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受到了党和政府、高校、社会及学界的广泛关注。受客观社会环境和自身特殊因素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失权”现象严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偏低等弱势特征明显。为增强貧困大学生的就业“权能”,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目标,在重点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的核心维度的基础上,探讨了增权的模式选择,提出了增权的内外协同策略,以期为今后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内外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3-0115-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3-021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民生予以了极大关注。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制度安排等原因,处于社会底层或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总是缺乏维权和实现自我利益主张的权利和能力[2],对民生福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增权”是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3]。加强弱势群体的增权研究,对于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新时代“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4]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贫困大学生(后文简称“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受到了党和政府、高校、社会及学界的广泛关注。其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不佳、机会把握能力不强、签约时间滞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偏低等弱势特征明显,高质量就业的权利和能力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就业“失权”现象严重。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走增权的途径。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学界对贫困生就业研究予以了重视,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鲜有从增权的视角对贫困生就业进行探索,有关就业增权的核心维度、模式和策略还未见诸报端,导致现实中就业增权工作的精准性、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凸显。基于此,笔者对“就业增权”概念加以深入研究,以期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拓展贫困生就业增权的途径,消除贫困生就业中的无权感,最终推动贫困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目标。
一、贫困生就业增权的核心维度
(一)经济增权
大学生成功就业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市场导向”和“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机制下,经济基础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决定性意义。但随着我国物价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逐步提升,目前政府财政为贫困毕业生发放的求职补贴不足以支撑其求职所需。过高的求职费用使得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捉襟见肘,既穿戴不起体面的服装,更无法支付昂贵的交通费和食宿费,从而无奈地失去了很多宝贵的面试机会。可见,经济增权应被视为贫困生就业增权的基本维度之一。作为贫困生,如果能得到各方主体的慷慨解囊,为其合力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将有助于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心理增权
强大的心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贫困大学生是就业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非常明显。他们普遍认为到农村、山区等落后地区的低收入基层单位就业难以摘掉贫困的帽子,只有到发达城市中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就业才能有机会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他们一方面不愿意选择到贫困地区应聘求职;另一方面又对于在发达城市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中求职缺乏足够的自信,面试中显得非常紧张,难以正常发挥出应有的能力和水平、给面试者带来心理素质偏差、综合能力不强的第一印象,导致其求职成功率大大降低。在遭受求职失败挫折之后,则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心理,继之出现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等不良心理反映。因此,我们必须对贫困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以帮助其正确看待贫困,了解自己、社会,了解职业对人的心理条件和要求,更好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并选择合适的职业,进而强大就业心理,树立求职信心。可见,心理增权也是贫困生就业增权的核心维度之一。
(三)知识增权
知识是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一个重要考察点,尤其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对毕业生的知识要求更高。贫困生由于难以筹集完成学业所需资金,在校学习期间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勤工助学岗位工作上,加之学习方法落后、学习方式陈旧等方面的原因,容易导致其专业知识处于弱势水平,有些甚至还出现较多的课程不及格的现象。尤其是那些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的贫困生,他们在中学期间与社会接触面更少,信息也更加闭塞,进入大学前犹如一张白纸,进入大学后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各种社团、社交和社会实践活动,容易导致其拥有的社会生活知识严重不足,有些甚至还难以和外界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已有研究表明,“贫困毕业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在面试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5],影响了其就业岗位的获得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可见,知识增权也是贫困生就业增权的基本维度之一。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贫困生的知识获取情况进行有效监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补齐贫困生的就业知识弱项。
(四)能力增权
