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数学;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进入课改实验后,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把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数学课堂。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对数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对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自信心十分有利。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学生分组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有的小组过于积极,而有的小组则沉默无语;有的教师为“讨论”而“讨论”,其实合作交流的时机是需要慎重选择的,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形式的合作交流更是需要设计的;各小组的凝聚力和信任度不够,对于小组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而教师只提问优等生,未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使一小部分学生被孤立,让合作的范围变小。
二、建构合理小组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保证
教学中要使小组教学发挥良好的作用,建构合理的小组是进行有效学习的保证。同时,作为施教者应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有效合作的形式。
合作的载体是小组,要想搞好小组学习,必须加强小组建设。
分组时可以进行这样搭配:男女学生搭配,学习基础好、中、差学生搭配,能力不同者搭配,不同特长者搭配,合作学习中,老师对每个学生的特长要心中有数,因事定人,确保每个人发挥最大优势,而成员间又优势互补。关注极端情况——学困生要安排专人指导,老师要给予关注,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优生必须有明确帮扶对象,谨防优生一言堂。
第二,要抓住有效合作的时机。
合作效度,是合作学习的生命。精心选择内容、准确把握时机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保证。一般说来,合作的时机有:
遇到开放式问题情境时——即同一现象有多种解释,同一问题有多种解法的问题情境。合作可以拓展思维广度,延伸思维深度,找到问题解决的多重途径,达成殊途同归之效。
问题逐步深入需要归纳总结时——即从众多具体例子和材料中归纳总结规律、提炼本质的问题。此时合作讨论,比较鉴别,去伪存真,有益于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产生较大意见分歧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合作过程中,有了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将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合作学习要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一个共同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每个成员都承担了一定责任。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忙碌着、参与着,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的感觉,通过学生互相发言、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因此成功的合作不但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充分利用好教师自身的素养进行合理引导
教师在课堂合作上应发挥好“导向、导趣、导思、导法、导疑、导问”的作用。“导向”即方向上的引导。“导趣”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情感。“导思”既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塞的情况下进行的施“导”,同时又是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进行的思维方式的引导,“导法”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导疑”即要求教师在学生“有疑”时“顺疑而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拨”。“导问”一方面是围绕学习目标实现对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另一方面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升华。总之,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自身定位要准确,既是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同伴。
总之,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合作’,而不是“围坐”。关键的问题是老师交给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探度,这样才能使“合作”不流于形式。达到由课内的获取到课外的提升,从而真实地体现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饶阳店镇中学
关键词:数学;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进入课改实验后,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把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数学课堂。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对数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对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自信心十分有利。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学生分组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有的小组过于积极,而有的小组则沉默无语;有的教师为“讨论”而“讨论”,其实合作交流的时机是需要慎重选择的,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形式的合作交流更是需要设计的;各小组的凝聚力和信任度不够,对于小组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而教师只提问优等生,未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使一小部分学生被孤立,让合作的范围变小。
二、建构合理小组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保证
教学中要使小组教学发挥良好的作用,建构合理的小组是进行有效学习的保证。同时,作为施教者应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有效合作的形式。
合作的载体是小组,要想搞好小组学习,必须加强小组建设。
分组时可以进行这样搭配:男女学生搭配,学习基础好、中、差学生搭配,能力不同者搭配,不同特长者搭配,合作学习中,老师对每个学生的特长要心中有数,因事定人,确保每个人发挥最大优势,而成员间又优势互补。关注极端情况——学困生要安排专人指导,老师要给予关注,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优生必须有明确帮扶对象,谨防优生一言堂。
第二,要抓住有效合作的时机。
合作效度,是合作学习的生命。精心选择内容、准确把握时机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保证。一般说来,合作的时机有:
遇到开放式问题情境时——即同一现象有多种解释,同一问题有多种解法的问题情境。合作可以拓展思维广度,延伸思维深度,找到问题解决的多重途径,达成殊途同归之效。
问题逐步深入需要归纳总结时——即从众多具体例子和材料中归纳总结规律、提炼本质的问题。此时合作讨论,比较鉴别,去伪存真,有益于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产生较大意见分歧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合作过程中,有了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将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合作学习要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一个共同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每个成员都承担了一定责任。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忙碌着、参与着,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的感觉,通过学生互相发言、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因此成功的合作不但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充分利用好教师自身的素养进行合理引导
教师在课堂合作上应发挥好“导向、导趣、导思、导法、导疑、导问”的作用。“导向”即方向上的引导。“导趣”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情感。“导思”既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塞的情况下进行的施“导”,同时又是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进行的思维方式的引导,“导法”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导疑”即要求教师在学生“有疑”时“顺疑而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拨”。“导问”一方面是围绕学习目标实现对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另一方面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升华。总之,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自身定位要准确,既是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同伴。
总之,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合作’,而不是“围坐”。关键的问题是老师交给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探度,这样才能使“合作”不流于形式。达到由课内的获取到课外的提升,从而真实地体现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饶阳店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