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再普通不过的中学老师,有幸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赴英国学习交流,整个学习过程中,作为中国人,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中国老师无论在专业水平,各类活动以及教法的交流中都展示了中国人的风采和志气,让英国和其它国家的专业人称道中国和中国人NICE ,然而,回顾来回的整个程序,心中隐隐地总有一些东西在刺激着我的神经,让自己的心灵不安,思前想后,还是说出来的好,说出来了,释放了,和有共感的同行沟通交流了,才能恢复灵魂的平静与自在。这点隐隐作怪的东西就是:作为一名老师,近些年来总觉得欠作为师者所特有的一些灵魂和核心的东西正在渐渐地离我们而去,现在到了我们必须反思和寻回的时候了。
1 清静
关于清静的问题,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讲得最透彻: “守住心灵宁静,建设精神家园”。这个“宁静”就是人生的高层次的追求,是灵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老师这一职业,不管从外部到内部环境上讲,都需要清静。老师应该是属于喜欢清静的一族。可有是有时候我们真的感到脸上火辣辣的。这次英国之行,在北京英国签证处时,我们有些老师的那嗓门儿——,那位值班的中国小伙子,在规范地提示了几次之后,不得不进行的那充满着阳刚之气的训斥,我觉得这训斥充满着正气,豪气,让人佩服:训斥得对!在英国学习期间,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那位来自贫穷的非洲国家的黑人姑娘从楼上下来所说的那句话:“楼上有人在学习,有人在睡觉,请你们——?”特别是她临走时连连说的那个“请”字,说得越是客气,越是委婉,越是让人受不了!还有课间休息时,同楼办公的英国人到教室门口的提醒:“请你们小声点——。”
稍微想一想,在我们自己的地盘上,教室里,课堂上,我们总是一二再再二三地提醒我们的学生:“安静,安静——”,可为什么,走出了学校,我们却被别人再三地提醒:请安静!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一定谁说话的声音大就能证明谁有理,并不一定谁说话的声音大就能证明谁的存在。小知了一天到晚声嘶力竭,人们很烦之;大佛从不说话,但人们总是对他顶礼膜拜!
静者慧,师者,应该属于喜欢清静的一族!
2 清醒
作为老师,讲台增加了我们的高度,教鞭给我们带来了威严。久而久之,我们陶醉了,忘乎所以了,只记得自己老师的身份,只知道教训他人,好像自己天生就是教育他人的: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不知道,也从没有想过转换一下自己的身份,就算是走出国门,也不能放下自己教师的架子。不错,我们是中国教师,但我们是去接受教育的,是去当学生的,是去修行取经的,不是中心了,不是自己说了算了,要以他人为师了,可我们有学生的心理和姿态吗?我们遵守了学生的规矩了吗?我们的眼中有老师威信吗?课堂上手机随便响,坐相上不能表现出丝毫的学生应该具有的毕恭毕敬相,不来上课不请假,同事发言随便打断——,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细节,你可以说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我们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缺乏的正是这些细节:细节见人品!细节见精神!细节见修养!
最可怕的是,在外国人的眼中:细节见国格!
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不就是有那么一点专业知识吗?在这个世界上,有专业知识的人何其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能称为老师的何其多!我们没有理由,也不能站在自己这一点可怜的专业知识上忘乎所以,自己骄宠自己是天下最有道理的、最光辉的、最灿烂的!
“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我们的祖先是何其智慧,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为人处事的大智慧,大境界!
为人师者,该清醒了:让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隐疾随风去吧,让谦虚谨慎,与时俱进的美德永驻我们的心灵!
3 清高
“清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指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
几曾何时,人们讽刺一个读书人不懂世事,不可理喻时往往说这个人太清高,让人敬而远之。清高似乎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说不清是褒还是贬。可现如今,我们的有些读书人(教书人)一点清高的味道都没有,或者说他自己根本都不知道清高为何物。有一位老者(五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市级领导)说得好:“现在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一点人格都没有,不是一天到晚围着业务转,而是挖空心思讨好领导,围着领导转,为了能比别人多得到一点点好处,往往是不择手段——。”
老者的话令人深思。不是吗?在我们的身边(教育界),不是有人为了能在量化评比中多得点分,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甚至暗示纵容学生作弊照抄,为了打击同学科的老师,散布流言,捏造事实,使用下三烂的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有人为了那么一点点私利,千方百计和有钱有势的学生家长扯关系,颜面丢尽,人格全无。
同学间二十多年没见面了,到了一起,不是谈论往日的年华,离别之情,工作之苦乐,而是在麻将桌上忙得直叫脖子疼。一点读书人的风范都没有。
时代在变,与时俱进意味着我们为人师者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无论我们怎样变,作为为人师者,涉及到我们职业的核心和灵魂的东西不能变,那就是我们清静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习惯不能变;清醒的职业意识不能变;清高的人格不能变。如果我们经不起物质至上思潮的冲击,抵不住不健康的世俗的扫荡,盲目地变,失去本色地变,那么当我们以职业的身份站在我们的学生面前时,对于我们自己的形象,对于我们灵魂最深层、最真实的自我,我们真的是有点说不“清”了!
