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養学生思维是中外课堂的共同价值追求,培养历史思维是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需要,发展历史核心素养就需要培养历史思维。笔者认为,“历史思维课堂”要想真正落地,必须整合教学内容,编制“历史思维学案”;遵循基本流程,推进“历史思维课堂”;优化课后训练,设计“历史思维作业”。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课堂;历史学科思维;历史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地呢?从我们推进了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看,“历史思维课堂”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培养学生思维是中外课堂的共同价值追求
鉴于课堂教学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中外各国都十分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和创新。改革虽然在各国有着不同的教学实践,但都注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真正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1910年,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出版了《我们如何思维》一书,首次对思维训练(思维教学)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论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维教学的理念、模式和实施策略逐渐发展,日益走向成熟。以美国为例,比较有代表性的思维教学策略有戈登的“发散思维训练”、威廉姆斯的“教学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吉尔福特的“问题解决”、泰勒的“发展多元才能的创造性思维”和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等。我国的一些学者同样重视思维教学:顾明远多次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的本质是思维”;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在借鉴和吸收国外思维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思维的本质、思维活动的过程和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针对我国学生的特点,努力奠定中国化的思维教学理论基础。
二、培养历史思维是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需要
在“3 文综/理综”高考的文科综合当中,历史是相对较难,容易拉开差距的一门学科。一些平时学习态度端正、投入历史学习时间比较多的考生,最终考出的成绩却不尽人意。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有两点:第一,有大量的历史知识点需要背诵,特别是大量的年代不容易被记住;第二,主观题写了很多答案,但得分却不高,甚至有的主观题不得分。
要帮助学生应对第一个困难,我们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编制“思维学案”时配置“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配置“思维导图”理清单元内部、单元与单元之间相关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对于第二个困难,必须让学生明确:写答案很容易,但得不得分要另论,关键是能否答到点子上;在动笔写答案之前,必须要有思考的过程,要形成答题的合理思路,这些思路的形成基于平时历史学科思维的训练。这也正是我们推进历史思维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将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组织学生表达、交流和质疑,利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
三、发展历史核心素养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能力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历史学科能力方面,历史思维能力是处于核心的地位,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必然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的工作。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构成。其中,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家国情怀是实现历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这两点同样适用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学生要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就必须在日常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注意时间和空间场景,特别是一定要养成时序性思维的方式,明确某一历史叙述的时间结构,建立若干历史叙述的时间表,区分和疏理时间表所呈现的内容,以形成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这种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恰恰需要批判性思维,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省的思维,它用于分析各种论争、识别各种谬误和偏见,根据证据作出结论,并且作出明确的判断。”“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要正确理解、认识和叙述历史,就必须在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下结论时,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来准确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种科学的逻辑方法就是逻辑思维性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这样一个基本的路径: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注重培养学生的时序性思维(时空观念)、逻辑性思维(历史解释)和批判性思维(史料实证)能力,并努力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用好三个基本环节,有效推进历史思维课堂
我们推进的“历史思维课堂”,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为价值追求,注重历史学科思维训练的课堂。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是中心环节,但课前准备和课后巩固也很重要。怎样让“历史思维课堂”真正落地?我们的基本经验是:课前,整合教学内容,编制“思维学案”;课中,遵循基本流程,推进“思维课堂”;课后,优化测试训练,设计“思维作业”。
(一)整合教学内容,编制“历史思维学案”
“历史思维课堂”要想上得更流畅,课前编好“历史思维学案”是基本的保障。“思维学案”是我们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后,对某一单元或某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主题整合与拓展的产物。首先,要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提炼教学主题。然后,围绕教学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引入恰当的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设置一系列有思考活动深度、有思维训练力度、有思想情感高度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维持学生的思维动力。唯有如此,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 教学内容是有逻辑的,按照知识本身内在的联系构筑的知识体系是知识逻辑,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程序和方式而建立的知识联系是学习逻辑。“历史思维学案”是供学生使用的,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方便学生学会学习为关键,因而更强调学习逻辑。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编制“历史思维学案”时一般都要做到两点:第一,厘清知识关键点和思维训练点;第二,配置思维导图,厘清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遵循基本流程,推进“思维课堂”
