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古诗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数不胜数,美不胜收,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而要学好、继承好我国的经典古诗文化,诵读便是其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
接下来,我就初中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究。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何为诵读,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诵读”一词的释意为:动词,念(诗文),高声诵读。就这个解释来看,诵读是要发声的。其实,诵读是“情发于声”的最好方式,是学生理解、感悟古诗文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若能酣畅淋漓的放情诵读,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语感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然而在现实的古诗文教学中,诗歌诵读的版块却是极其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方学习态度,二是教师教学方法,三是家长课余辅导。
一、 在学生方面
他们对古诗文的诵读,是极不重视,只愿意完成课后练习中要求背诵的段落,如果没有要求背诵的,绝大多数同学都不会主动去诵读,而学生课下时间也多被各种科目的各种习题所支配,绝大多数同学也认为诵读古诗词就是浪费时间,并不认为诵读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学生没有养成诵读的习惯,诵读古诗文时都是老师让读才会勉为其难的读,在诵读古诗文时,很多同学都是只有声音,没有感情,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在诵读时,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自觉性也很低。诵读是一种关乎情感的学习方法,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同,情感的体悟就会不同,情感体悟不同,诵读时的语调、语速、情感都需要做出不同的处理,然而学生在诵读时却不能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不懂如何正确发声、换气,不能灵活自如地处理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等等。
二、 在老师方面
部分老师对诵读也是极不重视的,认为对提升学生成绩无益,不能提高班级的升学率,更主要的是老师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分析文章结构、表现手法、中心思想了,而对诵读的指导常常是蜻蜓点水,当然也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部分老师的诵读教学素养也是不足的,理论知识的不足,实践过少,很多老师上课喜欢播放现成的音频资料而不是自己深情的朗诵展现。
三、 在家长方面
他们也只看孩子的卷面成绩,与考试成绩不相关的活动、学习方式都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若有诵读要求,家长们在家的辅导多半也是应付了事的。
针对以上问题,接下来我将重点从教师层面和学校层面来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积极诵读经典古诗文。教师方面:要给人一杯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所以老师首先得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多学习诗歌诵读的理论知识,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自己就该多诵读、喜欢诵读、擅长诵读。其次,教师还应多对学生进行诵读的实际指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经典古诗该多诵读。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吟慢唱地诵读,“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诵读时要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1)明确重难点字的读音。古诗文中的个别字词和我们的现代白话文的读音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是古入声字,有些是通假字,有些则是为了平仄押韵。在此我略举一二。
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吴均《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zhuàn不穷……”。
(2)注意平仄和停顿,适当重读和调整语调。诵读时方式方法要多种多样,比如常见的有熟读成诵法,唱读古诗法,配乐诵读法,绘图诵读法,分角色诵读法,课内课外联系扩展法,激情诵读法。
唱读古诗法,很能够体现出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情感美。比如最近中央一套的《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就是这样。配乐诵读法其实就是给学生的诵读创设一个情境,营造一种气氛,激发出学生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诵读时能入情入境。绘图诵读法,其实也是属于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只是一个是音乐,一个是图画,一个是通过音乐和朗诵想象诗情画意,一个是通过绘画和诗歌展开詩情画意。分角色诵读法是要在读懂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方能进入角色,像在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时便可通过此种方法,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暴,“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作者对底层百姓的同情。课内课外联系扩展法,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且提高朗诵诗歌的兴趣度。
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所以,诵读时也可以激情诵读,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蜀道难》等诗文,就较适合激情诵读。
(3)学校层面,就是该多多营造出这种诗歌诵读的氛围,或以茶话会的形式,或以表演的形式,或以比赛的形式,或以沙龙的形式等等,总之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这是一个诗香校园,走到哪里都想朗诵一番。
总之,经典诵读将会越来越重要,我们对学生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也应更用心,更尽力。
参考文献:
[1]袁方.中学语文诵读教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27
