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与树人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w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一个“生态脆弱-人口超载-资源匮乏-经济贫困-教育落后”共生的区域。经过相关的试点工作以及与其他移民方式相比较,开展生态教育移民进而推动该区域的人口“出山入城”是一种可行的移民工作方式,也是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应该对生态教育移民模式加以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现树木与树人的生态效应与社会效果,提升执政的绩效合法性。
  【关键词】生态教育移民;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绩效合法性
  【作者】梁银湘,百色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1-0154-009
  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新阶段扶贫的重点对象。广西有岩溶土地面积8.3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5.2%;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占岩溶土地面积的51%。岩溶地区(俗称大石山区)山多地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生态十分脆弱。这些山区面临着农民脱贫致富和保护生态环境双重压力,是广西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为了探索大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道路,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目标,民建广西区委从2009年开始进行教育移民的试验:筹集480万元,在广西的西林等8个县举办16个教育移民班,招收大石山区小学毕业生800人到县城读初中,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他们初中毕业后继续上高中考大学或者读职业高中,毕业后在城市就业创业,并带领其家庭“出山进城”。这就是民建广西区委在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探索的生态教育移民模式。
  一、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一个“生态脆弱-人口超载-资源匮乏-经济贫困-教育落后”共生的区域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我国编制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作为一项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它从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对未来国土空间开发作出的总体部署,对各类开发活动具有约束力。根据该规划,广西百色市的凌云县、田林县、田阳县、那坡县、西林县、乐业县、隆林各族自治县以及来宾市的忻城县归属于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到珠江源头较大范围的生态安全,目前生态系统有所退化。因此,在规划中该区域被定位为水土保持型(见表1),属于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那么,按照惯常的逻辑,生态脆弱的地区,势必要进行生态移民以减轻生态压力,并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人地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该地区的科学发展。然而,在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对于本文所调研的广西百色市的凌云县、田林县、田阳县、那坡县、西林县、乐业县、隆林各族自治县以及来宾市的忻城县而言,它们属于生态脆弱地区,自不待言。从表2来看,该地区还属于人口超载一资源匮乏区。人均耕地多为一亩多,个别县份仅仅从数字上看达到两三亩土地。但是,这些耕地大部分是梯田梯地或是开荒耕种陡坡地,是典型的“望天田”。长期以来,由于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例如,田阳县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9.96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9%。对于类似的耕地,农民只能采取轮歇办法,即这片山坡耕种一至两年,又到那片山坡耕种一到两年,以此往复,轮换耕种。此外,从理论上来看,这些地方还有不少宜农荒地,如凌云县有可供开垦的荒地52.5万亩,那坡县有宜农荒地11.58万亩。但是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当地的定位使得所谓的宜农荒地仅是纸面上的数据而已。该地区的自然禀赋如此,很显然,通过表3不同年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表,即可发现,当地较为贫困。这些县份底子差、发展慢,除了田阳县之外,均属于2012年公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且属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范围。
  由此观之,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一个生态脆弱、教育落后、经济贫困与资源匮乏共存的地区,呈现出一种生态脆弱-人口超载-资源匮乏-经济贫困-教育落后的交集模式(见图1)。在多种落后叠加的情形下,如何才能破解当地的发展瓶颈,实现脱贫呢?
  二、生态教育移民模式是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科学发展的有效方法
  (一)生态教育移民模式是一种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移民工作方式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呢?如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呢?
  基于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理念,生态教育移民模式综合考虑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因素。该模式既包含了教育移民,也包含了生态移民。强调教育移民,该模式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科教兴国战略。在知识社会与民主社会共生的时代,受教育权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成为一种公民权、生存权、发展权,甚至在倡导“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也有人将之理解成为一种学习权。生态教育移民模式遴选、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通过“扶智”来达到“扶贫”的效果,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来统筹城乡发展。强调生态移民,该模式有利于缓解当地的生态压力。从短期来看,该模式通过资助学生到县城接受教育,其父母即可放下包袱进城务工,减少了大石山区的人口数量。从长期来看,受惠于该模式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进一步学习,并在城市中具备了生存能力,站稳脚跟之后即可将父母迎接到城市来一起生活。最终减少了大石山区的人口压力。由此可见,生态教育移民模式可以促进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集保生态、反贫困、促发展为一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教育移民模式是一种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对于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发展方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将之定位为“封山育林育草,种草养畜,实施生态移民,改变耕作方式”,通过“部分人口转移到城市化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有所降低,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减轻”。那么,如何转移部分人口呢?
