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与西方艺术浪潮的猛烈冲击密不可分。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以强大的力量掀起全国性的艺术思潮。反观中国当今的展览现状,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艺术的多元、门槛的降低、体制的束缚和市场的冲击,策展的作用被削弱,导致展览质量参差不齐,当代艺术展览的影响遭到不同程度降低,很难在大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当代策展;策展人;公众影响度
一、快速膨胀的艺术队伍与策展人才的滞后
(一)策展体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当今艺术市场人员纷杂,从事艺术人员较多,专业性人才较少,策展人在井喷式的展览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正如批评家何桂彦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策展与策展人的价值》中写道:“机构的膨胀与各种诉求的增多,策展开始被看作是一个香饽饽,策展人则有了更多的光环与话语权。”
策展人(curator)一词产生于西方,17世纪之后,西方私人博物馆逐渐兴起,博物馆经常按时代或主题组织一些专题艺术展览或陈列,向大众开放,所以出现了专门负责某个地区或时代艺术藏品的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业人员,“策展人”的概念由此出现。
中国最早的展览模式可以追溯到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东门外的街頭公园举办的“星星画展”。展览以追求自我表现、实现自由为主,用实验性的作品为中国打开了现代派的大门,大多数展览开始追寻它的脚步。
如果说星星画展属于萌芽阶段,那么随后到来的“八五思潮”则将中国的艺术展览与艺术家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文化环境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前提下,年轻的艺术家们希望超越僵化老套的社会意识,用独特的形式语言进行探索,在反叛与破坏中进行反思。这时不仅艺术家创造了巨大的能量,年轻的艺术批评家高名潞、栗宪庭等人也开始创造并谋划展览,不过“八五思潮”的众多展览依旧属于自发性质。1989年2月5日由高名潞策划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勃发,是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艺术的分水岭。
从展览组织的角度来看,“89现代艺术大展”突破了过去对展览的禁锢,创造了一种新的展览制度,评委会由批评家组成,虽然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策展人”制度,但却是一种初级状态。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在改革开放的格局下迸发的时代,这时的艺术开始借鉴西方,民营企业收购美术馆、画廊,成为画商。过去评委会的批评家们在艺术投资、艺术赞助、艺术代理的多种艺术体制下成为“策展人”。艺术不再以精英艺术为主题,而是以大众化的方式走向生活。新的艺术体制使西方“策展人”终于掀开了神秘的面纱,“策展人”这一西方的舶来品开始进入中国并使大众逐步了解。
(二)策展人应承担的责任
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美术史学科快速发展,许多学校设立了美术学系。多年来美术学相比绘画类学科一直处于冷门状态,策展专业更是如此。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一个优秀的策展人需要扎实的艺术史基础,并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历史有深刻的了解,他们在其中找到新的思想与观点,对展览体制的发展有着新的看法并提出新的问题。策展人是整个展览的灵魂人物,发挥桥梁的作用,将艺术家、收藏家、投资方等各方紧密地连接起来,要对市场进行敏锐的分析,在负责公关和组织的同时也担任评论家,没有强大的知识储备与数年的工作积累是无法担当此重任的。
在当今鱼龙混杂的艺术市场,艺术行业的标准降低,这就使展览失去门槛限制,市场的膨胀与专业策展人严重失衡,一些不够专业的策展人举办不够专业的展览,既浪费资源又在大众中毫无影响力。
二、展览学术价值降低
不难发现,过去影响中国的几大展览都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撑。评论家为其提出专业名称以及评论文章,比如“八五思潮”中的北方艺术群体,他们来自寒冷的北方,在极地中追求人类宏大的精神表达,探索宇宙的起源与人类生存的含义,他们的绘画中体现出一种几何式、寒冷式、永恒式的精神状态,批评家高名潞称之为“理性绘画”。
艺术展览中也出现了代表性思潮与艺术家,比如由高名潞策划的“89现代艺术大展”中以王广义为代表的“政治波普”,由岳敏君为代表的“玩世现实主义”,由范迪安、尹吉男等人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策划的新生代艺术展中的新生代画家喻红等人。这些展览给艺术界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与积极的影响。
但是今天,大多数的展览出现这样的现象:20世纪“先有理论后有展览”的状态进行了翻转。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凑到一起被冠上一个宏大或深奥的名字,再以一个“中庸”的思想观点进行评论,从而形成一个毫无学术价值的展览,这样的展览模式逐渐走向程式化,走向如同工厂流水线作业的模式,这也是当今展览很难在社会大众中留下深刻印象和巨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三、艺术风格多元化与大众视野的宽容
造成2000年之后的展览质量不高的原因还有艺术风格开始走向多元化。
