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以训练之。训练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批)。语文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教学之成功。”叶先生把两个“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其教学思想与《语文教学大纲》完全吻合。《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目的是这样要求的:“指导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可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良好习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阕读能力,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阅读教学。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靠教师长期的指导、训练。
张志公先生在《不能一切都靠讲》中指出:“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自己去学,教给他们如何学法。对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启发性的比喻:扶小孩子走路,目的要使他自己学会走,而不是他人替代。要是我们教出来一些离开了老师就走不成路的学生,无论我们曾经传授给他们多少知识,教育还是失败的。”这就向全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尤其语支教师在谭堂教学实践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认为: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要以训练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心理学理论说明: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条件,既不是天生的,也非他人奉送的,而是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的。训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形成、培养就是在这种长期反复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下面谈谈自己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尝试、做法。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大都以体裁组成单元,这为我们实行单元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各单元中有讲读课、课内自读课和课外自读谋三种不同的课型,它们分别担负着示范、训练、迁移的不同任务。因此对单元内的几篇课文的处理,不能在时间上搞平均,而应据这一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来确定它们不同的任务和作用,严格按照讲读课、课内自读课、课外自读课三种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教学和学法。
1 讲读课
讲读课是各个单元学习的示范课文,要上成“学法示范课”。围绕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讲授有关学习方法,通过师生活动,实现教学目的。讲读课要以讲带读、以读带练,重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做到“以扶为主”、“扶中有效”。讲读课一般采用“导读式”的教学方法,其流程可概括为“定标(5分钟)——感知(7~10分钟)——质疑(8~10分钟)——讨论(10分钟)——释疑(5分钟)——归纳(5分钟)”。
定标,主要由教师介绍一些有关的文体知识、作者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指出单元教学和课文学习的目标。学生则边听边思考,并做好笔记、记录。
感知,学生据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引起阅读动机,通过(朗读、默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映象。这就是阅读中的感知,它是学生对课文的一种直觉的认知体验。这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虽然是粗浅的但带有、整体性。至于课文中的生字、词,应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己解决。要培养学生勤查字、词典、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和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学生读完课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感知课文的情况,适时指导。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与排列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一般要求学生从三方面依次提问:
(1)“写什么?”(2)“怎么写?”(3)“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就理解了文章的纲,拿到了破解文章之锁的钥匙。思考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的过程。为便于掌握,学生在提问时还可以把大问题分解细化为要求明确、具体化的小问题。如以叙事文为例,三个问题可以具体化为:
写什么?——事情发生于何时?何地?涉及何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怎样写?——怎么交待事件的背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怎样表现人物?如何描写?怎样突出主题?……
为什么写?——为什么要写这件或那件事?为何要按这样的顺序写?为何要用这些方法?为何选择这些词语?……
其它体裁的文章也可以按文体的特点将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讨论,在自学中没有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与他人讨论、研究,寻求答案。释疑,指学生通过讨论,仍无法解决或有分歧的问题交给老师,由老师解答并说明理由。
归纳。教师据学生的讨论、交流,加以补充、归纳、总结、延伸,求同存异。
2 课内自读课
课内自读课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的基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法训练。要求围绕训练目标,学生用本单元讲读课上所学的学习方法,自我阅读课文,透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自学能力。此型课一般要由教师点拔、指导,学主以读带练,以练为主,培养学生巩固新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做到“半扶半放”,“扶放结合”。课内自读课可以采用“仿读式”阅读法。仿读为导读平稳过渡到自读搭起了桥梁。“仿读”是学生依据“导读”的格式与步骤自学阅读,是由“扶”到“放”的中间状态。我们将其规程概括为:“定标(5分钟)——惑知(7~10分钟)——定向质疑(10~15分钟)——讨论(8~10分钟)——归纳(3~5分钟)。”
这里的“定标”是由师生根据“自读提示”和“思考练习”理出要点和目标要求,然后进行自学,自学中发现问题,力求自己解决。不能解决则交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后反馈给教师。教师据学生质疑和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拔,指导、纠正。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或教师提供的练习,进行自测小结,学生评定自己的学习效果。
3 课外自读课
课外自读课是学生在讲读课和课内自读中掌握了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采用练习助读法,借助工具书,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正确迁移薪授知识与能力,做到“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其规程为:“自学(10分钟)——讲解(7~10分钟)——评议(10分钟)——点拔(5分钟)——小结(8~10分钟)”。
自学是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和“思考练习”中理出要点要求,然后独立阅读课文。学生运用迁移法,围绕目标,找到课文中的有关信息,查找相关资料,自己解决问题。
讲解是让学生自己来讲解,把自己对课文的创造性的见解、理解,讲给他人,可采用小组互讲与让能力强的同学上堂讲解结台的方式,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大胆发表见解的心理素质。
评议是学生对他人的讲解和自己见解进行评议、讨论,分辨是非、优劣。
点拔是教师据学生的讲解、评议的情况进行恰当的指导、点拔,并提供适度的练习。
