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定义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应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从而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关键词】
阅读课 素材 美感
阅读是美的,朗读是美的,感悟是美的,欣赏美文的过程是美的,阅读课是美的。因而怎么样上好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获得一点美的感受是语文老师要认真思考的事情。阅读课不能上成正常的语文课,这样就舍本逐末了,阅读是一个学生语文的启蒙,是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必须让这盏灯常亮。
一、阅读素材的甄选
阅读什么是首先要考虑的,中学生喜欢什么,哪些是他们既感兴趣又相对有意义和价值的阅读文本。
1.诗歌
诗歌本就是中国国粹,有着无穷的魅力,在朗读上也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喜欢上阅读课。我还记得第一节阅读课,我带着学生走进了汪国真的诗歌世界。汪国真的诗歌,激人奋进,满怀壮心,积极前行,像一抹暖阳,看着学生的神情,听着学生动情的朗读,不禁喜从心生。
2.散文
散文与诗歌不同,形散神不散。散文是最能与学生的写作相关联的,散文也更能与现今的学生拉近距离。因而,阅读课必然少不了散文的身影。
我首先选取了我最喜欢的林清玄的散文,林清玄的散文多关注身边的人,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勤劳、朴素、乐观、坚韧,往往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林清玄带有禅意的文字也深深吸引着我的目光,百读常新,历久弥香,如《鸳鸯香炉》《木鱼馄饨》《百合花开》《桃花心木》,像在聆听一位哲人的诉说,浅显易懂、发人深思。
慢慢地,一些名家散文的名篇名作也陆续地成为我与学生阅读的精神食粮,如朱自清的散文、张晓风唯美的文字、毕淑敏的提醒、琦君的笔下沉淀……
二、“读”出美感
新课标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当下,由知性主持人董卿主持的央视《朗读者》引发全民朗读热潮,好评不断,朗读似一颗沉睡的大树又在换发它的勃勃生机——朗读有魔力。
阅读课,不读出声,没有感情朗读只能是“伪”阅读。只有朗读才能焕发起文字的魅力,焕发起文字背后的故事,与文字真正对话。
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边缓慢朗读,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那些名言佳句反复诵读,愈读愈有味。读书时还应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声音响亮,抑扬顿挫,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文本中去,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朗读可以唤起学生心底对文字的热爱,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语文课离不开朗读。
三、“悟”出美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老师应通过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而,阅读并非是读完而已,并非只是走马观花,必然要有收获,或是心底的一点感动,或是写法的一点启发,或是哲理的一丝启迪……
如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篇阅读《如水的月光》,读完后让学生来谈感受,随意而发,不拘套路。学生会说的很多,既有细节上的字斟句酌,也有联系自身实际的有感而发,还有提出问题与大家商榷的。这是一篇中考的阅读理解,在学生交流感悟的基础之上再去做阅读,发现题目好像变得简易了。文中地下室一家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饱满立体了,学生也能通过这一家人触发他曾经遇到的一类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身上散发的勤劳、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激励着每一个人。这样由学生来谈感想,就比老师在课堂上直接性地灌输要好很多了。
没有体悟,阅读是苍白的,加入了读者自身的理解,将读者与作者的内心轨迹做到一定程度的重叠,阅读便会变得色彩鲜明,文字便会鲜活起来。
四、“写”出美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如蜜蜂采花与酿蜜,既有采花的积累,尽得繁华满怀,还有酿蜜的匠心,酿得泉香酒韵。此时,语文老师就应该具备养蜂员的睿智,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展示自己并最终收获的大花园,帮助学生最终收获香甜美味之蜜。
只有阅读的长期积累,学生才会形成对语文语感的积淀,才会真正喜欢上这门学科,才会有写作的真正源泉,才会不“怕”作文。
因而,在推荐阅读的时候,必然地要从写作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包括平时在讲解阅读理解时,也是要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如水的月光》,作者的写作思路对学生写作有很大启发。清晰的结构,接地气的选材,真实的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特别适合学生模仿。这样的阅读除了给学生带来身心上美的感受,还能对作文有潜移默化地影响。这样的阅读是双重有效的,这样的写作是行之必成的。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关注学生通過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让阅读成为校园一番曼妙的风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定义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应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从而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关键词】
