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动起来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adv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数学;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进入课改实验后,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把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数学课堂。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对数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对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自信心十分有利。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学生分组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有的小组过于积极,而有的小组则沉默无语;有的教师为“讨论”而“讨论”,其实合作交流的时机是需要慎重选择的,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形式的合作交流更是需要设计的;各小组的凝聚力和信任度不够,对于小组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而教师只提问优等生,未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使一小部分学生被孤立,让合作的范围变小。
  二、建构合理小组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保证
  教学中要使小组教学发挥良好的作用,建构合理的小组是进行有效学习的保证。同时,作为施教者应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有效合作的形式。
  合作的载体是小组,要想搞好小组学习,必须加强小组建设。
  分组时可以进行这样搭配:男女学生搭配,学习基础好、中、差学生搭配,能力不同者搭配,不同特长者搭配,合作学习中,老师对每个学生的特长要心中有数,因事定人,确保每个人发挥最大优势,而成员间又优势互补。关注极端情况——学困生要安排专人指导,老师要给予关注,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优生必须有明确帮扶对象,谨防优生一言堂。
  第二,要抓住有效合作的时机。
  合作效度,是合作学习的生命。精心选择内容、准确把握时机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保证。一般说来,合作的时机有:
  遇到开放式问题情境时——即同一现象有多种解释,同一问题有多种解法的问题情境。合作可以拓展思维广度,延伸思维深度,找到问题解决的多重途径,达成殊途同归之效。
  问题逐步深入需要归纳总结时——即从众多具体例子和材料中归纳总结规律、提炼本质的问题。此时合作讨论,比较鉴别,去伪存真,有益于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产生较大意见分歧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合作过程中,有了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将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合作学习要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一个共同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每个成员都承担了一定责任。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忙碌着、参与着,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的感觉,通过学生互相发言、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因此成功的合作不但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充分利用好教师自身的素养进行合理引导
  教师在课堂合作上应发挥好“导向、导趣、导思、导法、导疑、导问”的作用。“导向”即方向上的引导。“导趣”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情感。“导思”既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塞的情况下进行的施“导”,同时又是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进行的思维方式的引导,“导法”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导疑”即要求教师在学生“有疑”时“顺疑而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拨”。“导问”一方面是围绕学习目标实现对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另一方面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升华。总之,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自身定位要准确,既是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同伴。
  总之,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合作’,而不是“围坐”。关键的问题是老师交给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探度,这样才能使“合作”不流于形式。达到由课内的获取到课外的提升,从而真实地体现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饶阳店镇中学
其他文献
一、实施以人为本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是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无法让学生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无法让学生全面发展,因而导致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很低.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别,以人为本,全方面评价激励学生,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的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手段,是目前社会的主流教育方式,是社会催生下的必然形态.  目前,国内数学教育专家马复提出了新的评价方式理念,他提出的新的评
期刊
摘要:语言教学的课堂注重听、说、读的能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读、写、听的能力,尤其是写和读,忽视了说的能力,不仅如此,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其他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改变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有效教学形式,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一、引言  语言教学的目的
期刊
摘要:  新课改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来施行,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探究性教学的实现,而且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初中数学学习中合作模式的意义,探究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模式构建与实施的有效策略,为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奠定基础.  关键词:合作;数学;课堂;初中  引言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形式,其以生生、师生协作互动为主体,以小
期刊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笔者觉得,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思考模式对提高成绩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数学成绩本身就是思维的体现,思维得到了提高和深化,才会有成绩的提高。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笔者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不妨称之为:“R+拆题法”。  “R+拆题法”的基本过程分为五步:1.列举,2.翻译,3.表达,4.类比,5.归纳。从这五步可以看出,“R+拆题法”是一种结构式学习、流程式学习、查漏式学习、
期刊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  对于刚刚接触高中化学的同学来说,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相当陌生,同学们以前很少甚至从来没听说过,且物质的量与同学们之前学的米、秒、长度等物理量有些不同。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抱着好奇心去进行题目及知识点的理解,便于同学们接受。  例1含有NaCl和BaCl2的混合溶液共aL,将它平均分为两份,向其中一份滴加稀H2SO4,使Ba2+沉淀完全;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使Cl-沉淀完
期刊
摘要:在物理习题课上,基于问题解决的目的,利用基本模型,例如摩擦力、圆周运动、共点力的平衡等,借助有效的简化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认识,提高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解决;模型;简化  在问题解决的策略上,有一种是简化策略。这个策略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抛开问题的某些细节直接抓住问题的关键信息,将抽象的问题简化成简单的形式,然后解决已简化的问题,最后实现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在习题课的教学
期刊
摘要:近年,全国各地教育界,掀起了一场打造满意课堂的教学风暴,对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展示了满意课堂是如何打造的。  关键词:满意课堂;教与学;学生主体;探究学习;学生评价  物理课堂的有效,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得如何精彩,也不在于课堂的气氛有多么热烈。一堂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实践、思考,体会到了
期刊
力学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基石,同时又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往往会涉及物理学的很多知识点,所以学好力学极为重要。而摩擦力又是力学当中的重头戏,其灵活多变,具有与物理运动状态密切结合的多变性。因为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无法顺利解决摩擦力的各种各类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物理的热情。要想解决有关摩擦力的问题,应先要掌握处理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对此类问题
期刊
摘要: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师必须善于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既要注重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本文以高中数学点、线、面位置关系为例展开教学,分析了科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点线面;位置关系;教学策略  点、线、面位置关系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扎实地掌握了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理解一些必备的定理,才能逐步深入地学习空间立体几何的其他知识。教师要善
期刊
摘要:数列在高中数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高考中它更是一项必考的内容之一,而数列的求和常常是以压轴的“身份”出现在解答题中。由此可见,数列的求和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数列的求和问题及论述一下其在高考中的地位。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望“数列求和”而生畏,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数列求解方法。当遇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