我们推进的“历史思维课堂”,基本的操作流程是:①提炼教学主题;②创设问题情景;③组织合作探究;④展示表达交流;⑤问题总结反思。其中,前两个流程是在课前编制“思维学案”时完成的,后三个流程则依靠课堂来有序推进。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历史思维课堂”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和相互质疑,绝对不是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的掌控、引导和解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放”,放手让学生去做,发动和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和碰撞,不怕暴露问题;“收”,收得回来,注意要让学生的探究、表达交流围绕教学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教与学的过程一定要重视反馈。反馈一定要落实到学生身上,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对他人的表达和教师的点拨形成反馈,教师也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反馈。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表达和交流时产生的冲突和疑问,寻求多种手段解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地利用好这些课堂上新生成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
(三)优化测试训练,设计“思维作业”
为了巩固“历史思维课堂”的成果,选取适量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测试或课后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取得更好的成效,我们明确要求教师布置“历史思维作业”。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为核心,题目不必过多,要适量,但必须精心选题,鼓励原创。题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知识和逻辑关系,还要与社会现实、生活生产和热点问题相联系,符合高考命题的规律和发展方向,突出应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第一,应用性,是指在命制试题时要引入历史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二,综合性。试题的难易程度是按照区分度来划分的,不是指基础题有几个、应用题有几个、综合题有几个,而是指学生在完成一个题目时要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维来寻求问题的解决;第三,创造性。一方面鼓励教师按照高考试题的特点和方向进行原创或改编;另一方面,试题创设的情境强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決问题的能力,试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走向核心素养的历史‘思维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0YQJK02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赵国庆.思维教学研究百年回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9-49.
[3]郅庭瑾,张建.我国中小学思维教学研究:进展、缺失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4-18.
[4]顾明远.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N].中国教师报,2016-12-14.
[5]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6]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7]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09-115.
[8]陈振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模式之争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9):56-63.
责任编辑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课堂;历史学科思维;历史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地呢?从我们推进了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看,“历史思维课堂”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培养学生思维是中外课堂的共同价值追求
鉴于课堂教学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中外各国都十分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和创新。改革虽然在各国有着不同的教学实践,但都注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真正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1910年,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出版了《我们如何思维》一书,首次对思维训练(思维教学)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论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维教学的理念、模式和实施策略逐渐发展,日益走向成熟。以美国为例,比较有代表性的思维教学策略有戈登的“发散思维训练”、威廉姆斯的“教学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吉尔福特的“问题解决”、泰勒的“发展多元才能的创造性思维”和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等。我国的一些学者同样重视思维教学:顾明远多次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的本质是思维”;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在借鉴和吸收国外思维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思维的本质、思维活动的过程和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针对我国学生的特点,努力奠定中国化的思维教学理论基础。
二、培养历史思维是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需要
在“3 文综/理综”高考的文科综合当中,历史是相对较难,容易拉开差距的一门学科。一些平时学习态度端正、投入历史学习时间比较多的考生,最终考出的成绩却不尽人意。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有两点:第一,有大量的历史知识点需要背诵,特别是大量的年代不容易被记住;第二,主观题写了很多答案,但得分却不高,甚至有的主观题不得分。
要帮助学生应对第一个困难,我们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编制“思维学案”时配置“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配置“思维导图”理清单元内部、单元与单元之间相关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对于第二个困难,必须让学生明确:写答案很容易,但得不得分要另论,关键是能否答到点子上;在动笔写答案之前,必须要有思考的过程,要形成答题的合理思路,这些思路的形成基于平时历史学科思维的训练。这也正是我们推进历史思维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将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组织学生表达、交流和质疑,利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
