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记录历史 用激情燃烧生命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qlfa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名为《(走进读图时代)——中国纪实摄影名家访谈录》的书,让我这个从事新闻摄影职业、钟爱摄影艺术的青年记者读后感触良多。
  在这本书中,通过对国内当代摄影大家、知名记者的访谈,读者详尽了解了我国新闻纪实摄影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及数码时代到来后摄影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书中包含了新闻摄影理论和技术的探讨与研究,同时也讲述了中国纪实摄影中坚力量的成长经历和从业过程。这些摄影名家数十年如一日对摄影的痴迷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和执著令人感动,那一张张精彩照片背后的传奇故事让人感觉妙趣横生。
  
  真实:用影像记录历史
  
  照片是一种影像艺术,而纪实摄影照片除了拥有影像艺术这个基本要素之外,它更多的是在记录历史。书中被访者大都是新闻纪实摄影方面的集大成者,他们所拍摄的纪实摄影作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诸多方面。他们每次相机快门的开合,都凝固了我们所处历史时代的重要信息:他们对社会现实详尽、准确地记录,让同时代的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让人们更加认识到我们生活的美好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各种弥足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可以让将来的人们从中得到经验和借鉴。
  然而要在新闻摄影中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却远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摄影记者有时为了达到自己所追求的“完美画面”,就会经常使用摆拍手法。而这样的举动,不仅破坏了新闻当事人的真实情感,同时也造成了整个新闻事件的虚假与不真实,而这种陋习直至今日,还广泛地存在于新闻摄影的采访过程中。同时由于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电脑对照片进行合成加工制作的不良习惯也在业内时有发生,因此我们看到了“藏羚羊”、“广场鸽”等造假照片的面世。固然这些现象有其出现的历史原因或遵循着某些约定俗成的“法则”,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更应该保护的是新闻的生命——真实!这不仅是对我们自己职业操守的承诺,也是对我们内心道德的负责,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感动:用激情燃烧生命
  
  从书中被访者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新闻纪实摄影道路的付出与艰辛。痛并快乐着——正是他们追求事业矢志不渝的感悟。不管是德高望重的大师名家,还是奔波在工作一线的知名记者,他们的讲述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把新闻摄影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面对生命危险,他们冲了上去;行走于风霜雪雨,他们无怨无悔;直面社会百态,他们客观记录;对于鲜花褒奖,他们并不恋恋以求。这敬业的精神,在现今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显得那么难能可贵,耐得住寂寞,并不因没有丰厚回报而自怨自艾。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厚报时代、读图时代,报纸每天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新闻图片,所以摄影记者面临的职业压力可谓空前。相当一部分摄影记者每天都东奔西走、疲于奔命,有的记者单日采访量甚至可以高达十几个新闻事件。而这样的状况却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可以给记者带来高额的奖金回报,但如果只会频繁按动快门,没有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与把握,就会逐渐由摄影记者沦为摄影机器,久而久之是难以产生出高质量的摄影作品的。优秀的新闻摄影图片带给读者的绝不仅仅只有瞬间发生的新闻事实,它还能表现出摄影记者自身的审美情趣、价值判断、人文关怀及对新闻摄影是否充满激情。当然,职业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面对压力的同时,我们是否更应该挖掘自身的动力,在动力中进发出原本对新闻摄影事业的激情呢?越是在不利的环境因素下,越应该保持旺盛的斗志;越是在可能大量产生“垃圾图像”的时候,越应该唤起激情拍出新闻图片的精品。
  
