔京韵》这一课的理解与大家做说课汇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课的设计。教材分析研究; 学情分析及教法和学法的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预设。
一、教材分析研究
分析一:说课时要自信,有条理地说出本课的设计环节,让评委老师第一时间感受说课教师的从容,并对本次说课的几个环节有大概了解。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京剧与民歌、歌曲、舞蹈等姊妹艺术相互融合,呈现出更多姿多彩的风采。京剧,对于如今的孩子似乎有些遥远,怎样才能让同学们近距离的接触到京剧,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从而愿意进一步学习呢?这是我在本节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及教法和学法的确定
分析二:对教材作简单分析,内容不要过长。
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已经有很大提高,渴望了解更多艺术信息。但多数学生不了解京剧。因此,要激发学生对京剧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了解京剧的热情成了主要教学任务。
新课程主张自主、创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堂课的设计我以京剧艺术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通过欣赏、学唱与表演,让学生初步感受“京腔京韵”的独特魅力,并带领孩子们尝试、模仿,走进不常涉猎的京剧艺术宝库,唤起学生了解、熟悉、试着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
在教法上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念、唱、演等多种有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将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体验、感受放在重要位置,并将京剧演唱中如延长音、自由反复记号等知识技能学习渗透其中。
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分析三:本课对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做预估,教法学法要讲述清晰。
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了解京剧的热情,模仿戏曲中简单的身段、动作,在京剧锣鼓声中“走圆场”,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感受京剧独特魅力。2.使学生初步了解国粹京剧的基本知识,能有兴趣地欣赏京剧的表现形式,能用自然地声音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较好地唱出一字多音的拖腔,尽量唱出韵味。3.结合京剧的表演与实践,了解京剧唱、念、做、等相关知识,并能将所学京剧知识技能进行拓展。
教学重难点: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積极参与动作模仿。2.锣鼓伴奏下学生走圆场男女生动作规范。3.戏曲片段的演唱中注意一字多音的拖腔,把握京剧特有的声腔、节奏特点。
四、教学过程的预设
分析四: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重难点确立要有效,并在下一步说课中体现解决重难点的方法。
(一)以聆听京剧音乐走进教室
教师用京剧的念白和大家问好。
(二)了解京剧历史,学习走圆场
通过和学生的交谈让他们说说自己了解的京剧知识, 带领学生走圆场,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开心地加入京剧表演。
(三)巧妙设计,目的明确
认识京剧行当生旦净丑,我设计用和大家做个连连看游戏的方式,请同学上前把京剧行当和演员照片相连,再自然过渡到后面对京剧行当的介绍。以老师介绍结合图片欣赏,演唱《说唱脸谱》,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戏曲艺术的兴趣,打开了学生们的兴趣之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伏笔。
下面“唱”、“念”“做”环节精心设计师生互动,一步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合作、探究京剧表演的每一种功夫,更进一步让学生走近京剧、感受京腔京韵。比如在“做”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欣赏《拾玉镯》片段,和老师共同以“做”的表现形式来表演“开门”、“关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京剧。
(四)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在欣赏每段音乐前,我对提问进行了设计,在同学回答不全面时,围绕教学目的及时追问,循序渐进,做到了有效提问,同学们的“听”和“思考”就有了针对性。
京剧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学唱中,给学生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再欣赏视频,学生从唱段中的大笑声种中感受杨子荣的英雄气概,带学生练习京剧的笑,讲解自由反复运用,带学生书好“秋”的拖音演唱难点自然解决。
后面边欣赏《卖水》片段,边思考运用了哪些表演形式,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了解,能回答出片段中运用唱、念、做这几种表现形式,并知道这些表现形式在一段戏中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综合体现的。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让参与实践和探究在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的活动中获得了京剧知识,感受了京剧的魅力。
五、结论
分析五:教学过程是说课重点,教师应该在这一环节中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解决教学重难点。
总之,说课是一种评估教师综合素养的新形势。作为战斗在教育一线的基层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加强平日的自我提高,将理论实践和音乐教学相结合,做到真正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谢丹.说得精彩说出特色——谈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说课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