为确保家庭中的子女能顺利完成学业,很多贫困地区的家长会选择去外地打工赚钱,导致贫困生自幼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引导,也缺乏接触社会的实践经历,难以拥有特长,视野也非常有限,各方面能力表现不突出,人文素质也整体欠佳。更有甚者,一些贫困大学生自幼性格内向、自卑、胆小、孤僻,不善于交际,长期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不能主动参与班级和校内外各种活动,导致其就业能力处于弱势[6]。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结果具有正面影响,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结果。但现实是贫困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在总体上低于非贫困生,就业能力不足无疑是造成其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能力增权也是贫困生就业增权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维度之一。作为高校,必须注重对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其就业能力增权上付诸实际行动,帮助其实现就业的能力增权。 (五)社会资本增权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充分证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程度越来越大[7],与就业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关系。同时,还能够相应地缩减就业成本[8],更有助于获得就业机会,因此社会资本被视为求职者顺利获得就业机会的关键。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代际传递,贫困生继承了父代社会资本的劣势,就业质量显著低于非贫困生的就业质量,有些甚至因为低质量就业而成为蚁族[9]。政府应消除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发生负面效应的制度空间[10],高校应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资本[11],加强贫困生的人力资本积累[12]。可见,社会资本增权也是贫困生就业增权的基本维度之一。就业相关部门平时要关注贫困生的社会资本积累情况,在贫困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增权上采取有效措施,以补齐其社会资本缺失的短板。
二、贫困生就业增权的模式选择
(一)个体主动增权模式
个体主动增权模式是贫困生个体根据当前就业新形势和新挑战,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觉醒等方式为未来就业量身定做的一种主动应对方式。该模式强调个体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在个体真正想要摆脱弱势地位时,才有可能更清楚地认知自我价值和自我感受,更好地端正态度、坚定信念、厚植基础、学好本领、完成学业、掌握就业技巧、提升就业能力,实现自己的事业梦想。但在实际过程中,个体主动增权模式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13],绝大多数贫困生依靠自身的力量还是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的。
(二)外部推动增权模式
外部推动模式是目前贫困生就业增权中最常见的方式,主张外部力量的经济支持、精神鼓励、心理疏导、学习帮扶、学业引导、能力培养、就业援助等。近年来,我国政府和高校采取的“一对一”重点指导、重点服务和重点推荐以及公益性岗位安置、免收报名费和体检费、设立专项基金、发放求职补贴等系列举措,均属于外部推动模式的范畴。在采用外部推动模式进行贫困生就业增权工作时要考虑3个关键点:一是要注重个性化。每个贫困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个体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和策略以提高增权的精准性。二是要注重全程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必须从学生进校伊始就注重开展就业增权工作,直到学生正式立足于社会,而不是将该项工作仅仅放到毕业学年才实施。三是要注重多元化。增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不是单一的外部行为主体能独立完成的,必须要注重多元化参与,强调外部行为主體力量的整合和推动作用,共同对贫困生就业施以正向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模式对于贫困生就业而言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实际操作中必须与个体主动增权模式相结合。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该模式的最大效益。
三、贫困生就业增权的策略建构
基于上述贫困生就业增权维度和模式的划分,结合笔者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现从不同主体的视角提出贫困生就业增权的策略。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增强贫困生的就业权能,推动贫困生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个体主动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深入了解最新就业促进政策,顺应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大趋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拓宽就业视野,勇于抛弃一定要去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大城市就业的观念,转而积极投入到人才相对缺乏、机遇相对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就业,主动投入到迫切需要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就业,做新时代青年,为国家和社会的均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实践也是锻造自我、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在梁家河度过了他人生中充实忙碌的7年。在这7年间,他扎根基层、依靠群众,在艰苦的实践奋斗中,深刻理解了广大群众的所想所需,积极为乡亲们造福,坚定了终生为民谋福的初心。当代青年应该踏实自省,认真学习总书记这种艰苦朴素、积极奋进的实践情怀,把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同人民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握新机遇,在各自的实践领域中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千万不能因为好高骛远而错失基层锻炼的宝贵机会。另外,其他诸如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应征入伍等国家大力支持的就业项目,也同样是贫困生难能可贵的选择。
2.提升就业准备。每个用人单位都有自己特有的用人理念和标准。贫困大学生要学会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补好自身短板,提升就业准备。具体来讲,要主动提升5个就业准备:一是认知准备。即做好对贫困、自我特长、自我不足、专业特点、行业特征、就业形势、求职竞争等方面的正确认知。二是知识准备。即做好专业文化、人文社会科学、就业政策、应聘面试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三是能力准备。即做好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竞争能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能力准备。四是心理准备。即做好敢于面对机遇、挑战、挫折的心理准备,勇于克服自卑、自负、怯懦、焦虑、嫉妒、不满、侥幸和依赖等不良心理,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五是社会资本准备。随着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弱有所扶”新要求的提出,未来外部对弱势群体就业的推动力会越来越大,贫困生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壮大自身就业所需的社会资本。只有充分做好了这5个方面的就业准备,贫困生才有可能在残酷的求职面试中激流勇进、抓住机遇、成功就业。
