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量社会工作毕业生已经可以从工作情境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目前的社会工作教育提供丰富的反馈。本研究力图通过调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对专业教育的反馈情况,了解毕业生对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以期为今后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较为客观和现实的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工作;毕业生;教学;反馈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和管理领域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特有的伦理规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专业活动。[1]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到2006,全国被批准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200所[2]。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飞速发展,大量社会工作毕业生业已踏入实际工作岗位,他们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反馈和思考反映着现实职业环境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某种需要和要求。河南师范大学是河南省省属重点院校,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自2002年开设以来,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其专业教育、科研活动,一直走在河南省社会工作的前列,该校毕业生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力图详尽描述和分析该校社工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在校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专业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06年到09年这四年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根据收集到的问卷进行结果的分析,并对有代表性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个案访谈。
(一)基本信息
调查共收回问卷66份,其中男生27名,女生39名。被调查者具体的毕业年份、工作地点分布、工作领域分布等基本信息见表-1、表-2、表-3。2006-2009年毕业的被调查人数分别为15、18、21、12名。工作领域方面:教育系统12人(18.2%),政府部门10人(占15.2%),国企集体企业1人(占1.5%),私营外资企业12人(占18.2%),其他10人(占12.2%),未正式就业21人(包括读研,占31.8%)。正式就业的45名毕业生的工作地点分布为:一线城市9人(占13.6%),省城15人(占22.7%),地级市13人(占19.7%),县城及以下8人(占12.1%)。綜上所得,已经工作的调查对象中,教育系统和私企中就业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和政府部门,就业人数最少的部门是国企。在工作的地点中,地级市中就业的人数最多,其次是一般省城,再次是一线城市,最后是乡镇农村。
(二)专业认同度
就职业价值观而言,国内多次调查表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自我实现和经济利益并重。这种指向的变化,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几种重要趋向,无论是农民向城市的流动,体制内人员向体制外的流动还是大学毕业生向待遇优厚的公司的流动,都是追求以经济利益为主多样化的向上流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多是“工青妇”、社区中心、福利院和民政部门,所担当的职责大多是行政性的工作、文秘或心理咨询等非赢利性工作,这显然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主流并不同,对其的认同度就会有很大的影响。
考虑到对社会工作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到被调查者是否能客观公正的回答问卷调查的内容,所以需要了解被调查者对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态度。调查表明,不后悔学习该专业的占到了53.8%,说不清后悔还是不后悔的占到了30.8%,而后悔的人数的比重相对较少,只占到了15.2%。(见表-4)这说明四年的专业学习,专业熏陶,对毕业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的形成还是起到很到的作用的,大部分同学对社会工作专业具有了认同感,这是本调查数据的可信度的基础,可以说本调查的数据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二、对社会工作本科教学的反馈
对本科教学的反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毕业生对本科所学课程和课外实践对目前工作的助益程度;第二,对社会工作专业办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专业主干课程对目前工作的助益程度
本研究选取了社会工作的六门主干专业课: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调查研究、社会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分别调查这些课程在实际工作的有用程度。
从表-5可以看到,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知识最多的是社会调查方面的(28.6%),其次是社会政策、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而从没运用到的课程比例最高的是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分别为45.2%,这出乎事先意料。经深度访谈得到原因:一是本科教学中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课程是薄弱环节,实践教学欠缺或不足,毕业生在实际中运用的能力欠缺;二是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在实际中操作难度较大,没有相关的条件支持无法开展。总体上看,所调查的六门主干课程,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是有运用的。
在不同工作领域,各课程知识的运用机会也不尽相同。在教育系统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知识使用较多;政府部门中,社会政策会被使用的机会要大一些,除此之外,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里边,社会政策所起的作用也较大;在以上六部门中,“社会调查”被综合使用的比率分别为27.5%,在教育系统,政府部门和私营,外资企业里,社会调查方法被使用的综合机会较多;人力资源管理被使用的三种情况当中,“偶尔使用”的比重最大,达到73.2%,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也很重要。
(二)专业课程外知识技能对目前工作的助益程度
专业课程外知识技能主要包括科研能力、发表论文、假期实践、社会实践、组织协调能力、成熟理性的思维方式等,被调查者就这些知识技能运用情况进行了回答。
“科研活动—暑期实践—发表文章”所起的作用的程度比例最大的就是“有所帮助”,比例分别为46.9%、52.9%、56.3%.,其次为“很有帮助”,比例分别为28.1%、29.9%、25.0%,由此可以看出科研能力、暑期实践、发表文章等对将来的工作还有很有作用的。
当问到什么知识能力对工作最有作用时,61.5%认为是成熟理性的思维方式,认为专业知识最有作用的只占10.3%;而问到自己目前最最缺乏的方面时,有33.3%的选择了专业知识。(具体见表-7)综合起来讲,四项(专业知识、动手表达能力、社会经验、管理协调能力)中最缺乏的是专业知识和管理组织协调能力,比例分别为33.3%、35.9%。但具体到工作领域而言,教育系统中之最缺乏的是“专业知识”,政府部门中最缺乏的是动手表达能力,在国企中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在私营外资中,最缺乏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三)对社会工作专业办学的意见和建议
1.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社会和职业需要增设更贴近专业需求的课程,尤其是实务类课程,例如企业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
