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民事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必要性

来源 :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b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学界对环境民事侵权应否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环境民事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已经确立,但仍有学者持怀疑态度。本文从对环境民事侵权行为的分析入手来论述和研究环境民事侵权是否应该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适用这一原则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关键词:环境民事侵权 侵权救济 无过错责任
  
  在环境民事侵权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加强了对环境民事侵权的受害者的民事救济,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目前有学者对我国法律中规定的相关条文是否确立了环境民事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存在疑问,还有研究者明确指出环境民事侵权的归责原则应当限于过错推定,而不应适用无过错原则。笔者认为,环境民事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更有利于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完善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环境民事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从环境法整体上来说是实现环境法价值追求的需要,具体到环境民事侵权方面来说是适应环境民事侵权特征的需要,同时也是克服过错责任原则局限性的需要,在现实层面还是加强环境法律实践的需要。
  一、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实现环境法价值追求的需要
  环境法具有超越传统法律的价值追求,除了保护受害人的环境权益以外,还具有保护环境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环境民事侵权的归责原则正好适应了环境法这一价值追求的需要。
  传统法律的公平、自由、安全等价值都是为了追求其终极价值--财富增长的最大化,亦即效率价值,这种价值观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这种价值观忽视了社会公平和生态和諧的多元价值,将社会生活简化为单一的经济生活,将法律的功能也局限于对经济秩序的工具性保护,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激烈的冲突。①在以效率价值为主导的价值观下,牺牲包括环境利益在内的一切其他利益而追求经济利益几乎难以避免。因此,要保护环境和公众的环境权益,就必须树立环境价值的权威。而在环境民事侵权和环境民事侵权诉讼领域,要确立环境价值的权威,则必须使污染或者破坏环境者有所畏惧。在环境民事侵权中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更有利于受害者追究环境侵权人即破坏环境者的民事责任,从而使其对破坏环境、侵害公众环境权益的行为的法律后果有所畏惧,进而确立环境价值的权威。
  同时,由于环境民事侵权"是以个人利益遭受严重侵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利益的损害",②保护了公众的个人环境权益,就间接地保护了社会整体的环境利益,从而实现环境法保护环境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环境民事侵权中的适用,比在其他特殊侵权行为中的适用有着更为长远和重要的价值,那就是把保护环境、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的价值理念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拓展和融入到环境民事侵权和环境民事侵权诉讼领域,使得为一人争权益延伸到为天下人争权益,计个人之利而及天下人之利。
  环境法的价值追求不只局限于使得个别环境侵权受害者的损失得到补偿,而是通过追究环境侵权人即环境破坏者的民事责任,更好的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在环境刑事责任的追究寥寥无几、环境行政责任的追究起不到遏制环境污染和环境侵权作用的情况下,更是要把环境民事侵权和环境民事侵权诉讼领域作为抵制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重要领域,在这样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追求下,作为环境法的重要部分,在环境民事侵权中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就具有关键的作用和长远的重要意义,并且要更为迫切、更为坚定和更为全面系统地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二、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是适应环境民事侵权特征的需要
  环境民事侵权的特征使其从根本上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而成为特殊侵权行为的一种。 环境民事侵权与一般侵权行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具有不平等性、不确定性、潜伏性、复杂性、广泛性等特征。③为了适应环境民事侵权特征的需要,须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归责原则。
  环境民事侵权的不平等性,是指在环境民事侵权以及由此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侵权人往往是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或者企业集团,而受害者往往是在经济和技术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普通民众,这使得在环境民事侵权和相关的诉讼活动中,传统民法的平等性和公平正义等原则缺乏实质意义。④
  环境民事侵权的不确定性,是指其侵权行为在侵害事实、因果关系、损害程度上都存在不确定性,在短时间内或者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有效地确定侵权行为的具体情况,有时只能得出一定的可能性,而非确定的事实。
  环境民事侵权的潜伏性,是指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往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会被发现。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经常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受害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事后又难以证明侵权行为人存在过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很难获得赔偿。⑤
  环境民事侵权的复杂性,是由环境污染的复杂性决定的,包括污染源的复杂性、污染侵害形态的复杂性、污染致害过程的复杂性等方面,这进一步加大了受害者证明侵权行为人存在过错的难度。
  环境民事侵权的上述特征要求一种更有利于对受害者进行法律救济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成为了取代过错责任原则的必然选择。
  三、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克服过错责任原则局限性的需要
  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侵权责任的成立以加害人的致害行为存在主观上的过错为必要条件",⑥而由于上述环境民事侵权的特点,使得实力弱小、缺乏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普通受害者根本无法与产业化、高科技化的大型企业相对抗,即使是在普通居民与中小企业和个体生产者的诉讼对抗中,也很难获得充分的证据在诉讼中证明侵权人的行为存在过错,也就使得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条件下,很难追究环境侵权人的民事责任,受害者也很难得到应有的赔偿。在这种情况下,不以侵权人主观过错为要件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过错责任原则的例外和补充,就成为了环境民事侵权应当适用的归责原则。
