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不到三岁时我就开始带他看儿童剧,接触过不同的出品方和剧场,除了剧作水准本身有差异之外,我在不断比较中发现,不同的舞台给孩子带来的观剧体验也不尽相同。
舞台空间的变化
最常见的是大剧场,舞台布置和成人观剧的场景无异,演员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看,舞台和观众席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这样的演出空间中,节奏性比较强的剧尚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比如亲子互动音乐剧《你是演奏家》和踢踏舞剧《踢踏狗》,孩子们一直跟着动感的打击乐摇摆,即使距离舞台比较远,也不会过多影响观剧体验。但是遇到节奏稍慢一点的剧,孩子就容易走神,最失败的经历是看《拆钢琴》,优美动听的钢琴曲作并没有吸引到后排的小朋友,吃完两根棒棒糖后便要求走人。
后来,我们接触到小剧场,才恍悟到原来这才是最适合孩子的观剧场地。小剧场,首先面积上是小的,能容纳的观众人数比大剧场要少很多,观众和演员的距离拉近了,演员们走近小观众的机会也就更多了,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同时,由于观众席与舞台距离的拉近,孩子能更加清楚地看到整个舞台的摆设和道具,往往能更加沉浸到剧情中。
舞台元素的选择
话剧的魅力在于,有时候哪怕舞台上空空如也,只靠演员的一大段深情独白就足以把观众打动。但儿童剧往往考虑到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大多数都没法接受很“平淡”的剧。因此,儿童剧的舞台元素最好是丰富的,能够给小朋友带来惊喜和新鲜感。小不点大视界的经典之作《纸美人》是一个在纸板屋里开演的剧,整个布景都是用纸做的,就连女主角都是一张小纸片,但是舞台设计在简约中透露着不平凡——纸板屋里的电话、壁炉、音响、相框等物件一应俱全,纸美人一会儿从抽屉里跳出来,一会从屋顶冒出小脑袋,孩子们惊喜不已、尖叫连连。
另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剧是沙盘纸偶剧《鳄鱼怎么了》,艺术家们全程在一个很大的沙盘里用折纸给孩子们演故事。沙子和纸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玩具”,可是在这里,沙子被艺术家们收集起来变成舞台,只见他们十指翻飞,手中的纸一会变成狮子、长颈鹿,一会变成鳄鱼、小鸟,台下的小观众看得目不转睛,就连习惯了传统舞台的大人也会觉得耳目一新。
舞台形式的设计
成人剧场中,舞台往往是相对固定的,观众只需坐在自己的位置观剧即可。但是,如果儿童剧的舞台能够“动”起来,會让小朋友更有参与感。小不点的声音探索互动形体剧《嘘……磅!》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部剧演绎的是大千世界中有关声音的万千可能,两位艺术家在演出时会经常走下舞台,摇一摇水杯、听一听心跳、摩擦一下头发,再叠加夸张的动作和音效,从而制造出很多千奇百怪的声音,用直观的行动向观众呈现“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在这里,舞台已经悄然伴随着演员的互动“移动”起来,演员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掀起欢乐的海洋,哪里就是舞台!这种表现形式其实已经运用在很多儿童剧中,观剧时经常能看到演员下台和小观众互动的情况,但是能将互动转化为表演的一部分的儿童剧,我认为才是更高级的融合。
更加极端的是,有些儿童剧是“没有”舞台的。《跳舞吧!宝贝》就是无舞台剧作的典型代表。这部剧没有明显的舞台区和观众区的划分,大家围坐一圈,艺术家们在中间演出,观众时而静坐在地板上观看,时而起立走进“舞池”与演员共舞。这部剧中,舞台即座位、座位即舞台,观众即演员、演员即观众,这使得每一场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在场的人都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儿童由于年龄和心智正处于发展阶段,专注力难以持久。对他们来说,看剧不是学表演,而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和浸润。好的儿童剧舞台,给小观众的感觉与其说是“看”剧,不如说是带给他们在剧中的沉浸感,让他们对外认知世界,对内认知自我。
