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研究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起始年龄的规定延续了1979年刑法的做法,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该规定的现实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适合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虽然当今世界刑事法律发展的趋势是非犯罪化、刑罚轻缓化。但是从我国少年儿童实施刑法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的现状、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情况和我国现有法律制度的状况来看,我国确有必要下调刑事责任的起始年龄。
   关键词:刑事责任; 起始年龄; 降低
   刑事責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主体为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达到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刑法推定自然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起码要求,因此也是任何自然人犯罪主体都必须具备的条件。[1]
   应对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是决定主体的行为能够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所以,刑事责任年龄既是主体承担刑事法律后果必须达到的“责任年龄”,也是决定行为人的行为能否构成犯罪的“犯罪年龄”。
   一个人的年龄与一个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即对犯罪行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之间具有内在的规律性联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年龄,一般就不可能具有对犯罪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因此,只有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刑法才要求其对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刑法明文规定主体应为自己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年龄,实际上是用法律规定的形式推定:没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一律不具有对犯罪行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尽管存在个别行为人的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不相称的情况,但是,不用这种办法就难以避免鉴定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而在司法实践中引起混乱。
   一、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我国现行刑法根据我们国家一贯的对少年儿童的危害行为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政策为指导,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以及各类犯罪的情况等实际出发,并适当借鉴别国的立法经验,考虑刑法的世界发展趋势,采用“四分制”,在《刑法》第十七条里对责任年龄作了较为集中的规定: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必要时可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也可由政府收容教养。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达到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行为的能力,法律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法律推定已满16周岁的人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可以构成刑法中任何的犯罪,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为承担刑事责任。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
   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到现在,我国刑法规定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这种规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合理科学的。但是面对当今的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变迁,观念的更新,以及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思潮也随之介入。这些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即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依据因此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据专家初步测算,当代人的发育比20年前至少提前了2至3年。
   (二)由于社会的激烈发展,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现在的未成年人思想状态已超出其原有生理年龄,如果目前仍然局限于生理年龄来判断其刑事责任能力是不通的。
   (三)文化大革命后引起的青少年缺乏信仰一直延续到现在,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信仰缺失的状态下。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以14周岁作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显然是不合适的。
   (四)不考虑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对受害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任何一部良法的规定都必须兼顾侵权行为人和受害者双方的利益,任何片面强调保护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利益的规定都是不公平的。目前我国未达到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大案、要案、恶性案件屡有发生,这些“犯罪人”因其未满14 周岁,而未受到任何刑事处分,最多收容教养一、二年,这绝对不足以安抚受害人,尤其是相当一部分这类案件受害人民事赔偿还得不到实现。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会对法律失去信心。
   三、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紧迫性
   我国刑法将“已满14周岁”作为追究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的起始点,即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不管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情节恶劣程度,都不认为是犯罪,排除了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构成犯罪从而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性。这是由于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和智力的发育尚不够成熟,对自身行为的认识能力较差,法律才作出了这样的规定。但由于营养等多种原因,人的心理、生理和智力上的成熟程度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测算,发育年龄比20年前至少提前了2至3年,致使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的倾向。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主要的还在于这些孩子都不到刑事责任年龄,刑法对其没有威慑力,导致对法律肆无忌惮。
   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这正是体现法律的公正的,但同时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有些是因为未成年人自身犯罪以年龄小获取别人同情,而规避法律严惩;有些则是成年人包庇未成年人犯罪而逃避法律追究。无论哪种结果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如未成年人王某将盗窃物品放于谢某租赁的屋内,谢明知其系盗窃所得仍为代为保管,法院判决谢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在本案中,王某未满16周岁,其盗窃行为不构成犯罪,因此其所盗得的赃物也不是犯罪所得的赃物。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 ……”的规定,从法律条文语义上理解,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的行为能构成窝藏赃物罪,如果不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的行为不能构成窝藏赃物罪,故谢的窝藏行为不构成犯罪。以上案例盗窃者和窝赃者双双逃避了法律的追究,其结果不仅达不到杜绝违法的目的,反而会提醒犯罪分子继续作案,因为他们知道最终的结果仍然是法律对他们束手无策,反而更有了作案的经验,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像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不得不让人觉得现行刑法在刑事责任年龄方面的规定已经不太适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地频繁出现犯罪人员低龄化,且有些犯罪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但由于行为人不到刑事责任年龄,虽然有犯罪事实,却无法律追究,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所以我们应该反思,在儿童普遍早熟的今天,14周岁和16周岁,还是一个合适的刑事责任年龄吗?对于一些惯偷、杀人、放火的青少年需要进行一些强有力的管教,以使他们不危害社会。同时,将他们及时改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需要尽快调整现行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特别是应降低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界限。这一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引起重视。英美一些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严惩少年罪犯。英国内政部正在研究一个方案,将问题少年的平均年龄由现在的13岁降低至8岁。美国针对少年犯罪的司法程序由各州自行决定,在 20世纪80年代之后,各地降低了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加大了对少年犯的严惩力度。一些州可以在成人法庭审判10岁的少年犯。
   四、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设想
   笔者认为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已是势在必行,现在的未成年人犯罪中,12至16周岁的犯案比例最高,同时由于儿童的心智成熟程度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12周岁是现代儿童向成年人转型时期,所以,笔者主张将刑事最低年龄降低至12周岁。
   注释:
   [1] 陈忠林.刑法散得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 马克昌.犯罪通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
   [3]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讨》,法律出版社,2003.