  关于人口在地区间的转移可以区分为主动转移和被动转移两种。“主动转移是指个人主观上具有迁移的意愿,并为之积极努力,付诸实践。被动转移是指个人主观上没有迁移的意愿,但出于居住地基础设施建设、自然地理环境恶化等原因不得不进行迁移。”在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活的居民,同样也存在着主动转移和被动转移的情况。就主动转移而言,每年均有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外出打工,当然,他们大部分由于没有能力在城市站稳脚跟,在赚了一些钱之后依旧选择、也只能选择回到山区建房、结婚生活。而对于生活在大石山区的人们来说,尤其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他们往往选择将子女送到县外就读高中(具体数字见表4),接受更好的教育,以期将来更够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具备更强的社会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然而,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他们就无法主动、自愿移民了。他们只能接受政府的安排,为了保护大石山区的生态环境而进行有组织的迁移活动,即他们是被动转移、非自愿移民。但是,非自愿移民并非简单的人口迁移,它是在破旧立新,在毁灭性地破坏了一种现存的社会秩序之后要
  ’重构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非自愿移民在离开原居住地和社区之后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生产体系和生活方式,在新的居住地和社区将会遇到各种各样在经济上和社会上的种种困难,尤其是社会凝聚力被削弱,感情上变得疏远,社会资本在流失。这就是为何在政府组织生态移民之后,一种无助、无权和无援的感觉使得部分外迁居民选择了回迁。如果推行生态教育移民模式,首先,这是立足于个人自主决策的主动转移。中国人素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如果有相应的教育机会,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将子女送往学校接受教育,所以从生源的角度来说,推行这一模式,不存在着没有生源的可能。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当前的生源问题,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已经大大下降。通过调研所得数据发现,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县份概莫能外(具体见表5)。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逐渐、逐年下降而呈现短缺现象(具体见表6)以及许多校舍的闲置。采取生态教育移民模式,即能取得生态移民的效果,更能解决初中阶段学校资源闲置的问题,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如果将这种模式延伸到高中阶段,即有可能实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所拟定的目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口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
  其次,推行生态教育移民模式可以渐进消除自愿移民所带来的社会不适应问题。通过在8个县份实施的民建广西思源工程生态教育移民扬帆班项目的情况来看,这些孩子都表现都交出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例如乐业县民族中学“扬帆班”的学生有50人,2011-2012年度上学期期末测试全年级前50名同学中,该班占了30人。田林县初级中学欧莱雅扬帆班共有学生50人,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在学校段考年级前50名的同学中欧莱雅扬帆班有21人;期考总分排在全县年级前50名的同学名单中欧莱雅扬帆班有12人。而该班在入学时初考摸底测试中,语文、数学双科均分低于60分的有14人,60-79分的有25人,80—89分的有11人。可以说该班在学校各项表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田阳县初级中学“教育移民·扬帆班”有学生50名,在2011-2012年度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总分进入学校前十名的有4人。期末考试总分进入学校前十名有2人,进入学校前100名有25人,总分进入全县前200强共有27人。除此之外,“扬帆班”在各种评比竞赛当中也荣获了各种奖励。就升学率来看,作为第一个“扬帆班”试点的西林县2009级扬帆班的升学来看,该班50名学生全部升入高中,且几乎全部在(准)示范性高中(见表7)。
  概而言之,“扬帆班”的学生在体现出良好的学习面貌、学习能力与成绩,同时也展现出了良好的社会适应和文化适应的能力。可以肯定,生态教育移民模式在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培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这种模式使之能够具备了在城市生存的能力,那么,他们在就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完成了从“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他们也将承担起对他们的父母进行文化反哺的责任,在家庭内部发挥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调适作用,使之父辈一代在移居城市之后免遭社会不适应的困扰。
  第三,从成本投入与收益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表明,教育移民是一种成本比较低廉的移民方式。根据魏奋子等人对三峡工程移民、甘南生态移民、甘肃阿克塞牧民搬迁、甘肃两西移民和疏勒河移民工程中对政府支出的人均移民成本进行测算,三峡工程移民的成本高达33333元,其他生态移民的成本也在20000元左右。而经过孙志军教授的测算,高中阶段的教育移民成本仅为7776元(具体见表8)。那么,初中阶段的教育移民成本呢?根据民建广西思源工程生态教育移民扬帆班项目从2009年开始进行教育移民的试验效果来看,民建广西区委筹集480万元,在西林等8个县举办16个教育移民班,招收大石山区小学毕业生800人到县城读初中,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即可完成初中教育。当然,他们同时也受惠于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在他们初中毕业后继续上高中考大学或者读职业高中。从进入县城读初中到在城里工作,经过至少6年的城市学习生活,这些孩子无论从生活习惯上还是思维方式上,他们都已经融人城市,从农民的孩子转变为工业化、城镇化所需要的人才。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具备了在城市谋生能力,可以不再回到山里生活。对于国家而言,人口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这既提升了人口素质,又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   三、进一步完善生态教育移民模式的建议与展望