舞台空间的变化
最常见的是大剧场,舞台布置和成人观剧的场景无异,演员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看,舞台和观众席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这样的演出空间中,节奏性比较强的剧尚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比如亲子互动音乐剧《你是演奏家》和踢踏舞剧《踢踏狗》,孩子们一直跟着动感的打击乐摇摆,即使距离舞台比较远,也不会过多影响观剧体验。但是遇到节奏稍慢一点的剧,孩子就容易走神,最失败的经历是看《拆钢琴》,优美动听的钢琴曲作并没有吸引到后排的小朋友,吃完两根棒棒糖后便要求走人。
后来,我们接触到小剧场,才恍悟到原来这才是最适合孩子的观剧场地。小剧场,首先面积上是小的,能容纳的观众人数比大剧场要少很多,观众和演员的距离拉近了,演员们走近小观众的机会也就更多了,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同时,由于观众席与舞台距离的拉近,孩子能更加清楚地看到整个舞台的摆设和道具,往往能更加沉浸到剧情中。
舞台元素的选择
话剧的魅力在于,有时候哪怕舞台上空空如也,只靠演员的一大段深情独白就足以把观众打动。但儿童剧往往考虑到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大多数都没法接受很“平淡”的剧。因此,儿童剧的舞台元素最好是丰富的,能够给小朋友带来惊喜和新鲜感。小不点大视界的经典之作《纸美人》是一个在纸板屋里开演的剧,整个布景都是用纸做的,就连女主角都是一张小纸片,但是舞台设计在简约中透露着不平凡——纸板屋里的电话、壁炉、音响、相框等物件一应俱全,纸美人一会儿从抽屉里跳出来,一会从屋顶冒出小脑袋,孩子们惊喜不已、尖叫连连。
另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剧是沙盘纸偶剧《鳄鱼怎么了》,艺术家们全程在一个很大的沙盘里用折纸给孩子们演故事。沙子和纸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玩具”,可是在这里,沙子被艺术家们收集起来变成舞台,只见他们十指翻飞,手中的纸一会变成狮子、长颈鹿,一会变成鳄鱼、小鸟,台下的小观众看得目不转睛,就连习惯了传统舞台的大人也会觉得耳目一新。
舞台形式的设计
成人剧场中,舞台往往是相对固定的,观众只需坐在自己的位置观剧即可。但是,如果儿童剧的舞台能够“动”起来,會让小朋友更有参与感。小不点的声音探索互动形体剧《嘘……磅!》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部剧演绎的是大千世界中有关声音的万千可能,两位艺术家在演出时会经常走下舞台,摇一摇水杯、听一听心跳、摩擦一下头发,再叠加夸张的动作和音效,从而制造出很多千奇百怪的声音,用直观的行动向观众呈现“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在这里,舞台已经悄然伴随着演员的互动“移动”起来,演员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掀起欢乐的海洋,哪里就是舞台!这种表现形式其实已经运用在很多儿童剧中,观剧时经常能看到演员下台和小观众互动的情况,但是能将互动转化为表演的一部分的儿童剧,我认为才是更高级的融合。
更加极端的是,有些儿童剧是“没有”舞台的。《跳舞吧!宝贝》就是无舞台剧作的典型代表。这部剧没有明显的舞台区和观众区的划分,大家围坐一圈,艺术家们在中间演出,观众时而静坐在地板上观看,时而起立走进“舞池”与演员共舞。这部剧中,舞台即座位、座位即舞台,观众即演员、演员即观众,这使得每一场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在场的人都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儿童由于年龄和心智正处于发展阶段,专注力难以持久。对他们来说,看剧不是学表演,而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和浸润。好的儿童剧舞台,给小观众的感觉与其说是“看”剧,不如说是带给他们在剧中的沉浸感,让他们对外认知世界,对内认知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