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交通工具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erna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奇气动地铁
  1869年,美国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伊利·比奇开始着手设计一种交通工具,就像圆柱形的公共汽车车厢。这就是1870年诞生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比奇气动地铁,可算是美国最早的地铁。
  比奇气动地铁建在纽约曼哈顿著名的百老汇地下,约95米长。那时候还没有电力牵引的机车,而地底下无法使用蒸汽机车,所以比奇气动地铁用真空风机产生的气动压力作为动力,推动火车在隧道中前进。比奇地铁一出现便在纽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头两周,超过11000名纽约人试乘了这辆在隧道中运行的地铁。仅仅一年,地铁票就卖出了40万张。
  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比奇信心倍增。他决定把地铁线路延长至8千米,直达纽约中央公园。他将这一计划上报政府,却迟迟未获批准。1873年,事情才有了转机,地铁扩建项目终于获批。可是,天不佑人。1873年美国的股灾使得美国经济全线崩溃。受其影响,比奇气动地铁也成了牺牲品,因资金枯竭而停运。
  最终,这条示范性地铁线路只运行了3年,就因政要反对和经济衰退退出了历史舞台。
  硬式飞艇
  著名的齐柏林硬式飞艇伴随着一战而生,既是一款能让人看海听涛的奇妙的交通工具,又是一件能让人闻风丧胆的高科技空中武器,可以在民用与军事两个领域发挥神奇的作用。
  齐柏林硬式飞艇是德国飞船设计家齐柏林在前人设计的飞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飞艇艇身全部用铝质框架制成,十分坚硬,所以被称作“硬式飞艇”。它的框架外蒙着用织物制作的外皮,隔框将艇身分成十几个舱室,每个舱室中放了一个气囊。从外表看,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子弹型氢气球。
  与同时代的其他交通工具相比,这种硬式飞艇具有很多优势,比如飞行平稳、操控方便、运营和驾驶员培训成本低,所以迅速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许多政要和社会名流都以能乘坐硬式飞艇横渡大西洋为荣。
  一战时期,德国把硬式飞艇用作空袭武器,德国的陆军和海军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飞艇舰队。硬式飞艇技术成熟,可算是当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奇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英法政府都拿它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德国的飞艇舰队不断地侵袭本国领土。
  随着一战结束,德国战败,飞艇的运营陷入了低谷。不过很快,由于良好的性能和巨大的商业价值,飞艇又开始盛行起来。1930年,飞艇的运营达到顶峰。
  人们曾一度认为,德国飞艇将主宰天空。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飞行器,也就是齐柏林公司为德国政府建造的最先进、最壮观的一艘银白色豪华飞艇“兴登堡”号在美国新泽西州失火坠毁。当时,“兴登堡”号正在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海军航空总站准备着陆,飞艇的尾部突然着火,其间还发生了两次爆炸,数秒内飞艇就毁于一旦。此次事故造成36人死亡,事故原因至今不明。在那之后,人们对飞艇产生了极度强烈的恐惧心理,整个飞艇运输业迅速没落,后来被逐渐兴起的民航飞机所取代。
  益太古司
  1966年,美苏冷战正酣,美国力图在各个领域抢占先机。为了减少驻外美军基地人员的数量,又能在战争爆发时及时派兵,美军想制造一种能够在1小时内将数千士兵运往目的地的高速跨洲载人火箭。他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古怪的名字,叫“益太古司”。这与现代洲际弹道导弹的功能有点儿像,只不过装载的不是爆炸物,而是士兵。
  可想而知,能装下数千名士兵的益太古司必然是个庞然大物。按照制造者的设想,它至少长64米,重6400吨,由8个氢助燃箱提供推力,还可以重复利用。
  然而,这个设想最终并未能付诸实施,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首先,发射和回收益太古司这样大型的高速航天器非常困难,必须有特制的发射平台和接收平台。这就意味着不太可能实现“哪里有战场,哪里就有益太古司”的设想。其次,设计者解决平台问题的方案也过于复杂,不具备可行性。比如利用小型火箭、大型客船或者航空母舰等,都不是特别靠谱,所以最后连一个正经方案也没形成。
