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游戏化建设推进中,我们对虞永平教授提出的“幼儿园教研需要革命性的转身”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思考:目前需要什么样的园本教研?要转向哪里?该怎样转?围绕这些问题,我们遵循“有问再研、研践交织、研而有果”的三个原则,尝试以“主角变一变、思维变一变、关注变一变”来达到“革命性的转身”,从而丰富课程活动,为幼儿积累更多成长经验提供可能。接下来,以主题“菜园里的艺术家”为例,具体谈谈园本教研的组织与实施。
一、主角变一变,有问再研
我们首先用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来自问:为什么要教研?教研就是保教过程研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质量,提升质量是为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教研不是为了形式,而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因此,我们的教研必须以幼儿为中心,更多地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的问题,更加关心幼儿能在活动中获得哪些经验,而不是太过关注研讨的形式。因此,幼儿园教研计划的制订,教研主题的确立,不只是业务园长的事情,每一名教师都是教研的主角。教研主角的转变就能带动园本教研的转身。同时,将研讨的关注点转向“从儿童发展的需求出发,解决教师和幼儿在课程开展中遇到的问题了”,关注保教过程中的真问题,“有问再研”。
二、思维变一变,研践交织
《幼儿全人教育》中提到:“如果一个课程是逐步萌发的,这样的课程就不可能事先被完整计划好,但是也必须有一些方向性和目的性。”“菜园里的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主题,随着幼儿兴趣的延展,教师需要追随幼儿,研讨主题发展的方向,明确活动开展的目的,斟酌幼儿需求的满足。因此,我们的教研思维需要改变以往“先研讨确定策略后再实施”的固有模式,根据幼儿在活动中萌发的设想,遇到的困难,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以科学的、适宜的、可持续性的策略来引领、支持幼儿的探究,开展真实有效的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研的组织和实施是交织进行的:有时是幼儿实践中出现问题后的第一时间研讨,有时是预见性的研讨后投入实践,也有时是边研讨边实践,教研发生在随时随地。
问题聚焦一: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主题环境?
随着活动的逐步推进,教师们对主题环境创设产生了新的疑惑。以往我们研讨的创设策略:注重色系的搭配、动物形象的吉祥物、幼儿作品精美的展示……但是随着幼儿不断萌发新的想法、创意和兴趣点,主题的开展过程中出现了材料和空间不够用的现象,所以只是一片墙一块板已经远远无法呈现满满的活动。于是“儿童立场的环境创设研究”的小话题应运而生,我们开展了多次集体的、小组式的主题教研和网络教研等交流活动,请各个班级介绍自己在主题环境创设中的新想法、好点子,一次次的互相切磋、互相建议,逐步形成了以“课程依托环境,环境承载课程”的理念,总结出“主题鲜明,艺术童趣,三维立体,展现足迹”的呈现方式。将课程足迹展示在活动室内外的墙上、窗上、柜上、顶上、区域中等各个角落,这既是课程开展的足迹,又是幼儿学习的参照。
问题聚焦二:如何科学合理地创设幼儿学习区域环境?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了解环境创设,幼儿园组织教师学习了《幼儿园学习环境评估》,并结合评价标准,审视自己班级的学习区域环境。通过教研活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身的优点,如: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及操作性,自然种植的创新,师幼平等,友好沟通的互动。
但大家也提出,目前的区域环境打造,存在着不少可发展的空间:
1.空间上:给予幼儿更多的活动空间,除了桌面、柜面,地面也可以利用,空间的区隔和变化还可以更灵活。
2.材料上:投放一些简单易懂的操作图或步骤图。增加音乐区的操作材料;在扮演区,要增加幼儿使用的操作道具;科学区、生活区的材料可以与自然角相结合,操作要求要明确、有层次,增加记录表、展示等版面,还可以提供植物科学类书籍;增加物品收集箱,引导幼儿有序收集、摆放、管理,适时取用。各个区域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难度,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针对我园科学区和音乐区环境打造比较薄弱的情况,我们结合园所不同年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再参考其他幼儿园已有的成功经验,来讨论、分析如何创设区域环境。
研讨后,可以看到,区域材料的提供更多元、更生活化。很多班级的科发区,结合各自的特色种植,提供了真实的石磨供幼儿使用,幼儿调动全身的力量推磨、磨粉,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感知果实颗粒变粉的过程;同时,进行粉和水的配比实验,在做做玩玩中体验生活、探索奥秘。在音乐区中,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被利用,手机也成为孩子的学习工具,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一首编号音乐,猜猜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也可以跟着乐曲打节奏。
问题聚焦三:怎么在环境中体现课程的生长性?
