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各种价值观念都在逐渐形成,在这一时期,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合理地引导学生,才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扎根于小学德育教育。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瓶颈;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是孩子观念塑性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意识和道德观念都还处于萌芽时期,尚未定性,可塑性极强。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是学生们接触世界的第一扇大门,小学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传递价值营养浓度更高的德育教学观念,来帮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质。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良好的德育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其不仅是道德的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杆,能够让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良性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贯彻的基础。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阶段的践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瓶颈
(一)专门化的德育课程弱化了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
专门化的德育课程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它在发挥自身有效性的同时却弱化了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专门化的德育课与学科的割裂,在学校教育中,分门别类的课程各自担负教学任务,德育由“关于道德的专门课”来承担。其中,专门的知识体系是德育课程的构成部分,班主任以及德育课教师组成专门的德育工作者,进而加剧了德育和学科的分离程度。这就使得德育工作只是德育工作者的任务,德育工作只能在专门的德育课堂开展,没有其他教师和学科“涉足”的余地,最终导致他们在育人工作中的“退场”。
(二)知识化的德育理念放弃了对生活经验的关注
当前价值观教育陷入了知识化的窠臼之中。知识是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价值教育以知识学习为基础,但传授知识绝非价值教育的终级追求。在学校教育中,知识化的德育理念往往把价值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把价值教育的过程等同于知识的获得过程,用知识获取来代替主体人格的培育。知识化的德育理念追求“为知识而知识”的德育目的,个体活生生的生活实践和人生经验被排除在德育之外,并从根本上背离了个体生活,转而以知识的书写与记忆来代替对知识的理解与体验。
(三)形式化的德育样态隐匿了价值教育的生存空间
形式化是价值教育的又一危机。在学校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价值教育因其不能服务于学业成绩提升而被判定为“无用”的存在,在有的学校教育空间中被隐匿,“去德育”已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股“暗流”。主要表现在:德育成为“有名无实”的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以来便成为统领学校德育教材的核心指导思想。但是融价值观为一体的德育课作为学校的一门“副课”,其学时常被“主课”占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也因此遭遇碎片化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内涵分别以不同的逻辑形式与话语表达呈现在各个阶段的德育教材之中,短暂而零散的教学课时无法保证教学的连续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法取得应有效果,最终流于形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突破专门化德育的域限,注重发挥学科育人的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小学教育,需要破除专门化德育的域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优势。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并不专属于某一个学科,抑或某一类特定教师群体,需要学校中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科共同参与其中。学科育人有助于摆脱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门化、封闭化的局面,把德育工作的职责分还给各科教师,使所有教师参与其中,共同认领价值观教育任务,从而强化核心价值观对学校教育的引导力和渗透力。
(二)寻找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点,为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交汇境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现实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不是为了建构一个精致而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是要从境遇出发来解决人类生活面临的价值难题;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而是把具体的价值情境作为价值推理的起点。因此,真正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诉诸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抽象化的价值规范经由生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幕幕生动场景,用生活化、具体化的教育弥补抽象化知识教育的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实际生活中,并与日常生活情景实现紧密相连,才能被学生认同和接受,进而渐趋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
(三)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把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
价值观源自生活、经由生活,最终又必然要回到生活,整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实践。所谓“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个体价值观,离不开现实磨练。日常实践活动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现实土壤,为学生践行与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石。因此,学校要多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见习实习活动,以“德育在行动”为原则指导学校德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为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学校应努力搭建实践体验活动平台,探索实践体验活动的有效形式与运行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开展常态化;学校应为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相应的服务,从生活实践、志愿活动以及实地参观等多方面进行落实。
结束语
综上所述,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多元文化价值危机的有力举措,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全过程是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却遭遇了一些瓶颈:专门化的德育课程弱化了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知识化的德育理念放弃了对生活经验的关注,形式化的德育样态隐匿了价值教育的生存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路径:打破专门化德育的域限,注重发挥学科育人的优势;寻找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点,为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交汇境域;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把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
