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沉浸感

来源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jaljgj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不到三岁时我就开始带他看儿童剧,接触过不同的出品方和剧场,除了剧作水准本身有差异之外,我在不断比较中发现,不同的舞台给孩子带来的观剧体验也不尽相同。
  舞台空间的变化
  最常见的是大剧场,舞台布置和成人观剧的场景无异,演员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看,舞台和观众席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这样的演出空间中,节奏性比较强的剧尚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比如亲子互动音乐剧《你是演奏家》和踢踏舞剧《踢踏狗》,孩子们一直跟着动感的打击乐摇摆,即使距离舞台比较远,也不会过多影响观剧体验。但是遇到节奏稍慢一点的剧,孩子就容易走神,最失败的经历是看《拆钢琴》,优美动听的钢琴曲作并没有吸引到后排的小朋友,吃完两根棒棒糖后便要求走人。
  后来,我们接触到小剧场,才恍悟到原来这才是最适合孩子的观剧场地。小剧场,首先面积上是小的,能容纳的观众人数比大剧场要少很多,观众和演员的距离拉近了,演员们走近小观众的机会也就更多了,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同时,由于观众席与舞台距离的拉近,孩子能更加清楚地看到整个舞台的摆设和道具,往往能更加沉浸到剧情中。
  舞台元素的选择
  话剧的魅力在于,有时候哪怕舞台上空空如也,只靠演员的一大段深情独白就足以把观众打动。但儿童剧往往考虑到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大多数都没法接受很“平淡”的剧。因此,儿童剧的舞台元素最好是丰富的,能够给小朋友带来惊喜和新鲜感。小不点大视界的经典之作《纸美人》是一个在纸板屋里开演的剧,整个布景都是用纸做的,就连女主角都是一张小纸片,但是舞台设计在简约中透露着不平凡——纸板屋里的电话、壁炉、音响、相框等物件一应俱全,纸美人一会儿从抽屉里跳出来,一会从屋顶冒出小脑袋,孩子们惊喜不已、尖叫连连。
  另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剧是沙盘纸偶剧《鳄鱼怎么了》,艺术家们全程在一个很大的沙盘里用折纸给孩子们演故事。沙子和纸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玩具”,可是在这里,沙子被艺术家们收集起来变成舞台,只见他们十指翻飞,手中的纸一会变成狮子、长颈鹿,一会变成鳄鱼、小鸟,台下的小观众看得目不转睛,就连习惯了传统舞台的大人也会觉得耳目一新。
  舞台形式的设计
  成人剧场中,舞台往往是相对固定的,观众只需坐在自己的位置观剧即可。但是,如果儿童剧的舞台能够“动”起来,會让小朋友更有参与感。小不点的声音探索互动形体剧《嘘……磅!》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部剧演绎的是大千世界中有关声音的万千可能,两位艺术家在演出时会经常走下舞台,摇一摇水杯、听一听心跳、摩擦一下头发,再叠加夸张的动作和音效,从而制造出很多千奇百怪的声音,用直观的行动向观众呈现“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在这里,舞台已经悄然伴随着演员的互动“移动”起来,演员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掀起欢乐的海洋,哪里就是舞台!这种表现形式其实已经运用在很多儿童剧中,观剧时经常能看到演员下台和小观众互动的情况,但是能将互动转化为表演的一部分的儿童剧,我认为才是更高级的融合。
  更加极端的是,有些儿童剧是“没有”舞台的。《跳舞吧!宝贝》就是无舞台剧作的典型代表。这部剧没有明显的舞台区和观众区的划分,大家围坐一圈,艺术家们在中间演出,观众时而静坐在地板上观看,时而起立走进“舞池”与演员共舞。这部剧中,舞台即座位、座位即舞台,观众即演员、演员即观众,这使得每一场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在场的人都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儿童由于年龄和心智正处于发展阶段,专注力难以持久。对他们来说,看剧不是学表演,而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和浸润。好的儿童剧舞台,给小观众的感觉与其说是“看”剧,不如说是带给他们在剧中的沉浸感,让他们对外认知世界,对内认知自我。
其他文献
偶然或必然?——儿童戏剧和偶戏的互生应用  台湾FunSpace乐思空间实验教育教师,儿童剧评人 谢鸿文  每个孩子都有过幻想游戏,用想象赋予物品生命,也许是随手拿起的布偶娃娃,或是积木搭建成的物体,假装它们会说话、会行动,甚至某些有心灵创伤的孩子还会借由幻想转移自己的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凯文·亨克斯的绘本《阿文的小毯子》里,小老鼠阿文有一条从他还是小宝宝的时候陪着他的小毯子,不管走到哪都要带
期刊
