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万光泰一人知之者甚少,是被遗忘的一名乾嘉时期古音学大家。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对万光泰的古音学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古韵十三部、古韵十九部、中古音研究成果和音韵学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希望能对万光泰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万光泰;古韵十三部;古韵十九部;中古音
关于万光泰的生平事迹,见于史书者甚少。对于万光泰的研究,目前之集中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张民权教授一人。通过张民权先生的多方考证,我们才对万光泰其人其事有了初步的了解。万光泰,字循初,浙江秀水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人,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病卒于乾隆十五年(1750),英年早逝,年仅39岁。万光泰著作颇丰,但刊行者甚少,《四库全书》仅辑录其诗文集《柘坡居士集》。其遗著二十余种,以史学和音韵学为主。音韵学方面,主要有藏于天津图书馆的稿本四册。这四册按装订顺序分别是《古音表考正》《古韵原本》《经韵谐声》《沈氏四声谱考略》。据万光泰书稿序言,《古韵原本》作于乾隆九年(1744),《四声谱考略》作于乾隆十一年(1746),《古音表考正》作于乾隆十三年(1748),《经韵谐声》没有序言,大致作于《古音表考正》同时或稍后。另有藏于南京图书馆的稿本《九经韵证》,成书于乾隆九年。以上五种稿本就是万光泰在古音学方面的主要著作,从中可以看到万光泰古音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成就。经过笔者总结分析,万光泰古音学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古韵十三部、古韵十九部、中古音研究和先进科学的音韵学研究方法四个方面。
一、古韵十三部
古韵十三部是万光泰最早的古韵研究成果,见于《古韵原本》一书中,主要通过离析《诗经》韵字,在顾炎武古韵十部的基础上,得古韵十三部,十三部名称与后人通用名称相对应,即如下:
1.丝期韵(之部)2.归衣韵(含支脂二部)3.歌宜韵(歌部)4.都家韵(鱼部)5.舟游韵(含幽侯二部)6.敖郊韵(宵部)7.申人韵(含真文二部)8.山干韵(元部)9.方王韵(阳部)10.名清韵(耕部)11恒升韵(蒸部)12.公同韵(东部)13.钦琴韵(含侵谈二部)
相较于顾炎武古韵十部来说,万光泰继承了顾炎武的歌部、阳部、耕部、蒸部、东部、侵部等6部,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之部(丝期韵)独立,从支部中分出之部是万光泰《古韵原本》中重要的成就之一。
2.从顾炎武鱼、宵韵中,析出舟游韵(含幽侯二部)。
3.从顾炎武元部中再析出申人韵(含真文二部)。
而与江永古韵十三部相比较,两人在分部方面大同小异。相同点主要是万光泰舟游韵、申人韵的离析与江永的研究一致。不同点主要是万光泰之部独立,江永未作;江永侵谈分立,而万光泰未作。而江永《古韵标准》一书完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万光泰之书作于乾隆九年(1744),要比江永早十多年。
另外,该书中也隐含了古韵十九部的雏形,例如韵谱中,归衣韵平声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即是十九部中脂部,另一是支部。申人韵也分为两个韵谱,一个是真部,另一个是文部。这些都为古韵十九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古韵十九部
在万光泰的《古韵原本》一书中既已有古韻十九部的雏形,与《古韵原本》同年创作的《九经韵证》一书中首次出现了古韵十九部。所谓《九经韵证》,就是类聚九种经书中的韵字,来证明其古韵十九部的划分,从而制成了古韵十九部群经用韵韵谱。古韵十九部是万光泰上古音研究的又一重大成就。十九部名称和顺序如下,其中萧类即为幽部,谆类即为文部:
东类一支类二脂类三之类四至类五未类六废类七鱼类八真类九谆类十元类十一萧类十二宵类十三歌类十四阳类十五耕类十六蒸类十七侯类十八侵类十九