参考文献
[1]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瓶颈;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是孩子观念塑性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意识和道德观念都还处于萌芽时期,尚未定性,可塑性极强。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是学生们接触世界的第一扇大门,小学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传递价值营养浓度更高的德育教学观念,来帮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质。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良好的德育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其不仅是道德的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杆,能够让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良性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贯彻的基础。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阶段的践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瓶颈
(一)专门化的德育课程弱化了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
专门化的德育课程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它在发挥自身有效性的同时却弱化了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专门化的德育课与学科的割裂,在学校教育中,分门别类的课程各自担负教学任务,德育由“关于道德的专门课”来承担。其中,专门的知识体系是德育课程的构成部分,班主任以及德育课教师组成专门的德育工作者,进而加剧了德育和学科的分离程度。这就使得德育工作只是德育工作者的任务,德育工作只能在专门的德育课堂开展,没有其他教师和学科“涉足”的余地,最终导致他们在育人工作中的“退场”。
(二)知识化的德育理念放弃了对生活经验的关注
当前价值观教育陷入了知识化的窠臼之中。知识是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价值教育以知识学习为基础,但传授知识绝非价值教育的终级追求。在学校教育中,知识化的德育理念往往把价值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把价值教育的过程等同于知识的获得过程,用知识获取来代替主体人格的培育。知识化的德育理念追求“为知识而知识”的德育目的,个体活生生的生活实践和人生经验被排除在德育之外,并从根本上背离了个体生活,转而以知识的书写与记忆来代替对知识的理解与体验。
(三)形式化的德育样态隐匿了价值教育的生存空间
形式化是价值教育的又一危机。在学校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价值教育因其不能服务于学业成绩提升而被判定为“无用”的存在,在有的学校教育空间中被隐匿,“去德育”已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股“暗流”。主要表现在:德育成为“有名无实”的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以来便成为统领学校德育教材的核心指导思想。但是融价值观为一体的德育课作为学校的一门“副课”,其学时常被“主课”占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也因此遭遇碎片化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内涵分别以不同的逻辑形式与话语表达呈现在各个阶段的德育教材之中,短暂而零散的教学课时无法保证教学的连续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法取得应有效果,最终流于形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突破专门化德育的域限,注重发挥学科育人的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小学教育,需要破除专门化德育的域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优势。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并不专属于某一个学科,抑或某一类特定教师群体,需要学校中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科共同参与其中。学科育人有助于摆脱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门化、封闭化的局面,把德育工作的职责分还给各科教师,使所有教师参与其中,共同认领价值观教育任务,从而强化核心价值观对学校教育的引导力和渗透力。
(二)寻找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点,为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交汇境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现实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不是为了建构一个精致而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是要从境遇出发来解决人类生活面临的价值难题;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而是把具体的价值情境作为价值推理的起点。因此,真正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诉诸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抽象化的价值规范经由生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幕幕生动场景,用生活化、具体化的教育弥补抽象化知识教育的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实际生活中,并与日常生活情景实现紧密相连,才能被学生认同和接受,进而渐趋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
(三)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把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
价值观源自生活、经由生活,最终又必然要回到生活,整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实践。所谓“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个体价值观,离不开现实磨练。日常实践活动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现实土壤,为学生践行与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石。因此,学校要多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见习实习活动,以“德育在行动”为原则指导学校德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为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学校应努力搭建实践体验活动平台,探索实践体验活动的有效形式与运行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开展常态化;学校应为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相应的服务,从生活实践、志愿活动以及实地参观等多方面进行落实。
结束语
综上所述,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多元文化价值危机的有力举措,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全过程是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却遭遇了一些瓶颈:专门化的德育课程弱化了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知识化的德育理念放弃了对生活经验的关注,形式化的德育样态隐匿了价值教育的生存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路径:打破专门化德育的域限,注重发挥学科育人的优势;寻找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点,为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交汇境域;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把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
参考文献
[1]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