(二)外部推动策略
1.政府引领。一是坚定“不让一个贫困学子因贫困而失业”的工作目标。每年根据大学生就业的新形势、新变化,将贫困生就业援助写入相关政策文件。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支持。三是广泛宣传贫困学子励志成才的典型事迹,帮助贫困生重塑信心、坚定信念。广泛宣传各方主体为贫困学子就业增权的典型事迹,为各方主体开展就业增权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和思想导航。四是大力实施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广泛开展各级各类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竞赛,设立励志成才单项奖,确保贫困生的参与度。五是举办更多的贫困生专场招聘会,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贫困学子。六是倾力打造大数据就业信息发布平台,规定用人单位要及时发布并更新招聘岗位信息。七是全力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着力培养失业贫困学子的再就业能力。八是设立能满足未就业贫困学子基本需求的安置性、公益性岗位。 2.高校引导。一是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为贫困生就业增权量身制订相关政策,建立台账,精准、及时发放求职补贴。对于不足部分,要通过专项基金予以追加。二是大力宣传贫困学子励志成才的先进典型事迹。树立新形象、新典型,强化精神鼓励,帮助其重塑信心、坚定信念。三是广泛宣传外部推动增权的先进典型事迹,营造全民参与帮扶的良好氛围。四是塑造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队伍。通过课程教学和心理疏导等方式和途径,帮助贫困学子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五是落实“一对一”的学习帮扶政策,确保贫困学子学习成绩有实质性的提高。六是组织各级各类知识技能比赛,确保贫困学子的参与度,并为贫困生设立励志成才单项奖。七是拓展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培训与实训,强化对贫困学子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八是举办贫困生专场招聘会。主动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贫困学子。八是向尚未就业的贫困学子“点对点”地发布招聘信息,做到毕业前有跟进、毕业后有跟踪,确保贫困学子就业过程中的信息知情权。
3.企事业单位帮扶。企事业单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器”,是实现贫困生就业增权的关键。具体可采取如下举措:一是应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定并贯彻执行招聘计划中的贫困学子入职比例,以提振贫困学子的就业信心。二是积极参加贫困生专场招聘会。在同等条件下乐于接受并优先录用政府和高校的推荐,消除贫困学子的无权感,提升贫困学子的幸福感。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面试中不冷落、不歧视贫困学子,主动缓解贫困学子的心理压力,提升其自信心。四是不隐瞒招聘计划。向政府、高校和社会及时发布和更新招聘信息,扩大贫困学子的知情权。五是为刚入职的贫困生及时发放能满足其基本所需的安家费,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提升贫困学子的获得感。六是为刚入职的贫困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的职业心理辅导、岗前知识技能培训,以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七是广泛宣传本单位贫困学子励志成才事迹,树立新形象、新典型,提升贫困学子的成就感。八是大力宣传本单位开展贫困学子就业援助的典型事迹,营造全民支持贫困学子就业的良好氛围。
4.社会公益组织支撑。社会公益组织以社会公益事业为追求目标,一般拥有较为强大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在贫困生就业增权工作中能发挥积极作用,是贫困生就业增权的助推器。具体可采取如下举措:一是主动参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关于贫困生就业增权政策的制定,并提出建設性意见。二是自身设立帮扶基金,为贫困学子就业提供资金上的实际支持。三是主动关心、关爱贫困学子就业,为其就业提供心理支持。四是广泛宣传本组织的贫困学子就业增权先进典型故事,营造全民支持的良好氛围。五是积极开展就业创业知识竞赛、能力实训等社会公益活动,确保贫困学子的参与度,着力提升贫困学子的职业素养。六是利用自身优势,强化与用人单位间的沟通,为贫困学子拓展求职所需的社会资本。
5.人才服务机构助力。作为人才供需双方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人才服务机构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将贫困生就业增权作为一个重要的公益项目来实施,制订帮扶措施,帮扶贫困生就业。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一是主动发布社会人才需求报告并与高校共分享,以此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加契合。二是要提高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吸引贫困毕业生前来求职。三是要开辟绿色通道,免费做好就业帮扶工作[14],对前来求职的贫困大学生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职业指导。
6.家庭支持。家庭作为贫困生情感的寄托和港湾,不仅对于他们的性格、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对其就业也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其子女的就业而言,其家庭首先可通过关心、关爱等路径,缓解其就业中的心理压力,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其次,可为子女创造满足求职招聘需要的经济条件,解除子女求职所需费用不足的后顾之忧。最后,可主动向高校寻求支持,帮助子女充分把握就业机会[15]。
四、结语
由于受客观社会环境和自身特殊原因的影响,许多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权能的缺失甚至是形成强烈的无权感[16]。要改变这种现状,无论是个体主动还是外部推动,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难以确保效果的最大化。只有将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各司其责,合力开展工作,在注重外部力量推动和帮助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强化个体主动和外部推动模式与策略的协同性,通过自助和他助的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其实现从“无权”到“有权”、从“弱权”到“强权”的就业能力提升过程。
参考文献:
[1][4]求是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EB/OL]. http://www.qstheory.cn/llqikan/2017-12/03/c_1122049424.htm.