相对于古韵十三部,古韵十九部取得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四点:
1.十三部归衣韵(含支脂二部)中,分出脂部,支脂之三部鼎力的格局形成。
2.支部中一部分去声和入声分离,形成至、未、废三部。
3.从十三部舟游韵(含幽侯二部)中离析出侯部。
4.从十三部申人韵(含真文二部)中分出谆部,真部字以开口字为主,谆部字以合口字为主,形成真、谆、元三部鼎立的格局。
与其他清儒相比较,其贡献和主要特色为:
1.支脂之三分,真文元三分,鱼侯幽宵的划分都早于段玉裁,且有些地方比段玉裁还要完善。
2.至、未、废三部独立,早于王念孙至部、章太炎队部、王念孙和江有诰的祭部。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万光泰古韵十九部在古韵十三部的基础上又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在我们所熟知的乾嘉学者之前,对清代古音学史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三、中古音研究
除了上古音韵部研究之外,万光泰对中古音也颇有研究,其成果主要见于《四声谱考略》一书中。书中万光泰将沈约《四声谱》看作是一本韵书,这一认识是错误的。但该书通过对沈约等南北朝时期诗人诗文用韵的考证,对中古音以及《切韵》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具有开创性意义。张民权先生称其是“清代中古音研究的一部开山之作”,填补了清代中古音研究的空白,而其中也不乏许多“定论之言”。万光泰将沈约诗韵归纳为58个韵部,其中阴声韵19类,阳声韵19类,入声韵20类。其中支脂之微四部独立,鱼虞模三部独用,元与魂痕合用,删山有别,蒸登分用等结论都是万光泰的发现,对研究中古音及其与《切韵》音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万光泰音韵学研究方法
万光泰能够对古音韵进行准确的离析与其科学的研究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贯彻了“同声必同部”的原则。《古韵原本》中韵字既已按谐声系列排列。《古音表考正》一书中作十九部谐声字表,按古韵十九部对群经用韵中的主谐字进行了整理,其后的《经韵谐声》一书又进行了补充和校正。从而可知万光泰早已使用了“同声必同部”的原则,而非始于段玉裁。经韵与《说文》谐声相结合是万光泰一项重要的发明,也是取得古音研究成就的一个重要法宝,其《经韵谐声》一书就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
万光泰在古韵研究方法上的又一创举就是韵谱归纳法。韵谱归纳法就是通过类聚群经用韵,制成群经用韵韵谱,以此来证明古韵部的划分,以及古韵与《切韵》的分合关系。《古韵原本》一书中有按古韵十三部编排的群经韵谱。《九经韵证》则是以古韵十九部为纲,类聚九本经书的韵字,而成古韵十九部群经用韵韵谱。韵谱归纳法使得对古韵的认识分析更为清晰直观,古今韵的对比研究更为方便。其后段玉裁、王念孙等人都采取了这种方法。
以上就是笔者对万光泰古音学成就所作的总结梳理。总的来说,万光泰首先在乾隆九年(1744)作《古韵原本》一书,提出古韵十三部,在顾炎武古韵十部的基础上又离析出之部、幽部、真部。同年,作《九经韵证》一书,得古音十九部,支脂之三分,真文元三分,侯部独立,至未废三部与真文元三部平衡对称。其后,乾隆十一年(1746)《四声谱考略》又对中古音进行了分析,将沈约诗韵分为58个韵部,其中阴声韵19类,阳声韵19类,入声韵20类。另外,在古音研究方法上,贯彻了“同声必同部”的原则,作十九部谐声字表,并采用韵谱归纳法,使得对古韵的研究更加科学明晰。而这些成就都在江永、段玉裁、王念孙等人之前。所以,万光泰的出现必将改变清代古音学史,为清代古音学的研究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万光泰古音学在清代没有得到继承,而是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经过张民权先生的苦心钻研,才得以为学界所认识和了解。通过总结分析万光泰的古音学成就,笔者对万光泰其人其事其书,对乾嘉学派古韵分部的发展脉络,对清代古音学史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笔者有幸跟随张民权先生学习音韵学,认真学习了张民权先生的研究成果,实在是受益匪浅,同样也望洋兴叹。文章虽未“深入”,但求“浅出”。以上学习心得愿与青年朋友共享,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张民权,万光泰.古音学述评[J]古汉语研究,2005,01
