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性可以促进学生对其感兴趣,总之,当学生打开课本的同时,插图要比文字更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却是把更多的教案内容放在课文上却少部分关注插图,然而在无形之中让老师和同学们的思想交流引出了一些阻碍,如何解决这个阻碍,便是老师们将学生所喜爱的插图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搭配,让插图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插图教学;教育教学
一、插图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期结束之时,老师们再去翻看学生的教材,会发现,书上除了拼音、汉字、潦草的笔记之外,在很多的课本上多多少少在插图上留下了勾勒或者涂改的笔记,有的甚至体现出了自己的绘画天赋,有的学生画出来的印记却让人开怀大笑,可不管从何种角度看,这都在表明教材中的插图对学生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
作为老师教学,学生们对插图的关注,我们并不能一味地去排斥,认为学生这是在“不务正业”,换种一种想法就是说,这种吸引力其实可以为老师们所用,将插图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让分散了学生注意力的插图站到我方阵营中来,作为将同学们的目光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的一大有利武器,就如二年级教学中的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在同学们的视角下,打开课本,优先呈现入视线的并不是那些拼音与汉字,而是书页上下五彩缤纷的图画,欣赏更有直观冲击力的图画无疑是同学们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的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让在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先去仔细揣摩这节课中的三幅图画,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对图画的直观感受,描述脑海中所形成的小故事,黑不溜秋的小蝌蚪在见到鲤鱼、乌龟之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小动物是有一种天然的喜欢与好奇,以插图为导入点,再结合教师的合理引导,同学们不仅不在课堂上“走神”,还会对插图的联想之下对文字所描述的故事产生好奇,插图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內容中来,十分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二、插图使主题更生动形象化
插图教学课程为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它的存在并不是纯粹地为了课本更加“美图”,各插图与课文内容其实都是密切关联的,插图是一种视觉感官上的艺术,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也能使得文字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清晰的理解。
例如《曹冲称象》这篇历史的寓言故事,这是对《三国志》中对曹冲少年智慧得以展现的一段记载的拓展,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用较为浅显的语言,不仅让学生借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对“称”“秤”“船”“杆”等平常日里常用到的词语有更清晰的理解,同时让同学们从中明白遇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道理。然而,古时的称重方式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事实是有些陌生的,加之曹冲称象所采用的重力与浮力的这些物理概念也并不适合在这个阶段以理论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就以插图的存在让这个称象的主人公与称象过程生动地展现在了学生眼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边带领着学生梳理文字内容,一边引导学生将内容与插图中的小孩、石头、木船还有大象一一对应,老师告诉同学们古代是没有现在到处可见的电子秤,所以在大象不能肢解的前提下,可以以每一小块的重量最终来叠加总重量的石头显然好称的多,再用船的下沉深度来判断与大象等重的石头,这对于处于那个年代只有七岁的曹冲而言,确实是极为聪明的表现。插图让同学们对“称象”这一活动的过程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识字词的认识以及文意的理解剖析。
三、插图加深对文章了解
视觉感官艺术的插图有利于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去理解与插图相配的文字所表达出的含义,教材中的插图是经过各位采编者的精挑细选与合理安排,它在课文解读的过程中能通过其形象化的呈现填补学生对文字理解上的空白,使得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地更加细化而深入。
比如《树》这首儿歌是介绍树木突出特点为内容,这篇课文的内容要同学们记住其实并不难,因为儿歌对称、押韵的特点让同学们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以便于识记,但背诵与理解到底是两个方面的事,当学生口中念着“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这样的句子时,他们又是否真的知道杨树长什么样子,有多高,树叶是什么形状的吗,同理榕树,梧桐树叶是否真的与人的手掌一模一样呢?教师这样的描述对于同学们的认知是模糊的,即使学生们对课文背过了,当真正见到这些树木的同时,还是真的很难将其与概念中的内容一一对应,所以插图的存在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填补这一块空白的作用,教师可以以插图为切入点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帮助学生对这些树木有更细化而深入的了解。
所以说,用好插图、重视插图是小学语文老师教学中能发挥重大意义的一个教学方式,插图目的是为了丰富教材内容,将插图以适当的方式与教学内容融汇贯通,让课本不再是学生“乱涂乱抹”的地方,而是具有视觉与情感审美的载体,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课程,促进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建佳.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运用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55.
