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仁爱、自强、中庸等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性标志。1988年,诺贝尔奖大会宣言称: 人类在21世纪还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份来自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宣言,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但由于近年来多元文化价值观影响,我国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较严重,对如何处理专业技能提升与文化修养提高出现断层,为此,需加强儒家文化的承传,提升大学生职业文化素养。
一、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
(一)理想人格——君子人格
“君子”,德才兼备者,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人格修养的重要目标、典范。总特质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首先有仁爱精神。“仁”为“仁、义、礼、信、忠、孝、悌、宽、恕”诸种美好品格中之首。同情、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及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精神,是儒家追求的最高人生价值。其次有济世情怀。在儒家看来,君子是治国、平天下的中坚,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君子多,社会风气良好,则国家可治,否则,混乱不堪。而圣贤君子修身“内圣”目标在于经世致用,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强不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其三是中庸品质。言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喜怒哀乐、行为举止恰到好处。其四是注重气节操守,富有献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二)儒家文化的价值系统
价值系统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整体系统,决定着一定时代的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儒家文化意蕴深厚,在自然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影响甚大。
二、儒家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的渗透融合
儒家积极入世,经世致用、泛道德化价值观对维护传统社会的稳定、现代社会的协调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其重人伦轻自然、重道德轻工艺、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思想在工业化社会还需淬炼、转化,才能在效益至上的现代职业文化建设中指导讲入职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健康入世。
(一)儒家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的渗透教育内容
1.人格的完善——职业品质。现代职场,竞争激烈,多元价值观的冲撞易导致人格分裂。因此应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升职业道德,成为职业素养全人,而不是技能至上的单向度人。要求不断、及时增进道德,修治功业,内心正直,行为方正。“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要保持并坚守自己的人格底线,“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要通过反省、学习来提升职业道德。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朋友讲习。”
2.与境的契合——职业处事。儒家文化主张积极入世,知己知彼。用于现在,就是要求职业人了解所处的职业文化背景,阳光处事。要善于观察公司内外,即天道、民风、民情。“君子尚消息盈虚。”“观我生。”“通天下之志。”要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时代共同前进。“与时偕行”。能广泛学习,以礼相待。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人处事平和、理性。“得中道。”“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内省不疚。”能正确处理上下关系,不谄媚、不轻贱。“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与人和谐,能帮助别人,不参与职场是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人之美”。“和而不同。”“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如此,职场新人才能迅速成长。
3.责任的担当——职业使命。儒家要求修齐治平,“修身”“修己”以“安心”到“安人”到“安百姓”。实则是要求现实中的人们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有敬业心与社会责任感。尤其是要求初入职场的学生人要有目标、有责任感。到要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的志向,“致命遂志。”“修辞立其诚”。“言有物,行有恒”。文辞要诚实,有内容;做事要坚定,持久不懈。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 要脚踏实地,谨言慎行。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尽职尽责,精益求精,敢于担当,才能成为职场达人。
(二)儒家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的融合教育方式
儒家文化的濡染、职业文化的修习不是空穴来风,除在教育内容上自觉渗透外,还需在教学方式上多元整合。正如鲁昕副部长所言,“要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传统文化职业文化综合课程。据调查,企业看中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培养,而重庆市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高职院校仅2所。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素养培养也多缺乏系统性。为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需将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综合,纳入学校的专业教学目标。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调整。如生产类、制造类专业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文化素养的基本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爱岗敬业、团队意识、沟/协调能力、吃苦耐劳、品行端正和进取。服务类专业目标可以设定为:沟通/协调能力、气质佳和吃苦耐劳。管理类基本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沟通/协调能力、爱岗敬业、团队意识、吃苦耐劳、有亲和力、品行端正、进取和气质佳。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可分专业类别整合为一门课程,可以进一步拆分为两到三门课程,也可以部分融入其他学校已有课程,通过课程改造来实现。
2.有效利用儒家文化,培养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关键在于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不只是针对大学生的,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同样需要教育和自我教育。学高为范,师德为上。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往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对学生成才影响很大。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教育,对担任传统文化、职业文化课程教师的德才进行定期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制。这样, 教师日常习得的知识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在授课期间也会有很多素材对学生进行传授,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有意识地融入到职业文化积淀习得中。
3.开发第二课堂,进行有效辅助。现阶段,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仍在学校,主要内容除专业技能外,重点落在职业沟通、职业心态、职业规范、职业礼仪等方面。因此,除课堂教学外,还需通过讲座、社团、课外活动等素质拓展课程进行有效辅助。各类社团组织儒家文化、职业文化专题讲座,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能提升职业文化魅力。同时,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对企业制度进行收集与儒家文化进行各类广告设计、企划方案设计,可让学生文化融合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总之,职业文化是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指导,以职业人为主体,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礼仪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通过儒家文化对其进行系统的渗透、整合,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格,采用各种渠道、方式,能进一步凸显职业文化实践性、教育性、专业性、动态性、社会性特征,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
(备注:此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传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文化融合的研究”阶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号:12SKR21。)
参考文献:
[1]辜堪生,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王祥林,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文化育人主要的途径和方法[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
[3]杨天石,君子——儒学的理想人格[OL].http://jds.cass.cn/Item/1390.aspx
一、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
(一)理想人格——君子人格
“君子”,德才兼备者,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人格修养的重要目标、典范。总特质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首先有仁爱精神。“仁”为“仁、义、礼、信、忠、孝、悌、宽、恕”诸种美好品格中之首。同情、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及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精神,是儒家追求的最高人生价值。其次有济世情怀。在儒家看来,君子是治国、平天下的中坚,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君子多,社会风气良好,则国家可治,否则,混乱不堪。而圣贤君子修身“内圣”目标在于经世致用,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强不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其三是中庸品质。言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喜怒哀乐、行为举止恰到好处。其四是注重气节操守,富有献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二)儒家文化的价值系统
价值系统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整体系统,决定着一定时代的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儒家文化意蕴深厚,在自然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影响甚大。
二、儒家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的渗透融合
儒家积极入世,经世致用、泛道德化价值观对维护传统社会的稳定、现代社会的协调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其重人伦轻自然、重道德轻工艺、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思想在工业化社会还需淬炼、转化,才能在效益至上的现代职业文化建设中指导讲入职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健康入世。
(一)儒家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的渗透教育内容
1.人格的完善——职业品质。现代职场,竞争激烈,多元价值观的冲撞易导致人格分裂。因此应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升职业道德,成为职业素养全人,而不是技能至上的单向度人。要求不断、及时增进道德,修治功业,内心正直,行为方正。“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要保持并坚守自己的人格底线,“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要通过反省、学习来提升职业道德。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朋友讲习。”
2.与境的契合——职业处事。儒家文化主张积极入世,知己知彼。用于现在,就是要求职业人了解所处的职业文化背景,阳光处事。要善于观察公司内外,即天道、民风、民情。“君子尚消息盈虚。”“观我生。”“通天下之志。”要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时代共同前进。“与时偕行”。能广泛学习,以礼相待。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人处事平和、理性。“得中道。”“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内省不疚。”能正确处理上下关系,不谄媚、不轻贱。“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与人和谐,能帮助别人,不参与职场是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人之美”。“和而不同。”“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如此,职场新人才能迅速成长。
3.责任的担当——职业使命。儒家要求修齐治平,“修身”“修己”以“安心”到“安人”到“安百姓”。实则是要求现实中的人们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有敬业心与社会责任感。尤其是要求初入职场的学生人要有目标、有责任感。到要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的志向,“致命遂志。”“修辞立其诚”。“言有物,行有恒”。文辞要诚实,有内容;做事要坚定,持久不懈。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 要脚踏实地,谨言慎行。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尽职尽责,精益求精,敢于担当,才能成为职场达人。
(二)儒家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的融合教育方式
儒家文化的濡染、职业文化的修习不是空穴来风,除在教育内容上自觉渗透外,还需在教学方式上多元整合。正如鲁昕副部长所言,“要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传统文化职业文化综合课程。据调查,企业看中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培养,而重庆市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高职院校仅2所。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素养培养也多缺乏系统性。为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需将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综合,纳入学校的专业教学目标。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调整。如生产类、制造类专业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文化素养的基本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爱岗敬业、团队意识、沟/协调能力、吃苦耐劳、品行端正和进取。服务类专业目标可以设定为:沟通/协调能力、气质佳和吃苦耐劳。管理类基本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沟通/协调能力、爱岗敬业、团队意识、吃苦耐劳、有亲和力、品行端正、进取和气质佳。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可分专业类别整合为一门课程,可以进一步拆分为两到三门课程,也可以部分融入其他学校已有课程,通过课程改造来实现。
2.有效利用儒家文化,培养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关键在于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不只是针对大学生的,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同样需要教育和自我教育。学高为范,师德为上。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往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对学生成才影响很大。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教育,对担任传统文化、职业文化课程教师的德才进行定期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制。这样, 教师日常习得的知识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在授课期间也会有很多素材对学生进行传授,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有意识地融入到职业文化积淀习得中。
3.开发第二课堂,进行有效辅助。现阶段,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仍在学校,主要内容除专业技能外,重点落在职业沟通、职业心态、职业规范、职业礼仪等方面。因此,除课堂教学外,还需通过讲座、社团、课外活动等素质拓展课程进行有效辅助。各类社团组织儒家文化、职业文化专题讲座,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能提升职业文化魅力。同时,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对企业制度进行收集与儒家文化进行各类广告设计、企划方案设计,可让学生文化融合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总之,职业文化是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指导,以职业人为主体,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礼仪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通过儒家文化对其进行系统的渗透、整合,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格,采用各种渠道、方式,能进一步凸显职业文化实践性、教育性、专业性、动态性、社会性特征,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
(备注:此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传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文化融合的研究”阶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号:12SKR21。)
参考文献:
[1]辜堪生,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王祥林,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文化育人主要的途径和方法[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
[3]杨天石,君子——儒学的理想人格[OL].http://jds.cass.cn/Item/139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