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尔马契》中的女性问题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jia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著名作家,其对这一时期的女性命运十分关注。在其创作的小说《米德尔马契》中,人们可以看到乔治·艾略特对女性角色进行了极为细致的研究,对于女性命运中的悲剧具备一定的认知,其倡导的女性主义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彰显了女性的独特性。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在社会、家庭及婚姻中的地位,感受到女性被长期欺压所受到的限制,最终只能够面对自己的失败,回归传统。本文通过研究《米德尔马契》,促使人们对《米德尔马契》中的女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女性的失败进行深入剖析。
  一、《米德尔马契》相关简介
  (一)《米德尔马契》文章简介
  《米德尔马契》是乔治·艾略特较为成熟的一部作品,被很多批评家认为是其代表作。乔治·艾略特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150个“圆满”或者“扁平”的人物形象,并将其安排在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结构。由于作家的成功塑造,使得这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具体来说,《米德尔马契》讲述的是在米德尔马契这个虚构的城市中,住着布鲁克先生以及其侄女西莉亚、多萝西娅。多萝西娅希望有一个学者型的丈夫,所以不顾众人反对嫁给了年长她27岁的牧师卡苏朋,后来遇见了卡苏朋的侄子威尔,他们相谈甚欢。同时,医生利得盖特来到了米德尔马契,他创立了新的医院,倡导医疗改革,这触动了当地医生的利益,利得盖特被迫娶了罗莎蒙德为妻,却被她套取了大量的钱财。
  婚后的多萝西娅十分孤独,但是她与威尔十分聊得来。威尔爱上了她,结果被卡苏朋禁止踏入家门。布鲁克想要参加选举,拉着威尔办报造势。詹姆士与西莉亚结婚,卡苏朋突然逝世,威尔留在了米德尔马契,并最终与多萝西娅结合。利得盖特因为无法实现抱负,早早去世了。
  (二)《米德尔马契》作者简介
  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埃文斯,在英国出生,父亲是当地大庄园的经营者。乔治·艾略特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与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甚至其行为在当时可以称作离经叛道,不被世俗接受。乔治·艾略特接受欧洲哲学与进步思想教育之后就拒绝进入教堂,并与自己原本的宗教信仰决裂。由于工作,乔治·艾略特与亨利·刘易斯相识,并爱上了他,但是,刘易斯是有妇之夫,所以他们的爱情是不合法的,这也使得其众叛亲离。虽然她与心爱之人在一起,但是却与家人决裂。乔治·艾略特与亨利·刘易斯感情深厚,并且有共同兴趣,在亨利·刘易斯的鼓励下,乔治·艾略特成为一个拥有男性笔名的女作家。
  二、《米德尔马契》中的女性人物
  (一)理想的追求与破灭——多萝西娅
  《米德尔马契》中,多萝西娅是主角,很多评论家表示在多萝西娅身上能够看到乔治·艾略特的身影。在故事的开始,作者就已经将多萝西娅比作德雷莎,这样的比喻是对多萝西娅思想境界的一种肯定,但是也表达了对于其最终结局的惋惜。多萝西娅是个十分复杂的女孩,她家境好、样貌优秀,充满着生机,但是她天生不喜欢女孩子的东西,而是喜欢看书,并且喜欢做慈善,十分关注佃农的生活,想要为贫苦的人进行房屋设计。多萝西娅对未来充满希望,期盼自己能够尽快成年,能够自己进行财产的支配。
  从小所受的教育使多萝西娅最终走向圣徒之路,她渴望有史诗般的生活,希望超越平庸,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她无法找到出路,这也體现了乔治·艾略特所受到的宗教教育。但是多萝西娅与乔治·艾略特存在一定的差异,多萝西娅没有抛弃自己的信仰,其追求崇高的理想及事业。多萝西娅小时候失去了双亲,在伯父身边长大,衣食无忧,但是多萝西娅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希望通过婚姻来摆脱自己的年幼无知,从而走到崇高并且庄严的道路上去。与当时英国的大多数女人相同,多萝西娅渴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与其他女人不同的是,其他女人希望获得利益,但是多萝西娅渴望多学一些知识。与其他女性相比,多萝西娅阅读过很多书籍,有着自己的想法,但是她依然十分无知并且自大,在择偶过程中,无法将爱情与尊敬进行良好区分,从而导致婚姻生活痛苦,逐渐被现实打败。多萝西娅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美丽女孩,虽然她认为自己的生命应该发光发热,但是在如何崇高这一方面却一直弄不清楚,最终难逃回归家庭的命运。
  (二)掉落凡间的“仙女”——罗莎蒙德
  与多萝西娅不同,罗莎蒙德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与多萝西娅的追求不同,罗莎蒙德追求的是舒适的生活,尤其注重物质的享受。罗莎蒙德的不幸是由于她完全接受了时代赋予女性的角色,并且女性的特质在自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罗莎蒙德与多萝西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女性,虽然她们最终都是回归家庭,但是却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小说中,罗莎蒙德是多萝西娅的对照组,正是由于罗莎蒙德的出现,使得故事更加完整,能够更好地体现乔治·艾略特的女性意识。可以说,罗莎蒙德是那个时代男人梦寐以求的女子,在米德尔马契,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喜欢她。她是镇上著名女子学校培育的高才生,长得如花似玉,身材窈窕,掌握了女孩子所需要学习的一切知识,但是不涉及任何的职业技能,这些知识会提升其在婚姻市场中的价码。罗莎蒙德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女人,她将建立家庭作为自己进行索取的手段,她精心挑选了自己认为适合的如意郎君,却没有好好经营家庭,最终导致婚姻的失败。
