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化以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回归到中国的教育现状,当前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如德育教育观念落后、德育教学内容枯燥、德育教育方式单一等,中学生作为人才建设中的中流砥柱,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影响中国的人才梯队建设,更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将剖析中国当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提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创新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德育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所谓的挑战和机遇都建立在“人才”的基础之上,所谓“人才”,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要兼备德与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由单纯专业技能的人才向有健全积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现代化专业人才转变,而德育在中学生三观塑造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当代中学生服务和奉献意识却呈下降趋势,在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加之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碎片化信息时代也随之到来,中学生更容易获取国内外的各种信息,但中学生缺乏一定的筛选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学生的传统德育观念,同时传统的中国道德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时代环境下,社会需要“德”的约束,中国的德育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互联网已经对我国德育教育的方式、内容、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抓住时代的特点,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德育的创新工作。
二、中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落后的德育教育观念同中学生德育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为了落实德育教育,2017国家教育部有全面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但整体社会德育教育观念落后是现实情况,从校园角度出发,在学生升学压力下会将整体教育的重心放在智育上,着重强调校园的知识传播作用,甚至部分教育者会认为德育课程可有可无,从家长角度出发,部分家长片面的认为德育教育是在校园任务,且在分数的压力下缺少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引导,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扭曲,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资料显示, 近几年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突出,且逐渐朝低龄化、智能化、团伙化方向发展。这项数据值得引起社会的思考。
(二)德育教学内容枯燥,脱离心理教育,忽视学生个性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上看,中学生正处于强调个性发展,且相对叛逆以及敏感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于新奇事物的接受度高,想引起社会的关注,排斥传统枯燥的事物,因此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及展现方式显的尤为重要,而回归当前的中学生德育教育中,从内容上,更倾向政治化、社会化和教条化,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国家意识、集体意识等思想理念的培养等,而缺少贴合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如如何和老师同学进行良好沟通、社会公益意识的培养等。
从中学生需求角度上看,德育教育需要包容性,但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社会道德观单一,且脱离心理学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心理需求,而如今全球化背景下,道德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学生正面临着多元化的选择,正在选择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当他们的多元化选择遭到排斥时,他们便得不到心理需求和个性需求,这会致使中学生对当今德育教育的认可度偏低。
(三)德育教育方式单一,缺少实践
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中心放在知识的传授而非学生的自主性融入上,课堂还是以老师单方面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社会实践与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的过少,造成中学时认识与实践相脱轨。课堂中以老师为主导,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阻碍了学生对于道德的理解与思考,当学生真正面临社会道德问题时,中学生是否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与行为值得商榷。
(四)德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缺乏
德育和智育、美育、体育、劳育息息相关,同时德育和心理学教育又相辅相成,这对德育教育人才素质和专业能力有极高要求,回归到当今的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上来,德育教师基本以班主任为主,中学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德育教育上,这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我国的德育教育起步晚,还没有做到德育与心理学教育并行发展,缺少对教师德育教育的培训,也没有辅之有效的德育考核机制,这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
三、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创新
(一)社会角度:强化社会全员的德育教育意识
1. 改变落后的德育观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要改变落后的德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核心的新德育教育观念,这需要加大对社会全员的宣传,发挥媒体、公告栏以及书籍的作用,让社会全员真正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促进社会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2. 加大在德育教育上的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
随着近年来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中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大发展、大提速、大提升的阶段,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因此要合理规划教育支出,加大对德育教育模块的投入,尤其是针对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则更需要大力导入德育教育,帮助中学生完成自我人物塑造。如果学校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在学校发展上势必受限,因此需要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在德育教育越来越得到关注的社会背景下,应积极创新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拓展资金渠道,而这种吸引社会资本在中国也有许多实践案例,如河南省曾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投资的意见》,青岛市教育局曾进行公开融资等。 (二)学校角度:创新德育教育新机制