【关键词】京腔京韵;说课;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将我对苏教版五下《京腔京韵》这一课的理解与大家做说课汇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课的设计。教材分析研究; 学情分析及教法和学法的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预设。
一、教材分析研究
分析一:说课时要自信,有条理地说出本课的设计环节,让评委老师第一时间感受说课教师的从容,并对本次说课的几个环节有大概了解。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京剧与民歌、歌曲、舞蹈等姊妹艺术相互融合,呈现出更多姿多彩的风采。京剧,对于如今的孩子似乎有些遥远,怎样才能让同学们近距离的接触到京剧,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从而愿意进一步学习呢?这是我在本节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及教法和学法的确定
分析二:对教材作简单分析,内容不要过长。
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已经有很大提高,渴望了解更多艺术信息。但多数学生不了解京剧。因此,要激发学生对京剧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了解京剧的热情成了主要教学任务。
新课程主张自主、创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堂课的设计我以京剧艺术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通过欣赏、学唱与表演,让学生初步感受“京腔京韵”的独特魅力,并带领孩子们尝试、模仿,走进不常涉猎的京剧艺术宝库,唤起学生了解、熟悉、试着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
在教法上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念、唱、演等多种有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将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体验、感受放在重要位置,并将京剧演唱中如延长音、自由反复记号等知识技能学习渗透其中。
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分析三:本课对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做预估,教法学法要讲述清晰。
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了解京剧的热情,模仿戏曲中简单的身段、动作,在京剧锣鼓声中“走圆场”,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感受京剧独特魅力。2.使学生初步了解国粹京剧的基本知识,能有兴趣地欣赏京剧的表现形式,能用自然地声音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较好地唱出一字多音的拖腔,尽量唱出韵味。3.结合京剧的表演与实践,了解京剧唱、念、做、等相关知识,并能将所学京剧知识技能进行拓展。
教学重难点: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積极参与动作模仿。2.锣鼓伴奏下学生走圆场男女生动作规范。3.戏曲片段的演唱中注意一字多音的拖腔,把握京剧特有的声腔、节奏特点。
四、教学过程的预设
分析四: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重难点确立要有效,并在下一步说课中体现解决重难点的方法。
(一)以聆听京剧音乐走进教室
教师用京剧的念白和大家问好。
(二)了解京剧历史,学习走圆场
通过和学生的交谈让他们说说自己了解的京剧知识, 带领学生走圆场,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开心地加入京剧表演。
(三)巧妙设计,目的明确
认识京剧行当生旦净丑,我设计用和大家做个连连看游戏的方式,请同学上前把京剧行当和演员照片相连,再自然过渡到后面对京剧行当的介绍。以老师介绍结合图片欣赏,演唱《说唱脸谱》,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戏曲艺术的兴趣,打开了学生们的兴趣之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伏笔。
下面“唱”、“念”“做”环节精心设计师生互动,一步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合作、探究京剧表演的每一种功夫,更进一步让学生走近京剧、感受京腔京韵。比如在“做”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欣赏《拾玉镯》片段,和老师共同以“做”的表现形式来表演“开门”、“关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京剧。
(四)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在欣赏每段音乐前,我对提问进行了设计,在同学回答不全面时,围绕教学目的及时追问,循序渐进,做到了有效提问,同学们的“听”和“思考”就有了针对性。
京剧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学唱中,给学生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再欣赏视频,学生从唱段中的大笑声种中感受杨子荣的英雄气概,带学生练习京剧的笑,讲解自由反复运用,带学生书好“秋”的拖音演唱难点自然解决。
后面边欣赏《卖水》片段,边思考运用了哪些表演形式,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了解,能回答出片段中运用唱、念、做这几种表现形式,并知道这些表现形式在一段戏中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综合体现的。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让参与实践和探究在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的活动中获得了京剧知识,感受了京剧的魅力。
五、结论
分析五:教学过程是说课重点,教师应该在这一环节中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解决教学重难点。
总之,说课是一种评估教师综合素养的新形势。作为战斗在教育一线的基层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加强平日的自我提高,将理论实践和音乐教学相结合,做到真正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谢丹.说得精彩说出特色——谈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说课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