  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不仅可以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负担,还可以解决多个污染者有污染行为但因无法证明过错或者难以证明过错而很难解决的环境民事侵权责任归属问题,既有利于保护受害者合法权益,又可以通过促使受害者更容易的追究环境污染者的民事侵权责任,推动污染者积极治理污染,抑制环境污染日益增长的趋势,这对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四、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推动环境法律实践发展的需要
  环境民事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对环境法律实践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侵权人以没有主观过错为由推卸侵权责任等问题。不论是过错推定,还是举证责任倒置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有研究者明确指出,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应当限于过错推定,而不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⑦还有研究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就能够解决受害者举证困难的问题,而无须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是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前提下无论是过错推定,还是举证责任倒置,只要污染者即侵权人能够证明自己的排污行为没有主观过错,例如生产和排污符合行业技术规程、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等方法,就能证明自己不构成侵权,不应承担侵权责任。然而对于因合法排污所导致的环境民事侵权,鉴于损害后果的存在,出于对受害者利益的保护,不应因为其能够证明自己的行为合法而不使其承担责任,这对于污染受害者来说是极不公正的。
  现实当中的很多案例都可以证明,即使环境污染者没有任何主观过错,生产和排污都符合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仍然会造成环境污染,仍然会对他人的环境权益造成侵害。在这种情况下,在环境法律实践中,单纯的适用过错推定、举证责任倒置已经无法使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行为合法,遵守了国家法定排污标准,并不意味着不构成环境民事侵权。国家的排污标准具有公法上的意义,排污行为符合排污标准可以不受到行政处罚,但它并不能免除排污者因其排污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所以,即使环境污染者没有任何主观过错,生产和排污都符合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只要其排污行为造成环境污染,对他人的环境权益造成侵害,就要承担赔偿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公正和环境法律实践的发展。
  因为《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的较为模糊,"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并没有说清楚是违反《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定,还是违反污染排放标准的规定,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在使用过错责任原则,再加上现实中法官对环境侵权法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知识的缺乏和对民法的耳熟能详,致使在一些案件中,污染者即环境民事侵权人通过证明自己排污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即自身不存在过错,而免于承担环境侵权责任,例如1997年秦皇岛农民诉北京铁路局噪声污染案,⑧就是因为噪声监测与评价结论显示铁路噪声未超越铁路边界噪声限值,所以法院驳回了原告即受害者的诉讼请求。鉴于举证责任倒置存在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更为迫切和必要,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举证责任倒置是作为一种举证方式,作为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配套措施才是正確的理解和实践选择。
  环境民事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是由环境民事侵权的特征和过错责任原则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该归责原则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民事侵权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又可以通过促使追究环境污染者的民事侵权责任,确立环境价值的权威,推动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虽然确立了环境民事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不过,随着我国环境法治的不断进步和公众环境权益及环境保护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法律救济和促进环境保护等积极作用。
  注释:
  ①参见吕忠梅著:《环境法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②吕忠梅著:《环境法学》(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③参见曹明德著:《环境侵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④参见曹明德著:《环境侵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3页。
  ⑤参见曹明德著:《环境侵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3页。
  ⑥王卫国主编:《民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4页。
  ⑦参见赵红梅、李修棋:《无过错污染受害者补偿救济的理论与制度选择--一种社会法的观察视角》,载《环境资源法论丛》2005年第5卷,第41页。
  ⑧参见王灿发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45页。
  参考文献:
  [1] 曹明德著. 环境侵权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 王卫国主编. 民法.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3] 韩德培主编,陈汉光副主编. 环境保护法教程(第四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 王明远著. 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5] 吕忠梅著. 环境法学(第二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6] 蔡守秋主编. 环境资源法学. 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7] 胡安潮著. 特殊侵权归责原则研究.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8] 王灿发主编.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吕忠梅著. 环境法新视野.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10] 曹明德. 日本环境侵权法的发展,现代法学,2001.3.