1.校园环境: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场,学生在迈向社会之前的生活基本都在学校,因此校园的德育文化建设在学生的道德建设与素养的养成上起到重要作用。要建立和谐文明、公平公正的校园环境,学校要有良好的校风,在制度层面要做到人人平等,让学生明白制度规范的重要性,能够规范自身的不良行为,从而更好的遵守社会规范。
另外,学校要進行德育教育体系建设,第一,要成立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小组,负责德育教育总体事宜,小组要为校园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探索德育建设的新课题,组织新活动,调动起学校的德育文化建设的氛围。第二,在硬件设施上,可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德育建设,如在景观上可以设置名人石像,在石头上写上名人名言,宣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打造楼栋文化、宿舍文化、班级文化,设置文化专栏,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第三,创新社团活动,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社团建设,将德育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如成立公益社团,学生可以进行手工制作、爱心义卖、对社会捐款或者成立红色故事演播室等。
2.课程设置: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学科建设
创新学科建设,首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课程内容要贴合学生的生活,课程中多增设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应设置社会实践课程,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团队协作、体验成果、促进思考。如我校就设有幸福农场课程,学生可以种植蔬菜,等到蔬菜成熟时可以在食堂吃到自己种植的蔬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切身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功。
3.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的德育培训工作,切合做到德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德育教师配置存在困难,所以可以和社会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机构进行合作,利用资源加强现有教师队伍有关德育和心理学相关的专业化培训,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自身做好榜样,起到带头作用,要主动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将德育运用到班级建设中去,开创特色班级活动。
实现教师特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教材内容可以课程的革新,保障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相一致,在教学方式上,实现由“教”到“导”的过程,要由单一传授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引入课堂上慢慢将主动权给到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式接受到主动思考,这需要教师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魏书生探索创立的“自学六步法”,教师要和学生实现共同进步。
(三)家庭角度:创造爱的环境,做到言传身教
首先,因为班主任的身份,有许多家长和我沟通学生在家里存在拒绝沟通、脾气暴躁、服饰发型过于追求个性等情况,但是和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后会发现,许多家长长期忙于工作,或者常年在国外,一年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回来陪伴孩子,甚至许多家庭是离异家庭,这也使许多家长和孩子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因此家长首先自己要做到多陪伴孩子,即使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孩子建立联系,多去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孩子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下成长。
其次,尊重孩子的话语权、知情权与隐私权。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半成熟时期,在此时期要充分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许多家庭若发生父母感情不和、家庭经济危机,都会选择隐瞒孩子,这应该选择让孩子知道并参与进来,了解家庭的情况,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其次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要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让孩子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
最后,家长要言传身教,首先要起到带头作用,在家庭内部要尊重长辈、爱护家人,主动分担家庭事务,在生活中,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在生活的细节处让孩子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同时家长要有学无止境的心态,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和孩子一起培养兴趣,比如和孩子一起看新闻、学英语、打篮球,这不仅能促进自身的进步,也能更好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之中。
(四)互联网+德育教育
首先,互联网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学校德育教育可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源整合,设置德育教育数据库,学生和老师随时可以在网上实现资料搜索与学习交流,扩展师生的知识面。还可通过互联网平台设置评分系统,对发布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课程进行网络匿名打分,可有效促进中学生德育考核机制的建立。这同时需要建立监管机制,筛选出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信息,同时要引导学生观看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内容。
其次,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家校联动机制,通过互联网建立网上群组,实现家校的时时沟通,如此次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钉钉连接起学生、教师、家长,实现了特殊时期的教学合作,教师网上教学,家长监督,是一次典型的“互联网+”下的教育合作。
最后,借助互联网学习国外的先进模式,总体来说,国外的德育教育模式分为理论教育模式、自我教育模式、新道德教育模式,中国在继承传统德育教育的优势基础上,要吸收国外德育教育的优点,国外的德育教育都围绕“人”来展开,强调人的自由与社会责任感,其中国外“隐形德育”教育的特点值得我们去思考,把德育教育化无形为有形,让学生无意识接受德育教育,具体的做法和案例可通过网络实时和国外学者进行视频交流,还能实现资源的共享,为双方节约时间和资金成本。
新时代下对于中学生道德要求已经更上一个台阶,这就要求社会、学校、家庭的协作共同完成德育教育的创新,同时利用起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吸纳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争取实现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骋.试析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5(07).
[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2009.
[3]张金顺.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1).