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特别邀请“园际联盟”中有环境创设经验的教师开展了《打造会生长的环境,创设独特的班本文化》的分享沙龙活动。教师们认真倾听、投入学习,也针对班级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小班幼儿的能力较弱,如何让他们自主参与环境创设呢?……针对教师们的疑问,“园际联盟”的老师都一一耐心解答。活动过后,教师们对“儿童本位”的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各自班级的环境创设,形成了活动反馈:
1.空间的规划:充分利用所有空间并进行合理划分;所有内容是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的;根据儿童需要灵活可变、随时调整;空间创设时具有审美意识、灵动自然。
2.材料的选择:首先是安全多样,并体现层次性;尽量选择和使用低结构材料,投放方式是高开放的;来源于生活和大自然;便于幼儿的取用和自主管理;可反复操作和利用。
3.呈现的方式:环境是反映幼儿生活和學习经历的,充分体现经验的生长;伴随经验的生长,不断丰富环境;通过环境进一步加强解读儿童的能力,并积极回应呈现在环境中。
4.适当的留白:要相信儿童、学会放手;环境的主体是儿童,是他们自主展示、呈现独特个性的途径之一;环境创设要留白,留有空间,是儿童可以呼吸成长的地方。 于是,教师们大胆开发,各种自然物、生活材料,变成了幼儿探索的工具,小石子、小树枝、浴垫都成了幼儿的玩具。通过连续的教研,教师们了解到了环境不是教师做出来的,环境内容应该充分反映儿童经验生长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让环境展现了幼儿成长的痕迹。
三、关注变一变,研而有果
当前幼儿教育重视幼儿的以下几种能力:产生自己的想法,自己找出答案的能力,尝试找到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换句话说,也就是自己主动产生连接的能力。因此,我们教研的“果”,关注的点要变一变,要注重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成长档案是展示幼儿在园发展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对成长档案的教研,来了解幼儿的主动学习的过程。
问题聚焦一:哪些有价值的内容可以收录到幼儿成长档案中?
主题“菜园里的艺术家”开展过程中,幼儿有许多的精彩“哇时刻”,那么,作为珍视幼儿发展点滴变化的我们,会将哪些内容收录到幼儿的成長档案中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组织了集体研讨。经过头脑风暴,大家发现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可以收录进去。
1.幼儿的发展评语: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幼儿的评语是全面展现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成长的点滴进步。这些非常有价值的内容首先要被收录进成长册。这样一来,如何写好评语至关重要。于是,我们邀请骨干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她重点强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作用。因此,我们组织全园教师进一步精读、分析、领会《指南》的理念精髓,并活学活用《指南》作为撰写幼儿评语的宝典。经过这样的引领,基于日常的观察,教师给予幼儿的评价不但鲜活形象,而且全面客观,为每个幼儿描绘了最真实的童年。
2.自然种植里的课程故事:在主题开展期间,幼儿每天和植物打交道,语出惊人的想法、奇思妙想的创意、稚拙可爱的动作都是珍贵的瞬间,都值得写成课程故事,收进成长册。这些课程故事还可以在课程环境中体现,幼儿还可以互相讲课程故事。家长也可以通过扫描课程故事二维码,了解幼儿在园的活动。
3.身高、体重、视力等的生长变化的记录:和幼儿一起利用“成长档案日”,引导小中大不同年龄段幼儿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在种植活动开始前、种植收获后身高、体重的变化。通过课程的开展,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激发幼儿爱吃蔬菜的兴趣。
问题聚焦二:如何撰写自然种植课程故事?
