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了普职比大体相当视角下处境不利的农村初三后进生或主动或是无奈选择职校学习所面临的的发展困境,同时从初中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职校几个层面分析了陷入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改善就读职校的后进生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三后进生,发展困境,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普职比大体相当一直是我国推行的教育政策之一,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教会的时候,“普职比大体相当”就已经开始萌芽:“......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1不仅如此,国家多次下发文件强调普职比大体相当。这是我国为社会输送劳动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多样化所做的政策努力。
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于学生而言,若是上不了普高,他就多了一条可以发展自我的路而不必辍学,若是有心仪的职业想从事或者因家庭原因想早点工作,那么,他就不必等到高中毕业才开始职业技术的学习,可以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有国家政策加持,对于职校自我建设也是一针强心剂,增加职校建设动力与信心。对于社会而言,企业能够招到有他们所需的特定职业技术的劳动力,对于国家而言,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提出既有利于增加税收,又可以减少失业人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处境不利的农村初三后进生陷入困境
但是,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一方面,职业学校因为生源差、学习氛围不好等负面舆论使其本身的吸引力不足,加上社会对其的“差生收容所”的刻板印象带来的歧视,职校似乎成了学生不得已的选择。另一方面,在“惟有读书高”的主流思想下,高考被普遍认为是惟一的打破阶层的途径。学生和家长,甚至学校甚至用鲤鱼跃龙门来比喻高考,导致大家都挤破脑袋想读普高。学校也在其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被裹挟着向着升学率“不懈努力”。而处境不利的农村初中后进生就成了这场博弈的炮灰,相应地,中职成了别人挑剩下的“落脚货”。在这样的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被冲击后的心理环境双重作用下,学生更易产生自暴自弃心理,在中职混混度日,这样既不利于个人发展,也不利于中职教育本身的良性发展。
三、陷入困境原因分析
那么,农村初中后进毕业生陷入这样的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剖析原因之前,需要考虑的是,普职比大体相当真的是公平的吗?有学者提出,“普职比大体相当”是人人成才的教育发展机会,为学业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学习平台和发展机会,保障了教育过程的公平。2但是,当农村后进生的这批孩子真的因为学业失败而去了中职,结果会如何?他们真的和去读了普高的同学有一样的发展前景吗?显然未必。这就要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几个方面逐一说明了。
1. 初中学校层面的原因
前面已经提到,有一部分初中学校或是被动或是主动“被裹挟”只关心升学率和把学生“送出去”。在初中学校的中层领导眼里,升学率才是学校业绩的KPI,如何提高升学率就是他们眼中唯一的任务。而做法就是简单而粗暴:将有望升至普高的人集中起来,训练其应试能力;将无望升至普高的同学以各种途径“塞”到前来提前招生的中职学校那里,以免影响升学率。至于学生升学后会如何发展,其个人特质是否适合普高的学习方式以及那些被“塞”去中职而免去中考的学生职业选择去向则是漠不关心。一方面,学校失去了了解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学习和生活状态以及后续就业或者继续教育的情况的途径,也就无法指导下一届学生的择校;另一方面,学校的做法加重了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歧视,因而对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以后的就业也是一种间接伤害。
当然,也有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会走向两极分化。部分农村学校抱着“反正有职高兜底”的侥幸心理直接“散养”,对农村学生造成极大伤害,增加了后进生的数量。而部分农村学校对于分班后的学生进行两种极端的教学模式,所谓“快班”开启“往死里读”模式,所谓“慢班”则是“散养”模式:成绩好的要尽量去和城市里的学生争抢去读普通高中的名额,以保证升学率,而差的反正有职高托底。但以现有情况看,最终城市学校显然不会也不可能和农村学校就入普通高中的名额五五分成,而是以城市学校读普高人数多于农村学校甚至对部分薄弱农村学校直接碾压而告终,最终导致农村学校生源会因为升学率降低而加速流失。这显然不利于薄弱学校的良性发展,因而也不利于后进生在进入中职前受教育的质量的保证,不利于他们后续在中职学习和发展。
2. 教师层面的原因
初中教师对职业教育了解太少,对城市与时代的人才需求知之甚少,不能客观的宣传职业教育,从而不能给学生良好的职业启蒙。也不能给有意愿或者不得不去中止的学生以专业和就业上的指导。尤其是初三班主任,极少正向宣传职业教育。也不能有效告诫有望去普高的学生,只着眼于中考与分数这样的短期利益,不具有为学生未来打算的长远的战略眼光。教师对应试教育的主动迎合或者被动屈服,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正确的职业观的塑造,为学生未来就业问题埋下一定隐患。
3. 家长层面的原因