[2]张民权,万光泰.《古韵原本》述评[J]中国语文,2008,02
[3]张民权,万光泰.《九经韵证》校注[J]励耘学刊,2010,01
【关键词】:万光泰;古韵十三部;古韵十九部;中古音
关于万光泰的生平事迹,见于史书者甚少。对于万光泰的研究,目前之集中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张民权教授一人。通过张民权先生的多方考证,我们才对万光泰其人其事有了初步的了解。万光泰,字循初,浙江秀水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人,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病卒于乾隆十五年(1750),英年早逝,年仅39岁。万光泰著作颇丰,但刊行者甚少,《四库全书》仅辑录其诗文集《柘坡居士集》。其遗著二十余种,以史学和音韵学为主。音韵学方面,主要有藏于天津图书馆的稿本四册。这四册按装订顺序分别是《古音表考正》《古韵原本》《经韵谐声》《沈氏四声谱考略》。据万光泰书稿序言,《古韵原本》作于乾隆九年(1744),《四声谱考略》作于乾隆十一年(1746),《古音表考正》作于乾隆十三年(1748),《经韵谐声》没有序言,大致作于《古音表考正》同时或稍后。另有藏于南京图书馆的稿本《九经韵证》,成书于乾隆九年。以上五种稿本就是万光泰在古音学方面的主要著作,从中可以看到万光泰古音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成就。经过笔者总结分析,万光泰古音学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古韵十三部、古韵十九部、中古音研究和先进科学的音韵学研究方法四个方面。
一、古韵十三部
古韵十三部是万光泰最早的古韵研究成果,见于《古韵原本》一书中,主要通过离析《诗经》韵字,在顾炎武古韵十部的基础上,得古韵十三部,十三部名称与后人通用名称相对应,即如下:
1.丝期韵(之部)2.归衣韵(含支脂二部)3.歌宜韵(歌部)4.都家韵(鱼部)5.舟游韵(含幽侯二部)6.敖郊韵(宵部)7.申人韵(含真文二部)8.山干韵(元部)9.方王韵(阳部)10.名清韵(耕部)11恒升韵(蒸部)12.公同韵(东部)13.钦琴韵(含侵谈二部)
相较于顾炎武古韵十部来说,万光泰继承了顾炎武的歌部、阳部、耕部、蒸部、东部、侵部等6部,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之部(丝期韵)独立,从支部中分出之部是万光泰《古韵原本》中重要的成就之一。
2.从顾炎武鱼、宵韵中,析出舟游韵(含幽侯二部)。
3.从顾炎武元部中再析出申人韵(含真文二部)。
而与江永古韵十三部相比较,两人在分部方面大同小异。相同点主要是万光泰舟游韵、申人韵的离析与江永的研究一致。不同点主要是万光泰之部独立,江永未作;江永侵谈分立,而万光泰未作。而江永《古韵标准》一书完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万光泰之书作于乾隆九年(1744),要比江永早十多年。
另外,该书中也隐含了古韵十九部的雏形,例如韵谱中,归衣韵平声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即是十九部中脂部,另一是支部。申人韵也分为两个韵谱,一个是真部,另一个是文部。这些都为古韵十九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古韵十九部
在万光泰的《古韵原本》一书中既已有古韻十九部的雏形,与《古韵原本》同年创作的《九经韵证》一书中首次出现了古韵十九部。所谓《九经韵证》,就是类聚九种经书中的韵字,来证明其古韵十九部的划分,从而制成了古韵十九部群经用韵韵谱。古韵十九部是万光泰上古音研究的又一重大成就。十九部名称和顺序如下,其中萧类即为幽部,谆类即为文部:
东类一支类二脂类三之类四至类五未类六废类七鱼类八真类九谆类十元类十一萧类十二宵类十三歌类十四阳类十五耕类十六蒸类十七侯类十八侵类十九
相对于古韵十三部,古韵十九部取得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四点:
1.十三部归衣韵(含支脂二部)中,分出脂部,支脂之三部鼎力的格局形成。
2.支部中一部分去声和入声分离,形成至、未、废三部。
3.从十三部舟游韵(含幽侯二部)中离析出侯部。
4.从十三部申人韵(含真文二部)中分出谆部,真部字以开口字为主,谆部字以合口字为主,形成真、谆、元三部鼎立的格局。