在课程游戏化建设推进中,我们对虞永平教授提出的“幼儿园教研需要革命性的转身”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思考:目前需要什么样的园本教研?要转向哪里?该怎样转?围绕这些问题,我们遵循“有问再研、研践交织、研而有果”的三个原则,尝试以“主角变一变、思维变一变、关注变一变”来达到“革命性的转身”,从而丰富课程活动,为幼儿积累更多成长经验提供可能。接下来,以主题“菜园里的艺术家”为例,具体谈谈园本教研的组织与实施。 
期刊
一个好的舞台设计,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因为它所具有美的属性而成为艺术品。在儿童剧里,舞台设计又不只是艺术品,它还应具备更多的功能与意义。这是因为儿童的五感比成人要敏感得多,他们主要通过感官从外界获取信息。所以一个好的舞台设计可以从视、听、味、触、嗅出发,使儿童在观剧中激活感官,从多渠道感受剧目所传达的理念和内容。此外,舞台设计还需要与剧目融为一体,它不止承担着变换光影、烘托气氛的作用,很多时候还要
期刊
绘本《伞》讲述的是一个温暖且充满善意的故事,里面讲到的伞的神奇魔法十分吸引幼儿的关注。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对绘本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还需要进一步感知绘本的结构如封面、环衬等及其意义。绘本的文字和图画共同承载着叙事功能,由于年龄特征,幼儿阅读绘本时容易先被图画吸引,遵循“从图画到文字”的阅读规律。因此,阅读活动中,教师以引导幼儿观察、阅读图画为主,同时为幼儿讲述文字,通过将文字与图画结合起来的方式
期刊
儿童剧场的观众是儿童,因此,剧场的所有设计都要满足儿童的需求。舞台在儿童剧的表演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不仅要体现美感,还要充满创意,能够刺激并激发儿童的想象。所以,我想以自身创作的几个作品为例,说明“舞台”在儿童剧场中如何成为另一个“角色”,并成为重要的表演项目之一。  2013年,为呼应社会对儿童的品格培养要求,我们改编了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将故事搬上了舞台,希望通过汤姆
期刊
作品《三只小老鼠找幸福》讲述了三只小老鼠通过各自的本领找到幸福的故事,旨在引导幼儿理解本领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幸福的含义。本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自主阅读,让幼儿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和画面猜想后续的情节发展,从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体验阅读绘本的乐趣。完整欣赏故事后,教师鼓励幼儿续编或仿编故事并表演,以加深幼儿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合作表演故事可以提高幼儿感知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增强幼儿的
期刊
儿童剧的舞台是表演儿童剧的场域,在这个舞台上,不仅呈现了创作者对布景、声光效果、服装、道具、音乐、舞蹈、表演的设计和创意,还蕴含着创作者想传递给观众的艺术理念。当代艺术认为,创作过程也是作品的一部分,所以舞台不仅是完整作品呈现的空间,也是整个创作过程的展现。对于参与演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从参与排练到最终呈现的全部过程,其实也都凝结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将围绕自己创作指导的音乐舞台剧跟大家
期刊
丁辅之是民国时期画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享有“民国水果画作顶级大师”的美誉。他的水果画作常常以生活中极其易见的瓜果为题材,主题突出,笔下的蔬果生动鲜活,赏心悦目,极具个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笔者借助丁辅之大师的蔬果作品,开展了系列美术活动,旨在通过欣赏不同水果的形态
期刊
人们常说戏剧是造梦的艺术,那么舞台就是造梦的空间,孩子们走进剧场欣赏儿童剧,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剧场的环境和氛围。一个雕刻着镀金图案、悬挂着水晶灯的镜框式舞台,与一个四周都是黑色墙壁,只在舞台中央摆放几把折叠椅的黑匣子,不同的舞台空间带给观众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对儿童剧来说,儿童是观众的主要群体,是观演关系的灵魂。因此,以儿童为中心,满足儿童的观剧需求就成为创作者的核心工作。从戏剧诞生开始,在整个
期刊
儿童偶剧是儿童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由木偶和人一起演绎故事。在我的作品中,人不只是木偶的操控者,还担当剧中的角色。我的木偶很小,几乎都是手掌般大小,最小的甚至只有拇指一般大。我的舞台也很小,往往只在几平方米的空间进行。小小的木偶在小小的舞台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可以说是在方寸之间展现偌大的世界。接下来就以我的作品微型杆动偶剧《回家路上》为例,与大家分享我对儿童剧舞台的经验和想法。  小舞台的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