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学概论》在工科院校中作为一门选修课,其具有其内容多,覆盖面广,章节之间知识差异较大等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本文对工科院校中的《农学概论》教学进行改革研究。具体方法包括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 创新 考核
《农学概论》是农业学校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是园艺、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推荐选修课,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应用性的特点,可作为工科院校中部分非农专业的公共选修基础课,例如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等。一科作为工科院校其他专业的任意选修课。这门课程涵盖了土壤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耕作学、植物保护学等专业知识。其内容多,覆盖面广,章节之间知识差异较大。这对于农林院校的学生而言不是问题,因为这门课跟其他联系紧密。而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就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怎样将文章不同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等等问题。本文将针对《农学概论》在工科院校中教学改革进行阐述。
教学理念改革
1.优化教师队伍
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在引进人才上要从多方位来考虑。而在现实中,工科院校在引进人才时往往侧重于本院校优势专业人才的引进,对于弱势专业或者弱势课程人才的引进则不够重视。而《农学概论》就是这样一门弱势课程。虽然有些专业将其划定为基础选修课,但是整个院校找不到一个正规专业的老师,有些是“自学成才”,或者是在上学期间作为非主要课程学过。可想而知,这种师资情况对于这门课的教学是多么不利。
因此在工科院校中首先要优化《农学概论》的教师队伍,引进真正本专业优秀的师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对本门课程中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深入浅出。
2.对高校教师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高校教师应该和中学教师区别开来。对于学生而言,中学时期和大学时期掌握知识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高校教师应该转变角色,从“教育者”角色转到“引导者”角色上来。高校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转变为教育的组织者、学习的导师、媒体资源的开发者、技能培训的指导者和支持服务的完善者。教师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能是“填鸭式”教育,应该是一个引路人,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前,引导学生入门,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毕竟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一辈子手把手教授学生。
创新教学方法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知识的传授有很多限制。特别是对于《农学概论》这样一门形象的课程更是如此。对于《农学概论》这门课而言,书中涉及到直观的知识很多,通过传统的板书时很难清除的表达,而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讲解,一目了然。
当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容易发生知识不够系统,讲解速度过快、传授知识点过多,学生没法掌握等问题。所以在应用中要注意以上问题,切实考虑学生的掌握能力,和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来使用,在必要时使用多媒体,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失去主导地位,沦落为“放映师”的地位。
2.结合课程实习
由于部分工科院校对于《农学概论》认识不清,此往往忽略了课程实习。《农学概论》课程实习对于农林类院校的学生而言,实习不是那么重要,那是由于他们在其他课程中基本上都能涉及。但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没有其他实习会涉及农学知识,因此是必须的。
当然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实习的内容和深度是有限。一方面是由于工科院校的实习设备跟不上,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掌握有限。比如在学习第七章作物的生产技术时,可以根据季节选择实习基地来实习,灵活多变。
考核方法的改革
课程成绩除了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激励学生学习和体现公平。课程考核是否客观和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考试,还应注重实验、实习等操作技能的考核,以及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评价。在期末考试的内容设计上,包括三部分内容:(1)理论考试(2)实习成绩(3)平时考勤。理论考试分值比例为50%,实习成绩分值比例为30%,平时成绩分值比例为20%。理论考试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成绩主要是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平时成绩针对出勤率和课堂答问情况,可以更好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结语
《农学概论》在工科院校中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或任意选修课,有利于学生对于以后知识的掌握,对于本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实践,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方法来进行工科院校的《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学改革 创新 考核
《农学概论》是农业学校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是园艺、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推荐选修课,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应用性的特点,可作为工科院校中部分非农专业的公共选修基础课,例如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等。一科作为工科院校其他专业的任意选修课。这门课程涵盖了土壤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耕作学、植物保护学等专业知识。其内容多,覆盖面广,章节之间知识差异较大。这对于农林院校的学生而言不是问题,因为这门课跟其他联系紧密。而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就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怎样将文章不同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等等问题。本文将针对《农学概论》在工科院校中教学改革进行阐述。
教学理念改革
1.优化教师队伍
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在引进人才上要从多方位来考虑。而在现实中,工科院校在引进人才时往往侧重于本院校优势专业人才的引进,对于弱势专业或者弱势课程人才的引进则不够重视。而《农学概论》就是这样一门弱势课程。虽然有些专业将其划定为基础选修课,但是整个院校找不到一个正规专业的老师,有些是“自学成才”,或者是在上学期间作为非主要课程学过。可想而知,这种师资情况对于这门课的教学是多么不利。
因此在工科院校中首先要优化《农学概论》的教师队伍,引进真正本专业优秀的师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对本门课程中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深入浅出。
2.对高校教师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高校教师应该和中学教师区别开来。对于学生而言,中学时期和大学时期掌握知识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高校教师应该转变角色,从“教育者”角色转到“引导者”角色上来。高校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转变为教育的组织者、学习的导师、媒体资源的开发者、技能培训的指导者和支持服务的完善者。教师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能是“填鸭式”教育,应该是一个引路人,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前,引导学生入门,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毕竟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一辈子手把手教授学生。
创新教学方法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知识的传授有很多限制。特别是对于《农学概论》这样一门形象的课程更是如此。对于《农学概论》这门课而言,书中涉及到直观的知识很多,通过传统的板书时很难清除的表达,而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讲解,一目了然。
当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容易发生知识不够系统,讲解速度过快、传授知识点过多,学生没法掌握等问题。所以在应用中要注意以上问题,切实考虑学生的掌握能力,和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来使用,在必要时使用多媒体,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失去主导地位,沦落为“放映师”的地位。
2.结合课程实习
由于部分工科院校对于《农学概论》认识不清,此往往忽略了课程实习。《农学概论》课程实习对于农林类院校的学生而言,实习不是那么重要,那是由于他们在其他课程中基本上都能涉及。但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没有其他实习会涉及农学知识,因此是必须的。
当然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实习的内容和深度是有限。一方面是由于工科院校的实习设备跟不上,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掌握有限。比如在学习第七章作物的生产技术时,可以根据季节选择实习基地来实习,灵活多变。
考核方法的改革
课程成绩除了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激励学生学习和体现公平。课程考核是否客观和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考试,还应注重实验、实习等操作技能的考核,以及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评价。在期末考试的内容设计上,包括三部分内容:(1)理论考试(2)实习成绩(3)平时考勤。理论考试分值比例为50%,实习成绩分值比例为30%,平时成绩分值比例为20%。理论考试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成绩主要是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平时成绩针对出勤率和课堂答问情况,可以更好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结语
《农学概论》在工科院校中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或任意选修课,有利于学生对于以后知识的掌握,对于本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实践,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方法来进行工科院校的《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