  (三)不卑不亢的“丑小鸭”——玛丽
  在多萝西娅与罗莎蒙面前,玛丽十分不起眼,她家境不好、相貌一般,可以说没有引人注目的地方,但是玛丽十分聪颖、善良。在《米德尔马契》中,玛丽是唯一一个没有过多缺点的女性,也是乔治·艾略特欣赏的女性。玛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是由于她有一个优秀的母亲。玛丽与母亲很像,且与母亲有着同样的想法。虽然玛丽喜欢读书,但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她上学,于是她很早就开始了工作。玛丽默默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她热爱自己的家庭,真诚善良,没有多萝西娅那么多的想法。
  玛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并且她在处理自己情感问题的时候非常冷静。玛丽与弗雷德从小一起长大,并且早已定情,但是面对无所事事、不能独立的弗雷德,玛丽没有接受他的爱,而是等待他成熟,并拒绝了优秀的牧师,适时地激励弗雷德,让他认清自己的情况。正是由于玛丽的鼓励与引导,弗雷德逐渐变得成熟,成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米德尔马契》中的女性问题
  (一)环境的束缚使女性被知识拒之门外
  《米德尔马契》中的女性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问题。以多萝西娅为例,她在瑞士家庭与英国家庭中受到过一定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使她的思想产生了混乱。在莱蒙夫人学校中,即使是佼佼者罗莎蒙德依然会被其他纨绔子弟嘲笑,这说明莱蒙夫人学校中并没有真正地对女性进行知识的传授。玛丽婚后为孩子撰写了一本故事书,有很多人认为是弗雷德写的,这是由于在当时,男性并不认为女性有书籍撰写的能力。
  在维多利亚时代,男性剥夺了女性获取知识的权利,否定了女性的智慧,使得女性无法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情况在多萝西娅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多萝西娅认为幸福的婚姻是丈夫能知道自己,男性的见识要高于自己,是自己能够仰仗并依赖的。她十分崇拜卡苏朋,在收到卡苏朋求婚书信的时候并不考虑其是否配得上自己,而是担忧自己如何才可以配得上卡苏朋。从这可以看出多萝西娅的想法较为幼稚,她的这种思想是由于对知识掌握较少,被排斥在了知识之外,这使得她对具备权威知识的男性充满幻想,一直对卡苏朋呈现仰望的姿态。
  (二)无意识下选择依附男性
  多萝西娅的问题不仅在于知识的不足,而且在于其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男性身上。正是由于这样的心理,多萝西娅不顾众人反对,与自己崇拜的卡苏朋成婚。而卡苏朋认为女性的职责是生儿育女,他将多萝西娅当作生活的调剂品,但是多萝西娅将卡苏朋视为十全十美的男性典范,这是其对卡苏朋的错误认知。多萝西娅将婚姻作为一种责任,照顾卡苏朋,并满足他的需要,努力学习外语,只为了给卡苏朋减轻负担。但是,卡苏朋依然不满意,当多萝西娅对其产生怀疑的时候,卡苏朋惱羞成怒。
  (三)女性的终极妥协
  多萝西娅的第二次婚姻是她对于爱情的妥协。多萝西娅为了与威尔结婚放弃了继承权,也放弃了自己的地位,过着不富裕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多萝西娅甚至险些失去与妹妹会面的机会。由于多萝西娅的支持,威尔成了一个社会活动家,多萝西娅则成了一个贤妻良母。当时的社会条件无法给予女性更多的选择,使其只能依附于男性。
  与多萝西娅不同,罗莎蒙德在进入莱蒙夫人学校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妥协,开始戴着面具生活,让别人与自己都认为自己就是大家看到的样子。多萝西娅是以一个超我的状态生活着,但是痛苦的经历使得其不断克制自我、缩小自我,将自己的思想与社会规范结合,向男性社会作出最大的妥协。
  四、结语
  从《米德尔马契》中的女性形象可以了解到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生活情况。多萝西娅、罗莎蒙德与玛丽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但是她们能够完整地呈现作者的思想。在维多利亚时代,乔治·艾略特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的,但是她能够冲破阻碍,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最后成功了,但也付出了很多艰辛。在当时,社会要求女性成为对家庭有用的人,女性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乔治·艾略特通过在《米德尔马契》中对三种女性的描写,突出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王国真(1978-),女,山东菏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城邦建设而努力,但是在他临近70岁的时候,却被指控信奉新神、败坏青年,最后被判处死刑。在面对生命的选择时,苏格拉底无所畏惧,镇定而漫不经心地饮下毒酒,结束了他的一生。正是因为这样,苏格拉底的生命观成为西方文化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苏格拉底的生平  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城邦最繁华的伯利克里时代,但他的生活十分简朴。他热爱哲学,一生都在从事“爱智”
期刊
