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科学课中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chao0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620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討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罗星凯
  [3]《探究性学习》
  [4]《科学探究18条原则》任长松
  [5]《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刘默耕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英语能力的训练,分为“听,说,读,写,译”,很多英语教师忽视了英语词汇教学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水平提高的影响。而高中英语词汇提高学生的水平,关键在于教师对于词汇活动的设计与时效性的把握。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  【中国分类法】:G633.41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意义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发
【中国分类法】:G633.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办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回顾自己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精妙之处,激励着我去探索。现仅把我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语文教学 
【中国分类法】:G633.6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数学教學中的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特的一种思维活动。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联想性、综合性等思维特征。  而要培养学生的
【摘要】: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阶段;促进文言文教学;中华文化;学生学习;教学过程;语言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中国分类法】:G623.3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出,我国教育部已经颁布了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及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一新型课程标准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本文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中国分类法】:G623.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28-02  “老师,我们该如何学好语文呢?”——语文老师经常会遇到学生这样的提问。说实在,这个问题,很多语文老师连自己都会感到一时困惑,不知该如何回答?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学习语文知识,犹如大海捞针,既无捷径可通,也不知捞到的可否派上用场。也许有的语文老师会这样回答学生的提问——多读、多思、多记、多
【中国分类法】:G420  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既有基础课的特点,又具备其专业针对性,是一些发展快、应用广、实践性强的技术基础课程。由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这种特点,而学生又尚不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因此,既容易因专业知识背景的缺乏而产生“畏难”情绪,也容易因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产生“厌学”情绪。如何讲好专业基础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保证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牢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顺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传统的以时间先后为主线的通史体例不同,历史课程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把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单独呈现出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另一方面,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特点时序性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点零散、基础不扎实。因此,有必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时序观念培养  【中国分类法】:G633.51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科学地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但要防止数学情境的创设走向误区。本文具体谈了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科学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获得发现、理解、创设与应用的能力。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减负增效势在必行,如何提高45分钟的效益是每一个老师的研究课题。教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