[2][13]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73-78.
[3]〔英〕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何雪松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志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资助工作新探析[J].科技视界,2018(06):173-174.
[6]罗筑华.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意义、原则及策略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3):89-92.
[7]吴克明,卢同庆,曾新.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现象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09):42-47.
[8]陈宏军,李传荣,陈洪安.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1(10):21-31.
[9]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04):29-32.
[10]钟云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负面效应及其发生机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8(03):58-65. [11]鐘云华.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负面效应及消弭分析[J].江苏高教,2016(03):27-30.
[12]王霆,张婷.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2):26-30.
[14][15]彭仲生,罗筑华.合作主义理论下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4(05):73-77.
[16]江晓军,刘学平.合作与增权理论下贫困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2):18-25.
(责任编辑:刘新才)
Abstract: As a disadvantaged group in the employment, poor college students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Chines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society and academic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Affected by the objectiv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own particularity, poor students have some serious problems: “loss of power” in employment, low employment rate and poor employment qualit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employment empowerment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mensions of increasing the employment right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discusses the mode and strategy of increasing the employment right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mooth promotion of the employment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o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empowerment; inside and outside together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内外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3-0115-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3-021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民生予以了极大关注。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制度安排等原因,处于社会底层或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总是缺乏维权和实现自我利益主张的权利和能力[2],对民生福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增权”是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3]。加强弱势群体的增权研究,对于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新时代“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4]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贫困大学生(后文简称“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受到了党和政府、高校、社会及学界的广泛关注。其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不佳、机会把握能力不强、签约时间滞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偏低等弱势特征明显,高质量就业的权利和能力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就业“失权”现象严重。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走增权的途径。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学界对贫困生就业研究予以了重视,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鲜有从增权的视角对贫困生就业进行探索,有关就业增权的核心维度、模式和策略还未见诸报端,导致现实中就业增权工作的精准性、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凸显。基于此,笔者对“就业增权”概念加以深入研究,以期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拓展贫困生就业增权的途径,消除贫困生就业中的无权感,最终推动贫困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目标。
一、贫困生就业增权的核心维度
(一)经济增权
大学生成功就业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市场导向”和“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机制下,经济基础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决定性意义。但随着我国物价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逐步提升,目前政府财政为贫困毕业生发放的求职补贴不足以支撑其求职所需。过高的求职费用使得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捉襟见肘,既穿戴不起体面的服装,更无法支付昂贵的交通费和食宿费,从而无奈地失去了很多宝贵的面试机会。可见,经济增权应被视为贫困生就业增权的基本维度之一。作为贫困生,如果能得到各方主体的慷慨解囊,为其合力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将有助于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心理增权