[2]郭冉.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9:19
[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63
接下来,我就初中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究。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何为诵读,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诵读”一词的释意为:动词,念(诗文),高声诵读。就这个解释来看,诵读是要发声的。其实,诵读是“情发于声”的最好方式,是学生理解、感悟古诗文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若能酣畅淋漓的放情诵读,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语感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然而在现实的古诗文教学中,诗歌诵读的版块却是极其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方学习态度,二是教师教学方法,三是家长课余辅导。
一、 在学生方面
他们对古诗文的诵读,是极不重视,只愿意完成课后练习中要求背诵的段落,如果没有要求背诵的,绝大多数同学都不会主动去诵读,而学生课下时间也多被各种科目的各种习题所支配,绝大多数同学也认为诵读古诗词就是浪费时间,并不认为诵读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学生没有养成诵读的习惯,诵读古诗文时都是老师让读才会勉为其难的读,在诵读古诗文时,很多同学都是只有声音,没有感情,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在诵读时,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自觉性也很低。诵读是一种关乎情感的学习方法,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同,情感的体悟就会不同,情感体悟不同,诵读时的语调、语速、情感都需要做出不同的处理,然而学生在诵读时却不能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不懂如何正确发声、换气,不能灵活自如地处理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等等。
二、 在老师方面
部分老师对诵读也是极不重视的,认为对提升学生成绩无益,不能提高班级的升学率,更主要的是老师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分析文章结构、表现手法、中心思想了,而对诵读的指导常常是蜻蜓点水,当然也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部分老师的诵读教学素养也是不足的,理论知识的不足,实践过少,很多老师上课喜欢播放现成的音频资料而不是自己深情的朗诵展现。
三、 在家长方面
他们也只看孩子的卷面成绩,与考试成绩不相关的活动、学习方式都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若有诵读要求,家长们在家的辅导多半也是应付了事的。
针对以上问题,接下来我将重点从教师层面和学校层面来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积极诵读经典古诗文。教师方面:要给人一杯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所以老师首先得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多学习诗歌诵读的理论知识,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自己就该多诵读、喜欢诵读、擅长诵读。其次,教师还应多对学生进行诵读的实际指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经典古诗该多诵读。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吟慢唱地诵读,“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诵读时要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1)明确重难点字的读音。古诗文中的个别字词和我们的现代白话文的读音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是古入声字,有些是通假字,有些则是为了平仄押韵。在此我略举一二。
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吴均《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zhuàn不穷……”。
(2)注意平仄和停顿,适当重读和调整语调。诵读时方式方法要多种多样,比如常见的有熟读成诵法,唱读古诗法,配乐诵读法,绘图诵读法,分角色诵读法,课内课外联系扩展法,激情诵读法。
唱读古诗法,很能够体现出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情感美。比如最近中央一套的《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就是这样。配乐诵读法其实就是给学生的诵读创设一个情境,营造一种气氛,激发出学生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诵读时能入情入境。绘图诵读法,其实也是属于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只是一个是音乐,一个是图画,一个是通过音乐和朗诵想象诗情画意,一个是通过绘画和诗歌展开詩情画意。分角色诵读法是要在读懂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方能进入角色,像在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时便可通过此种方法,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暴,“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作者对底层百姓的同情。课内课外联系扩展法,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且提高朗诵诗歌的兴趣度。
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所以,诵读时也可以激情诵读,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蜀道难》等诗文,就较适合激情诵读。
(3)学校层面,就是该多多营造出这种诗歌诵读的氛围,或以茶话会的形式,或以表演的形式,或以比赛的形式,或以沙龙的形式等等,总之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这是一个诗香校园,走到哪里都想朗诵一番。
总之,经典诵读将会越来越重要,我们对学生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也应更用心,更尽力。
参考文献:
[1]袁方.中学语文诵读教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27
[2]郭冉.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9:19
[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