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但在一些课堂上,有些教师怕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要教学的内容,迫使学生“懂了装不懂”;怕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迫使自己“听到装没听到”。出现这些现象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但在一些课堂上,有些教师怕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要教学的内容,迫使学生“懂了装不懂”;怕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迫使自己“听到装没听到”。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起点的了解和把握,教学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也就是说,教师没有真正关注学生。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面积和周长”是小学低段学生最初接触到有关图形的计算。人教版教材中将周长定义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在习题中一般表现为所有边长的和,用长度单位衡量;面积指的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用面积单位衡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把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混淆,导致出错。 一、问题提出 问题1: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哪部分?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页练习十九的第11题:在一张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
教学案例: 这是一节练习课,在临近下课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我出示了《练习与测试》上的一道题目:右图是市民广场一块草坪的平面图,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交流。临下课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开始分散,可这道题立即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生1:我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梯形(如右图),把两个面积合起来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为20×20=400(㎡);因为60-2
宿舍里。小新对上铺正男说:你的臭鞋放到别的地方好不?在我床下臭死了。 正男:好吧,那就放在我床下吧。 叶宇 广西那坡县中学高一(2)班 辛弃疾 小新正在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 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辛弃疾(星期几)。”突然停顿了一下。 做值日的小新说:“今天星期三。” 说谎 小新和妮妮同桌。一天,小新说:“你真漂亮。”妮妮高傲地回答:“可惜,我实在无法同样赞美你。”小新
一、填空小能手(每题2分,共16分) 二、选择我真行(每题2分,共8分) 三、计算小神童(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巧手欢乐园(三题中任选两题进行解答。每题3分,共6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我们知道:两个物体同向运动,一快一慢,快者在后,慢者在前,快者追慢者,经过一段时间后追上慢者,这就是追及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快者要追及的路程和两者的速度差,然后根据公式(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进行解答。若将此方法巧用在钟面上,可解决时针与分针成一定角度的时刻,或一定时刻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问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必要的应用技能。”为了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每一册总复习的前一单元安排了“数学广角”。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此基
山东省莱州市地处胶东半岛丘陵区西部边缘,是“烟台苹果”主产地之一,是山东省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市之一,苹果面积达1.47万公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谈起小学数学教学,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不然。因为小学的数学教学决定了以后学生的思考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它对思维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确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将教学模式分为以下的步骤。首先教师应该建立问题情境,之后就要建立教学的模型,最后再在授课中解释教学并将其应用,这个模式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教学模式。创建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确实得到了加强,学生变得善于思考、善于想象,但我们也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低年级计算不过关。这类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那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哪些有效方法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讲清算理和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笔算教学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学生掌握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明白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和区别,会用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2.培养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渗透分类、集合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抽象数学式子 1.认识天平。 师(出示天平):同学们,这个工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