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审美情趣是人们在认识和接受事物的过程中判断事物美丑的兴趣和爱好,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美、感受美。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就此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和体验:
一、深入教材,发掘美
在钻研教材时,语文老师应带着审美的情感、审美的目光,把每篇教材看成是一幅幅五彩缤纷、斑斓夺目的画卷。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里,许多课文对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其用语利索,情感炽烈,绚丽多彩。如《趵突泉》一文,描写了大泉喷涌的姿态,又加以恰当的联想:“冒出水面半米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永远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既把握形的描摹,又增其气势,大自然无究的生命力便显现于眼前。由此可见,只有教师发掘了教材的内在美,才能向学生揭示教材美的所在,从而激发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借助媒体,展现美
语文教学过程是向学生展现文彩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精心设计的描绘语段、质美利落的临摹语言把学生领到美境中去,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爱美情趣。课本中许多课文都是运用色彩来喻示人物的性格、气质、特征,烘托环境的典雅、艳丽、和谐。如《海上日出》,以流光溢彩的文字、技艺精湛的表现手法,把辽阔蔚蓝的天空、浩瀚碧蓝的大海、乌白相间的云霞、冲海腾升的太阳写得至善至美,构成了一幅色彩交织的日出奇观图。这种文里嵌画、画中寓意的写法,确实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回忆观察日出的情景,再仔细观察CAI课件描摹的海上日出的动画过程,对照课文内容,定能收到身临其境的共赏之效。语文课本中反映自然美的课文还有很多,诸如《第一场雪》、《桂林山水》等。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
三、品读语言,感受美
文章是读懂的,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因此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没有读,将不成其为语文课。有人认为,四结合试验课中,计算机容易阻隔师生的交流,容易因重视计算机的操作而忽视学生的读书。只要我们把握读的时机,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读的形式很多,感情朗读又最能表达出语言美,制作课件时,如能加以恰如其分、感情真挚的朗读和配乐,更能为语文课中的读增添几分色彩。
读中抒情,以声活景,能使听者如闻其声、如入其境,目连心醉,神往不已,因此培养学生的“美读”——表情朗读非常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美读”?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1)播放光碟录音;(2)教师范读;(3)学生仿读。仿读前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以宏亮的声音读出喜悦、激昂、愤怒、刚毅;以低沉的声音读出忧伤、消沉、思别、缅怀;以轻柔的声音读出爱慕、甜蜜、绵情、羞愧;以速度的快慢变化,体现出短暂、急切、悠长、舒缓。只有掌握了如此朗读规律,学生才能读有所仿、读有所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好的软件还能弥补教师朗读的缺陷,让学生在媒体和帮助者的介入中发现、体验、畅想,从训练中形成读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
四、练笔抒怀,创造美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人和事是美的,改革开放的社会现象是美的。怎样使这些美的人、事、景、物让学生体会到呢?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在黑板上“写”出美。如欣赏课外阅读《一个苹果》之后,黑板上留下了这样一个“苹果”,将文章中人人让苹果,最后传了一圈,一个苹果吃剩下大半个的情节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友间最真挚的感情。
再者是指导学生练笔创造美。要告诉学生,画家的“笔”是练出来的,文学家的“笔”也是练出来的,练笔成文,不练者一事无成。在练笔的程序上,可采用直观引入,先观察多媒体上的生动画面,提供例文或写法,学生先仿后创,篇幅由短及长,写法先景后情,表达实中平虚,分层练笔,分项练笔,使学生的练有兴趣、有坡度,决不要求过高,不要求学生一口吃下一桌美酒,逐步提高创造美的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每篇都是语言的佳作,都蕴含着美。在教学改革试验实践中,教师要抓住课文特点,发挥其优势,通过显示美的教学内容、优化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表现美的教师仪态,构成一个多向折射的“审美心理场”,作用于学生身上。学生借助媒体(计算机)和教师的帮助,逐步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我们的教改目的。
一、深入教材,发掘美
在钻研教材时,语文老师应带着审美的情感、审美的目光,把每篇教材看成是一幅幅五彩缤纷、斑斓夺目的画卷。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里,许多课文对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其用语利索,情感炽烈,绚丽多彩。如《趵突泉》一文,描写了大泉喷涌的姿态,又加以恰当的联想:“冒出水面半米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永远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既把握形的描摹,又增其气势,大自然无究的生命力便显现于眼前。由此可见,只有教师发掘了教材的内在美,才能向学生揭示教材美的所在,从而激发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借助媒体,展现美
语文教学过程是向学生展现文彩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精心设计的描绘语段、质美利落的临摹语言把学生领到美境中去,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爱美情趣。课本中许多课文都是运用色彩来喻示人物的性格、气质、特征,烘托环境的典雅、艳丽、和谐。如《海上日出》,以流光溢彩的文字、技艺精湛的表现手法,把辽阔蔚蓝的天空、浩瀚碧蓝的大海、乌白相间的云霞、冲海腾升的太阳写得至善至美,构成了一幅色彩交织的日出奇观图。这种文里嵌画、画中寓意的写法,确实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回忆观察日出的情景,再仔细观察CAI课件描摹的海上日出的动画过程,对照课文内容,定能收到身临其境的共赏之效。语文课本中反映自然美的课文还有很多,诸如《第一场雪》、《桂林山水》等。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
三、品读语言,感受美
文章是读懂的,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因此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没有读,将不成其为语文课。有人认为,四结合试验课中,计算机容易阻隔师生的交流,容易因重视计算机的操作而忽视学生的读书。只要我们把握读的时机,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读的形式很多,感情朗读又最能表达出语言美,制作课件时,如能加以恰如其分、感情真挚的朗读和配乐,更能为语文课中的读增添几分色彩。
读中抒情,以声活景,能使听者如闻其声、如入其境,目连心醉,神往不已,因此培养学生的“美读”——表情朗读非常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美读”?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1)播放光碟录音;(2)教师范读;(3)学生仿读。仿读前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以宏亮的声音读出喜悦、激昂、愤怒、刚毅;以低沉的声音读出忧伤、消沉、思别、缅怀;以轻柔的声音读出爱慕、甜蜜、绵情、羞愧;以速度的快慢变化,体现出短暂、急切、悠长、舒缓。只有掌握了如此朗读规律,学生才能读有所仿、读有所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好的软件还能弥补教师朗读的缺陷,让学生在媒体和帮助者的介入中发现、体验、畅想,从训练中形成读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
四、练笔抒怀,创造美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人和事是美的,改革开放的社会现象是美的。怎样使这些美的人、事、景、物让学生体会到呢?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在黑板上“写”出美。如欣赏课外阅读《一个苹果》之后,黑板上留下了这样一个“苹果”,将文章中人人让苹果,最后传了一圈,一个苹果吃剩下大半个的情节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友间最真挚的感情。
再者是指导学生练笔创造美。要告诉学生,画家的“笔”是练出来的,文学家的“笔”也是练出来的,练笔成文,不练者一事无成。在练笔的程序上,可采用直观引入,先观察多媒体上的生动画面,提供例文或写法,学生先仿后创,篇幅由短及长,写法先景后情,表达实中平虚,分层练笔,分项练笔,使学生的练有兴趣、有坡度,决不要求过高,不要求学生一口吃下一桌美酒,逐步提高创造美的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每篇都是语言的佳作,都蕴含着美。在教学改革试验实践中,教师要抓住课文特点,发挥其优势,通过显示美的教学内容、优化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表现美的教师仪态,构成一个多向折射的“审美心理场”,作用于学生身上。学生借助媒体(计算机)和教师的帮助,逐步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我们的教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