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处方的调剂工作由计算机网络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师的机械工作时间。传统药学服务的工作重心将由原来的高效发药、准确核对、简单发药交代向“精准发药”、“延伸服务”和“双向沟通”方面转变,基于“岗位对接”为目标的中职药学教育也将作出相应调整。
关键词:信息化;门诊药房;药学服务;中职药学;教育
传统的医院药房以保证药品供应及调剂为主,药师的主要工作是调配和发药等常规工作,因此,传统的药学服务主要以提高药品发放的效率、进行简单用药指导为主。基于“岗位对接”为目标的中职药学教育,也将侧重点放在实践传统的药品发放方面。
然而,由于药师与患者的交流时间过短,交流机会甚少,难以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药学服务,误服、滥用药物现象频频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用药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药师的双手,减少了机械工作的时间,使得药师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药学服务。与之相对应的,以“岗位对接”为目标的中职药学教育侧重点也将相应调整。本文结合我带领本校学生在医院药房开展实践指导的一些具体体会,从“精准发药”、“延伸服务”和“双向沟通”等方面探讨如何做好医院药房信息化工作模式推行下的药学服务工作。
一、从“正确”发药到“精准”发药转变
以往的药学服务模式,以“取药检查,发药复核”为原则,通过双人复核、双人签字制度的落实确保发放的药品与医生处方开具的药品完全一致。以我校学生的实习医院为例,其日均门诊处方量超过3000张,药师的工作强度大,与患者的接触时间短,交流非常有限,尽管医院也要求药师执行“四查十对”,以发现医生处方可能存在的纰漏,但在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强度下,药师的工作重心只能是以保证“不发错药”为前提。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处方的调剂工作由计算机网络覆盖。该院引进了两台自动发药机,实现了医院药品调剂工作的准确化,在补药无误的状态下,药品品种的发放准确率可达100%,药师发错药的风险大幅降低,“正确发药”不再是药学服务的工作重心。然而,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传输而来的,不仅仅是与医生处方相对应的药品名称,还有各种药品的禁忌症、不良反应、不同药品的配伍情况,以及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等。这些信息虽然纷繁复杂,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患者用药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因此,药学服务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弥补计算机人工智能的不足,利用药师的专业知识,严肃认真地做好“处方审核”工作。而我们的教学重点,也应是药品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强化,包括药理知识、用药常识、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等。在实习指导过程中,我发现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特殊人群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和药物配伍禁忌。因此,当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时,要学会与患者和医生双方的良好沟通,做好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信息大使,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减少上述不合理用药事件的发生,从而打造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的“精准发药”,保证患者的用药质量和生命健康!
二、从“当面”服务向“延伸”服务转变
传统的门诊药房,由于门诊量大,药师与患者接触时间有限,用药指导仅以用法、用量为主,无法对患者作全面指导,患者的依从性不佳,用药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该医院专门开设了门诊咨询窗口,药学服务也从当面服务向延伸服务转变。
药学延伸服务内容包括:处方点评、用药指导、生活方式干预、随访药物使用情况等。我们的学校教育,要针对以上环节进行模拟和训练。如选取一些用药依从性不佳或特殊用药人群病例,结合其病历及检查结果,审查处方并进行处方点评;模拟对患者作疾病与用药宣教(包括病因、病程、常用治疗方案等);清楚告知患者药物名称、服用剂量和具体服用方法,并接受患者咨询;嘱咐患者生活有序,使患者了解部分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教育与督促患者规律作息,合理膳食,注意适当的锻炼;反复叮嘱并电话回访患者,要求严格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者调整药量;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服用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出现恐慌而删减药量或者停药;告知患者储存药物的正确方式,避免出现药物潮解、变质现象,禁止患者服用过期药物。
药学延伸服务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避免因误用、滥用药品而出现的药害事件,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三、从“单向服务”到“双向沟通”转变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药学服务看作是药师的单方面行为,其实,真正有效的药学服务,应该是双向沟通。传统的药学服务,药师以面嘱或标签的形式,告知患者药品的用量和用法,却无暇接受患者的反馈。信息化网络覆盖后的药房,门诊咨询窗口可以随时接待患者咨询,有效沟通能增加患者对药品的认知以及医师处方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用药质量。再者,药师是最了解处方配伍与药品特性的人员。药师可以主动深入门诊给各科室医生介绍药学信息,如不良反应反馈率较高的药品相关知识、用药误区较多的药品知识等,及时与门诊医生沟通。
“双向沟通”的切实执行,是避免药学服务形式化、表面化的有效手段,是药学服务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有效方式。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学生,也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
基于上述论证,信息化推进下的医院药房,药学服务从上述三个维度逐步转变,也是药学工作由传统的保障供应型向药学服务型的转变。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应相应调整,培养出适应信息化背景下医院新要求的合格药师,进一步提升药学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呂菊华.医院药学服务及其信息化管理模式[J].医药前沿,2013(23).
[2]苏雪梅.浅谈自动发药机在门诊药房应用的利与弊[J].中国实用医药,2013(8).