中国的家长都重视教育,也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也隐约有着“教育是打破阶层固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的意识。但是,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家长本身一般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他们一般只知道“知识改变命运”,但对于什么样的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却不甚了解。在他们眼里,能上大学,考上公务员拥有这样的“铁饭碗”似乎才是正道,而通往这条正道的唯一途径就是上普高然后上大学。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孩子成为后进生上不了普高,也就是上升发展的道路永远对其封闭了。这种“无望”引发了他们对培养和教导自己的孩子的中止和放弃,使进入中职學校学习---尤其是本就有学习和自律困难的后进生--基本彻底脱离父母的管制而进入“散养”状态。在校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教育作为他们强大的支撑,而这样的“散养”对于后进生而言,无疑又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以及后续就业的一大障碍。 4. 学生自身的原因
众多周知,我国基础教育里面没有职业启蒙这样的课程设置。因为从小没有被灌输正确职业观的良好途径,学生要么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未来则是迷茫,要么是受网络上各类网红和网络主播影响,以当网红和游戏主播、吃播等作为自己的未来理想职业。对于前者这样类型的后进生,他们进入职校前后对未来的迷茫程度都很深,不知道自己要去从事什么职业。而对于后者这样类型的后进生,他们进入职校后很大可能会放弃学习,从而不利于个人将来的发展与就业,从而会大概率使自己的人生陷入困境。
5. 职校层面的原因
一方面,中职学校本身因为宣传不到位和一些负面舆论而导致招生困难,于是竭力“公关”,纷纷巴结初中学校和毕业班班主任,请客送礼,甚至以“劳务费”的名义给初中学校和毕业班班主任回扣3,这样的做法无疑给人形成一种中职学校需要靠关系才能获得生源的和中职学校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自身建设及升学体制难以满足家长或社会的需求,提供的课程与技能训练落后、流于形式,实际情况不符合宣传内容,自身学科建设以及教育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人员的要求,也不能使家长满意放心4,从而导致吸引力不足,吸引不到优质生源,沦为等级森严的筛选制度的下游,成了“差生收容所”,加剧了社会、学校和家长、学生对中职教育的歧视。这两方面导致的中职歧视直接导致了社会舆论与用人单位对不得不去中职就读的后进生(在读或者毕业生)的歧视,不利于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建设,也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就业。
四、改善就读职校后进生的困境对策讨论
1. 全面发展学生而不唯分数,开设职业教育启蒙
学校应该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觉悟,不能唯分是图、唯升学率是图。除了关注有望上普高的学生外,也应多关心后进生,为其择职校择专业提供职业启蒙教育5。由于没有专门开设的职业教育启蒙课程,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尝试开一门关于职业教育启蒙的校本课程(可以以本地特色产业为例)为学生树立正常的择业观和职业观提供系统而持久的帮助,而不能只着眼与分数。同时,学校也应动员教师去了解职业教育以此来改进他们的对于职教的误解,做到客观正向宣传职业教育,改善后进生的不利处境。
2. 教师要全面了解职业教育,客观评价宣传职教。
作为初中教师尤其是初三教师,光有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还不足以满足新时期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背景下农村后进生的需要。教师们应做到与时俱进,摒弃经验主义和利益主义的有色眼镜,正视职业教育,不歪曲、扭曲、负面标签化甚至妖魔化职业教育,而是要:①了解国家政策动态,及时更新政策认知。②了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轻视。③对于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后进生,应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④了解职业教育专业以及其就业方向和前景,为指导学生做好理论准备。⑤不干涉学生的择校择业意愿。
3. 家长应全面科学评价孩子,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和择业观。
家长不仅要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还要知道不仅只有高考考大学才是出路,学习职业技术照样能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随意放弃培养和教导自己的孩子,不对作为后进生的孩子有过多负面评价。
4. 学生自身也须努力钻研,学习技术助发展就业。
要想摆脱不利的处境,不被歧视,不被社会所淘汰,作为学生自己,必须要努力钻研不放弃个人的主动学习与发展。不应该因在初中阶段后进生的身份就自认为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客观上,中职学校确实应该做好自我建设,但现实并不总遂人愿,提高自己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及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是作为学生终身都需要重视的,学校建设的优劣不应成为后进生们放弃自我提升的理由与借口。
5. 积极促进普职融通,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灵活转换。