强大的心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贫困大学生是就业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非常明显。他们普遍认为到农村、山区等落后地区的低收入基层单位就业难以摘掉贫困的帽子,只有到发达城市中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就业才能有机会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他们一方面不愿意选择到贫困地区应聘求职;另一方面又对于在发达城市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中求职缺乏足够的自信,面试中显得非常紧张,难以正常发挥出应有的能力和水平、给面试者带来心理素质偏差、综合能力不强的第一印象,导致其求职成功率大大降低。在遭受求职失败挫折之后,则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心理,继之出现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等不良心理反映。因此,我们必须对贫困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以帮助其正确看待贫困,了解自己、社会,了解职业对人的心理条件和要求,更好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并选择合适的职业,进而强大就业心理,树立求职信心。可见,心理增权也是贫困生就业增权的核心维度之一。
(三)知识增权
知识是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一个重要考察点,尤其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对毕业生的知识要求更高。贫困生由于难以筹集完成学业所需资金,在校学习期间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勤工助学岗位工作上,加之学习方法落后、学习方式陈旧等方面的原因,容易导致其专业知识处于弱势水平,有些甚至还出现较多的课程不及格的现象。尤其是那些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的贫困生,他们在中学期间与社会接触面更少,信息也更加闭塞,进入大学前犹如一张白纸,进入大学后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各种社团、社交和社会实践活动,容易导致其拥有的社会生活知识严重不足,有些甚至还难以和外界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已有研究表明,“贫困毕业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在面试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5],影响了其就业岗位的获得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可见,知识增权也是贫困生就业增权的基本维度之一。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贫困生的知识获取情况进行有效监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补齐贫困生的就业知识弱项。
(四)能力增权
为确保家庭中的子女能顺利完成学业,很多贫困地区的家长会选择去外地打工赚钱,导致贫困生自幼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引导,也缺乏接触社会的实践经历,难以拥有特长,视野也非常有限,各方面能力表现不突出,人文素质也整体欠佳。更有甚者,一些贫困大学生自幼性格内向、自卑、胆小、孤僻,不善于交际,长期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不能主动参与班级和校内外各种活动,导致其就业能力处于弱势[6]。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结果具有正面影响,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结果。但现实是贫困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在总体上低于非贫困生,就业能力不足无疑是造成其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能力增权也是贫困生就业增权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维度之一。作为高校,必须注重对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其就业能力增权上付诸实际行动,帮助其实现就业的能力增权。 (五)社会资本增权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充分证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程度越来越大[7],与就业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关系。同时,还能够相应地缩减就业成本[8],更有助于获得就业机会,因此社会资本被视为求职者顺利获得就业机会的关键。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代际传递,贫困生继承了父代社会资本的劣势,就业质量显著低于非贫困生的就业质量,有些甚至因为低质量就业而成为蚁族[9]。政府应消除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发生负面效应的制度空间[10],高校应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资本[11],加强贫困生的人力资本积累[12]。可见,社会资本增权也是贫困生就业增权的基本维度之一。就业相关部门平时要关注贫困生的社会资本积累情况,在贫困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增权上采取有效措施,以补齐其社会资本缺失的短板。
二、贫困生就业增权的模式选择
(一)个体主动增权模式
个体主动增权模式是贫困生个体根据当前就业新形势和新挑战,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觉醒等方式为未来就业量身定做的一种主动应对方式。该模式强调个体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在个体真正想要摆脱弱势地位时,才有可能更清楚地认知自我价值和自我感受,更好地端正态度、坚定信念、厚植基础、学好本领、完成学业、掌握就业技巧、提升就业能力,实现自己的事业梦想。但在实际过程中,个体主动增权模式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13],绝大多数贫困生依靠自身的力量还是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的。
(二)外部推动增权模式
外部推动模式是目前贫困生就业增权中最常见的方式,主张外部力量的经济支持、精神鼓励、心理疏导、学习帮扶、学业引导、能力培养、就业援助等。近年来,我国政府和高校采取的“一对一”重点指导、重点服务和重点推荐以及公益性岗位安置、免收报名费和体检费、设立专项基金、发放求职补贴等系列举措,均属于外部推动模式的范畴。在采用外部推动模式进行贫困生就业增权工作时要考虑3个关键点:一是要注重个性化。每个贫困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个体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和策略以提高增权的精准性。二是要注重全程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必须从学生进校伊始就注重开展就业增权工作,直到学生正式立足于社会,而不是将该项工作仅仅放到毕业学年才实施。三是要注重多元化。增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不是单一的外部行为主体能独立完成的,必须要注重多元化参与,强调外部行为主體力量的整合和推动作用,共同对贫困生就业施以正向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模式对于贫困生就业而言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实际操作中必须与个体主动增权模式相结合。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该模式的最大效益。