  事实上,火箭回收一直是个难题。直到2016年4月,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经历了四次失败之后,才终于在大西洋上成功回收火箭,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海上回收第一级火箭。在此数十年前想成功回收像益太古司这样的庞然大物,就甭提有多不现实了。
  气悬浮列车
  气悬浮列车是在地面上行驶的火车,但与一般火车不同的是,它是悬浮在轨道上的。行驶时,功率强大的航空发动机向轨道喷射压缩空气,在车底和轨道之间形成一层几毫米厚的空气垫,从而将整列火车托起,使之悬浮于轨道上。因为列车好似被气垫托起一样,所以又被称作“气垫列车”。气悬浮列车与磁悬浮列车在舒适度和速度上都差不多,技术却没有后者复杂,价格也相对便宜。
  世界上最早建成气悬浮列车的国家是法国。20世纪60年代,法国在巴黎和奥尔良郊外建成了两条气悬浮铁路,一条长18千米,一条长6.7千米,并进行了多次运行试验,都比较成功。1969年,在奥尔良郊外运行的气悬浮列车已初具规模,列车长26米,宽3.2米,高4.35米,重20吨,可乘80人。到了1974年,气悬浮列车的时速达到了430.4千米/小时,创造了陆地悬浮列车的新纪录。
  这时,很多外国大公司都对气悬浮列车项目动了心。美国的罗尔工业公司购买了几项核心技术的专利权,希望日后造出自己的氣悬浮列车。英国后来也进行了气悬浮列车试验。
  与前面几种交通工具相比,气悬浮列车的命运似乎比较顺——美国和英国都想加入,说明它很不错嘛,前途岂不是一片光明?但事实并非如此。
  气悬浮列车项目在后期遭到了一连串致命的打击:先是首席工程师去世,再是资金枯竭。1977年,气悬浮列车被法国彻底放弃。美国罗尔工业公司的气悬浮列车虽然又坚持运行了几年,但因其体积小又耗油,始终没能成为主流交通工具。很快,它就被迅速崛起的高速列车所取代。
  太空升降舱
  用一条高强度缆绳,一头连着地球,另一头延伸至地球同步轨道,然后在缆绳上用货舱来运送东西或者人,这就是传说中的太空升降舱。
  太空升降舱的缆绳两端最好相对静止,以保持升降舱的稳定。所以,科学家给出的设计方案是一端在地球赤道上,另一端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此时需要的缆绳也最短,约为36000千米。低于这个高度,和地球的自转同步时的速度慢,升降舱就会在地球引力下逐渐下落;而高于这个高度,和地球的自转同步时的速度快,升降舱就会挣脱地球引力,远离地球而去。
  太空升降舱一旦建成,就可以昼夜不停地进行运输,把旅游者和货物送入太空。以后发射卫星、给空间站运送物资、去外星球等,也可以先利用太空升降舱运送到合适的高度再发射,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太空升降舱恐怕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最疯狂的交通工具设想了。
  太空升降舱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著名的科学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设想了一个建立在巨塔顶端的“天空城堡”。但这仅仅是想象。真正从技术角度描述了这个问题的是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如同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想象未来的潜水艇一样,阿瑟·克拉克在他1978年出版的《天堂之泉》中描写了关于太空升降舱的构想。
  很快,人们就不再满足于对太空升降舱的想象,而是开始着手制订一些脚踏实地的计划。1999年,美国宇航局马歇尔中心发表了《天梯:太空的先进基础设施》一文,标志着太空升降舱从幻想走向现实。直到现在,美国人仍没有放弃这一构想。
  不过,真要建成太空升降舱,需要攻克许多重大难题,比如缆绳的材料强度、太空升降舱的摇摆问题等。如果克服不了,太空升降舱就将永远活在人类的幻想里,而无法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交通工具。
  (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说》,司志政荐)
其他文献
现代小说家赵树理一生写过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被誉为“山药蛋派创始人”。他曾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的文学家,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唱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正因为此,他也就有了许多别具一格的笔名。  赵树理最早使用的笔名是“野小”。1930
期刊