因本科生和研究生扩招之后,岗位竞争加剧,职校应届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变得更加困难,工资福利皆不如本科或硕士应届生。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一方面可以拓宽中职毕业生的自由发展之路,强化其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应用技术和学术知识兼备的人才,实现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灵活转换。
6. 加强中职教育的学科建设,优化职业教育育人目标
中职教育应与就读中职学校的农村初三后进生同气连枝,中职教育若能够加强自身学科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优化职业教育育人目标,紧跟时代脚步,紧随社会需求和产业转型,使社会满意、家长放心,提质培优,促进学生的就业率,而不是靠钱买生源,这对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而中职学校开始良性发展之后,对于就读职校的后进生摆脱发展困境也是一大助力。
五、结语
后进生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后进生,总是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或许他们不能为初中学校贡献亮眼的成绩,也可能无缘名校,但他们依然是未来社会需要的潜在劳动力,能缓解我国人才结构失衡的局面,因此他们同样需要关注,这也符合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的思路。同时,帮扶就读职校身处发展困境的他们,也就是在为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添砖加瓦,有利于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实现和稳定,为职业教育吸引优质生源和国家培养高级技工人才创造更多可能,也有利于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 刘晓,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对当前中职存留发展问题热议的批评话语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5-13
[2] 石伟平,“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多重逻辑、实践困境与调整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42-47
[3] 闻连利,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5):70-71
[4] 徐国庆,是否还要提“普职比大体相当”,职教论坛.,2017(21):1
[5] 张贤孔,关于新时期中等教育阶段普职结构调整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9(8):228-229
[6] 周宇成,中招改革呼喚大手笔[J],办学经纬,2004(5):29
[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2.html
关键词:农村初三后进生,发展困境,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普职比大体相当一直是我国推行的教育政策之一,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教会的时候,“普职比大体相当”就已经开始萌芽:“......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1不仅如此,国家多次下发文件强调普职比大体相当。这是我国为社会输送劳动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多样化所做的政策努力。
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于学生而言,若是上不了普高,他就多了一条可以发展自我的路而不必辍学,若是有心仪的职业想从事或者因家庭原因想早点工作,那么,他就不必等到高中毕业才开始职业技术的学习,可以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有国家政策加持,对于职校自我建设也是一针强心剂,增加职校建设动力与信心。对于社会而言,企业能够招到有他们所需的特定职业技术的劳动力,对于国家而言,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提出既有利于增加税收,又可以减少失业人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处境不利的农村初三后进生陷入困境
但是,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一方面,职业学校因为生源差、学习氛围不好等负面舆论使其本身的吸引力不足,加上社会对其的“差生收容所”的刻板印象带来的歧视,职校似乎成了学生不得已的选择。另一方面,在“惟有读书高”的主流思想下,高考被普遍认为是惟一的打破阶层的途径。学生和家长,甚至学校甚至用鲤鱼跃龙门来比喻高考,导致大家都挤破脑袋想读普高。学校也在其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被裹挟着向着升学率“不懈努力”。而处境不利的农村初中后进生就成了这场博弈的炮灰,相应地,中职成了别人挑剩下的“落脚货”。在这样的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被冲击后的心理环境双重作用下,学生更易产生自暴自弃心理,在中职混混度日,这样既不利于个人发展,也不利于中职教育本身的良性发展。
三、陷入困境原因分析