鲁迅的《呐喊》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都是极富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著作。关注底层社会里小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发展是鲁迅与狄更斯作品的共同点,他们敢于对底层儿童的悲惨处境进行揭露。本文以《呐喊》中的名篇《药》与《雾都孤儿》为对象,通过比较鲁迅与狄更斯笔下遭遇生活不幸且性格不尽相同的儿童形象,感受两位文坛巨匠对儿童成长的关注,以及对善良人性、思想觉醒的真切呼唤。  鲁迅与狄更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
期刊
反讽是西方文艺理论重要的诗学范畴,研究艾略特诗歌离不开反讽诗学。艾略特诗歌的反讽诗学不断发展,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艾略特反讽诗学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自我反讽”;中期反讽“作为一种结构式”;晚期“反讽走向了哲学和宗教的抽象思辨”。《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为《情歌》)是艾略特早期反讽诗学的开篇之作及代表作,因此本文以《情歌》为研究对象,从主题、人物、意向、结构、语言五个方
期刊
《特命公使》是英国文学家威廉·戈丁尔创作的短篇小说,曾经被改编成剧本,并在电视上播放。这部短篇小说展示了戈尔丁常用的艺术手法,其主旨与长篇小说相同,是人们了解戈尔丁小说世界的通道,这对分析英美短篇小说“病态”文明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特命公使》简介  《特命公使》是一个趣味十足的寓言故事,作者通过轻松诙谐的口吻,讲述了罗马帝国时期,一位皇帝与天才发明家之间的故事。发明家和妹妹一起带着
期刊
电影《一曲难忘》中引用了大量的肖邦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对于推动情节的发展,表达主人公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电影中钢琴作品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对《一曲难忘》中肖邦钢琴作品的美学特征和情感体验进行详细的分析。  电影《一曲难忘》描述的是肖邦先生的故事,讲述了其经历爱情、事业、国家等事情后所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因为该电影引用了大量的肖邦先生钢琴作品,因此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也具有很
期刊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本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自问世以来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并多次被拍成电影,深受世界各国、各个年龄层的喜爱与欢迎。《绿山墙的安妮》因清新流畅又幽默的写作手法、通俗易懂的词句为儿童读者所喜爱。书中引人入胜的景色描写和体现出来的温暖情怀独具魅力,主人公安妮的性格魅力更加不容忽视。安妮以其独特的性格魅力,成为西方文学中继《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之后第二受欢迎的儿童形象。 
期刊
家庭,对于幸运儿,常常意味着温暖和幸福;但对于不幸者,则是人间炼狱。厚厚的四堵墙,不仅隔绝了呐喊的声音,也扼杀了希望与觉悟。  《声音》出自意大利女作家达契亚·玛拉依妮之手,这部侦探小说旨在揭露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受到的侵害,以引发社会关注和思考这一沉重却普遍的话题。  当前,女性遭受暴力的新闻时常占据头版头条,骇人听闻的各类时事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但在大概20年前,敏感成熟的玛拉依妮就已经在用流畅细
期刊
《我弥留之际》是一部由威廉·福克纳创作的文学经典,是与荷马《奥德赛》、乔伊斯《尤利西斯》、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相提并论的一部史诗作品。如今,对这部文学经典的研究不胜枚举,其中,多以意识流、存在主义的虚无观和神话原型研究为主。本文从解构主义角度对文本进行探析,借以消除以往对该文本形而上的人性本恶诠释观。  1930年,福克纳的意识流经典之作《我弥留之际》出版,自此,中西方学者开始对这部作品进行各个角
期刊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一位南非作家,其作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奖项,2003年,库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人们对其作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当前学术界对库切创作的《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这部作品的叙事角度展开分析,从而帮助人们了解库切的文本创作风格。  一、文本结构的开放式叙述  (一)实验性  针对作品实验性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讨论,一方面是从文本类型的角度进行讨
期刊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代表的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群体。小说《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一经发表,便轰动巴黎。《羊脂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以及深刻的主题意义在莫泊桑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强烈的对比风格。本文将对《羊脂球》进行研究,以羊脂球与其余九人的对比,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羊脂球——性格中的单纯质朴与精神上的反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