   [4]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人民调解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关法律法规对人民调解的地位、性质、作用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但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原有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队伍结构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果我们不能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妥善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就会危及到社会稳定,影响改革和发展。如何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以更好地适应新
期刊
黨中央提出,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把检察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各级检察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是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力量,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贵在掌握基本原则,重在建立以为人本的长效机制,有利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征   (一)人民内部矛盾利益关
期刊
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上指出:检察机关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不仅要纠正错误裁判、维护司法公正,还要按照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要求,把化解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始终,特别是要克服孤立办案、机械执法的思维和做法,牢固树立抗诉与息诉并重的观念,在民行检察工作各个环节,重视做好深入细致的化解矛盾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由此可以看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民行检察的工作方式仅
期刊
摘 要: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其中第四十八条在原有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传统证据基础上,增加了“电子数据”这一新的证据形式,电子数据证据的法律地位首次得到明确。本文将在此背景下,阐明电子数据证据的定义、特点,电子数据证据收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数据证据;电子数据证据收集;问题及对策   当今社会,
期刊
2011年邳州市院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案件13件16人,而医疗卫生领域商业贿赂案件就高达6件9人,分别占贪污贿赂案件的46.1%和56.3%。医疗卫生领域商业贿赂案件高发,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破坏了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医疗卫生领域商业贿赂犯罪案件的特征   1、涉案金额巨大,损失严重,影响恶劣   医疗卫生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领域,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对
期刊
摘 要: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系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加的罪名。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是国家针对社会现实中的非法买卖人体器官的现象做出的及时反应,对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新设不久,如何理解该罪,还尚需结合实践来研究。本文以现有的为数不多的案例之一河北某组织
期刊
检察院办公室作为检察机关组织机构的枢纽,工作价值主要体现在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检察业务服务、为各部门工作服务上。办公室工作要明确职能定位,围绕全院工作进行思考和谋划,用心做好目标督查、综合协调、督办、办文办会等政务和事务工作,而督办职能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领导机关及领导的决策成功实施的关键,对推动各项检察工作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我们认为办公室在充分发挥其承上启下、参谋咨询、综合协调等基
期刊
商業贿赂犯罪是一种新型的严重的经济犯罪,它是指经营者以非法获利和取得竞争优势为目的,在经济交往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索取、收受或支付他人财物等不正当利益以及充当媒介、促成前行为,危害正当竞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情节严重,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几年来,商业贿赂犯罪日益猖獗,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腐蚀了商业道德,败坏了社会风气,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毒瘤。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
期刊
拘役对于轻微刑事犯罪的惩罚、矫正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制度设计和刑罚适用中的一些问题,拘役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适用率较低,其教育矫正作用也较差。面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轻微刑事犯罪,对拘役适用进行改革创新以有效发挥其刑罚作用,已成为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拘役的概念、特性及价值   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之一。作为一种短期自由
期刊
刑事诉讼监督正是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重结果轻形式、重实体轻程序、重 “诉讼”轻“监督”,是我国法律的一大特点。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刑事诉讼监督体系,是摆在法律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现状   1、监督案源渠道不畅。目前检察机关所监督的案件,只有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或者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才能实施监督。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