那么,农村初中后进毕业生陷入这样的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剖析原因之前,需要考虑的是,普职比大体相当真的是公平的吗?有学者提出,“普职比大体相当”是人人成才的教育发展机会,为学业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学习平台和发展机会,保障了教育过程的公平。2但是,当农村后进生的这批孩子真的因为学业失败而去了中职,结果会如何?他们真的和去读了普高的同学有一样的发展前景吗?显然未必。这就要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几个方面逐一说明了。
1. 初中学校层面的原因
前面已经提到,有一部分初中学校或是被动或是主动“被裹挟”只关心升学率和把学生“送出去”。在初中学校的中层领导眼里,升学率才是学校业绩的KPI,如何提高升学率就是他们眼中唯一的任务。而做法就是简单而粗暴:将有望升至普高的人集中起来,训练其应试能力;将无望升至普高的同学以各种途径“塞”到前来提前招生的中职学校那里,以免影响升学率。至于学生升学后会如何发展,其个人特质是否适合普高的学习方式以及那些被“塞”去中职而免去中考的学生职业选择去向则是漠不关心。一方面,学校失去了了解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学习和生活状态以及后续就业或者继续教育的情况的途径,也就无法指导下一届学生的择校;另一方面,学校的做法加重了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歧视,因而对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以后的就业也是一种间接伤害。
当然,也有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会走向两极分化。部分农村学校抱着“反正有职高兜底”的侥幸心理直接“散养”,对农村学生造成极大伤害,增加了后进生的数量。而部分农村学校对于分班后的学生进行两种极端的教学模式,所谓“快班”开启“往死里读”模式,所谓“慢班”则是“散养”模式:成绩好的要尽量去和城市里的学生争抢去读普通高中的名额,以保证升学率,而差的反正有职高托底。但以现有情况看,最终城市学校显然不会也不可能和农村学校就入普通高中的名额五五分成,而是以城市学校读普高人数多于农村学校甚至对部分薄弱农村学校直接碾压而告终,最终导致农村学校生源会因为升学率降低而加速流失。这显然不利于薄弱学校的良性发展,因而也不利于后进生在进入中职前受教育的质量的保证,不利于他们后续在中职学习和发展。
2. 教师层面的原因
初中教师对职业教育了解太少,对城市与时代的人才需求知之甚少,不能客观的宣传职业教育,从而不能给学生良好的职业启蒙。也不能给有意愿或者不得不去中止的学生以专业和就业上的指导。尤其是初三班主任,极少正向宣传职业教育。也不能有效告诫有望去普高的学生,只着眼于中考与分数这样的短期利益,不具有为学生未来打算的长远的战略眼光。教师对应试教育的主动迎合或者被动屈服,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正确的职业观的塑造,为学生未来就业问题埋下一定隐患。
3. 家长层面的原因
中国的家长都重视教育,也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也隐约有着“教育是打破阶层固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的意识。但是,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家长本身一般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他们一般只知道“知识改变命运”,但对于什么样的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却不甚了解。在他们眼里,能上大学,考上公务员拥有这样的“铁饭碗”似乎才是正道,而通往这条正道的唯一途径就是上普高然后上大学。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孩子成为后进生上不了普高,也就是上升发展的道路永远对其封闭了。这种“无望”引发了他们对培养和教导自己的孩子的中止和放弃,使进入中职學校学习---尤其是本就有学习和自律困难的后进生--基本彻底脱离父母的管制而进入“散养”状态。在校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教育作为他们强大的支撑,而这样的“散养”对于后进生而言,无疑又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以及后续就业的一大障碍。 4. 学生自身的原因
众多周知,我国基础教育里面没有职业启蒙这样的课程设置。因为从小没有被灌输正确职业观的良好途径,学生要么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未来则是迷茫,要么是受网络上各类网红和网络主播影响,以当网红和游戏主播、吃播等作为自己的未来理想职业。对于前者这样类型的后进生,他们进入职校前后对未来的迷茫程度都很深,不知道自己要去从事什么职业。而对于后者这样类型的后进生,他们进入职校后很大可能会放弃学习,从而不利于个人将来的发展与就业,从而会大概率使自己的人生陷入困境。
5. 职校层面的原因
一方面,中职学校本身因为宣传不到位和一些负面舆论而导致招生困难,于是竭力“公关”,纷纷巴结初中学校和毕业班班主任,请客送礼,甚至以“劳务费”的名义给初中学校和毕业班班主任回扣3,这样的做法无疑给人形成一种中职学校需要靠关系才能获得生源的和中职学校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自身建设及升学体制难以满足家长或社会的需求,提供的课程与技能训练落后、流于形式,实际情况不符合宣传内容,自身学科建设以及教育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人员的要求,也不能使家长满意放心4,从而导致吸引力不足,吸引不到优质生源,沦为等级森严的筛选制度的下游,成了“差生收容所”,加剧了社会、学校和家长、学生对中职教育的歧视。这两方面导致的中职歧视直接导致了社会舆论与用人单位对不得不去中职就读的后进生(在读或者毕业生)的歧视,不利于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建设,也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就业。
四、改善就读职校后进生的困境对策讨论
1. 全面发展学生而不唯分数,开设职业教育启蒙