[2]孔洁慧.巧用插图实现教材资源最大化——以部编版中学语文课本为例谈插图对语文教学的作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8(26):70-72.
关键词:语文教学;插图教学;教育教学
一、插图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期结束之时,老师们再去翻看学生的教材,会发现,书上除了拼音、汉字、潦草的笔记之外,在很多的课本上多多少少在插图上留下了勾勒或者涂改的笔记,有的甚至体现出了自己的绘画天赋,有的学生画出来的印记却让人开怀大笑,可不管从何种角度看,这都在表明教材中的插图对学生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
作为老师教学,学生们对插图的关注,我们并不能一味地去排斥,认为学生这是在“不务正业”,换种一种想法就是说,这种吸引力其实可以为老师们所用,将插图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让分散了学生注意力的插图站到我方阵营中来,作为将同学们的目光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的一大有利武器,就如二年级教学中的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在同学们的视角下,打开课本,优先呈现入视线的并不是那些拼音与汉字,而是书页上下五彩缤纷的图画,欣赏更有直观冲击力的图画无疑是同学们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的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让在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先去仔细揣摩这节课中的三幅图画,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对图画的直观感受,描述脑海中所形成的小故事,黑不溜秋的小蝌蚪在见到鲤鱼、乌龟之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小动物是有一种天然的喜欢与好奇,以插图为导入点,再结合教师的合理引导,同学们不仅不在课堂上“走神”,还会对插图的联想之下对文字所描述的故事产生好奇,插图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內容中来,十分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二、插图使主题更生动形象化
插图教学课程为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它的存在并不是纯粹地为了课本更加“美图”,各插图与课文内容其实都是密切关联的,插图是一种视觉感官上的艺术,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也能使得文字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清晰的理解。
例如《曹冲称象》这篇历史的寓言故事,这是对《三国志》中对曹冲少年智慧得以展现的一段记载的拓展,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用较为浅显的语言,不仅让学生借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对“称”“秤”“船”“杆”等平常日里常用到的词语有更清晰的理解,同时让同学们从中明白遇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道理。然而,古时的称重方式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事实是有些陌生的,加之曹冲称象所采用的重力与浮力的这些物理概念也并不适合在这个阶段以理论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就以插图的存在让这个称象的主人公与称象过程生动地展现在了学生眼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边带领着学生梳理文字内容,一边引导学生将内容与插图中的小孩、石头、木船还有大象一一对应,老师告诉同学们古代是没有现在到处可见的电子秤,所以在大象不能肢解的前提下,可以以每一小块的重量最终来叠加总重量的石头显然好称的多,再用船的下沉深度来判断与大象等重的石头,这对于处于那个年代只有七岁的曹冲而言,确实是极为聪明的表现。插图让同学们对“称象”这一活动的过程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识字词的认识以及文意的理解剖析。
三、插图加深对文章了解
视觉感官艺术的插图有利于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去理解与插图相配的文字所表达出的含义,教材中的插图是经过各位采编者的精挑细选与合理安排,它在课文解读的过程中能通过其形象化的呈现填补学生对文字理解上的空白,使得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地更加细化而深入。
比如《树》这首儿歌是介绍树木突出特点为内容,这篇课文的内容要同学们记住其实并不难,因为儿歌对称、押韵的特点让同学们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以便于识记,但背诵与理解到底是两个方面的事,当学生口中念着“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这样的句子时,他们又是否真的知道杨树长什么样子,有多高,树叶是什么形状的吗,同理榕树,梧桐树叶是否真的与人的手掌一模一样呢?教师这样的描述对于同学们的认知是模糊的,即使学生们对课文背过了,当真正见到这些树木的同时,还是真的很难将其与概念中的内容一一对应,所以插图的存在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填补这一块空白的作用,教师可以以插图为切入点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帮助学生对这些树木有更细化而深入的了解。
所以说,用好插图、重视插图是小学语文老师教学中能发挥重大意义的一个教学方式,插图目的是为了丰富教材内容,将插图以适当的方式与教学内容融汇贯通,让课本不再是学生“乱涂乱抹”的地方,而是具有视觉与情感审美的载体,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课程,促进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建佳.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运用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55.
[2]孔洁慧.巧用插图实现教材资源最大化——以部编版中学语文课本为例谈插图对语文教学的作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8(2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