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观察有关的现象,大力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特别是课本中的小实验。许多教师往往不重视小实验,忽视其重要性。实践证明,重视课本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实验技能,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实验的特点
1.趣味性、实用性强
许多小实验学生动手时不感觉难,是利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用具,如气球、乒乓球、弹簧等,还有一些小实验的制作,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自制密度计”等。
2.实验内容紧密配合教材正文,理论联系实际
小实验与教材主题配合贴切,源于教材,服务于教材。如:“筷子提米”等小实验。
3.内容叙述短小精炼,操作、制作简单易行
大部分小实验原理简单,学生容易理解,要求的器材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工序简单,易操作、易观察。如:“覆杯实验”“纸锅煮鱼”等实验。
二、小实验的教学意义和作用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小实验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若能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并用来做一些实验,让学生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会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比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引入引人入胜的小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又:指导学生完成皮碗实验、覆杯实验和瓶子吸鸡蛋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又能从实验中得出大气压强的概念。
2.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
物理中有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课后小实验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日常生活的作用,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在没有做实验之前,有的学生认为不可能把杯子和米提起来。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其它的一些小实验,比如“研究自行车的结构”、“自制调光灯”等实验,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3.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课后小实验中,没有现成的仪器和用品,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替代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创造精神。比如:学生在课后小实验中利用家庭中普通的白炽灯泡就能完成很多实验:(1)白炽灯泡为什么做成梨型?(2)白炽灯泡灯丝做成螺旋型,为什么要选用钨丝做灯丝?(3)白炽灯泡的灯丝为何粗细不同?(4)灯泡上标有“PZ220-100”的字样,其中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5)灯泡上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6)还可以用废旧的灯泡给水加热,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等等。
4.巩固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小实验的原理应用都是相关的物理知识。因此,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小实验“木棍撬石头”,学生可亲身体会到杠杆的省力作用,并在教师指导下对杠杆的五要素有初步认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与学的效果都会大幅度提高。
三、小实验的实施
1.结合教材,随堂训练
随堂实验应灵活机动。在抓好教材中“实验与思考”的前提下,适当穿插或补充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例如: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测细铜丝的直径,这里采用了累积法,把细铜丝紧密的缠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出铜丝缠绕的长度,最后算出它的直径。(2)测一元硬币的直径,怎样才能找出它的直径非常关键,可以借助一副三角板来夹测。(3)要测出地图上两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可采用“化曲为直法”等小实验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2.配合习题,同步训练
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推理性习题,可适当配合同步小实验,使抽象习题形象化,推理习题具体化。例如:在“弹簧测力计”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弄懂它的原理,可以用橡皮筋自制一个简易的弹簧测力计,从而找出规律,然后解答几个有具体数字的习题,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跟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这样,效果比老师直接用口头讲要好得多。
3.利用第二课堂,对“症”训练
课内教学内容毕竟要受到教学大纲的限制,而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堂能够开展得丰富多彩,更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做一些典型的小实验,能收到释疑解难、深化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的效果。例如:在讲光的折射现象时教师提问: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在水面处“折断”,池水变浅?有经验的渔民在用叉叉水里的鱼时为什么要瞄准鱼稍下方的位置?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去观察现象、去总结规律,学生会发现,这些都是由于光发生了折射的缘故。
此外,小实验也弥补了农村一般中学缺少仪器的现状,还能帮助克服某些演示实验中能见度较低的不足之处。因此,小实验不失为辅助教学的一个极好方法。
(作者单位:331608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附中)
一、小实验的特点
1.趣味性、实用性强
许多小实验学生动手时不感觉难,是利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用具,如气球、乒乓球、弹簧等,还有一些小实验的制作,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自制密度计”等。
2.实验内容紧密配合教材正文,理论联系实际
小实验与教材主题配合贴切,源于教材,服务于教材。如:“筷子提米”等小实验。
3.内容叙述短小精炼,操作、制作简单易行
大部分小实验原理简单,学生容易理解,要求的器材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工序简单,易操作、易观察。如:“覆杯实验”“纸锅煮鱼”等实验。
二、小实验的教学意义和作用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小实验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若能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并用来做一些实验,让学生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会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比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引入引人入胜的小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又:指导学生完成皮碗实验、覆杯实验和瓶子吸鸡蛋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又能从实验中得出大气压强的概念。
2.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
物理中有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课后小实验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日常生活的作用,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在没有做实验之前,有的学生认为不可能把杯子和米提起来。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其它的一些小实验,比如“研究自行车的结构”、“自制调光灯”等实验,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3.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课后小实验中,没有现成的仪器和用品,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替代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创造精神。比如:学生在课后小实验中利用家庭中普通的白炽灯泡就能完成很多实验:(1)白炽灯泡为什么做成梨型?(2)白炽灯泡灯丝做成螺旋型,为什么要选用钨丝做灯丝?(3)白炽灯泡的灯丝为何粗细不同?(4)灯泡上标有“PZ220-100”的字样,其中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5)灯泡上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6)还可以用废旧的灯泡给水加热,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等等。
4.巩固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小实验的原理应用都是相关的物理知识。因此,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小实验“木棍撬石头”,学生可亲身体会到杠杆的省力作用,并在教师指导下对杠杆的五要素有初步认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与学的效果都会大幅度提高。
三、小实验的实施
1.结合教材,随堂训练
随堂实验应灵活机动。在抓好教材中“实验与思考”的前提下,适当穿插或补充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例如: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测细铜丝的直径,这里采用了累积法,把细铜丝紧密的缠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出铜丝缠绕的长度,最后算出它的直径。(2)测一元硬币的直径,怎样才能找出它的直径非常关键,可以借助一副三角板来夹测。(3)要测出地图上两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可采用“化曲为直法”等小实验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2.配合习题,同步训练
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推理性习题,可适当配合同步小实验,使抽象习题形象化,推理习题具体化。例如:在“弹簧测力计”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弄懂它的原理,可以用橡皮筋自制一个简易的弹簧测力计,从而找出规律,然后解答几个有具体数字的习题,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跟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这样,效果比老师直接用口头讲要好得多。
3.利用第二课堂,对“症”训练
课内教学内容毕竟要受到教学大纲的限制,而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堂能够开展得丰富多彩,更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做一些典型的小实验,能收到释疑解难、深化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的效果。例如:在讲光的折射现象时教师提问: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在水面处“折断”,池水变浅?有经验的渔民在用叉叉水里的鱼时为什么要瞄准鱼稍下方的位置?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去观察现象、去总结规律,学生会发现,这些都是由于光发生了折射的缘故。
此外,小实验也弥补了农村一般中学缺少仪器的现状,还能帮助克服某些演示实验中能见度较低的不足之处。因此,小实验不失为辅助教学的一个极好方法。
(作者单位:331608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