[4]赵旭琴,苗翠环.我国社会转型期中学德育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09.
[5]张道致.浅析如何增强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时代教育,2013-11-23.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德育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所谓的挑战和机遇都建立在“人才”的基础之上,所谓“人才”,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要兼备德与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由单纯专业技能的人才向有健全积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现代化专业人才转变,而德育在中学生三观塑造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当代中学生服务和奉献意识却呈下降趋势,在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加之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碎片化信息时代也随之到来,中学生更容易获取国内外的各种信息,但中学生缺乏一定的筛选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学生的传统德育观念,同时传统的中国道德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时代环境下,社会需要“德”的约束,中国的德育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互联网已经对我国德育教育的方式、内容、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抓住时代的特点,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德育的创新工作。
二、中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落后的德育教育观念同中学生德育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为了落实德育教育,2017国家教育部有全面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但整体社会德育教育观念落后是现实情况,从校园角度出发,在学生升学压力下会将整体教育的重心放在智育上,着重强调校园的知识传播作用,甚至部分教育者会认为德育课程可有可无,从家长角度出发,部分家长片面的认为德育教育是在校园任务,且在分数的压力下缺少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引导,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扭曲,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资料显示, 近几年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突出,且逐渐朝低龄化、智能化、团伙化方向发展。这项数据值得引起社会的思考。
(二)德育教学内容枯燥,脱离心理教育,忽视学生个性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上看,中学生正处于强调个性发展,且相对叛逆以及敏感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于新奇事物的接受度高,想引起社会的关注,排斥传统枯燥的事物,因此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及展现方式显的尤为重要,而回归当前的中学生德育教育中,从内容上,更倾向政治化、社会化和教条化,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国家意识、集体意识等思想理念的培养等,而缺少贴合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如如何和老师同学进行良好沟通、社会公益意识的培养等。
从中学生需求角度上看,德育教育需要包容性,但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社会道德观单一,且脱离心理学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心理需求,而如今全球化背景下,道德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学生正面临着多元化的选择,正在选择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当他们的多元化选择遭到排斥时,他们便得不到心理需求和个性需求,这会致使中学生对当今德育教育的认可度偏低。
(三)德育教育方式单一,缺少实践
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中心放在知识的传授而非学生的自主性融入上,课堂还是以老师单方面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社会实践与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的过少,造成中学时认识与实践相脱轨。课堂中以老师为主导,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阻碍了学生对于道德的理解与思考,当学生真正面临社会道德问题时,中学生是否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与行为值得商榷。
(四)德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缺乏
德育和智育、美育、体育、劳育息息相关,同时德育和心理学教育又相辅相成,这对德育教育人才素质和专业能力有极高要求,回归到当今的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上来,德育教师基本以班主任为主,中学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德育教育上,这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我国的德育教育起步晚,还没有做到德育与心理学教育并行发展,缺少对教师德育教育的培训,也没有辅之有效的德育考核机制,这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
三、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创新
(一)社会角度:强化社会全员的德育教育意识
1. 改变落后的德育观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要改变落后的德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核心的新德育教育观念,这需要加大对社会全员的宣传,发挥媒体、公告栏以及书籍的作用,让社会全员真正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促进社会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2. 加大在德育教育上的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
随着近年来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中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大发展、大提速、大提升的阶段,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因此要合理规划教育支出,加大对德育教育模块的投入,尤其是针对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则更需要大力导入德育教育,帮助中学生完成自我人物塑造。如果学校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在学校发展上势必受限,因此需要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在德育教育越来越得到关注的社会背景下,应积极创新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拓展资金渠道,而这种吸引社会资本在中国也有许多实践案例,如河南省曾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投资的意见》,青岛市教育局曾进行公开融资等。 (二)学校角度:创新德育教育新机制
1.校园环境: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场,学生在迈向社会之前的生活基本都在学校,因此校园的德育文化建设在学生的道德建设与素养的养成上起到重要作用。要建立和谐文明、公平公正的校园环境,学校要有良好的校风,在制度层面要做到人人平等,让学生明白制度规范的重要性,能够规范自身的不良行为,从而更好的遵守社会规范。