三、发展历史核心素养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能力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历史学科能力方面,历史思维能力是处于核心的地位,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必然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的工作。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构成。其中,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家国情怀是实现历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这两点同样适用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学生要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就必须在日常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注意时间和空间场景,特别是一定要养成时序性思维的方式,明确某一历史叙述的时间结构,建立若干历史叙述的时间表,区分和疏理时间表所呈现的内容,以形成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这种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恰恰需要批判性思维,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省的思维,它用于分析各种论争、识别各种谬误和偏见,根据证据作出结论,并且作出明确的判断。”“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要正确理解、认识和叙述历史,就必须在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下结论时,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来准确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种科学的逻辑方法就是逻辑思维性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这样一个基本的路径: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注重培养学生的时序性思维(时空观念)、逻辑性思维(历史解释)和批判性思维(史料实证)能力,并努力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用好三个基本环节,有效推进历史思维课堂
我们推进的“历史思维课堂”,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为价值追求,注重历史学科思维训练的课堂。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是中心环节,但课前准备和课后巩固也很重要。怎样让“历史思维课堂”真正落地?我们的基本经验是:课前,整合教学内容,编制“思维学案”;课中,遵循基本流程,推进“思维课堂”;课后,优化测试训练,设计“思维作业”。
(一)整合教学内容,编制“历史思维学案”
“历史思维课堂”要想上得更流畅,课前编好“历史思维学案”是基本的保障。“思维学案”是我们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后,对某一单元或某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主题整合与拓展的产物。首先,要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提炼教学主题。然后,围绕教学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引入恰当的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设置一系列有思考活动深度、有思维训练力度、有思想情感高度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维持学生的思维动力。唯有如此,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 教学内容是有逻辑的,按照知识本身内在的联系构筑的知识体系是知识逻辑,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程序和方式而建立的知识联系是学习逻辑。“历史思维学案”是供学生使用的,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方便学生学会学习为关键,因而更强调学习逻辑。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编制“历史思维学案”时一般都要做到两点:第一,厘清知识关键点和思维训练点;第二,配置思维导图,厘清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遵循基本流程,推进“思维课堂”
我们推进的“历史思维课堂”,基本的操作流程是:①提炼教学主题;②创设问题情景;③组织合作探究;④展示表达交流;⑤问题总结反思。其中,前两个流程是在课前编制“思维学案”时完成的,后三个流程则依靠课堂来有序推进。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历史思维课堂”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和相互质疑,绝对不是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的掌控、引导和解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放”,放手让学生去做,发动和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和碰撞,不怕暴露问题;“收”,收得回来,注意要让学生的探究、表达交流围绕教学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教与学的过程一定要重视反馈。反馈一定要落实到学生身上,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对他人的表达和教师的点拨形成反馈,教师也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反馈。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表达和交流时产生的冲突和疑问,寻求多种手段解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地利用好这些课堂上新生成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
(三)优化测试训练,设计“思维作业”
为了巩固“历史思维课堂”的成果,选取适量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测试或课后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取得更好的成效,我们明确要求教师布置“历史思维作业”。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为核心,题目不必过多,要适量,但必须精心选题,鼓励原创。题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知识和逻辑关系,还要与社会现实、生活生产和热点问题相联系,符合高考命题的规律和发展方向,突出应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第一,应用性,是指在命制试题时要引入历史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二,综合性。试题的难易程度是按照区分度来划分的,不是指基础题有几个、应用题有几个、综合题有几个,而是指学生在完成一个题目时要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维来寻求问题的解决;第三,创造性。一方面鼓励教师按照高考试题的特点和方向进行原创或改编;另一方面,试题创设的情境强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決问题的能力,试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走向核心素养的历史‘思维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0YQJK02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赵国庆.思维教学研究百年回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9-49.
[3]郅庭瑾,张建.我国中小学思维教学研究:进展、缺失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4-18.
[4]顾明远.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N].中国教师报,2016-12-14.
[5]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6]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7]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09-115.
[8]陈振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模式之争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9):56-63.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