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变式教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ur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怎样提高他们的思维,经过验证发现,利用变式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其中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注重对问题的变式教学,通过一个例子,来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通过对相关问题间的内外联系及拓展,从而达到锻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当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可以尝试从下面的几种不同的角度来进行:
  一、通过变式,达到多题一解,让学生明白内在联系
  多题一解就是题目不一样,但它们的基本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在解题过程中也用到同样或类似的步骤,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引导一起寻找解决一类型的通法通解,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例1:已知抛物线的图像经过D(-4,0)、E(2,0)、F(0,3)三个点,求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
  变式1:已知抛物线的图像经过直线y=-x+2的图像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并且交于x轴的负半轴A(-4,0),求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
  变式2:已知抛物线经过两点E(2,0)、F(0,3)。且它关于直线x=-1对称,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对变式1,先让学生观察它与所讲的已知条件哪个地方不一样?再寻找相同与地方,思考怎样转化,其中关键在于求直线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对变式2,引导学生对“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的理解,得到其中一个点的对称点,从而求出解析式。
  这几个变式通过设抛物线的解析式,设一般式建立方程组来求解。通过“多题一解”变式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强化所学的知识,又能通过多题一解,抓住问题关键所在,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以少胜多的效果。教师要把这类题目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它们的相同与不同点。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一题多解就是从不同的方向、角度来分析思考问题中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的解法来解决相同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及多样性,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运用。
  例2:如图,已知AB与CE相交于点D,且 ,
  求证:AB∥EF
  【证法一】
  证明:∵ ∠1+∠E=180° ∠1+∠2=180°
  ∴ ∠2=∠E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证法二】
  证明:∵ ∠1+∠E=180° ∠1=∠BDE
  ∴ ∠BDE+∠E =180°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证法三】
  证明:∵ ∠1+∠E=180° ∠1+∠3=180°
  ∴ ∠3=∠E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利用平行线不同的判定方法,从而可以用不同的解法来求证,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利用练习对题目进行变式,既能锻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让学生了解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一题多变,通过变式培养学生層层推进深入探究的能力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例题或习题进行适当的改装变形。通过对题目进行一定改装,就可以把涉及的知识融会贯通。“一题多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改变题目中的已知或结论,通过变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与运用,防止学生对所学的东西过于僵化,不懂得灵活变通,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变式教学,达到做一题,会一类题目的目的,让学生既能学到东西,又不搞题海战术,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例3:如图已知AB=AD,BC=DC,求证:∠ABC=∠ADC.
  变式1:如图.已知AB=AD,∠ABC=∠ADC,求证:BC=DC.
  变式2:已知:如图AB=AD,∠ABC =∠ADC,求证:∠1=∠2.
  在例3中需要添加辅助线,即连结AC,再利用SSS可证明,而在变式1中,把条件与结论给倒过来,虽然同样也是添加辅助线,但不是连结AC,而是连结BD,这样学生在连结AC不能证明的基础上,会尝试连结BD。通过这样一对比,就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变式2,学生可能利用边边角直接证明∠1=∠2。这是不行的,通过这样的例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全等判定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这组题目最终都是通过添加辅助线而得证,只是辅助线不是同一条,但都是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来求解。通过这一题多变的变式练习,不仅加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让学生活学活用,而不是死学死用。
  总之通过变式教学,让题目在不变中进行变形改装,在不同的问题中寻找相似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所以也要求在新课标下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旧观念,与时俱进,因材施教,让课堂更加有活力。多探究变式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让学生爱学数学、并用好数学以便更好服务社会。
其他文献
从小学三年级起,到初中毕业,整整七年的时间,要说也真的不算太短,可学生作文中不会细腻描写的人依然很多,大多数学生对于人物的描写简约单薄,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而能够做到细腻地描写,恰恰體现了一个人的写作功底,更是作文中的亮点所在。下面我谈一谈常用的描写方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几种描写手段齐上阵  单一的描写手段往往使人物显得呆板僵硬,缺乏立体感,综合运用几种描写手段,不仅可以充实文章的篇幅,还可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上)12.2一次函数的第四课时,主要内容是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待定系数法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它贯穿我们整个中学数学函数的内容,后面学习的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都与待定系数法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一直学习的是已知函数的解析式,然后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从数到形的过程;但利用待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2.训练学生的调色、用色的能力。  3.能够调出预想的颜色,并用其画出一幅绘画作品。  二、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的搭配。  三、教学难点  配出想要得间色。  四、教学具准备  水粉、水彩颜料、装水的杯子、调色盘、装饰用的水果、吸管、笔 。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六、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
期刊
一、拼一拼,拼音是关键  古人云: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起好高楼,必须要有稳固的基础,而识字最基本的便是我们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他就像大树的根茎,帮助大树从大地中汲取养分,从而维持大树的勃勃生机。掌握好《汉语拼音字母表》,对于拼读汉字是关键,也是识字的基本。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同学们便接触汉语拼音,识字教学也始终离不开汉语拼音。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抓基础,重拼读,让学生读准每一个音,每一个字
期刊
所谓“随文识字”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 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它包括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等多方面的掌握。其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可见随文识字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要求,更是一种教学策略,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力图体现的一种教学思想。接下来,以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 一课为例,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采用一系列直观、生动、变化、新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观察、动手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以下我就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钻研教材,善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  启发性的教学,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知识与技能  明白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领悟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探究奥秘的愿望;感受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课显然是落实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的最佳途径和方式。但许多化学老师都会觉得上实验课并不是那么轻松,不太喜欢组织学生上实验课。原因大约如下:  1.实验课时学生太兴奋,不好组织教学。  2.学生做的实验和考试考的实验不一样,做实验解决不了考试问题。  3.学生动手能力差,做实验太慢,浪费时间。  由上可见,教师对实验课的担心主要在课堂的调控和组织
期刊
共享地球 主题探究活动——水资源  中心思想:有限的水资源,是生命的资源,我们要合理使用它。  核心概念:功能:水的作用  责任感:合理使用水资源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幼儿前经验: 1、简单了解了水的三态、水的透明性、流动性及沉浮,水的溶解等特性;  2、已和父母共同搜集过有关水的资料;  3、能简单说出水在我们生活当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用水;  4、和老师做过有关水的沉浮及水的溶解实验。  第
期刊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小组合作的兴趣  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