1985年,波普艺术家劳申伯格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展,把西方的当代艺术带入中国。这虽然对黄永砯以及其他厦门艺术家影响巨大,但有趣的是很多艺术家依旧沉浸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无法自拔。20多年后,经济蓬勃发展,由现代化驱动的社会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当代艺术也逐渐走向主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什么是真正的当代艺术?抛开时间的分界线概念,似乎变得模糊起来,艺术家们在自身的领域中不断探索。与20世纪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已经不再是某个流派或某个思潮可以概括的,似乎每个人都代表了自我表达与新的领域,艺术家们逐渐注意个人的叙事方式,找到属于自身的标签,张扬社会个性化。这样不仅使艺术难以分类,而且也使策展充满挑战。
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语境中,地球逐渐向一个巨大的村落靠拢,大众对于艺术的认知与接受视野变得越来越宽泛,也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所以现在艺术市场虽然表面繁荣,实则空洞乏味,这并不是一种前进,而是一种可怕的倒退,艺术应向更高的层面、更宽广的领域与更优秀的表达方式靠拢。 四、商业资本过度介入展览
中国的美术馆主要有三种类型,公营美术馆、民营美术馆、公办民营美术馆。公营美术馆就是指政府拨款经营,展出作品大多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而随着中国的逐步开放,民营美术馆逐渐走在前列。例如位于北京朝阳区的798艺术区,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工作定居,许多喜欢艺术并具有商业头脑的人也在这里开办了多家民营美术馆,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艺术区。
近些年,“企业美术馆”建设浪潮兴起,从企业直接拨款给美术馆,将盈利的一部分作为基金用来支持艺术家和展览。比如中国的保利集团,不仅成立了美术馆还成立了拍卖中心,使企业真正介入艺术展览的运作。
一个好的展览,一个学术纯粹的展览,应当把有损学术的各种因素降到最低限度。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干预的展览少之又少,商业企业资本介入展览,使展览失去原有的纯粹性,并且大多数展览学术价值较低。年輕还未成名的艺术家想要得到资金支持就需要迎合市场需求,而策展人的许多创意和想法不能很好地施展,长期处于搁置状态。
艺术界在一些评论家担当策展人的基础上出现了“独立策展人”概念,他们都是社会的知识分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为不同的艺术家搭建展示平台,他们成为了今天中国艺术策展的重要部分,他们用独立的商业头脑将艺术与商业运作模式、经营理念紧密相连。
如何在当今艺术乱象中梳理一条清晰的解决思路是我们首先要思考并实施的。21世纪的多元化使商业对艺术有着急功近利的需求,艺术家们的过早成熟使艺术水准走向低俗化、庸俗化与市场化,而不是回归真正的艺术,这不仅使艺术家感到无所适从,也导致策展人感到茫然。
五、优秀的展览需要良好的策展制度
独立策展人在现如今的艺术市场中是相对活跃的,但缺乏像西方一样的保障体系,使得不少策展人缺乏稳定的收入和资金支持,使很多优秀的想法不得不夭折。如果中国的艺术展览体制更加成熟完善,那么给策展人的发展空间将是巨大的。策展人也应该有坚定的立场与态度,以发掘优秀的、有潜力的艺术家为主要目的,用专业的眼光与知识使艺术市场大放异彩。在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下,保持本土文化在变革与创新中不失初心,使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保留话语权。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艺术经过千年河流汇聚成大海,而策展人终于在今天不再陌生,越来越被大众所认知并接受,这是文化繁荣的一种表现,也是艺术精神不断向前的象征。在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中,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描绘了55个想象中的城市,卡尔维诺用这些虚幻的城市映射当今世界飞速运转下,城市开始趋于相同。在这种全球化的节奏下,找到那支属于我们的独奏曲难上加难,虽然在逐渐凸显弊病的机制下,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解决,但策展在中国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们依旧要保持信心,找到一条通向完善的成熟之路。
参考文献:
[1]叶扬秋.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建立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J].美术教育研究,2011(7).
[2]何桂彦.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策展与策展人的价值[J].美术观察,2014(3).
[3]刘骁纯.青年运动之潮[N].中国美术报,1985-07-05.
[4]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鲁虹.“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举办[J].艺术当代,2012(7).
[6]龚梦旻.资本还是资助:谈我国当下民营美术馆的主要经济来源[J].大众文艺,2012(21).
[7]华晔子.从798艺术区看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1(8).