  思考:新闻摄影的未来
  
  书中被访者对数码时代下新闻纪实摄影的生存状态做了分析和论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王俊本在该书中的序言中写道:“图像、图像、图像,到处都是图像,我们被视觉文化深深裹挟,无论你愿意与否。我们已经离不开图像了。这一切都在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读图时代到来了!”摄影记者该如何去面对读图时代对他们的新要求、如何缩小传统新闻摄影方式与技术革新时期的落差、如何使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他们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传统平面媒体要如何在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夹击下突出重围,走出一条新时代的新路子是他们在书中重点论述和讨论的主要问题。
  每一个摄影记者都可以深刻感受到数码时代带来的便利。暗房消失了,传稿速度加快了,信息量的获得更大了,利用技术进行图片制作易如反掌了,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摄影的春天到来了。可是,数码相机的普及却让所有摄影记者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让专业变得更加专业,如何让传统摄影理念在新时期内与技术发展完美结合,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原则问题。笔者认为,技术革新是挑战更是机遇。技术终究是为人而服务的,作为专业摄影记者,技术的革新恰恰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完成新闻摄影报道任务,可以更加快速地使读者获得最新的新闻信息。只不过在全民摄影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利用技术使自己更加专业,更加追求新闻报道深度,更好地把镜头对准群众、对准基层,及时有效地把社情民意传达出去。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要把我们的新闻摄影业务做精、做细,要做到人无我有。
  我从事党报新闻摄影记者已十年有余,虽对新闻摄影小有心得,但每次对自己进行总结和提高的时候,却总有一种没有头绪的感觉。读完《走进读图时代》一书后,我颇有感悟,前辈们数十年的人生经验、创作理念、事业追求,让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要盯住细节,用心去观察社会,要不断对新闻纪实摄影理念进行开拓创新,要以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做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编校 张红玲
其他文献
《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of Happyness)是哥伦比亚影业在2007年出版发行的一部影片,故事取材于美国著名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人生经历,由黑人明星威尔·史密斯和他的儿子主演。讲述的是一个名为克里斯·加纳的医疗器械推销员,尽管他很勤奋努力,却总没办法让家里过上好日子。妻子琳达终究因为不能忍受养家糊口的压力,离开了克里斯,只留下他和5岁的儿子克里斯托夫相依为命。事业失败穷途
期刊
有人觉得,一条电视新闻不过一两分钟,小天地小格局,纵然武艺高强也施展不开。于是,便满足于用摄像机“推拉摇移”拍几个画面,从现成的文字材料上摘抄凑成几百字的解说,节目编辑播出,就算功德圆满了。  电视新闻节目虽然时间较短,但并不等于容量狭小。相反,由于电视新闻涵盖面大,包容面广,反应迅速,牵系着国脉民情百行千业,加之承载繁富却时间短少,犹如缩天地于尺幅,纳千秋于一瞬,更为从业人员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用武
期刊
冯小刚于1997年推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至今已10年有余,从《甲方乙方》的1100万元到《集结号》的2.6亿元票房的收入,冯小刚不仅取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也在电影市场萎靡不振的今天,为中国电影如何崛起带来了希望,树立了典范。他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国贺岁片大师,堪称中国商业电影成功第一人。综观冯氏贺岁片。冯小刚的成功不仅在于他高超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更在于他在商业电影制作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营
期刊
怎样培养新闻敏感?笔者结合近年来采写的几篇获得河南新闻奖等奖项的卫生题材的报道谈一下体会。  吃透精神,融会贯通。新闻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任务,最迅速、最广泛地同受众见面。所以,卫生记者要提高新闻敏感性,就必须深入学习卫生方针政策,树立全局观念,吃透有关精神。如果对全局有了相当的了解,对政策把得准,对精神吃得透,就能融会贯通。及时而明确地判断哪些该报道。该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
期刊
伽达默尔作为解释学的集大成者,曾提到:“我们的出发点是:艺术作品就是游戏——就是说,艺术作品的真正存在不能与它的呈现相分离,正是在它的呈现中才出现了一个构成物的统一性和同一性。”本文就伽达默尔的游戏观结合鲁迅创作来探究解释学中游戏观的魅力。  提到《故事新编》(以下简称《故》),关于它的“游戏化书写”方式引起大家的共鸣。鲁迅称自己的小说是“油滑”之作。虽然在序言中,他认为油滑是偶尔得之的东西,但在
期刊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年)39岁时才开始写作,很快就崭露头角,获得成功,在其后短短的十年里,她驰骋文坛,发表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两部长篇小说,成为一位很有建树的女作家。凯特·肖邦因其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觉醒》(The Awakening)而著称于世。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虽然不到2000字,却集中地、戏剧性地表现了一个女人的自我意识的突然发现,并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小说最初发表
期刊
虽然不断有数据证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与分裂在不断拉大,这似乎为电视的市场细分和适位传播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有力前提,但这些数据在电视运营和制作人员看来。意义并非如此显著。因为受众的社会属性虽然千差万别,但对于电视节目的价值诉求却惊人的一致,即“资讯”和“娱乐”。这样看来。电视频道的极大扩张和电视节目类型常常不成正比。美国电视业巨头的市场竞争,通常局限于非常有限的主题竞
期刊
2008年11月26日至29日,印度孟买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72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印度许多电视台对恐怖袭击过程进行了现场直播。本文拟以孟买袭击事件为例谈谈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的伦理抉择问题。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权利与社会责任的抉择    自从电视台能现场直播以来。电视直播权利便成为媒体自由的一部分被确定下来。但是媒体自由是伴随着责任的,自由和责任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同时媒体自由也是有
期刊
新闻报道文体的创新是当今媒体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近些年来,《华尔街日报》在新闻报道中以人物的视角和故事讲述的方式来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受到受众的好评。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方式,被称为“华尔街日报体”,简称华体,与我们在消息写作中常用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最大的区别不仅仅是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编辑更是一种考验。  这个考验主要源于报纸版面的制约。我们要在有限的版面中给予读者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资源,这就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的广告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有一定差距,专业方向的细分化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依托所处高校的学科发展优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包豪斯教育理念对广告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启示,然后重点探讨了在艺术类高校中,如何依托设计艺术专业的优势,突出自身特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与广告业务技能的双重培养。  关键词:广告教育 定住特色 培养模式    自上个世纪80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