阅读课 素材 美感
阅读是美的,朗读是美的,感悟是美的,欣赏美文的过程是美的,阅读课是美的。因而怎么样上好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获得一点美的感受是语文老师要认真思考的事情。阅读课不能上成正常的语文课,这样就舍本逐末了,阅读是一个学生语文的启蒙,是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必须让这盏灯常亮。
一、阅读素材的甄选
阅读什么是首先要考虑的,中学生喜欢什么,哪些是他们既感兴趣又相对有意义和价值的阅读文本。
1.诗歌
诗歌本就是中国国粹,有着无穷的魅力,在朗读上也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喜欢上阅读课。我还记得第一节阅读课,我带着学生走进了汪国真的诗歌世界。汪国真的诗歌,激人奋进,满怀壮心,积极前行,像一抹暖阳,看着学生的神情,听着学生动情的朗读,不禁喜从心生。
2.散文
散文与诗歌不同,形散神不散。散文是最能与学生的写作相关联的,散文也更能与现今的学生拉近距离。因而,阅读课必然少不了散文的身影。
我首先选取了我最喜欢的林清玄的散文,林清玄的散文多关注身边的人,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勤劳、朴素、乐观、坚韧,往往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林清玄带有禅意的文字也深深吸引着我的目光,百读常新,历久弥香,如《鸳鸯香炉》《木鱼馄饨》《百合花开》《桃花心木》,像在聆听一位哲人的诉说,浅显易懂、发人深思。
慢慢地,一些名家散文的名篇名作也陆续地成为我与学生阅读的精神食粮,如朱自清的散文、张晓风唯美的文字、毕淑敏的提醒、琦君的笔下沉淀……
二、“读”出美感
新课标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当下,由知性主持人董卿主持的央视《朗读者》引发全民朗读热潮,好评不断,朗读似一颗沉睡的大树又在换发它的勃勃生机——朗读有魔力。
阅读课,不读出声,没有感情朗读只能是“伪”阅读。只有朗读才能焕发起文字的魅力,焕发起文字背后的故事,与文字真正对话。
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边缓慢朗读,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那些名言佳句反复诵读,愈读愈有味。读书时还应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声音响亮,抑扬顿挫,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文本中去,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朗读可以唤起学生心底对文字的热爱,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语文课离不开朗读。
三、“悟”出美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老师应通过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而,阅读并非是读完而已,并非只是走马观花,必然要有收获,或是心底的一点感动,或是写法的一点启发,或是哲理的一丝启迪……
如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篇阅读《如水的月光》,读完后让学生来谈感受,随意而发,不拘套路。学生会说的很多,既有细节上的字斟句酌,也有联系自身实际的有感而发,还有提出问题与大家商榷的。这是一篇中考的阅读理解,在学生交流感悟的基础之上再去做阅读,发现题目好像变得简易了。文中地下室一家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饱满立体了,学生也能通过这一家人触发他曾经遇到的一类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身上散发的勤劳、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激励着每一个人。这样由学生来谈感想,就比老师在课堂上直接性地灌输要好很多了。
没有体悟,阅读是苍白的,加入了读者自身的理解,将读者与作者的内心轨迹做到一定程度的重叠,阅读便会变得色彩鲜明,文字便会鲜活起来。
四、“写”出美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如蜜蜂采花与酿蜜,既有采花的积累,尽得繁华满怀,还有酿蜜的匠心,酿得泉香酒韵。此时,语文老师就应该具备养蜂员的睿智,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展示自己并最终收获的大花园,帮助学生最终收获香甜美味之蜜。
只有阅读的长期积累,学生才会形成对语文语感的积淀,才会真正喜欢上这门学科,才会有写作的真正源泉,才会不“怕”作文。
因而,在推荐阅读的时候,必然地要从写作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包括平时在讲解阅读理解时,也是要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如水的月光》,作者的写作思路对学生写作有很大启发。清晰的结构,接地气的选材,真实的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特别适合学生模仿。这样的阅读除了给学生带来身心上美的感受,还能对作文有潜移默化地影响。这样的阅读是双重有效的,这样的写作是行之必成的。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关注学生通過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让阅读成为校园一番曼妙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