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使美术教学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学生身在课堂,就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能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并做到了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如欣赏建筑艺术时,不但可以用常用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态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用3D动画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及陈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我们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美术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尤其是欣赏课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上课仅靠课本和黑板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只有合理地运用信息教学技术,融观赏、趣味、形象、知识为一体,才能有利于发掘他们的艺术才能,并提高美术教学的课堂效果。
通过十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我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有几点体会。
一、运用电化教学技术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美术作品欣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美的形象性特点, 决定着人们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方法,而是用形象思维方法。
在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中,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欣赏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欣赏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于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仰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欣赏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眼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解决了素描教学中用传统教学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专业课训练中,素描教学很抽象,如果老师单纯讲,很难讲清楚,而上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利用放映素描光碟,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性格的脸”,为学生绘画“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利用投影让学生掌握绘画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熟悉素描画的基本理论“三大面”“五大调子”,认识“光”与“线”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都有非常有利的好处。特别是一些优秀作品,如果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欣赏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会有这样的感受: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宁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引导他们入境入情
教材中重点、难点,需要学生去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与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到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开启创造能力,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少一点束缚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教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化难为易、提高效率,体现“少”“精”“活”的教学原则,尤其在美术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形象生动地看到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增加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画、多创作优秀美术作品,这样才能既激活美术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能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并做到了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如欣赏建筑艺术时,不但可以用常用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态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用3D动画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及陈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我们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美术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尤其是欣赏课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上课仅靠课本和黑板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只有合理地运用信息教学技术,融观赏、趣味、形象、知识为一体,才能有利于发掘他们的艺术才能,并提高美术教学的课堂效果。
通过十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我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有几点体会。
一、运用电化教学技术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美术作品欣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美的形象性特点, 决定着人们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方法,而是用形象思维方法。
在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中,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欣赏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欣赏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于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仰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欣赏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眼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解决了素描教学中用传统教学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专业课训练中,素描教学很抽象,如果老师单纯讲,很难讲清楚,而上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利用放映素描光碟,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性格的脸”,为学生绘画“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利用投影让学生掌握绘画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熟悉素描画的基本理论“三大面”“五大调子”,认识“光”与“线”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都有非常有利的好处。特别是一些优秀作品,如果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欣赏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会有这样的感受: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宁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引导他们入境入情
教材中重点、难点,需要学生去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与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到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开启创造能力,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少一点束缚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教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化难为易、提高效率,体现“少”“精”“活”的教学原则,尤其在美术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形象生动地看到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增加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画、多创作优秀美术作品,这样才能既激活美术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