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校长再婚记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dewei6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春三月本是令人愉快的季节,陈桂珍、孙玉林两位老人却双双躺在医院的病榻上动弹不得……
  家住辽宁南城郊乡的陈桂珍是位医生,一生未婚,膝下只有一个养子。退休后,她便跟养子一家人住到了一起。陈桂珍性格开朗,平时有说有笑的,在职时,总是和科里的医护人员打得火热。但她有一个毛病:对钱非常看重。在职时,经常因奖金、业绩提成等事情与院里领导吵得不可开交。
  搬到养子家住后,本想享受天伦之乐的陈桂珍却再一次与寂寞牵手——儿子和儿媳上班、孙子上学后,家中只剩下她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屋里,陈桂珍心里非常烦闷,于是便经常到附近走走,甚至贸然到左邻右舍家串串门。
  陈桂珍养子家的邻居是位退休的小学中心校校长,名叫孙玉林,今年62岁。孙校长的老伴前些年因患肠癌过世了,两个女儿也都出嫁,家中就他一人生活。都是赋闲在家的老人,两人很快熟悉起来。陈桂珍到孙校长家里串门时,看到孙家屋里屋外很乱,便说:“我闲着也是闲着,帮你收拾一下屋子吧!”看着陈桂珍动手整理被褥、扫地抹桌子,孙校长心里很过意不去,便端出水果来请陈桂珍吃。此后,陈桂珍隔三差五便到孙校长家中坐一坐,顺便帮他做些家务。孙校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一天,他嗫嚅着对陈桂珍说出了自己思量了好几天的想法:“大妹子,跟你商量个事,以后你就到我家做钟点工吧,我给你一些工钱,不然我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呀!”陈桂珍一想,反正自己也是闲着,做点家务活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能有些收入,便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陈桂珍成了孙校长家里的“常任钟点工”。
  其实,孙校长家也没有多少家务活,他之所以雇陈桂珍作钟点工,也是希望家里有个人陪着唠唠嗑。所以,当陈桂珍来他家做钟点工时,他也帮着一起干。家务活干完了,俩人就一起坐在沙发上闲聊,看电视。俩人越聊越投脾气,越聊越开心,大妹子、老大哥叫得俨然像多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俩人都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有乐趣,比一个人呆在家里强多了,干脆让陈桂珍做了保姆。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孙校长认为陈桂珍这个人不错,就想托人从中撮合,和陈桂珍生活在一起。孙校长深知感情这东西需要培养,于是便经常领着陈桂珍逛公园、去超市、溜马路、买衣服,以此来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对于孙校长的用意,陈桂珍也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她也想找个老伴,使自己的晚年有个依靠。但她担心养子、儿媳从中作梗,便没有挑破那层窗户纸。拖到最后,还是孙校长绷不住了,一天,他直言不讳地跟陈桂珍说:“咱们都这么大岁数了,身边不能没有伴,凑到一起生活吧,也算有个照应!”陈桂珍心里很慌,平静下来后,才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我个人没啥说的,但是我怕孩子们不同意,你最好还是找我儿子、儿媳谈一谈吧!”
  孙校长当晚便找到陈桂珍的儿子、儿媳。经过一番“磋商”,最后定下了一纸合同:婚后孙校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里大事小情全由陈桂珍说了算;二、孙校长每月给陈桂珍开工资一千元;三、陈桂珍生活费用全由孙校长支付,百年后孙校长负责发送,并一次性支付陈桂珍养子“丧葬费”一万元。孙校长认为,花几个钱不打紧,只要找到了称心如意的伴侣,比啥都强。事情商定后半个月,孙校长便悄然将陈桂珍娶到了家中。
  有了先前的生活基础,婚后的日子自是甜蜜非常,两人出双入对,夫唱妇随,把个附近居民羡慕得不得了。如果生活照此发展下去,定会以甜蜜为主色调,然而,偏偏这时候孙校长在县城内的另一处老宅子动迁了,他得到动迁费12万元,陈桂珍以孙校长婚前隐瞒房产为由,提出要与他平分动迁费。孙校长自然不干,于是,两人婚后第一次争吵了起来。
  冷战了几周,最后还是孙校长妥协了,答应给陈桂珍2万元“追加费”,陈桂珍这才偃旗息鼓。此后,陈桂珍完全控制了家中的财政大权,孙校长花一分钱都得向她请示。陈桂珍早就把当初的“合同条款”抛到了脑后,开始当起了孙家的“总管”,不仅每个月从菜金中克扣银两,还变着法地从孙校长身上“榨油”,就连两个女儿交给孙校长的赡养费陈桂珍也“通吃”不误。钱到手后,陈桂珍再偷偷转手交给养子,留做自己的“养老金”。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孙校长的再婚家庭看似幸福美满,实则危机四伏。由于陈桂珍对钱看得很重,致使两人的感情生活频起波澜,多次出现裂痕。
  2010年2月初,陈桂珍听说县财政要给教师补发住房公基金,便向孙校长提出了新的要求:想让孙校长把现在住的房产划归到自己名下,至少要改成两人共同的房产。孙校长一听就火了:这不是得寸进尺吗?太没有道理了!于是便忍不住心中的怒火,跟陈桂珍大吵起来。陈桂珍见孙校长非但不“过户”,还大骂自己贪财无厌,心里也很生气:我陪你过了那么长时间,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吧,你咋这么没良心呢?于是摔了饭碗,砸了电视。陈桂珍越是摔东西,孙校长骂得越狠,正在气头上的陈桂珍顺手操起暖水瓶就向孙校长砸去!——不偏不倚,正中孙校长的前额!血流满面的孙校长摸着烫伤的面部和胸部,发出声声惨叫,他抄起饭桌上的一把水果刀,胡乱地向又哭又闹的陈桂珍身上扎去……