  (一)扩大当前生态教育移民模式的试验范围,延伸至高中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奖助学金体系实现无缝对接。当前生态教育移民仅在广西8个县份的初级中学试点进行。对此,应该将生态教育移民在这些孩子初中毕业之后延伸到高中教育阶段(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①因为如果不延伸到高中教育阶段,这些孩子毕业之后可能就会离开了学校,或是回到大石山区,或是外出打工成为低端的劳动力,并最终像他们的祖辈一样回到大石山区生活。这将使得先前的移民教育前功尽弃,最终无法达到原定目标。如果在短期内将之延伸到高中教育阶段,这些孩子在完成高中教育阶段之后,他们就有很大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根据2012年广西的高考情况,高考录取率已经高达78.95%。可以预见的是,在将来,这个比例会更高。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和社会力量在高等院校中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体系更为完善,完全有能力保证他们完成大学学业。
  (二)推动生态教育移民模式上升为国家反贫困战略和生态保护战略。当前民建广西思源工程生态教育移民扬帆班项目仅为社会力量在推动,资金来源以及项目的覆盖面均受到限制。尽管其实验效果值得肯定,但是,仅仅是社会力量是无法完成整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任务的。为此,应该整合国家的扶贫资源和生态治理资源,超越传统的生态补偿机制,整合西部的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与东部的经济资本,实现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产业化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生态化,建立东西部生态共建共享机制。因为西部建立起生态功能区的同时,受益的不仅仅是西部,东部同样是受益区。尤其是实施生态教育移民工程同样如此。西部省份生源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后,事实上仍是有很多学生留在东部就业。因此,东部地区在吸收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之后应该反哺西部地区。且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改变,目前劳动力已经从跟着企业转移演变为企业跟着劳动力转移。哪里有充足的、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本就会游到哪里,企业就会到哪里设厂。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西部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决定了要开发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因是之故,应该将生态教育移民模式作为国家未来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人口素质的具体措施在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破解当前实施生态教育移民模式的各中学在软硬件方面的不足,并总结广西8县的生态教育移民模式的经验,设立示范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教育移民。
  (三)根据顶层设计的理念,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为实施生态教育移民模式保驾护航。不管是教育移民还是生态移民,实际上是在破旧立新。将贫困山区的社会进行毁灭性破坏之后,在另外一个新的地方为移民建立起一个家园。作为教育移民的学生将来在城市就业之后,仅有文凭的“农二代”如何才能够在城市立足?对此,可以统筹考虑城乡改革,以户口户籍改革为突破,将农村住房和宅基地置换为城市住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将教育移民纳入职业教育培训,实施就业创业工程,促进其在城市就业;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在整体迁入城市后纳入城市居民低保范畴。如此,才能解决贫困山区的农民在进城后摆脱生活和保障方面的问题,降低从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的不适应性,实现农民身份市民化转变,安居乐业。
  生态被破坏之后要恢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生态脆弱-人口超载-资源匮乏-经济贫困-教育落后”共存的地区。为此,应该将“树木”与“树人”通盘考虑,而不能将之割裂开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人为本,走生态教育移民之路,方能实现树木与树人的生态效应与社会效果,提升执政党在落后地区的绩效合法性并巩固其执政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和比较,文章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聚居和流动趋势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依然聚居于西部地区,但集中程度已经有所减轻;西部少数民族呈现向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同时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表现出明显的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趋势。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变动趋势;人口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13