2.学校层面。一是多与专业发展娴熟的学校和机构建立关系,多借鉴一些国内外比较好的经验。争取更多地与外校同专业及专业人员的交流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的交流平台;学院在专业的发展上要有更多的敏感,要能准确了解和把握社会工作在国际上以及在国内的发展趋势,定位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助学生分析一下当前社会形势,对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进行一些指导;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专业,认识自己。二是多获取和利用外部资源。与各种对口部门、民间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对于学生的科研兴趣应予资金和文献上的鼓励。望学校能够多联系实习基地,与全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的具体教学方面。一是多向学生传授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同时,专业课教师也应该站在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专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的基础上做出选择,而不是盲目的宣扬社会工作前景如何好或者是批判社会工作。二是多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锻炼本专业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鼓励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遇到突发事情时的应变能力,专业实习中要做好教师督导的工作。三是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依靠学校的资源开展丰富的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思考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可以尝试讨论式、作报告式上课。另外,可以参考研究生管理方式,每位老师带几名学生,让学生实际参与做课题项目,会有一定的效果。
三、结论与讨论
从调查可以看到,社会工作毕业生们对目前的社工教育总体上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他们以自己的职业经历体现了现有社工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四年的专业学习,专业熏陶,对毕业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的形成还是起到很到的作用的,大部分同学对社会工作专业具有了认同感。
教师的具体教学方面应多理论联系实践,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调查研究、社会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在实际工作都是有作用的。但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課程是薄弱环节,实践教学欠缺或不足,应该加强。同时,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多从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尝试开发新的课程。另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暑期实践、论文写作能力等,这些对将来的工作还有很有作用的。
我国大陆作为社会工作的后来者,一是多与专业发展娴熟的学校和机构建立关系,多借鉴一些国内外比较好的经验,多吸取和利用外部资源,为学生实践和就业提供途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绝非朝夕之功。在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也是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不断回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才逐渐成长和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而中国大陆重建社会工作专业才仅仅二十年时间,且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所以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来等待考验和面对挑战,这是开拓者们应有的气概。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我国近200所高等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D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31/content_4901240.htm,新华网,2006-07-31.
作者简介:石方军(1980-),男,湖南会同人,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福利。
【关键词】社会工作;毕业生;教学;反馈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和管理领域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特有的伦理规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专业活动。[1]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到2006,全国被批准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200所[2]。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飞速发展,大量社会工作毕业生业已踏入实际工作岗位,他们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反馈和思考反映着现实职业环境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某种需要和要求。河南师范大学是河南省省属重点院校,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自2002年开设以来,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其专业教育、科研活动,一直走在河南省社会工作的前列,该校毕业生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力图详尽描述和分析该校社工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在校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专业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06年到09年这四年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根据收集到的问卷进行结果的分析,并对有代表性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个案访谈。
(一)基本信息
调查共收回问卷66份,其中男生27名,女生39名。被调查者具体的毕业年份、工作地点分布、工作领域分布等基本信息见表-1、表-2、表-3。2006-2009年毕业的被调查人数分别为15、18、21、12名。工作领域方面:教育系统12人(18.2%),政府部门10人(占15.2%),国企集体企业1人(占1.5%),私营外资企业12人(占18.2%),其他10人(占12.2%),未正式就业21人(包括读研,占31.8%)。正式就业的45名毕业生的工作地点分布为:一线城市9人(占13.6%),省城15人(占22.7%),地级市13人(占19.7%),县城及以下8人(占12.1%)。綜上所得,已经工作的调查对象中,教育系统和私企中就业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和政府部门,就业人数最少的部门是国企。在工作的地点中,地级市中就业的人数最多,其次是一般省城,再次是一线城市,最后是乡镇农村。
(二)专业认同度
就职业价值观而言,国内多次调查表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自我实现和经济利益并重。这种指向的变化,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几种重要趋向,无论是农民向城市的流动,体制内人员向体制外的流动还是大学毕业生向待遇优厚的公司的流动,都是追求以经济利益为主多样化的向上流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多是“工青妇”、社区中心、福利院和民政部门,所担当的职责大多是行政性的工作、文秘或心理咨询等非赢利性工作,这显然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主流并不同,对其的认同度就会有很大的影响。
考虑到对社会工作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到被调查者是否能客观公正的回答问卷调查的内容,所以需要了解被调查者对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态度。调查表明,不后悔学习该专业的占到了53.8%,说不清后悔还是不后悔的占到了30.8%,而后悔的人数的比重相对较少,只占到了15.2%。(见表-4)这说明四年的专业学习,专业熏陶,对毕业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的形成还是起到很到的作用的,大部分同学对社会工作专业具有了认同感,这是本调查数据的可信度的基础,可以说本调查的数据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二、对社会工作本科教学的反馈