另外,学校要進行德育教育体系建设,第一,要成立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小组,负责德育教育总体事宜,小组要为校园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探索德育建设的新课题,组织新活动,调动起学校的德育文化建设的氛围。第二,在硬件设施上,可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德育建设,如在景观上可以设置名人石像,在石头上写上名人名言,宣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打造楼栋文化、宿舍文化、班级文化,设置文化专栏,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第三,创新社团活动,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社团建设,将德育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如成立公益社团,学生可以进行手工制作、爱心义卖、对社会捐款或者成立红色故事演播室等。
2.课程设置: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学科建设
创新学科建设,首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课程内容要贴合学生的生活,课程中多增设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应设置社会实践课程,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团队协作、体验成果、促进思考。如我校就设有幸福农场课程,学生可以种植蔬菜,等到蔬菜成熟时可以在食堂吃到自己种植的蔬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切身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功。
3.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的德育培训工作,切合做到德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德育教师配置存在困难,所以可以和社会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机构进行合作,利用资源加强现有教师队伍有关德育和心理学相关的专业化培训,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自身做好榜样,起到带头作用,要主动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将德育运用到班级建设中去,开创特色班级活动。
实现教师特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教材内容可以课程的革新,保障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相一致,在教学方式上,实现由“教”到“导”的过程,要由单一传授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引入课堂上慢慢将主动权给到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式接受到主动思考,这需要教师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魏书生探索创立的“自学六步法”,教师要和学生实现共同进步。
(三)家庭角度:创造爱的环境,做到言传身教
首先,因为班主任的身份,有许多家长和我沟通学生在家里存在拒绝沟通、脾气暴躁、服饰发型过于追求个性等情况,但是和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后会发现,许多家长长期忙于工作,或者常年在国外,一年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回来陪伴孩子,甚至许多家庭是离异家庭,这也使许多家长和孩子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因此家长首先自己要做到多陪伴孩子,即使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孩子建立联系,多去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孩子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下成长。
其次,尊重孩子的话语权、知情权与隐私权。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半成熟时期,在此时期要充分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许多家庭若发生父母感情不和、家庭经济危机,都会选择隐瞒孩子,这应该选择让孩子知道并参与进来,了解家庭的情况,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其次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要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让孩子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
最后,家长要言传身教,首先要起到带头作用,在家庭内部要尊重长辈、爱护家人,主动分担家庭事务,在生活中,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在生活的细节处让孩子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同时家长要有学无止境的心态,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和孩子一起培养兴趣,比如和孩子一起看新闻、学英语、打篮球,这不仅能促进自身的进步,也能更好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之中。
(四)互联网+德育教育
首先,互联网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学校德育教育可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源整合,设置德育教育数据库,学生和老师随时可以在网上实现资料搜索与学习交流,扩展师生的知识面。还可通过互联网平台设置评分系统,对发布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课程进行网络匿名打分,可有效促进中学生德育考核机制的建立。这同时需要建立监管机制,筛选出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信息,同时要引导学生观看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内容。
其次,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家校联动机制,通过互联网建立网上群组,实现家校的时时沟通,如此次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钉钉连接起学生、教师、家长,实现了特殊时期的教学合作,教师网上教学,家长监督,是一次典型的“互联网+”下的教育合作。
最后,借助互联网学习国外的先进模式,总体来说,国外的德育教育模式分为理论教育模式、自我教育模式、新道德教育模式,中国在继承传统德育教育的优势基础上,要吸收国外德育教育的优点,国外的德育教育都围绕“人”来展开,强调人的自由与社会责任感,其中国外“隐形德育”教育的特点值得我们去思考,把德育教育化无形为有形,让学生无意识接受德育教育,具体的做法和案例可通过网络实时和国外学者进行视频交流,还能实现资源的共享,为双方节约时间和资金成本。
新时代下对于中学生道德要求已经更上一个台阶,这就要求社会、学校、家庭的协作共同完成德育教育的创新,同时利用起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吸纳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争取实现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骋.试析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5(07).
[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2009.
[3]张金顺.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1).
[4]赵旭琴,苗翠环.我国社会转型期中学德育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09.
[5]张道致.浅析如何增强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时代教育,201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