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不少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的体会是:难学且枯燥乏味,结果有些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年下一个台阶,对学习数学感到越来越厌倦。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说过:“数学并不枯燥,而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这方面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操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凡是美的东西,人们都乐于接受它、喜欢它,数学世界里并不缺少美,只是因为受认知的局限,学生往往缺少一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眼睛,所以我们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有责任去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数学美、感受数学美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点亮这样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
数学世界里的图形美可以刺激学生的眼球,消除学习的疲劳感;数学的规律美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数学的对称美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的美比比皆是,每一种美都有它的特效,因此我们要在上课时给学生温柔地扎上“美”的一针,扎破封闭学生学习潜能的穴位,让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力量喷薄而出,源源不绝。
二、建立新的评价机制,让有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在过去的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俏皮话:“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话生动地反映了传统评价机制中以考试为中心、一考定英雄的弊端,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大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评价,笔者主要做了两方面的调整:
1.重过程,重细节,重情感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就像一场精彩的篮球赛,学生是球员,老师既是教练,也是裁判,更是球迷。要想学生有精彩的演出,老师就必须像教练那样教会学生基本的技战术和思想,像裁判那样去纠正学生的错误,更要像球迷那样把热烈的掌声献给学生,无论学生学习的结果如何,只要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2.重新调整学期期末总评,突出学习态度等因素
针对学生害怕考试,担心因数学成绩低而无法向家长交代的心理特点,我把学生的数学期末总评分为两部分:平时学习活动的表现(如做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做数学小实验等)和测试成绩(包括月考和期末测试),而且前者所占的比例是60%,后者所占的比例是40%。只要在平时的学习数学活动中,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者,基本上都能获得“B”的评价,积极一点的能获得“A”的评价,这样就把学生数学期末总评的评价拉高了。实践证明,因为这种新的期末总评方式可以让学生以更轻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不会降下来,反而有了显著的进步。
三、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欲望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探索科学和做学问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需要,这是由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数学不仅具有理论性和逻辑推理性较强的特点,同时它也跟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数学中的很多定理、公理和性质都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的概括,因此它也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在教学中充分抓住数学的这个特点,让鲜活的事实和例子来说理,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不仅让教学的内容更生动、更通俗易懂,而且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欲望,当他们了解到生活中跟数学有关的内容后,心里自然而然会产生这样一种体会:原来数学中的一些原理就是那么简单的,数学是那么有用的!从而在心里对数学又更亲近了一步。
为什么农民插秧时把一根绳子的两端在田的两边固定沿着绳子插秧就可以使插的秧成一条直线?这是因为运用了数学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原理;为什么农村里栅栏的門往往钉成三角形形状?这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许有学生还会怀疑这个理由,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演示:一个是用木块制作成四边形的模型,另一个是用木块钉成三角形的模型,将这两个模型分别进行拉扯,结果一比较立马可以看出呈三角形形状的模型更牢固了。我在教学时把这一个个熟悉的现象设置成疑问句:这个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根据我们所学的什么知识来解释呢?让学生在思考中锻炼思维、开拓视野,老师在必要时作出指引和解释,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发现和顿悟。学生在这种启发式的思考和学习中,必然会在无形中对数学产生浓浓的兴趣。
四、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数学的人文背景,让数学展现迷人的魅力
每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过程,背后都隐藏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或花絮,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引学生了解、欣赏跟数学有关的人文背景时,数学不只是机械地计算和推理,而是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了丰富情感和神奇色彩的一个活体。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些典故是跟名人有关,有些内容是跟时代有关,有些是跟现实生活有关。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课后习题里就有一种美国总统Garfieldg给出的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而第七章的“鸡兔同笼”问题是一个古代的数学问题等。每个数学问题和知识都有不同的背景和历史,也为学生学习数学带来各种积极的意义。追随名人的足迹去探索数学问题,可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超越古人去解决数学问题,可使学生认识自己身上肩负的学习责任;充分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根据各个数学知识不同的人文背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相应地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只是笔者进行了简单而动情地讲述,有些则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比如课本里的课外阅读“读一读”,有的则布置学生课外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比如“黄金分割”的由来和在生活中的运用。笔者发现,通过不同方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数学的人文背景,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开阔了,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时代在变,教学的内容也在变,我们数学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应该要跟着变,我们要使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一、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操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凡是美的东西,人们都乐于接受它、喜欢它,数学世界里并不缺少美,只是因为受认知的局限,学生往往缺少一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眼睛,所以我们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有责任去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数学美、感受数学美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点亮这样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