对本科教学的反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毕业生对本科所学课程和课外实践对目前工作的助益程度;第二,对社会工作专业办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专业主干课程对目前工作的助益程度
本研究选取了社会工作的六门主干专业课: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调查研究、社会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分别调查这些课程在实际工作的有用程度。
从表-5可以看到,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知识最多的是社会调查方面的(28.6%),其次是社会政策、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而从没运用到的课程比例最高的是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分别为45.2%,这出乎事先意料。经深度访谈得到原因:一是本科教学中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课程是薄弱环节,实践教学欠缺或不足,毕业生在实际中运用的能力欠缺;二是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在实际中操作难度较大,没有相关的条件支持无法开展。总体上看,所调查的六门主干课程,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是有运用的。
在不同工作领域,各课程知识的运用机会也不尽相同。在教育系统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知识使用较多;政府部门中,社会政策会被使用的机会要大一些,除此之外,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里边,社会政策所起的作用也较大;在以上六部门中,“社会调查”被综合使用的比率分别为27.5%,在教育系统,政府部门和私营,外资企业里,社会调查方法被使用的综合机会较多;人力资源管理被使用的三种情况当中,“偶尔使用”的比重最大,达到73.2%,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也很重要。
(二)专业课程外知识技能对目前工作的助益程度
专业课程外知识技能主要包括科研能力、发表论文、假期实践、社会实践、组织协调能力、成熟理性的思维方式等,被调查者就这些知识技能运用情况进行了回答。
“科研活动—暑期实践—发表文章”所起的作用的程度比例最大的就是“有所帮助”,比例分别为46.9%、52.9%、56.3%.,其次为“很有帮助”,比例分别为28.1%、29.9%、25.0%,由此可以看出科研能力、暑期实践、发表文章等对将来的工作还有很有作用的。
当问到什么知识能力对工作最有作用时,61.5%认为是成熟理性的思维方式,认为专业知识最有作用的只占10.3%;而问到自己目前最最缺乏的方面时,有33.3%的选择了专业知识。(具体见表-7)综合起来讲,四项(专业知识、动手表达能力、社会经验、管理协调能力)中最缺乏的是专业知识和管理组织协调能力,比例分别为33.3%、35.9%。但具体到工作领域而言,教育系统中之最缺乏的是“专业知识”,政府部门中最缺乏的是动手表达能力,在国企中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在私营外资中,最缺乏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三)对社会工作专业办学的意见和建议
1.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社会和职业需要增设更贴近专业需求的课程,尤其是实务类课程,例如企业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
2.学校层面。一是多与专业发展娴熟的学校和机构建立关系,多借鉴一些国内外比较好的经验。争取更多地与外校同专业及专业人员的交流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的交流平台;学院在专业的发展上要有更多的敏感,要能准确了解和把握社会工作在国际上以及在国内的发展趋势,定位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助学生分析一下当前社会形势,对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进行一些指导;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专业,认识自己。二是多获取和利用外部资源。与各种对口部门、民间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对于学生的科研兴趣应予资金和文献上的鼓励。望学校能够多联系实习基地,与全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的具体教学方面。一是多向学生传授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同时,专业课教师也应该站在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专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的基础上做出选择,而不是盲目的宣扬社会工作前景如何好或者是批判社会工作。二是多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锻炼本专业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鼓励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遇到突发事情时的应变能力,专业实习中要做好教师督导的工作。三是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依靠学校的资源开展丰富的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思考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可以尝试讨论式、作报告式上课。另外,可以参考研究生管理方式,每位老师带几名学生,让学生实际参与做课题项目,会有一定的效果。
三、结论与讨论
从调查可以看到,社会工作毕业生们对目前的社工教育总体上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他们以自己的职业经历体现了现有社工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四年的专业学习,专业熏陶,对毕业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的形成还是起到很到的作用的,大部分同学对社会工作专业具有了认同感。
教师的具体教学方面应多理论联系实践,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调查研究、社会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在实际工作都是有作用的。但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課程是薄弱环节,实践教学欠缺或不足,应该加强。同时,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多从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尝试开发新的课程。另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暑期实践、论文写作能力等,这些对将来的工作还有很有作用的。
我国大陆作为社会工作的后来者,一是多与专业发展娴熟的学校和机构建立关系,多借鉴一些国内外比较好的经验,多吸取和利用外部资源,为学生实践和就业提供途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绝非朝夕之功。在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也是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不断回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才逐渐成长和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而中国大陆重建社会工作专业才仅仅二十年时间,且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所以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来等待考验和面对挑战,这是开拓者们应有的气概。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我国近200所高等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D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31/content_4901240.htm,新华网,2006-07-31.
作者简介:石方军(1980-),男,湖南会同人,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