自然种植中的课程故事记录着每个幼儿独一无二的表现,但对如何撰写有价值、有意义的课程故事,是大家的困惑。为此,我们组织了《自然故事和成长档案联合教研——小故事大妙用》讲座,学习了“幼儿对话式”“教师叙述式”“系列连续式”的撰写方法。要能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多用描述性的词语。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语言、行为等表现,进行理性的分析,发掘故事背后给我们的启示,为主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除了可以用照片和文字的形式来记录,还可以加入视频,生成二维码,若干年后扫二维码看看幼儿时期的视频一定很有意义。为了更好地进行观察记录,写出真实、有“生命”的课程故事,我们还组织教师开展了菜园除草、自然种植体验等活动。
问题聚焦三:如何整合成长档案版块,展示有个性的记录?
前几次的研讨让我们收获颇多,那么如何整合这些内容收录到成长档案中,形成更有个性化的成长档案。我们遵循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以儿童为本,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要让幼儿真正地参与到成长档案的制作中来,真实体现出幼儿的发展水平,真实记录下幼儿的美好童年。我们通过年级组小教研、组内展示交流研讨的方式,使得成长档案版块更加清晰:个性化定制的封面、《指南》领域发展目标、身体变化的记录、家园活动的精彩瞬间、活动技能掌握的记录、幼儿自主选择入册的作品、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记录、五大领域的发展记录。我们还开展了“记录成长足迹,留住美好童年”成长档案交流展示活动,通过互相观摩学习,让教师们互相汲取亮点。
教研转身让我们慢慢地开始享受与幼儿共同探究与学习的过程,轻松愉悦的情绪萦绕着我们与每一个幼儿。我们从自身的实践中领悟到:“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课程意识、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现在的我们在课程游戏化研究过程中学会了放手,但不是放羊,学会了后退,但不缺位,学会了紧凑,但不紧张,享受着教研革命性转身后的新成长。
一、主角变一变,有问再研
我们首先用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来自问:为什么要教研?教研就是保教过程研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质量,提升质量是为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教研不是为了形式,而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因此,我们的教研必须以幼儿为中心,更多地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的问题,更加关心幼儿能在活动中获得哪些经验,而不是太过关注研讨的形式。因此,幼儿园教研计划的制订,教研主题的确立,不只是业务园长的事情,每一名教师都是教研的主角。教研主角的转变就能带动园本教研的转身。同时,将研讨的关注点转向“从儿童发展的需求出发,解决教师和幼儿在课程开展中遇到的问题了”,关注保教过程中的真问题,“有问再研”。
二、思维变一变,研践交织
《幼儿全人教育》中提到:“如果一个课程是逐步萌发的,这样的课程就不可能事先被完整计划好,但是也必须有一些方向性和目的性。”“菜园里的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主题,随着幼儿兴趣的延展,教师需要追随幼儿,研讨主题发展的方向,明确活动开展的目的,斟酌幼儿需求的满足。因此,我们的教研思维需要改变以往“先研讨确定策略后再实施”的固有模式,根据幼儿在活动中萌发的设想,遇到的困难,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以科学的、适宜的、可持续性的策略来引领、支持幼儿的探究,开展真实有效的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研的组织和实施是交织进行的:有时是幼儿实践中出现问题后的第一时间研讨,有时是预见性的研讨后投入实践,也有时是边研讨边实践,教研发生在随时随地。
问题聚焦一: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主题环境?
