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我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汉语表达自我,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在中高年级教学中,学生们往往苦于对要求运用的词语和句型能认识、会理解,但是用不上。并不是没有使用的机会,而是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头脑中一片空白,无从下笔。最后只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达自己,但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自我语言积累的匮乏,往往有“表达不够”之感。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善于主动挖掘生活、乐于积极表达思想、勤于自觉动笔习作。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基本形成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改评”的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即习作时,不会下笔,无从说起;不会表达,语言空乏;不会创新,缺少个性。习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完成任务和获取高分,缺乏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只能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其痛苦之状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的写作水平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快乐作文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使习作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自发自觉的行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把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乐、苦恼等感受,乃至对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细微体验,主动诉诸恰当的语言文字,写出有血有肉、有感而发、生动耐读的文章,达到阅其文知其心,体现“文如其人”的精神,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这才是快乐作文的真实目的和深层意义所在。怎样才能达到快乐作文的目的?
一、把握儿童爱玩与好奇的心理特点,适时创设情境,增强习作兴趣
“创设情境”实质上指的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习作的一切外部条件。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融于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1.观察情境,提炼重点,写出真情。观察情境的内涵就是去观察世界,即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或具体的实物。它是根据儿童的思维、心理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提出来的。如:春天到了,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寻找春天,感受春风拂面,阳光和煦的明媚春光;下雨了,让孩子们趴在窗口观察雨景及行人的反应;秋游时,让他们看看秋天的田野,农民的忙碌与喜悦,感悟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并在批改后及时加以肯定,使学生感受到乐趣。有了乐趣,才有主动性;而有了主动性,才有创造性。又如:让孩子种植一些花草或喂养喜爱的动物,经过自己的精心培植、饲养和仔细观察,他们的观察日记写得绘声绘色,且极具个性。
2.游戏情境,体验乐趣,抒发感受。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设定的游戏有感而作,也是提高习作兴趣的一个好办法。游戏活動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兴趣,减少了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3.实践情境,体验成功,得到发展。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创设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的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语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用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习作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提炼思想、丰富情感、产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在运用口语交际和写作进行活动当中,学习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同时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4.想象情境,拓宽思路,激发美感。想象力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真正的创造是想象活动的结果,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象情境对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十分有效。在五年级下半学期第一、六单元作文教学中,我尝试创设想象情境进行习作,获益匪浅。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借助童话的手法进行夸张拟人的想象,拓宽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接着提供激发创作欲望的题材,为他们习作做好必要的内容铺垫。
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利用语言或音像创设情境,利用图片或作品欣赏创设情境,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习作兴趣,达到快乐作文之目的。
二、把握儿童不拘一格、跳跃性强的思维特征,鼓励多类型作文,充分体现习作个性
多类型,指写作类型不拘泥于某种格式,作文格式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若能开放作文的形式,就能充分调动儿童的习作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1.作文“日记化”,降低难度。作文“日记化”就是把依次作文的任务分散到几篇日记中逐步完成,借此逐步降低作文的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取得好成绩,提高写作兴趣。
2.作文“书信化”,拉近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也是快乐作文的一种有益尝试。
3.作文“诗歌化”,激发创造性想象空间。儿歌、儿童诗一直以节奏轻快、语言活泼、琅琅上口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模拟创作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学完了《快乐的足球赛》,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着写儿童诗。写人、写事、写物均可,每行字数不限,能押韵最好。想到自己也能成为“小诗人”,学生习作兴趣盎然。
4.作文“课文化”,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在《桂林山水》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所表现的桂林山水的美景和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的理解,并通过综合介绍桂林神奇的自然风光这一语言训练,引导孩子表达对客观世界美的感受及情感体验。其中我凭借“结合课文语言,向老师、爸妈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的情境创设,巧妙地从阅读教材中引出表达的话题,使学生充分朗读了课文,仔细欣赏了课件图片,积极地感知、积累了语言,这为表达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最后的写作环节中学生都能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把作文“演讲化”“稿件化”等。总之,不拘一格的多类型作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真正达到新课程提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的要求。
快乐作文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使习作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自发自觉的行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把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乐、苦恼等感受,乃至对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细微体验,主动诉诸恰当的语言文字,写出有血有肉、有感而发、生动耐读的文章,达到阅其文知其心,体现“文如其人”的精神,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这才是快乐作文的真实目的和深层意义所在。怎样才能达到快乐作文的目的?
一、把握儿童爱玩与好奇的心理特点,适时创设情境,增强习作兴趣
“创设情境”实质上指的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习作的一切外部条件。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融于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1.观察情境,提炼重点,写出真情。观察情境的内涵就是去观察世界,即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或具体的实物。它是根据儿童的思维、心理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提出来的。如:春天到了,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寻找春天,感受春风拂面,阳光和煦的明媚春光;下雨了,让孩子们趴在窗口观察雨景及行人的反应;秋游时,让他们看看秋天的田野,农民的忙碌与喜悦,感悟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并在批改后及时加以肯定,使学生感受到乐趣。有了乐趣,才有主动性;而有了主动性,才有创造性。又如:让孩子种植一些花草或喂养喜爱的动物,经过自己的精心培植、饲养和仔细观察,他们的观察日记写得绘声绘色,且极具个性。
2.游戏情境,体验乐趣,抒发感受。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设定的游戏有感而作,也是提高习作兴趣的一个好办法。游戏活動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兴趣,减少了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3.实践情境,体验成功,得到发展。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创设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的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语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用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习作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提炼思想、丰富情感、产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在运用口语交际和写作进行活动当中,学习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同时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4.想象情境,拓宽思路,激发美感。想象力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真正的创造是想象活动的结果,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象情境对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十分有效。在五年级下半学期第一、六单元作文教学中,我尝试创设想象情境进行习作,获益匪浅。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借助童话的手法进行夸张拟人的想象,拓宽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接着提供激发创作欲望的题材,为他们习作做好必要的内容铺垫。
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利用语言或音像创设情境,利用图片或作品欣赏创设情境,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习作兴趣,达到快乐作文之目的。
二、把握儿童不拘一格、跳跃性强的思维特征,鼓励多类型作文,充分体现习作个性
多类型,指写作类型不拘泥于某种格式,作文格式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若能开放作文的形式,就能充分调动儿童的习作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1.作文“日记化”,降低难度。作文“日记化”就是把依次作文的任务分散到几篇日记中逐步完成,借此逐步降低作文的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取得好成绩,提高写作兴趣。
2.作文“书信化”,拉近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也是快乐作文的一种有益尝试。
3.作文“诗歌化”,激发创造性想象空间。儿歌、儿童诗一直以节奏轻快、语言活泼、琅琅上口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模拟创作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学完了《快乐的足球赛》,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着写儿童诗。写人、写事、写物均可,每行字数不限,能押韵最好。想到自己也能成为“小诗人”,学生习作兴趣盎然。
4.作文“课文化”,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在《桂林山水》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所表现的桂林山水的美景和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的理解,并通过综合介绍桂林神奇的自然风光这一语言训练,引导孩子表达对客观世界美的感受及情感体验。其中我凭借“结合课文语言,向老师、爸妈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的情境创设,巧妙地从阅读教材中引出表达的话题,使学生充分朗读了课文,仔细欣赏了课件图片,积极地感知、积累了语言,这为表达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最后的写作环节中学生都能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把作文“演讲化”“稿件化”等。总之,不拘一格的多类型作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真正达到新课程提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