[3]江国杰,赵菊香,叶珍珍.药学服务对门诊中老年COPD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广州医药,2016(47).
[4]张延敏.“以患者为中心”药学服务在门诊药房中的实施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
关键词:信息化;门诊药房;药学服务;中职药学;教育
传统的医院药房以保证药品供应及调剂为主,药师的主要工作是调配和发药等常规工作,因此,传统的药学服务主要以提高药品发放的效率、进行简单用药指导为主。基于“岗位对接”为目标的中职药学教育,也将侧重点放在实践传统的药品发放方面。
然而,由于药师与患者的交流时间过短,交流机会甚少,难以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药学服务,误服、滥用药物现象频频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用药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药师的双手,减少了机械工作的时间,使得药师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药学服务。与之相对应的,以“岗位对接”为目标的中职药学教育侧重点也将相应调整。本文结合我带领本校学生在医院药房开展实践指导的一些具体体会,从“精准发药”、“延伸服务”和“双向沟通”等方面探讨如何做好医院药房信息化工作模式推行下的药学服务工作。
一、从“正确”发药到“精准”发药转变
以往的药学服务模式,以“取药检查,发药复核”为原则,通过双人复核、双人签字制度的落实确保发放的药品与医生处方开具的药品完全一致。以我校学生的实习医院为例,其日均门诊处方量超过3000张,药师的工作强度大,与患者的接触时间短,交流非常有限,尽管医院也要求药师执行“四查十对”,以发现医生处方可能存在的纰漏,但在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强度下,药师的工作重心只能是以保证“不发错药”为前提。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处方的调剂工作由计算机网络覆盖。该院引进了两台自动发药机,实现了医院药品调剂工作的准确化,在补药无误的状态下,药品品种的发放准确率可达100%,药师发错药的风险大幅降低,“正确发药”不再是药学服务的工作重心。然而,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传输而来的,不仅仅是与医生处方相对应的药品名称,还有各种药品的禁忌症、不良反应、不同药品的配伍情况,以及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等。这些信息虽然纷繁复杂,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患者用药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因此,药学服务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弥补计算机人工智能的不足,利用药师的专业知识,严肃认真地做好“处方审核”工作。而我们的教学重点,也应是药品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强化,包括药理知识、用药常识、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等。在实习指导过程中,我发现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特殊人群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和药物配伍禁忌。因此,当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时,要学会与患者和医生双方的良好沟通,做好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信息大使,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减少上述不合理用药事件的发生,从而打造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的“精准发药”,保证患者的用药质量和生命健康!
二、从“当面”服务向“延伸”服务转变
传统的门诊药房,由于门诊量大,药师与患者接触时间有限,用药指导仅以用法、用量为主,无法对患者作全面指导,患者的依从性不佳,用药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该医院专门开设了门诊咨询窗口,药学服务也从当面服务向延伸服务转变。
药学延伸服务内容包括:处方点评、用药指导、生活方式干预、随访药物使用情况等。我们的学校教育,要针对以上环节进行模拟和训练。如选取一些用药依从性不佳或特殊用药人群病例,结合其病历及检查结果,审查处方并进行处方点评;模拟对患者作疾病与用药宣教(包括病因、病程、常用治疗方案等);清楚告知患者药物名称、服用剂量和具体服用方法,并接受患者咨询;嘱咐患者生活有序,使患者了解部分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教育与督促患者规律作息,合理膳食,注意适当的锻炼;反复叮嘱并电话回访患者,要求严格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者调整药量;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服用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出现恐慌而删减药量或者停药;告知患者储存药物的正确方式,避免出现药物潮解、变质现象,禁止患者服用过期药物。
药学延伸服务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避免因误用、滥用药品而出现的药害事件,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三、从“单向服务”到“双向沟通”转变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药学服务看作是药师的单方面行为,其实,真正有效的药学服务,应该是双向沟通。传统的药学服务,药师以面嘱或标签的形式,告知患者药品的用量和用法,却无暇接受患者的反馈。信息化网络覆盖后的药房,门诊咨询窗口可以随时接待患者咨询,有效沟通能增加患者对药品的认知以及医师处方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用药质量。再者,药师是最了解处方配伍与药品特性的人员。药师可以主动深入门诊给各科室医生介绍药学信息,如不良反应反馈率较高的药品相关知识、用药误区较多的药品知识等,及时与门诊医生沟通。
“双向沟通”的切实执行,是避免药学服务形式化、表面化的有效手段,是药学服务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有效方式。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学生,也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
基于上述论证,信息化推进下的医院药房,药学服务从上述三个维度逐步转变,也是药学工作由传统的保障供应型向药学服务型的转变。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应相应调整,培养出适应信息化背景下医院新要求的合格药师,进一步提升药学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呂菊华.医院药学服务及其信息化管理模式[J].医药前沿,2013(23).
[2]苏雪梅.浅谈自动发药机在门诊药房应用的利与弊[J].中国实用医药,2013(8).
[3]江国杰,赵菊香,叶珍珍.药学服务对门诊中老年COPD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广州医药,2016(47).
[4]张延敏.“以患者为中心”药学服务在门诊药房中的实施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