随着活动的逐步推进,教师们对主题环境创设产生了新的疑惑。以往我们研讨的创设策略:注重色系的搭配、动物形象的吉祥物、幼儿作品精美的展示……但是随着幼儿不断萌发新的想法、创意和兴趣点,主题的开展过程中出现了材料和空间不够用的现象,所以只是一片墙一块板已经远远无法呈现满满的活动。于是“儿童立场的环境创设研究”的小话题应运而生,我们开展了多次集体的、小组式的主题教研和网络教研等交流活动,请各个班级介绍自己在主题环境创设中的新想法、好点子,一次次的互相切磋、互相建议,逐步形成了以“课程依托环境,环境承载课程”的理念,总结出“主题鲜明,艺术童趣,三维立体,展现足迹”的呈现方式。将课程足迹展示在活动室内外的墙上、窗上、柜上、顶上、区域中等各个角落,这既是课程开展的足迹,又是幼儿学习的参照。
问题聚焦二:如何科学合理地创设幼儿学习区域环境?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了解环境创设,幼儿园组织教师学习了《幼儿园学习环境评估》,并结合评价标准,审视自己班级的学习区域环境。通过教研活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身的优点,如: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及操作性,自然种植的创新,师幼平等,友好沟通的互动。
但大家也提出,目前的区域环境打造,存在着不少可发展的空间:
1.空间上:给予幼儿更多的活动空间,除了桌面、柜面,地面也可以利用,空间的区隔和变化还可以更灵活。
2.材料上:投放一些简单易懂的操作图或步骤图。增加音乐区的操作材料;在扮演区,要增加幼儿使用的操作道具;科学区、生活区的材料可以与自然角相结合,操作要求要明确、有层次,增加记录表、展示等版面,还可以提供植物科学类书籍;增加物品收集箱,引导幼儿有序收集、摆放、管理,适时取用。各个区域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难度,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针对我园科学区和音乐区环境打造比较薄弱的情况,我们结合园所不同年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再参考其他幼儿园已有的成功经验,来讨论、分析如何创设区域环境。
研讨后,可以看到,区域材料的提供更多元、更生活化。很多班级的科发区,结合各自的特色种植,提供了真实的石磨供幼儿使用,幼儿调动全身的力量推磨、磨粉,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感知果实颗粒变粉的过程;同时,进行粉和水的配比实验,在做做玩玩中体验生活、探索奥秘。在音乐区中,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被利用,手机也成为孩子的学习工具,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一首编号音乐,猜猜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也可以跟着乐曲打节奏。
问题聚焦三:怎么在环境中体现课程的生长性?
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特别邀请“园际联盟”中有环境创设经验的教师开展了《打造会生长的环境,创设独特的班本文化》的分享沙龙活动。教师们认真倾听、投入学习,也针对班级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小班幼儿的能力较弱,如何让他们自主参与环境创设呢?……针对教师们的疑问,“园际联盟”的老师都一一耐心解答。活动过后,教师们对“儿童本位”的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各自班级的环境创设,形成了活动反馈:
1.空间的规划:充分利用所有空间并进行合理划分;所有内容是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的;根据儿童需要灵活可变、随时调整;空间创设时具有审美意识、灵动自然。
2.材料的选择:首先是安全多样,并体现层次性;尽量选择和使用低结构材料,投放方式是高开放的;来源于生活和大自然;便于幼儿的取用和自主管理;可反复操作和利用。
3.呈现的方式:环境是反映幼儿生活和學习经历的,充分体现经验的生长;伴随经验的生长,不断丰富环境;通过环境进一步加强解读儿童的能力,并积极回应呈现在环境中。
4.适当的留白:要相信儿童、学会放手;环境的主体是儿童,是他们自主展示、呈现独特个性的途径之一;环境创设要留白,留有空间,是儿童可以呼吸成长的地方。 于是,教师们大胆开发,各种自然物、生活材料,变成了幼儿探索的工具,小石子、小树枝、浴垫都成了幼儿的玩具。通过连续的教研,教师们了解到了环境不是教师做出来的,环境内容应该充分反映儿童经验生长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让环境展现了幼儿成长的痕迹。
三、关注变一变,研而有果
当前幼儿教育重视幼儿的以下几种能力:产生自己的想法,自己找出答案的能力,尝试找到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换句话说,也就是自己主动产生连接的能力。因此,我们教研的“果”,关注的点要变一变,要注重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成长档案是展示幼儿在园发展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对成长档案的教研,来了解幼儿的主动学习的过程。
问题聚焦一:哪些有价值的内容可以收录到幼儿成长档案中?