[8]侯瀚如,奥布里斯特.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奥布里斯特的通信[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9]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M].都灵:埃伊纳乌迪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
邹臾含,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会员、鸡西市作家协会会员、鸡西市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出版小说集《我怀念的》,2018年出版长篇小说《艺考生》。
关键词:当代策展;策展人;公众影响度
一、快速膨胀的艺术队伍与策展人才的滞后
(一)策展体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当今艺术市场人员纷杂,从事艺术人员较多,专业性人才较少,策展人在井喷式的展览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正如批评家何桂彦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策展与策展人的价值》中写道:“机构的膨胀与各种诉求的增多,策展开始被看作是一个香饽饽,策展人则有了更多的光环与话语权。”
策展人(curator)一词产生于西方,17世纪之后,西方私人博物馆逐渐兴起,博物馆经常按时代或主题组织一些专题艺术展览或陈列,向大众开放,所以出现了专门负责某个地区或时代艺术藏品的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业人员,“策展人”的概念由此出现。
中国最早的展览模式可以追溯到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东门外的街頭公园举办的“星星画展”。展览以追求自我表现、实现自由为主,用实验性的作品为中国打开了现代派的大门,大多数展览开始追寻它的脚步。
如果说星星画展属于萌芽阶段,那么随后到来的“八五思潮”则将中国的艺术展览与艺术家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文化环境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前提下,年轻的艺术家们希望超越僵化老套的社会意识,用独特的形式语言进行探索,在反叛与破坏中进行反思。这时不仅艺术家创造了巨大的能量,年轻的艺术批评家高名潞、栗宪庭等人也开始创造并谋划展览,不过“八五思潮”的众多展览依旧属于自发性质。1989年2月5日由高名潞策划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勃发,是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艺术的分水岭。
从展览组织的角度来看,“89现代艺术大展”突破了过去对展览的禁锢,创造了一种新的展览制度,评委会由批评家组成,虽然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策展人”制度,但却是一种初级状态。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在改革开放的格局下迸发的时代,这时的艺术开始借鉴西方,民营企业收购美术馆、画廊,成为画商。过去评委会的批评家们在艺术投资、艺术赞助、艺术代理的多种艺术体制下成为“策展人”。艺术不再以精英艺术为主题,而是以大众化的方式走向生活。新的艺术体制使西方“策展人”终于掀开了神秘的面纱,“策展人”这一西方的舶来品开始进入中国并使大众逐步了解。
(二)策展人应承担的责任
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美术史学科快速发展,许多学校设立了美术学系。多年来美术学相比绘画类学科一直处于冷门状态,策展专业更是如此。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一个优秀的策展人需要扎实的艺术史基础,并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历史有深刻的了解,他们在其中找到新的思想与观点,对展览体制的发展有着新的看法并提出新的问题。策展人是整个展览的灵魂人物,发挥桥梁的作用,将艺术家、收藏家、投资方等各方紧密地连接起来,要对市场进行敏锐的分析,在负责公关和组织的同时也担任评论家,没有强大的知识储备与数年的工作积累是无法担当此重任的。
在当今鱼龙混杂的艺术市场,艺术行业的标准降低,这就使展览失去门槛限制,市场的膨胀与专业策展人严重失衡,一些不够专业的策展人举办不够专业的展览,既浪费资源又在大众中毫无影响力。
二、展览学术价值降低
不难发现,过去影响中国的几大展览都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撑。评论家为其提出专业名称以及评论文章,比如“八五思潮”中的北方艺术群体,他们来自寒冷的北方,在极地中追求人类宏大的精神表达,探索宇宙的起源与人类生存的含义,他们的绘画中体现出一种几何式、寒冷式、永恒式的精神状态,批评家高名潞称之为“理性绘画”。
艺术展览中也出现了代表性思潮与艺术家,比如由高名潞策划的“89现代艺术大展”中以王广义为代表的“政治波普”,由岳敏君为代表的“玩世现实主义”,由范迪安、尹吉男等人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策划的新生代艺术展中的新生代画家喻红等人。这些展览给艺术界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与积极的影响。
但是今天,大多数的展览出现这样的现象:20世纪“先有理论后有展览”的状态进行了翻转。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凑到一起被冠上一个宏大或深奥的名字,再以一个“中庸”的思想观点进行评论,从而形成一个毫无学术价值的展览,这样的展览模式逐渐走向程式化,走向如同工厂流水线作业的模式,这也是当今展览很难在社会大众中留下深刻印象和巨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三、艺术风格多元化与大众视野的宽容
造成2000年之后的展览质量不高的原因还有艺术风格开始走向多元化。