  [11] 于文轩. 论环境损害赔偿专门立法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法学论坛,2005.5.
  [12] 谢晓琳. 环境民事侵权中无过错责任的走向与侵权救济的发展趋势,江西社会科学,2004.2.
  [13] 李挚萍. 论无过错责任原则下企业环境污染赔偿责任的免除,环境保护,1997.08.
  [14] 纪文. 环境民事损害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研究,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15] 张明新:对环境民事责任无过错责任制度的法理分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其他文献
摘 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Private Equity Fund)是指通过非公开的形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以非上市企业股权为主要的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起源于美国,最近几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迅猛发展,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法律监管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从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及法律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借鉴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监管改革的积极经
期刊
摘 要:抵押权是近现代各国民法最重要的担保物权制度,素有"担保之王"的美称。抵押权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关系到抵押权人的利益。但是,在我国抵押权实践中,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足,抵押权的实现常呈现低效率高成本的特点,影响了抵押担保制度功效的发挥,不利于对权利人利益的保护。所以笔者选择以抵押权的实现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我国法律关于抵押权实现的基本法律规定,结合国外立法例,分析现有抵押权实现制度存在的问题,
期刊
摘 要:随着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食品安全法成了经济法的重点研究领域,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浅析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风险分析    一、前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利。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仅是中国的问题,而且是现在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期刊
摘 要: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确立国家赔偿责任的关键所在,是整个国家赔偿立法的基石。2010年通过的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决定中,对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作了新的改进。使我国原来的违法归责原则改为违法归责原则和结果归责原则,实现了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多元化。这可以说是本次修改的一大亮点,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必将对我国国家赔偿的法制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次修改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亦有值得我们反思之点,
期刊
摘 要:最高人民法院曾发文指出,民意是制定法律的依据,这一点在前不久刚刚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得到了充但在民意推动法律修改的背后,民意究竟如何获知,何谓真正的民意;另外,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这一理念下所出台的"刑八",将热议的"醉驾"、"恶意欠薪"入罪,刑法将规制范围扩张至民事和行政领域是否欠妥;是否表示"刑法万能主义"在我国刑法中已得到承认。笔者将在本文中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刑
期刊
摘 要: 本文对判决效力主观范围的扩张和其机理进行了概念性的分析,并对扩张的种类进行了阐述,进一步说明了当事人适格的缓和与判决效力主观范围的扩张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就这一问题的现状予以介绍。  关键词:判决效力 判决效力主观范围 当事人适格    引言  在强调诉讼效率与公平并重的今天,降低诉讼成本,避免审判中出现矛盾,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成为每一个法律人所追求的目标。在进一步研究之后我发现,在实践
期刊
摘 要: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将贫困标准上调到人均纯收入1500元,受此影响,全国贫困人口总数将大增,贫困发生率也将可能有较大幅度提升。同时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即相对贫困问题越来越严峻。相对贫困扩大是市场经济国家在发展到某个阶段时面对的共同问题,中国已进入了这样的发展阶段,社会的安宁将受到比过去以及未来都大的威胁。失业与犯罪的关系正如学者约翰·列维斯·齐林所说:"失业可以引起道德的堕落,往往因
期刊
摘 要:现今夫妻财产的多元化使得夫妻离婚时财产的分割出现了新问题,夫妻财产分割早已突破了房屋、家具等生活用品。夫妻双方或者一方持有的公司股权的情况在夫妻财产中的比例逐渐增加,这使得公司股权的分割成为离婚时财产分割的重要部分,而公司股权的独特性使得离婚时公司股权的分割产生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离婚时公司股权分割提出建议,以望对解决夫妻股权分割有所裨益,以满足婚姻当事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保
期刊
摘 要: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家庭因素着手,客观的分析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以期发挥家庭优势,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家庭优势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被称为三大公害之一(其他两大公害,一个是吸毒贩毒,而在吸毒贩毒中青少年也占多数;一个是环境污染)。我国青少年犯罪自从"文化大革命"之后,日
期刊
摘 要: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能源开发利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各国都十分重视通过能源立法来应对气候变化。因此,如何完善能源立法成为了气候变化应对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在出台专门的"气候变化法"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而且进行总体性的能源立法在中国尚属首次,通过比较和借鉴他国立法模式和制度选择,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和完善以正在制定中的《能源法》为核心的能源法律体系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