三、贫困生就业增权的策略建构
基于上述贫困生就业增权维度和模式的划分,结合笔者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现从不同主体的视角提出贫困生就业增权的策略。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增强贫困生的就业权能,推动贫困生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个体主动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深入了解最新就业促进政策,顺应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大趋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拓宽就业视野,勇于抛弃一定要去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大城市就业的观念,转而积极投入到人才相对缺乏、机遇相对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就业,主动投入到迫切需要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就业,做新时代青年,为国家和社会的均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实践也是锻造自我、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在梁家河度过了他人生中充实忙碌的7年。在这7年间,他扎根基层、依靠群众,在艰苦的实践奋斗中,深刻理解了广大群众的所想所需,积极为乡亲们造福,坚定了终生为民谋福的初心。当代青年应该踏实自省,认真学习总书记这种艰苦朴素、积极奋进的实践情怀,把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同人民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握新机遇,在各自的实践领域中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千万不能因为好高骛远而错失基层锻炼的宝贵机会。另外,其他诸如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应征入伍等国家大力支持的就业项目,也同样是贫困生难能可贵的选择。
2.提升就业准备。每个用人单位都有自己特有的用人理念和标准。贫困大学生要学会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补好自身短板,提升就业准备。具体来讲,要主动提升5个就业准备:一是认知准备。即做好对贫困、自我特长、自我不足、专业特点、行业特征、就业形势、求职竞争等方面的正确认知。二是知识准备。即做好专业文化、人文社会科学、就业政策、应聘面试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三是能力准备。即做好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竞争能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能力准备。四是心理准备。即做好敢于面对机遇、挑战、挫折的心理准备,勇于克服自卑、自负、怯懦、焦虑、嫉妒、不满、侥幸和依赖等不良心理,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五是社会资本准备。随着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弱有所扶”新要求的提出,未来外部对弱势群体就业的推动力会越来越大,贫困生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壮大自身就业所需的社会资本。只有充分做好了这5个方面的就业准备,贫困生才有可能在残酷的求职面试中激流勇进、抓住机遇、成功就业。
(二)外部推动策略
1.政府引领。一是坚定“不让一个贫困学子因贫困而失业”的工作目标。每年根据大学生就业的新形势、新变化,将贫困生就业援助写入相关政策文件。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支持。三是广泛宣传贫困学子励志成才的典型事迹,帮助贫困生重塑信心、坚定信念。广泛宣传各方主体为贫困学子就业增权的典型事迹,为各方主体开展就业增权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和思想导航。四是大力实施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广泛开展各级各类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竞赛,设立励志成才单项奖,确保贫困生的参与度。五是举办更多的贫困生专场招聘会,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贫困学子。六是倾力打造大数据就业信息发布平台,规定用人单位要及时发布并更新招聘岗位信息。七是全力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着力培养失业贫困学子的再就业能力。八是设立能满足未就业贫困学子基本需求的安置性、公益性岗位。 2.高校引导。一是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为贫困生就业增权量身制订相关政策,建立台账,精准、及时发放求职补贴。对于不足部分,要通过专项基金予以追加。二是大力宣传贫困学子励志成才的先进典型事迹。树立新形象、新典型,强化精神鼓励,帮助其重塑信心、坚定信念。三是广泛宣传外部推动增权的先进典型事迹,营造全民参与帮扶的良好氛围。四是塑造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队伍。通过课程教学和心理疏导等方式和途径,帮助贫困学子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五是落实“一对一”的学习帮扶政策,确保贫困学子学习成绩有实质性的提高。六是组织各级各类知识技能比赛,确保贫困学子的参与度,并为贫困生设立励志成才单项奖。七是拓展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培训与实训,强化对贫困学子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八是举办贫困生专场招聘会。主动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贫困学子。八是向尚未就业的贫困学子“点对点”地发布招聘信息,做到毕业前有跟进、毕业后有跟踪,确保贫困学子就业过程中的信息知情权。
3.企事业单位帮扶。企事业单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器”,是实现贫困生就业增权的关键。具体可采取如下举措:一是应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定并贯彻执行招聘计划中的贫困学子入职比例,以提振贫困学子的就业信心。二是积极参加贫困生专场招聘会。在同等条件下乐于接受并优先录用政府和高校的推荐,消除贫困学子的无权感,提升贫困学子的幸福感。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面试中不冷落、不歧视贫困学子,主动缓解贫困学子的心理压力,提升其自信心。四是不隐瞒招聘计划。向政府、高校和社会及时发布和更新招聘信息,扩大贫困学子的知情权。五是为刚入职的贫困生及时发放能满足其基本所需的安家费,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提升贫困学子的获得感。六是为刚入职的贫困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的职业心理辅导、岗前知识技能培训,以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七是广泛宣传本单位贫困学子励志成才事迹,树立新形象、新典型,提升贫困学子的成就感。八是大力宣传本单位开展贫困学子就业援助的典型事迹,营造全民支持贫困学子就业的良好氛围。