主题“菜园里的艺术家”开展过程中,幼儿有许多的精彩“哇时刻”,那么,作为珍视幼儿发展点滴变化的我们,会将哪些内容收录到幼儿的成長档案中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组织了集体研讨。经过头脑风暴,大家发现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可以收录进去。
1.幼儿的发展评语: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幼儿的评语是全面展现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成长的点滴进步。这些非常有价值的内容首先要被收录进成长册。这样一来,如何写好评语至关重要。于是,我们邀请骨干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她重点强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作用。因此,我们组织全园教师进一步精读、分析、领会《指南》的理念精髓,并活学活用《指南》作为撰写幼儿评语的宝典。经过这样的引领,基于日常的观察,教师给予幼儿的评价不但鲜活形象,而且全面客观,为每个幼儿描绘了最真实的童年。
2.自然种植里的课程故事:在主题开展期间,幼儿每天和植物打交道,语出惊人的想法、奇思妙想的创意、稚拙可爱的动作都是珍贵的瞬间,都值得写成课程故事,收进成长册。这些课程故事还可以在课程环境中体现,幼儿还可以互相讲课程故事。家长也可以通过扫描课程故事二维码,了解幼儿在园的活动。
3.身高、体重、视力等的生长变化的记录:和幼儿一起利用“成长档案日”,引导小中大不同年龄段幼儿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在种植活动开始前、种植收获后身高、体重的变化。通过课程的开展,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激发幼儿爱吃蔬菜的兴趣。
问题聚焦二:如何撰写自然种植课程故事?
自然种植中的课程故事记录着每个幼儿独一无二的表现,但对如何撰写有价值、有意义的课程故事,是大家的困惑。为此,我们组织了《自然故事和成长档案联合教研——小故事大妙用》讲座,学习了“幼儿对话式”“教师叙述式”“系列连续式”的撰写方法。要能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多用描述性的词语。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语言、行为等表现,进行理性的分析,发掘故事背后给我们的启示,为主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除了可以用照片和文字的形式来记录,还可以加入视频,生成二维码,若干年后扫二维码看看幼儿时期的视频一定很有意义。为了更好地进行观察记录,写出真实、有“生命”的课程故事,我们还组织教师开展了菜园除草、自然种植体验等活动。
问题聚焦三:如何整合成长档案版块,展示有个性的记录?
前几次的研讨让我们收获颇多,那么如何整合这些内容收录到成长档案中,形成更有个性化的成长档案。我们遵循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以儿童为本,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要让幼儿真正地参与到成长档案的制作中来,真实体现出幼儿的发展水平,真实记录下幼儿的美好童年。我们通过年级组小教研、组内展示交流研讨的方式,使得成长档案版块更加清晰:个性化定制的封面、《指南》领域发展目标、身体变化的记录、家园活动的精彩瞬间、活动技能掌握的记录、幼儿自主选择入册的作品、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记录、五大领域的发展记录。我们还开展了“记录成长足迹,留住美好童年”成长档案交流展示活动,通过互相观摩学习,让教师们互相汲取亮点。
教研转身让我们慢慢地开始享受与幼儿共同探究与学习的过程,轻松愉悦的情绪萦绕着我们与每一个幼儿。我们从自身的实践中领悟到:“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课程意识、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现在的我们在课程游戏化研究过程中学会了放手,但不是放羊,学会了后退,但不缺位,学会了紧凑,但不紧张,享受着教研革命性转身后的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