与其他清儒相比较,其贡献和主要特色为:
1.支脂之三分,真文元三分,鱼侯幽宵的划分都早于段玉裁,且有些地方比段玉裁还要完善。
2.至、未、废三部独立,早于王念孙至部、章太炎队部、王念孙和江有诰的祭部。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万光泰古韵十九部在古韵十三部的基础上又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在我们所熟知的乾嘉学者之前,对清代古音学史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三、中古音研究
除了上古音韵部研究之外,万光泰对中古音也颇有研究,其成果主要见于《四声谱考略》一书中。书中万光泰将沈约《四声谱》看作是一本韵书,这一认识是错误的。但该书通过对沈约等南北朝时期诗人诗文用韵的考证,对中古音以及《切韵》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具有开创性意义。张民权先生称其是“清代中古音研究的一部开山之作”,填补了清代中古音研究的空白,而其中也不乏许多“定论之言”。万光泰将沈约诗韵归纳为58个韵部,其中阴声韵19类,阳声韵19类,入声韵20类。其中支脂之微四部独立,鱼虞模三部独用,元与魂痕合用,删山有别,蒸登分用等结论都是万光泰的发现,对研究中古音及其与《切韵》音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万光泰音韵学研究方法
万光泰能够对古音韵进行准确的离析与其科学的研究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贯彻了“同声必同部”的原则。《古韵原本》中韵字既已按谐声系列排列。《古音表考正》一书中作十九部谐声字表,按古韵十九部对群经用韵中的主谐字进行了整理,其后的《经韵谐声》一书又进行了补充和校正。从而可知万光泰早已使用了“同声必同部”的原则,而非始于段玉裁。经韵与《说文》谐声相结合是万光泰一项重要的发明,也是取得古音研究成就的一个重要法宝,其《经韵谐声》一书就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
万光泰在古韵研究方法上的又一创举就是韵谱归纳法。韵谱归纳法就是通过类聚群经用韵,制成群经用韵韵谱,以此来证明古韵部的划分,以及古韵与《切韵》的分合关系。《古韵原本》一书中有按古韵十三部编排的群经韵谱。《九经韵证》则是以古韵十九部为纲,类聚九本经书的韵字,而成古韵十九部群经用韵韵谱。韵谱归纳法使得对古韵的认识分析更为清晰直观,古今韵的对比研究更为方便。其后段玉裁、王念孙等人都采取了这种方法。
以上就是笔者对万光泰古音学成就所作的总结梳理。总的来说,万光泰首先在乾隆九年(1744)作《古韵原本》一书,提出古韵十三部,在顾炎武古韵十部的基础上又离析出之部、幽部、真部。同年,作《九经韵证》一书,得古音十九部,支脂之三分,真文元三分,侯部独立,至未废三部与真文元三部平衡对称。其后,乾隆十一年(1746)《四声谱考略》又对中古音进行了分析,将沈约诗韵分为58个韵部,其中阴声韵19类,阳声韵19类,入声韵20类。另外,在古音研究方法上,贯彻了“同声必同部”的原则,作十九部谐声字表,并采用韵谱归纳法,使得对古韵的研究更加科学明晰。而这些成就都在江永、段玉裁、王念孙等人之前。所以,万光泰的出现必将改变清代古音学史,为清代古音学的研究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万光泰古音学在清代没有得到继承,而是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经过张民权先生的苦心钻研,才得以为学界所认识和了解。通过总结分析万光泰的古音学成就,笔者对万光泰其人其事其书,对乾嘉学派古韵分部的发展脉络,对清代古音学史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笔者有幸跟随张民权先生学习音韵学,认真学习了张民权先生的研究成果,实在是受益匪浅,同样也望洋兴叹。文章虽未“深入”,但求“浅出”。以上学习心得愿与青年朋友共享,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张民权,万光泰.古音学述评[J]古汉语研究,2005,01
[2]张民权,万光泰.《古韵原本》述评[J]中国语文,2008,02
[3]张民权,万光泰.《九经韵证》校注[J]励耘学刊,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