期刊
[摘要]有观点认为,由于全国五个自治区自治条例迟迟不能出台,而其在内容、功能上与更具实施性的自治区单行条例别无二致,因此应以体系化的自治区单行条例全面替代自治条例。但该论调在理论认知、实践认知、论证逻辑和思想立场方面均有重大缺陷,既无必要性亦无可行性,并且还可能引发深层的消极影响。自治区自治条例难以出台,既有形式原因也有实质原因,而在明确时代基础、意识理念和实现路径三个重点的基础上实施三步走战略,
期刊
【摘要】旅游开发常被看作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依靠当地瑶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梯田田园风光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当地瑶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改善当地瑶族生活状况的同时,也使当地瑶族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瑶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得到可持续发展,应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越南;瑶族;旅游;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C951 【文
期刊
[摘要]本文以点评“凤凰大学问沙龙”第三期的方式承接前文与仿美学派对话,着重就北京大学马戎教授的沙龙演讲内容进行学理反恩。既指出《关于当前民族政策的反思》一文忽略了我国民族理论的十年巨变,又指其误读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因而误判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实质和趋势,还就其涉及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意识调控学理内涵作了阐发。文章最后,援引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教授的同场沙龙演讲,以《如何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
期刊
【摘要】在壮族与客家的交往过程中,相互馈赠的情况极为普遍。从馈赠的类型来看,既有礼节性馈赠,也有互助式馈赠;从馈赠的内容来看,既有金钱也有实物;从馈赠的范围来看,既有亲戚之间的馈赠,也有同学朋友之间的馈赠,还有邻里之间的馈赠。壮族与客家之间馈赠的普遍存在说明这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和谐、融洽的。  【关键词】壮族;客家;馈赠;回馈  【作者】袁丽红,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南宁,53002
期刊
【摘要】近代北海港崛起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期,1877年北海正式开港通商后,贸易日益繁盛。19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是近代北海港对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的两个时期,影响的范围主要包括广西西部和南部、云南的东部以及贵州的南部。北海港的核心腹地范围包括广东省廉州府全境,高州府、雷州府的部分地区以及广西省南宁府、玉林州的部分地区,而滇黔桂三省的大部分地区仅是北海港的边缘腹地。对于“近代北海港是大西南的门户”的
期刊
【摘要】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生态恶化的表现。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毁林开荒导致石山荒漠化;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外出务工和农作物种植改变等生计转型,石漠化趋势得到遏制;21世纪以来,金银花产业和生态旅游的兴起,石漠化环境得到彻底解决。由此可见,广西石漠化治理需要从本地居民生活和生计出发,构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地方化模式。  【关键词】广西;石漠化;生态环境;生计方式  【中图分类号】F06
期刊
【摘要】纳日碧力戈教授认为,在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即少数民族主体性的缺失与研究单位弹性的缺乏。如何科学地制定双语教育政策,纳日碧力戈教授建议:第一,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加强平等的生命体之间的对话;第二,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有’而能‘超越”’的思想处理生命体之间的平等性和族群之间的差异性;第三,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通过领会语言人类学中“符号”和“指号”
期刊
【摘要】增长极理论是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主流观点,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以增长极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条件,提出了该地区培育增长极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增长极理论;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区域发展  【作者】黄金海,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余远辉所著《跨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以下简称新作),最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经过潜心研读,认为新作在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上有新突破。现将学习心得整理成文,希望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  一、新作的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新作略可分为七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绪论。作者认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