数学世界里的图形美可以刺激学生的眼球,消除学习的疲劳感;数学的规律美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数学的对称美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的美比比皆是,每一种美都有它的特效,因此我们要在上课时给学生温柔地扎上“美”的一针,扎破封闭学生学习潜能的穴位,让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力量喷薄而出,源源不绝。
二、建立新的评价机制,让有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在过去的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俏皮话:“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话生动地反映了传统评价机制中以考试为中心、一考定英雄的弊端,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大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评价,笔者主要做了两方面的调整:
1.重过程,重细节,重情感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就像一场精彩的篮球赛,学生是球员,老师既是教练,也是裁判,更是球迷。要想学生有精彩的演出,老师就必须像教练那样教会学生基本的技战术和思想,像裁判那样去纠正学生的错误,更要像球迷那样把热烈的掌声献给学生,无论学生学习的结果如何,只要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2.重新调整学期期末总评,突出学习态度等因素
针对学生害怕考试,担心因数学成绩低而无法向家长交代的心理特点,我把学生的数学期末总评分为两部分:平时学习活动的表现(如做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做数学小实验等)和测试成绩(包括月考和期末测试),而且前者所占的比例是60%,后者所占的比例是40%。只要在平时的学习数学活动中,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者,基本上都能获得“B”的评价,积极一点的能获得“A”的评价,这样就把学生数学期末总评的评价拉高了。实践证明,因为这种新的期末总评方式可以让学生以更轻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不会降下来,反而有了显著的进步。
三、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欲望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探索科学和做学问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需要,这是由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数学不仅具有理论性和逻辑推理性较强的特点,同时它也跟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数学中的很多定理、公理和性质都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的概括,因此它也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在教学中充分抓住数学的这个特点,让鲜活的事实和例子来说理,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不仅让教学的内容更生动、更通俗易懂,而且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欲望,当他们了解到生活中跟数学有关的内容后,心里自然而然会产生这样一种体会:原来数学中的一些原理就是那么简单的,数学是那么有用的!从而在心里对数学又更亲近了一步。
为什么农民插秧时把一根绳子的两端在田的两边固定沿着绳子插秧就可以使插的秧成一条直线?这是因为运用了数学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原理;为什么农村里栅栏的門往往钉成三角形形状?这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许有学生还会怀疑这个理由,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演示:一个是用木块制作成四边形的模型,另一个是用木块钉成三角形的模型,将这两个模型分别进行拉扯,结果一比较立马可以看出呈三角形形状的模型更牢固了。我在教学时把这一个个熟悉的现象设置成疑问句:这个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根据我们所学的什么知识来解释呢?让学生在思考中锻炼思维、开拓视野,老师在必要时作出指引和解释,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发现和顿悟。学生在这种启发式的思考和学习中,必然会在无形中对数学产生浓浓的兴趣。
四、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数学的人文背景,让数学展现迷人的魅力
每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过程,背后都隐藏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或花絮,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引学生了解、欣赏跟数学有关的人文背景时,数学不只是机械地计算和推理,而是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了丰富情感和神奇色彩的一个活体。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些典故是跟名人有关,有些内容是跟时代有关,有些是跟现实生活有关。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课后习题里就有一种美国总统Garfieldg给出的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而第七章的“鸡兔同笼”问题是一个古代的数学问题等。每个数学问题和知识都有不同的背景和历史,也为学生学习数学带来各种积极的意义。追随名人的足迹去探索数学问题,可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超越古人去解决数学问题,可使学生认识自己身上肩负的学习责任;充分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根据各个数学知识不同的人文背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相应地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只是笔者进行了简单而动情地讲述,有些则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比如课本里的课外阅读“读一读”,有的则布置学生课外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比如“黄金分割”的由来和在生活中的运用。笔者发现,通过不同方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数学的人文背景,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开阔了,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时代在变,教学的内容也在变,我们数学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应该要跟着变,我们要使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