我国两宋时期战争频仍,间谍备受青睐,可以说是一个谍战频繁的时代。当时作为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城聚集了全国重要的政府机构,是最接近中枢首脑的地方,因而成为各地间谍的会聚之地。时人曾感慨:“天子脚下,哪里会没有外国间谍?”官员王存也曾表示过担忧,说:“辽人对我们朝中的事情了解得很详细啊!”  宋朝政府为此曾多次下诏,公开招募京城内外的能人抓捕间谍。抓到一名赏钱三十万,还能获得一定的功名;而知情
期刊
1931年秋,吴晗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读书。当时郑振铎是燕京大学文学系的教授,在清华大学兼课。吴晗多次听他的课,成为他的学生。  那时郑振铎名气已很大,却没什么架子,只要吴晗等青年学生做出一点成绩、有一点进步,便鼓励说:“好极了!好得不得了!”这句话成了郑振铎的口头禅,让吴晗倍感鼓舞。  1933年秋,郑振铎创办了《文学季刊》,编辑有巴金、冰心、朱自清等人。吴晗经常给《清华学报》《燕京学报》写文章,
期刊
曾经有人问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黄瓜为什么叫黄瓜?答案很简单:因为绿黄瓜老了就会变黄。  当然,没见过老黄瓜的人是永远想不通这个问题的。  还有苦瓜。  你吃过苦瓜吗?苦瓜起初也是绿油油的,很苦很苦,但一老,它就变了,不仅皮变得黄黄的,而且瓤也变得红红的、甜甜的。  瓜能变,花就更能变了。  听说过王莲吗?王莲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植物,它的花很大,暮开朝闭。傍晚,刚出水的蓓蕾绽开洁白的花朵,第二天清晨
期刊
据说“代购”这一行的祖师爷是西汉的博望侯张骞。张先生的名字也很贴合这一形象:“骞”字下面一匹马,上面是一層层货物,再加个“宀”是防雨棚,真是惟妙惟肖。  《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蒲陶实,于离宫别馆傍尽种之。”“蒲陶”即葡萄。《释名》载:“(胡桃)汉时张骞使西域,始得种还。”胡桃即核桃。《梦溪笔谈》则载:“汉使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胡麻即芝麻。  更详尽的清单记录在《
期刊
乔布斯是一个提问的高手,他经常通过提问来改变对方的思维。  1983年,乔布斯想要挖走百事可乐的总裁约翰·斯卡利。斯卡利思考了很久,還是不想放弃自己当时的事业。这时,乔布斯说出了那句至今仍然被视为“最好的广告词”的话:“你究竟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希望获得改变世界的机会?”  斯卡利瞬间被乔布斯的这句话打动,离开百事可乐,成了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和乔布斯一起创造了最棒的产品(第一部Mac)和最
期刊
面条儿虽说是家常饭,但在做法上也可以相当讲究。就拿一碗简简单单的北京炸酱面来说吧,要是按老规矩,那说道可多了。这么说吧,您要是想中午吃上炸酱面,大清早就得起来忙活。  首先说这酱,就是买来的黄豆酱。如果买的是成坨的干酱,得用酱油澥开了才能用。要是图方便,直接用稀黄酱也没问题。其实炸酱不单可以用黄酱,讲究的话还可以加点儿甜面酱。按《宫女谈往录》里的记载——这可是清宫里传出来的做法——一半黄酱,一半面
期刊
人不喜欢孤独,菜也一样,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品种繁杂的作料。  推开哪家的厨房,装作料的瓶瓶罐罐不是和女人梳妆台上的瓶瓶罐罐一样琳琅满目?想要做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作料不可或缺。如果只有上好的五花肉,没有葱、姜、冰糖、料酒、酱油等作料,就算是顶级大厨,也做不出一道美味可口的东坡肉来。做菜如同演戏,没有配角的陪衬,主角的光环也不会显现。  除了必备的醋、白糖、料酒和各种酱油,作料中我偏好葱、姜、蒜。
期刊
听着3万多块钱组装的高级音响,抽着用进口木料纯手工打造的烟斗,喝着手磨咖啡机现磨的咖啡,却安身于一间租来的有点破旧的3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过着只求填饱肚子、有张小床可睡的清苦日子。  如此反差强烈的生活搁在谁身上大家都会觉得有点奇怪,唯独放到“趣老头”张启旭身上,就让人觉得真实自然。  张启旭在海口的奇石收藏界和骑行圈都有不小的名气,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个爱玩的老头,老母亲却评价他太“不靠谱”:不成
期刊
毕加索身边从不缺少女人。她们崇拜他、屈从于他,却不得善终——不是精神崩溃,就是自杀身亡——唯独弗朗索瓦丝·吉洛打破了这一“魔咒”。  21岁那年,吉洛与毕加索相识,当时她是巴黎的一名法律系学生,同时从事绘画和写作,而毕加索已61岁。“和他在一起棒极了,像烟花一样绚烂。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充满智慧,魅力无穷。他要是有兴致,能让石头随着他的旋律起舞。”吉洛回忆道,“但同时,他也很粗暴、残忍、冷酷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