学校应该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觉悟,不能唯分是图、唯升学率是图。除了关注有望上普高的学生外,也应多关心后进生,为其择职校择专业提供职业启蒙教育5。由于没有专门开设的职业教育启蒙课程,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尝试开一门关于职业教育启蒙的校本课程(可以以本地特色产业为例)为学生树立正常的择业观和职业观提供系统而持久的帮助,而不能只着眼与分数。同时,学校也应动员教师去了解职业教育以此来改进他们的对于职教的误解,做到客观正向宣传职业教育,改善后进生的不利处境。
2. 教师要全面了解职业教育,客观评价宣传职教。
作为初中教师尤其是初三教师,光有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还不足以满足新时期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背景下农村后进生的需要。教师们应做到与时俱进,摒弃经验主义和利益主义的有色眼镜,正视职业教育,不歪曲、扭曲、负面标签化甚至妖魔化职业教育,而是要:①了解国家政策动态,及时更新政策认知。②了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轻视。③对于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后进生,应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④了解职业教育专业以及其就业方向和前景,为指导学生做好理论准备。⑤不干涉学生的择校择业意愿。
3. 家长应全面科学评价孩子,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和择业观。
家长不仅要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还要知道不仅只有高考考大学才是出路,学习职业技术照样能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随意放弃培养和教导自己的孩子,不对作为后进生的孩子有过多负面评价。
4. 学生自身也须努力钻研,学习技术助发展就业。
要想摆脱不利的处境,不被歧视,不被社会所淘汰,作为学生自己,必须要努力钻研不放弃个人的主动学习与发展。不应该因在初中阶段后进生的身份就自认为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客观上,中职学校确实应该做好自我建设,但现实并不总遂人愿,提高自己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及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是作为学生终身都需要重视的,学校建设的优劣不应成为后进生们放弃自我提升的理由与借口。
5. 积极促进普职融通,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灵活转换。
因本科生和研究生扩招之后,岗位竞争加剧,职校应届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变得更加困难,工资福利皆不如本科或硕士应届生。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一方面可以拓宽中职毕业生的自由发展之路,强化其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应用技术和学术知识兼备的人才,实现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灵活转换。
6. 加强中职教育的学科建设,优化职业教育育人目标
中职教育应与就读中职学校的农村初三后进生同气连枝,中职教育若能够加强自身学科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优化职业教育育人目标,紧跟时代脚步,紧随社会需求和产业转型,使社会满意、家长放心,提质培优,促进学生的就业率,而不是靠钱买生源,这对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而中职学校开始良性发展之后,对于就读职校的后进生摆脱发展困境也是一大助力。
五、结语
后进生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后进生,总是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或许他们不能为初中学校贡献亮眼的成绩,也可能无缘名校,但他们依然是未来社会需要的潜在劳动力,能缓解我国人才结构失衡的局面,因此他们同样需要关注,这也符合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的思路。同时,帮扶就读职校身处发展困境的他们,也就是在为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添砖加瓦,有利于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实现和稳定,为职业教育吸引优质生源和国家培养高级技工人才创造更多可能,也有利于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 刘晓,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对当前中职存留发展问题热议的批评话语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5-13
[2] 石伟平,“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多重逻辑、实践困境与调整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42-47
[3] 闻连利,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5):70-71
[4] 徐国庆,是否还要提“普职比大体相当”,职教论坛.,2017(21):1
[5] 张贤孔,关于新时期中等教育阶段普职结构调整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9(8):228-229
[6] 周宇成,中招改革呼喚大手笔[J],办学经纬,2004(5):29
[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