4.社会公益组织支撑。社会公益组织以社会公益事业为追求目标,一般拥有较为强大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在贫困生就业增权工作中能发挥积极作用,是贫困生就业增权的助推器。具体可采取如下举措:一是主动参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关于贫困生就业增权政策的制定,并提出建設性意见。二是自身设立帮扶基金,为贫困学子就业提供资金上的实际支持。三是主动关心、关爱贫困学子就业,为其就业提供心理支持。四是广泛宣传本组织的贫困学子就业增权先进典型故事,营造全民支持的良好氛围。五是积极开展就业创业知识竞赛、能力实训等社会公益活动,确保贫困学子的参与度,着力提升贫困学子的职业素养。六是利用自身优势,强化与用人单位间的沟通,为贫困学子拓展求职所需的社会资本。
5.人才服务机构助力。作为人才供需双方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人才服务机构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将贫困生就业增权作为一个重要的公益项目来实施,制订帮扶措施,帮扶贫困生就业。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一是主动发布社会人才需求报告并与高校共分享,以此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加契合。二是要提高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吸引贫困毕业生前来求职。三是要开辟绿色通道,免费做好就业帮扶工作[14],对前来求职的贫困大学生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职业指导。
6.家庭支持。家庭作为贫困生情感的寄托和港湾,不仅对于他们的性格、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对其就业也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其子女的就业而言,其家庭首先可通过关心、关爱等路径,缓解其就业中的心理压力,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其次,可为子女创造满足求职招聘需要的经济条件,解除子女求职所需费用不足的后顾之忧。最后,可主动向高校寻求支持,帮助子女充分把握就业机会[15]。
四、结语
由于受客观社会环境和自身特殊原因的影响,许多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权能的缺失甚至是形成强烈的无权感[16]。要改变这种现状,无论是个体主动还是外部推动,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难以确保效果的最大化。只有将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各司其责,合力开展工作,在注重外部力量推动和帮助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强化个体主动和外部推动模式与策略的协同性,通过自助和他助的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其实现从“无权”到“有权”、从“弱权”到“强权”的就业能力提升过程。
参考文献:
[1][4]求是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EB/OL]. http://www.qstheory.cn/llqikan/2017-12/03/c_1122049424.htm.
[2][13]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73-78.
[3]〔英〕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何雪松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志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资助工作新探析[J].科技视界,2018(06):173-174.
[6]罗筑华.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意义、原则及策略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3):89-92.
[7]吴克明,卢同庆,曾新.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现象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09):42-47.
[8]陈宏军,李传荣,陈洪安.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1(10):21-31.
[9]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04):29-32.
[10]钟云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负面效应及其发生机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8(03):58-65. [11]鐘云华.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负面效应及消弭分析[J].江苏高教,2016(03):27-30.
[12]王霆,张婷.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2):26-30.
[14][15]彭仲生,罗筑华.合作主义理论下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4(05):73-77.
[16]江晓军,刘学平.合作与增权理论下贫困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2):18-25.
(责任编辑:刘新才)
Abstract: As a disadvantaged group in the employment, poor college students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Chines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society and academic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Affected by the objectiv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own particularity, poor students have some serious problems: “loss of power” in employment, low employment rate and poor employment qualit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employment empowerment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mensions of increasing the employment right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discusses the mode and strategy of increasing the employment right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mooth promotion of the employment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o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empowerment; inside and outside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