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遵宪先生曾经说过“我手写我口”,在他看来高中语文作文应是“缘情”“言志”之物,而不是“无病呻吟”地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因此,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固然少不了老师必要的指导与训练,但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作文变为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内在需要。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停留在“技法”的归纳、传授和简单的技能操练之上,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计划和要求,默默而又无奈地拼凑一篇篇“应试之作”。久而久之,作文成了学生“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苦差事。在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丧失了对写作本质认识的前提下,想要改变作文教学低效率的现状,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向充满着鲜活生命、优美趣味的课文深处探索,来激活写作的源泉
虽然专题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与指导者,但不变的是研究的主要阵地仍然在语文课堂上。因此,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鲜活“例子”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做好单项训练。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高中课文的延伸来激活写作,是个不错的做法。
1.单篇课文的延伸学习。
选进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学习价值,一篇课文可以提供延伸学习的角度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指导学生选取一个角度或一个课题进行延伸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务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他们的写作热情。
2.多篇课文比较的延伸学习。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比较阅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中的共同点和相异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用来比较的文章可以是不同作家同类体裁文章的比较,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在写游记散文时布局、构思等方面异同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不同篇章,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比较。比较性的延伸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某种体例文章的不同写法,并且尝试将这些习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多篇文章归纳的延伸学习。
这种延伸学习的范围较广泛,就是拿多篇文章进行归纳研究。大体可以从两个方向去探究:①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的归纳研究。如,以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等文章来研究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②不同作家同一类型文章的归纳研究。如,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周敦颐的《爱莲说》这几篇同是写荷花题材的文章来进行比较研究,从写法、构思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二、采百花之蜜得语文精华,来开拓写作的天地
“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是张志公先生面对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说过的一句十分深刻的话,高中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大多数学生作文“语言贫乏,内容枯燥,思维僵化”,这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足够的材料积累。没有积累,学生的作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使学生作文能力得到提高,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掌握积累的方法十分重要。
1.阅读的积累。
学生平时阅读所得是学生作文重要的“资料库”,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给学生列出“摘抄专题”和“阅读主题”,加强对学生专题阅读的指导。对于学生所做的摘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我的观点”、“名言警句”、“典型事例”的格式进行整理,然后在阅读课上交流,或是印发给学生品读。
2.背诵的积累。
国学大师南怀谨教授曾经说过类似“高学问得益于背诵”的话语,经验告诉人们:学习语文一定要经历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这里的“死”就是必要的背诵。因此,可以设立“每日名言栏”,由课代表负责每日抄写一句名言警句,并要求全部学生背出。这些底蕴深厚的背诵内容让学生在写作中大受裨益,从而也激励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
3.“灵感”的积累。
一篇真正的好作文应该是灵感的自然涌现,因此要求学生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把平时阅读、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写下来,进行“灵感积累”。建立自己的“智慧仓库”,以备写作文时的随时“激活”。
4.生活的积累,想写就写。
竭尽所能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高中语文教学有关的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新奇独特。此外,还要利用学校的电教设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让学生自觉地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增加作文中人文精神的含量。
三、让评点的智慧和艺术,来燃烧写作的热情
1.教师批阅与学生集体“会诊”相结合。
教师及时批阅学生作文,以了解其中的优点和突出问题,选择其中最具修改价值的典型习作一到两篇印给学生,全班一起“会诊”,师生互动“精评细改”。
2.重写与写“写后感”相结合。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修改和总结,写写感想,分析自己作文的得与失,做到心中有数。
3.形式多样的评价表扬。
不定时地抽查、批阅学生的随笔,每批阅一次,一定要认真讲评,并特别注重广泛表扬习作中的各种优点。遵循“表扬为主,表扬为先”的原则,对一些优秀之作,不乏热情的激励之语。此外,还要在班中设立“佳作共赏”专栏。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停留在“技法”的归纳、传授和简单的技能操练之上,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计划和要求,默默而又无奈地拼凑一篇篇“应试之作”。久而久之,作文成了学生“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苦差事。在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丧失了对写作本质认识的前提下,想要改变作文教学低效率的现状,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向充满着鲜活生命、优美趣味的课文深处探索,来激活写作的源泉
虽然专题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与指导者,但不变的是研究的主要阵地仍然在语文课堂上。因此,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鲜活“例子”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做好单项训练。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高中课文的延伸来激活写作,是个不错的做法。
1.单篇课文的延伸学习。
选进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学习价值,一篇课文可以提供延伸学习的角度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指导学生选取一个角度或一个课题进行延伸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务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他们的写作热情。
2.多篇课文比较的延伸学习。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比较阅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中的共同点和相异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用来比较的文章可以是不同作家同类体裁文章的比较,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在写游记散文时布局、构思等方面异同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不同篇章,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比较。比较性的延伸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某种体例文章的不同写法,并且尝试将这些习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多篇文章归纳的延伸学习。
这种延伸学习的范围较广泛,就是拿多篇文章进行归纳研究。大体可以从两个方向去探究:①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的归纳研究。如,以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等文章来研究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②不同作家同一类型文章的归纳研究。如,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周敦颐的《爱莲说》这几篇同是写荷花题材的文章来进行比较研究,从写法、构思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二、采百花之蜜得语文精华,来开拓写作的天地
“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是张志公先生面对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说过的一句十分深刻的话,高中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大多数学生作文“语言贫乏,内容枯燥,思维僵化”,这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足够的材料积累。没有积累,学生的作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使学生作文能力得到提高,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掌握积累的方法十分重要。
1.阅读的积累。
学生平时阅读所得是学生作文重要的“资料库”,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给学生列出“摘抄专题”和“阅读主题”,加强对学生专题阅读的指导。对于学生所做的摘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我的观点”、“名言警句”、“典型事例”的格式进行整理,然后在阅读课上交流,或是印发给学生品读。
2.背诵的积累。
国学大师南怀谨教授曾经说过类似“高学问得益于背诵”的话语,经验告诉人们:学习语文一定要经历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这里的“死”就是必要的背诵。因此,可以设立“每日名言栏”,由课代表负责每日抄写一句名言警句,并要求全部学生背出。这些底蕴深厚的背诵内容让学生在写作中大受裨益,从而也激励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
3.“灵感”的积累。
一篇真正的好作文应该是灵感的自然涌现,因此要求学生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把平时阅读、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写下来,进行“灵感积累”。建立自己的“智慧仓库”,以备写作文时的随时“激活”。
4.生活的积累,想写就写。
竭尽所能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高中语文教学有关的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新奇独特。此外,还要利用学校的电教设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让学生自觉地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增加作文中人文精神的含量。
三、让评点的智慧和艺术,来燃烧写作的热情
1.教师批阅与学生集体“会诊”相结合。
教师及时批阅学生作文,以了解其中的优点和突出问题,选择其中最具修改价值的典型习作一到两篇印给学生,全班一起“会诊”,师生互动“精评细改”。
2.重写与写“写后感”相结合。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修改和总结,写写感想,分析自己作文的得与失,做到心中有数。
3.形式多样的评价表扬。
不定时地抽查、批阅学生的随笔,每批阅一次,一定要认真讲评,并特别注重广泛表扬习作中的各种优点。遵循“表扬为主,表扬为先”的原则,对一些优秀之作,不乏热情的激励之语。此外,还要在班中设立“佳作共赏”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