  两人在警方的调解下,虽然接受了和解,但夫妻感情却因此而荡然无存,一对原本可以长相厮守的两个老人就这样缘尽纷飞了。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我的小孙女迪迪今年12岁了,从不乱花钱。现在城里的独生子女,哪个手里没有千儿八百的,能节制自己,的确不容易。儿子、儿媳对她比较严,每月只给20元零花钱。做祖父母的心肠软,孩子想买什么马上就给买。为此,儿子、儿媳有“意见”,希望能同他们协调一致,教育孩子从小懂得节俭,我们同意他们的想法。从她上小学后,就因势利导地教她自己理财。实践一段,还真有效果。    三逛庙会三种消费方式    每年春节,孙女都
期刊
父亲退休赋闲在家。生日那天,不擅厨艺的母亲亲自下厨做了满满一桌菜,然后乐颠颠地让父亲品尝评价一番。父亲吃了一口后马上说:“不错!”看着母亲笑得眯成一条缝的眼睛,他紧接着说:“不能再错。”  父亲擅长吹长笛,吹得曲调优美,邻居常以为是在放广播。今年,他的门牙“下岗”了。母亲怕他吹长笛会漏风,就催他去装假牙,没想到他说:“不用不用,这样吹起来才别有‘风味’。”   哥哥升职后,打算约他的朋友去一家饭店
期刊
通过电影《建国大业》,张澜的形象鲜活起来,而张澜的追求和个性,又传到他的孙女、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梅颖的身上。  修长的身材、端庄的面容、典雅合体的中式对襟外套,张梅颖身上散发出温文尔雅的书卷气。她继承了祖父张澜的敢说敢言之性格,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多是针对问题畅所欲言,不搞“党八股”,不见套话、官话,讲话多是自己写稿,很少要秘书代办。  张梅颖经常提到祖父的座右铭:“四勉
期刊
3年前,我经人撮合娶了现在的老伴。我属猪、63岁,她属牛,小我两岁。老伴端庄俊秀,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少10岁。我黝黑矮胖、长相显老,年轻时就常被人误称“老大爷”。媒人说:“你们俩都是中年丧偶的苦命人,属相上‘猪牛相容’。不过单看外表,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我说:“顶多是一朵鲜花插在‘猪’粪上,反正猪粪还能做肥料,供这朵鲜花享用。”经过几年的磨合,如今我俩生活得很幸福,互敬互爱,做到了“真诚、信任、宽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最近有一件事让我比较心烦,不知道怎样做才算稳妥,希望能听到您的意见。  我在一家杂志社当老总,管着一干人马。正当我干得十分顺手时,忽然横生枝节,我妻子提出要下去挂职锻炼,而且态度坚决,我知道这是因为我们夫妻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  这一段时间她一直是一副痛苦无比的样子。其实我也并没有做什么太出圈的事,真是应了那句话:都是手机惹的祸。  我们杂志社有一个女同事,她可以算作我的红颜知己
期刊
李后真的走了。他患癌症缠绵病榻好几年了,他的离开是意料之中的事。我曾去他住所看过他几次,常不断向他的邻居王若琳打探他的病情。他住进北京医院后,我又去看望他,听说我走后,他就昏迷了,我不敢再去。不久前,他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他虽然真的离开了,可他那荡漾着憨厚微笑的面庞,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67年前,我们都是年轻的小伙伴,并肩抗日打鬼子,在山东《大众日报》报社内朝夕与共。当时环境艰苦,吃小米饭,
期刊
这一天,年过半百的孙先生来到一家心理咨询室,未曾开口先泪如泉涌。面对心理医生的劝慰,孙先生一边擦眼泪,一边强作笑颜:“我是搞艺术的,很容易动感情,可是现在感情‘丰富’得有点不对劲了。”  孙先生说,最近他总是伤感,总是想流泪。有朋友说他得了抑郁症,他觉得自己没病,可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事情起因是他的女儿即将远嫁。他们父女感情很好。女儿离家到外地上大学后,孙先生就开始了莫名其妙的伤感。每次女
期刊
有一段时间,突然觉得生活无聊,无论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报不想看,活不愿干,出去溜达腿发软,静坐一会,头昏脑涨。咋办?我突发奇想,不妨看看相册。于是从书架上取下大大小小的相册,一一的翻看起来。  当看到老照片那土气的“傻样儿”,如今旅游时的美好景象,不由得心情愉悦亮堂起来。美景历历在目,好似又身临其境。尤其看到和老伴在断桥上的留影,想起当年在“苏堤”发誓“夫妻恩爱到永远”时的倔强劲,引起我“咯咯”地
期刊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是,人们也经常听到“老小孩”、“小小孩”等描述老人幼稚行为的词语。那么,“老小孩”算不算老年人的正常表现呢?  医学研究证明,“老小孩”、“老糊涂”不是老年人的正常生理现象,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和各种慢性病长期作用所导致的轻度认知损害。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6%~31%患轻度认知损害。其中每年有15%轻度认知损害发展为老年痴呆,2年后34%发展为老年痴呆,3年后
期刊
俗话说:“无官一身轻”。可世界上有那么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依然“壮志未与年俱老,银发犹能再生辉”,退而不闲,忙并快乐着,成为他们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个特殊的群体便是曾经在国际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国外政要们。    安南:热衷躬耕当农民  2004年10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科菲·安南在北京回答清华大学学生提问时,曾谈及自己退休后的打算——当个农民。卸任后的安南并没有食言,他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