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香港经历了一百年的英殖民地的统治,同为炎黄子孙,但与内地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两地的中文课堂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作为国家教育部第五届援港教师,这次笔者有幸深入到香港小学的中文课堂,领略其独特的课堂教学文化。下面,围绕着几个关键词来谈谈粗浅的感受。
关键词1:我的课堂我做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创造性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所不同的是内地教师的自主空间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解读、教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补充等等,但是不管怎样,教师的创造必须以教材为中心,为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服务。然而,香港教师的“权限”可要大多了:多种版本的教材择优选用;集体备课取舍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要选做习题;自主设计评估时间、形式、内容等;自主研发校本课程。总的来说,香港的教师可以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当你走进香港的中文课堂时,会不断地发现教师和学生创新的火花。
行文至此,读者一定会问:“香港的教师自主空间如此之大,那学生考试怎么办?”这里要说明的是,香港学生的中文评估是以能力达标为坐标的,不牵涉到具体教学内容的考察,因此,无论采用那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影响全港学生的统一评估。
关键词2:“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怎样做到“因材施教”,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还只能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我们一步步在努力接近的奋斗目标。香港教师同样也存在着和我们类似的困惑与尴尬,庆幸的是,从某些方面来看,他们离目标更近了些。
就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材的差异和教学对象的差异决定了香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和教学个性,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更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教材的差异。香港使用的多版本教材,同一篇课文放在不同的年级或不同的单元,教学要求自然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对象的差异。香港的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分快慢班,分别叫ABCD班(也有其他称谓)。对于特殊学生,学校会设立小小班,或者配备助教与孩子一起上课,课后进行专门的辅导和督促,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笔者所交流的两所学校都有这种情况,其中有一位教师所带的班级只有7名学生。教学对象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下面笔者想以汉语拼音教学为例进一步说明。
香港自回归后,许多小学增设了普通话课程(包含汉语拼音),开展了“普教中”(用普通话教中文)课题的研究。仅此一项改革,就呈现如下态势:
课程设置复杂化。各个学校开设汉语拼音的年级、时段、完成教学任务的进度有所不同。
目标定位多元化。各个学校对汉语拼音的教学的认识不同,标准不一。有的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有的则只要求学生了解一些即可,有的持观望态度,认为其可学可不学,学习效果无所谓。
教学资源差异化。由于历史原因,香港运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和学生普通话水平,教师专业素质,教学理念,汉语拼音教材的质量等参差不齐,教学资源差异大。
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立足校本,立足人本,做到因材施教。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对于学生来说,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3:“文以致用”是关键
内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香港的《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中亦提到“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内地教师比较注重诵读积累,品词品句,感悟语言、个性解读、人文熏陶、情感积淀。而在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语文基础知识和读写技能的训练、培养方面,比较模糊和弱化,更多的是依赖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文化底蕴来解读教材,有机地渗透。在公开课上,特别是课程改革之后的语文课堂上,大家是比较忌讳具体清晰地讲解方法的,因为那样难免会有“冲断教学情景”或是“过度重视语法知识”之嫌。
而香港的中文教学刚好相反,特别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香港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有细致全面的学习重点,且与每一篇学习内容一一对应的,还有课后练习来把关, 教师非常明确应该“教什么”。因此,在香港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全方位学习重点的落实,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迁移,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语文基础知识的了解等。而对于文学作品的品析,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诵读语感的培养不太重视。在单元学习重点中很少看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在香港的中文课堂上,很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下面是内地与香港教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的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香港教育版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爸爸的手》(第一自然段)
爸爸的一双手厚实粗糙,手背上的青筋明显地凸起。十根手指特别粗大,尤其是右手的拇指,足有一般成人的两倍大。十个手指头都长了厚厚的茧,每逢天气干燥的日子,厚茧便会裂开。指甲又硬又黄,长得还有点歪。
香 港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写了爸爸的手的哪些部分?