1985年,波普艺术家劳申伯格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展,把西方的当代艺术带入中国。这虽然对黄永砯以及其他厦门艺术家影响巨大,但有趣的是很多艺术家依旧沉浸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无法自拔。20多年后,经济蓬勃发展,由现代化驱动的社会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当代艺术也逐渐走向主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什么是真正的当代艺术?抛开时间的分界线概念,似乎变得模糊起来,艺术家们在自身的领域中不断探索。与20世纪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已经不再是某个流派或某个思潮可以概括的,似乎每个人都代表了自我表达与新的领域,艺术家们逐渐注意个人的叙事方式,找到属于自身的标签,张扬社会个性化。这样不仅使艺术难以分类,而且也使策展充满挑战。
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语境中,地球逐渐向一个巨大的村落靠拢,大众对于艺术的认知与接受视野变得越来越宽泛,也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所以现在艺术市场虽然表面繁荣,实则空洞乏味,这并不是一种前进,而是一种可怕的倒退,艺术应向更高的层面、更宽广的领域与更优秀的表达方式靠拢。 四、商业资本过度介入展览
中国的美术馆主要有三种类型,公营美术馆、民营美术馆、公办民营美术馆。公营美术馆就是指政府拨款经营,展出作品大多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而随着中国的逐步开放,民营美术馆逐渐走在前列。例如位于北京朝阳区的798艺术区,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工作定居,许多喜欢艺术并具有商业头脑的人也在这里开办了多家民营美术馆,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艺术区。
近些年,“企业美术馆”建设浪潮兴起,从企业直接拨款给美术馆,将盈利的一部分作为基金用来支持艺术家和展览。比如中国的保利集团,不仅成立了美术馆还成立了拍卖中心,使企业真正介入艺术展览的运作。
一个好的展览,一个学术纯粹的展览,应当把有损学术的各种因素降到最低限度。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干预的展览少之又少,商业企业资本介入展览,使展览失去原有的纯粹性,并且大多数展览学术价值较低。年輕还未成名的艺术家想要得到资金支持就需要迎合市场需求,而策展人的许多创意和想法不能很好地施展,长期处于搁置状态。
艺术界在一些评论家担当策展人的基础上出现了“独立策展人”概念,他们都是社会的知识分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为不同的艺术家搭建展示平台,他们成为了今天中国艺术策展的重要部分,他们用独立的商业头脑将艺术与商业运作模式、经营理念紧密相连。
如何在当今艺术乱象中梳理一条清晰的解决思路是我们首先要思考并实施的。21世纪的多元化使商业对艺术有着急功近利的需求,艺术家们的过早成熟使艺术水准走向低俗化、庸俗化与市场化,而不是回归真正的艺术,这不仅使艺术家感到无所适从,也导致策展人感到茫然。
五、优秀的展览需要良好的策展制度
独立策展人在现如今的艺术市场中是相对活跃的,但缺乏像西方一样的保障体系,使得不少策展人缺乏稳定的收入和资金支持,使很多优秀的想法不得不夭折。如果中国的艺术展览体制更加成熟完善,那么给策展人的发展空间将是巨大的。策展人也应该有坚定的立场与态度,以发掘优秀的、有潜力的艺术家为主要目的,用专业的眼光与知识使艺术市场大放异彩。在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下,保持本土文化在变革与创新中不失初心,使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保留话语权。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艺术经过千年河流汇聚成大海,而策展人终于在今天不再陌生,越来越被大众所认知并接受,这是文化繁荣的一种表现,也是艺术精神不断向前的象征。在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中,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描绘了55个想象中的城市,卡尔维诺用这些虚幻的城市映射当今世界飞速运转下,城市开始趋于相同。在这种全球化的节奏下,找到那支属于我们的独奏曲难上加难,虽然在逐渐凸显弊病的机制下,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解决,但策展在中国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们依旧要保持信心,找到一条通向完善的成熟之路。
参考文献:
[1]叶扬秋.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建立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J].美术教育研究,2011(7).
[2]何桂彦.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策展与策展人的价值[J].美术观察,2014(3).
[3]刘骁纯.青年运动之潮[N].中国美术报,1985-07-05.
[4]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鲁虹.“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举办[J].艺术当代,2012(7).
[6]龚梦旻.资本还是资助:谈我国当下民营美术馆的主要经济来源[J].大众文艺,2012(21).
[7]华晔子.从798艺术区看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1(8).
[8]侯瀚如,奥布里斯特.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奥布里斯特的通信[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9]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M].都灵:埃伊纳乌迪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
邹臾含,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会员、鸡西市作家协会会员、鸡西市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出版小说集《我怀念的》,2018年出版长篇小说《艺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