1 清静
关于清静的问题,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讲得最透彻: “守住心灵宁静,建设精神家园”。这个“宁静”就是人生的高层次的追求,是灵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老师这一职业,不管从外部到内部环境上讲,都需要清静。老师应该是属于喜欢清静的一族。可有是有时候我们真的感到脸上火辣辣的。这次英国之行,在北京英国签证处时,我们有些老师的那嗓门儿——,那位值班的中国小伙子,在规范地提示了几次之后,不得不进行的那充满着阳刚之气的训斥,我觉得这训斥充满着正气,豪气,让人佩服:训斥得对!在英国学习期间,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那位来自贫穷的非洲国家的黑人姑娘从楼上下来所说的那句话:“楼上有人在学习,有人在睡觉,请你们——?”特别是她临走时连连说的那个“请”字,说得越是客气,越是委婉,越是让人受不了!还有课间休息时,同楼办公的英国人到教室门口的提醒:“请你们小声点——。”
稍微想一想,在我们自己的地盘上,教室里,课堂上,我们总是一二再再二三地提醒我们的学生:“安静,安静——”,可为什么,走出了学校,我们却被别人再三地提醒:请安静!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一定谁说话的声音大就能证明谁有理,并不一定谁说话的声音大就能证明谁的存在。小知了一天到晚声嘶力竭,人们很烦之;大佛从不说话,但人们总是对他顶礼膜拜!
静者慧,师者,应该属于喜欢清静的一族!
2 清醒
作为老师,讲台增加了我们的高度,教鞭给我们带来了威严。久而久之,我们陶醉了,忘乎所以了,只记得自己老师的身份,只知道教训他人,好像自己天生就是教育他人的: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不知道,也从没有想过转换一下自己的身份,就算是走出国门,也不能放下自己教师的架子。不错,我们是中国教师,但我们是去接受教育的,是去当学生的,是去修行取经的,不是中心了,不是自己说了算了,要以他人为师了,可我们有学生的心理和姿态吗?我们遵守了学生的规矩了吗?我们的眼中有老师威信吗?课堂上手机随便响,坐相上不能表现出丝毫的学生应该具有的毕恭毕敬相,不来上课不请假,同事发言随便打断——,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细节,你可以说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我们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缺乏的正是这些细节:细节见人品!细节见精神!细节见修养!
最可怕的是,在外国人的眼中:细节见国格!
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不就是有那么一点专业知识吗?在这个世界上,有专业知识的人何其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能称为老师的何其多!我们没有理由,也不能站在自己这一点可怜的专业知识上忘乎所以,自己骄宠自己是天下最有道理的、最光辉的、最灿烂的!
“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我们的祖先是何其智慧,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为人处事的大智慧,大境界!
为人师者,该清醒了:让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隐疾随风去吧,让谦虚谨慎,与时俱进的美德永驻我们的心灵!
3 清高
“清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指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
几曾何时,人们讽刺一个读书人不懂世事,不可理喻时往往说这个人太清高,让人敬而远之。清高似乎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说不清是褒还是贬。可现如今,我们的有些读书人(教书人)一点清高的味道都没有,或者说他自己根本都不知道清高为何物。有一位老者(五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市级领导)说得好:“现在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一点人格都没有,不是一天到晚围着业务转,而是挖空心思讨好领导,围着领导转,为了能比别人多得到一点点好处,往往是不择手段——。”
老者的话令人深思。不是吗?在我们的身边(教育界),不是有人为了能在量化评比中多得点分,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甚至暗示纵容学生作弊照抄,为了打击同学科的老师,散布流言,捏造事实,使用下三烂的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有人为了那么一点点私利,千方百计和有钱有势的学生家长扯关系,颜面丢尽,人格全无。
同学间二十多年没见面了,到了一起,不是谈论往日的年华,离别之情,工作之苦乐,而是在麻将桌上忙得直叫脖子疼。一点读书人的风范都没有。
时代在变,与时俱进意味着我们为人师者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无论我们怎样变,作为为人师者,涉及到我们职业的核心和灵魂的东西不能变,那就是我们清静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习惯不能变;清醒的职业意识不能变;清高的人格不能变。如果我们经不起物质至上思潮的冲击,抵不住不健康的世俗的扫荡,盲目地变,失去本色地变,那么当我们以职业的身份站在我们的学生面前时,对于我们自己的形象,对于我们灵魂最深层、最真实的自我,我们真的是有点说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