生:手背、手指、拇指、手指头、指甲……
(教师板书)
师:拇指和手指头都是手指。你们觉得作者是怎样细致、有条理地描写爸爸的手的?
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写,不混乱。
生:观察很细致,写了茧子。(老师相机解释了茧子是什么。)
生:写了指甲的颜色,还说有点歪。
师:是啊,一双手,作者观察地多么细致,写得也很有条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看看自己的手,也按照这个顺序,描写一下。
内 地
师:同学们,轻声读读这段文字,然后找找哪个词最能说明爸爸的手的特点?(学生轻声读)
生:厚实粗糙。(教师板书)
师:厚实的手摸上去什么感觉?
生:手掌厚,结实,有力……
师:那粗糙呢?
生:扎手,不光滑……
师:你会想到什么?
生:树皮,旧了的桌面,有些石头的表面……
师:那么,这双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你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这双手厚实粗糙?划下相关的语句。
(学生交流读书感受,老师引导具体理解“拇指大,长着厚茧指甲又硬又黄,长得还有点歪”等并且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看着这双粗糙变形的手,你会想到什么?
生:爸爸一定从事很繁重的劳动。
生:爸爸一定很能吃苦,很勤快。
……
师:那么爸爸的手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仔细琢磨两段教学实录,笔者并不想进行甄别,因为语文教学到底是重“情”好还是个重“法”好;亦或是崇尚“文以载道”还是“文以致用”;再或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模模糊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好,还是“清清楚楚,抓你没商量”的好,实在是难以一言以蔽之。但是,我想,“两地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互相交流学习,努力寻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点、融合点,使两地的中文教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以上是香港中文課堂文化给笔者留下的几个深刻的印象。文化没有优劣,课堂文化亦是如此。其构建离不开整个社会文化、制度文化的影响。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领略香港的课堂文化,目的不在于甄别和评判,而在于借鉴和融合。
方红缨,湖北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教师。
香港经历了一百年的英殖民地的统治,同为炎黄子孙,但与内地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两地的中文课堂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作为国家教育部第五届援港教师,这次笔者有幸深入到香港小学的中文课堂,领略其独特的课堂教学文化。下面,围绕着几个关键词来谈谈粗浅的感受。
关键词1:我的课堂我做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创造性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所不同的是内地教师的自主空间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解读、教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补充等等,但是不管怎样,教师的创造必须以教材为中心,为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服务。然而,香港教师的“权限”可要大多了:多种版本的教材择优选用;集体备课取舍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要选做习题;自主设计评估时间、形式、内容等;自主研发校本课程。总的来说,香港的教师可以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当你走进香港的中文课堂时,会不断地发现教师和学生创新的火花。
行文至此,读者一定会问:“香港的教师自主空间如此之大,那学生考试怎么办?”这里要说明的是,香港学生的中文评估是以能力达标为坐标的,不牵涉到具体教学内容的考察,因此,无论采用那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影响全港学生的统一评估。
关键词2:“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怎样做到“因材施教”,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还只能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我们一步步在努力接近的奋斗目标。香港教师同样也存在着和我们类似的困惑与尴尬,庆幸的是,从某些方面来看,他们离目标更近了些。
就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材的差异和教学对象的差异决定了香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和教学个性,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更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教材的差异。香港使用的多版本教材,同一篇课文放在不同的年级或不同的单元,教学要求自然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对象的差异。香港的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分快慢班,分别叫ABCD班(也有其他称谓)。对于特殊学生,学校会设立小小班,或者配备助教与孩子一起上课,课后进行专门的辅导和督促,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笔者所交流的两所学校都有这种情况,其中有一位教师所带的班级只有7名学生。教学对象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下面笔者想以汉语拼音教学为例进一步说明。
香港自回归后,许多小学增设了普通话课程(包含汉语拼音),开展了“普教中”(用普通话教中文)课题的研究。仅此一项改革,就呈现如下态势:
课程设置复杂化。各个学校开设汉语拼音的年级、时段、完成教学任务的进度有所不同。
目标定位多元化。各个学校对汉语拼音的教学的认识不同,标准不一。有的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有的则只要求学生了解一些即可,有的持观望态度,认为其可学可不学,学习效果无所谓。
教学资源差异化。由于历史原因,香港运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和学生普通话水平,教师专业素质,教学理念,汉语拼音教材的质量等参差不齐,教学资源差异大。
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立足校本,立足人本,做到因材施教。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对于学生来说,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3:“文以致用”是关键
内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香港的《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中亦提到“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内地教师比较注重诵读积累,品词品句,感悟语言、个性解读、人文熏陶、情感积淀。而在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语文基础知识和读写技能的训练、培养方面,比较模糊和弱化,更多的是依赖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文化底蕴来解读教材,有机地渗透。在公开课上,特别是课程改革之后的语文课堂上,大家是比较忌讳具体清晰地讲解方法的,因为那样难免会有“冲断教学情景”或是“过度重视语法知识”之嫌。
而香港的中文教学刚好相反,特别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香港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有细致全面的学习重点,且与每一篇学习内容一一对应的,还有课后练习来把关, 教师非常明确应该“教什么”。因此,在香港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全方位学习重点的落实,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迁移,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语文基础知识的了解等。而对于文学作品的品析,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诵读语感的培养不太重视。在单元学习重点中很少看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在香港的中文课堂上,很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下面是内地与香港教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的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香港教育版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爸爸的手》(第一自然段)
爸爸的一双手厚实粗糙,手背上的青筋明显地凸起。十根手指特别粗大,尤其是右手的拇指,足有一般成人的两倍大。十个手指头都长了厚厚的茧,每逢天气干燥的日子,厚茧便会裂开。指甲又硬又黄,长得还有点歪。
香 港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写了爸爸的手的哪些部分?
生:手背、手指、拇指、手指头、指甲……
(教师板书)
师:拇指和手指头都是手指。你们觉得作者是怎样细致、有条理地描写爸爸的手的?
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写,不混乱。
生:观察很细致,写了茧子。(老师相机解释了茧子是什么。)
生:写了指甲的颜色,还说有点歪。
师:是啊,一双手,作者观察地多么细致,写得也很有条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看看自己的手,也按照这个顺序,描写一下。
内 地
师:同学们,轻声读读这段文字,然后找找哪个词最能说明爸爸的手的特点?(学生轻声读)
生:厚实粗糙。(教师板书)
师:厚实的手摸上去什么感觉?
生:手掌厚,结实,有力……
师:那粗糙呢?
生:扎手,不光滑……
师:你会想到什么?
生:树皮,旧了的桌面,有些石头的表面……
师:那么,这双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你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这双手厚实粗糙?划下相关的语句。
(学生交流读书感受,老师引导具体理解“拇指大,长着厚茧指甲又硬又黄,长得还有点歪”等并且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看着这双粗糙变形的手,你会想到什么?
生:爸爸一定从事很繁重的劳动。
生:爸爸一定很能吃苦,很勤快。
……
师:那么爸爸的手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仔细琢磨两段教学实录,笔者并不想进行甄别,因为语文教学到底是重“情”好还是个重“法”好;亦或是崇尚“文以载道”还是“文以致用”;再或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模模糊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好,还是“清清楚楚,抓你没商量”的好,实在是难以一言以蔽之。但是,我想,“两地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互相交流学习,努力寻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点、融合点,使两地的中文教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以上是香港中文課堂文化给笔者留下的几个深刻的印象。文化没有优劣,课堂文化亦是如此。其构建离不开整个社会文化、制度文化的影响。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领略香港的课堂文化,目的不在于甄别和评判,而在于借鉴和融合。
方红缨,湖北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