总结是指学生总结,写读书笔记、谈感想、心得、体会,并在课外阅读中养成做摘录和读书笔毛的好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阵地。讲读课教法、学法,谋内自读课训练能力,课外自读课是实践,学生在三种不同课型中循序渐进地形成学习能力,在这种长期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养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和其他各种素养。
可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良好习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阕读能力,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阅读教学。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靠教师长期的指导、训练。
张志公先生在《不能一切都靠讲》中指出:“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自己去学,教给他们如何学法。对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启发性的比喻:扶小孩子走路,目的要使他自己学会走,而不是他人替代。要是我们教出来一些离开了老师就走不成路的学生,无论我们曾经传授给他们多少知识,教育还是失败的。”这就向全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尤其语支教师在谭堂教学实践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认为: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要以训练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心理学理论说明: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条件,既不是天生的,也非他人奉送的,而是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的。训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形成、培养就是在这种长期反复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下面谈谈自己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尝试、做法。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大都以体裁组成单元,这为我们实行单元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各单元中有讲读课、课内自读课和课外自读谋三种不同的课型,它们分别担负着示范、训练、迁移的不同任务。因此对单元内的几篇课文的处理,不能在时间上搞平均,而应据这一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来确定它们不同的任务和作用,严格按照讲读课、课内自读课、课外自读课三种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教学和学法。
1 讲读课
讲读课是各个单元学习的示范课文,要上成“学法示范课”。围绕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讲授有关学习方法,通过师生活动,实现教学目的。讲读课要以讲带读、以读带练,重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做到“以扶为主”、“扶中有效”。讲读课一般采用“导读式”的教学方法,其流程可概括为“定标(5分钟)——感知(7~10分钟)——质疑(8~10分钟)——讨论(10分钟)——释疑(5分钟)——归纳(5分钟)”。
定标,主要由教师介绍一些有关的文体知识、作者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指出单元教学和课文学习的目标。学生则边听边思考,并做好笔记、记录。
感知,学生据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引起阅读动机,通过(朗读、默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映象。这就是阅读中的感知,它是学生对课文的一种直觉的认知体验。这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虽然是粗浅的但带有、整体性。至于课文中的生字、词,应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己解决。要培养学生勤查字、词典、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和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学生读完课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感知课文的情况,适时指导。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与排列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一般要求学生从三方面依次提问:
(1)“写什么?”(2)“怎么写?”(3)“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就理解了文章的纲,拿到了破解文章之锁的钥匙。思考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的过程。为便于掌握,学生在提问时还可以把大问题分解细化为要求明确、具体化的小问题。如以叙事文为例,三个问题可以具体化为:
写什么?——事情发生于何时?何地?涉及何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怎样写?——怎么交待事件的背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怎样表现人物?如何描写?怎样突出主题?……
为什么写?——为什么要写这件或那件事?为何要按这样的顺序写?为何要用这些方法?为何选择这些词语?……
其它体裁的文章也可以按文体的特点将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讨论,在自学中没有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与他人讨论、研究,寻求答案。释疑,指学生通过讨论,仍无法解决或有分歧的问题交给老师,由老师解答并说明理由。
归纳。教师据学生的讨论、交流,加以补充、归纳、总结、延伸,求同存异。
2 课内自读课
课内自读课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的基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法训练。要求围绕训练目标,学生用本单元讲读课上所学的学习方法,自我阅读课文,透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自学能力。此型课一般要由教师点拔、指导,学主以读带练,以练为主,培养学生巩固新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做到“半扶半放”,“扶放结合”。课内自读课可以采用“仿读式”阅读法。仿读为导读平稳过渡到自读搭起了桥梁。“仿读”是学生依据“导读”的格式与步骤自学阅读,是由“扶”到“放”的中间状态。我们将其规程概括为:“定标(5分钟)——惑知(7~10分钟)——定向质疑(10~15分钟)——讨论(8~10分钟)——归纳(3~5分钟)。”
这里的“定标”是由师生根据“自读提示”和“思考练习”理出要点和目标要求,然后进行自学,自学中发现问题,力求自己解决。不能解决则交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后反馈给教师。教师据学生质疑和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拔,指导、纠正。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或教师提供的练习,进行自测小结,学生评定自己的学习效果。
3 课外自读课
课外自读课是学生在讲读课和课内自读中掌握了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采用练习助读法,借助工具书,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正确迁移薪授知识与能力,做到“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其规程为:“自学(10分钟)——讲解(7~10分钟)——评议(10分钟)——点拔(5分钟)——小结(8~10分钟)”。
自学是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和“思考练习”中理出要点要求,然后独立阅读课文。学生运用迁移法,围绕目标,找到课文中的有关信息,查找相关资料,自己解决问题。
讲解是让学生自己来讲解,把自己对课文的创造性的见解、理解,讲给他人,可采用小组互讲与让能力强的同学上堂讲解结台的方式,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大胆发表见解的心理素质。
评议是学生对他人的讲解和自己见解进行评议、讨论,分辨是非、优劣。
点拔是教师据学生的讲解、评议的情况进行恰当的指导、点拔,并提供适度的练习。
总结是指学生总结,写读书笔记、谈感想、心得、体会,并在课外阅读中养成做摘录和读书笔毛的好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阵地。讲读课教法、学法,谋内自读课训练能力,课外自读课是实践,学生在三种不同课型中循序渐进地形成学习能力,在这种长期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养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和其他各种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