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大量课外阅读量的摄取,需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加以保障,读书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儿童抓起,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这一目标很难落实。为改变这种现状,许多专家、学者、教师经多年不懈的努力探索,初步形成共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一、抛砖引玉,融趣于教
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根源,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阅读兴趣是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结合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自然和社會的认识具有范围小、程度浅、深度低等特点,使小学生更易产生对周围自己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为好问、好动。老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好奇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习惯的培养。如在教学中,我发现配以一些与故事相关实物、图画或者小物品作为导线和奖励更能激起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这种合理的诱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同时,老师应该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相关书籍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同时应该避免只是停留在学生问问题、老师给予回答的阶段,否则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因其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而失去其对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价值。
当学生拥有了探索新知识、阅读新书籍的欲望,它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多,阅读面窄,同时缺乏辨别书本好坏的能力,常常对书本“来者不拒”,使一些不适宜书籍乘隙而入的情况不胜枚举;或者,有的学生往往会对某方面如绘画和《故事会》等书籍有浓厚的兴趣。此时,老师要因材施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定位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相关图书给他们。这样,不仅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积极促进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
二、注重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就能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林语堂在谈读书说道:“读书须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这可作为我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面镜子。教师要以课内带课外,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上的学习,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1)读。读内容,知其概要。(2)查。碰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3)划。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划线。(4)摘。摘抄好词佳句。(5)想。读后思考所得所感。(6)记。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
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写读书笔记具有明显的积累功能和表达功能,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为此,要培养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随读随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促进学生读书效果的提高。
三、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培养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外部条件
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校外进行的。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和帮助,而到了校外,就应该依靠更多的社会力量给他们提供阅读的环境和阅读的引导。应该说,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他个人与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培养的结果。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和重视了家庭、社会的因素,注意了整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发挥积极的作用,达到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实践证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培养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外部条件。
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后,为人父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帮孩子把好关、择好书。优秀的书籍像一座宝库,带给孩子的是奇异珍宝,而不健康的书则会让孩子误入歧途。我们在选择好书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挑选那些适合她,能让她理解的书籍,这样就有助她健康成长,否则只能起到对孩子思维的僵化和禁锢作用。
家庭对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关键的作用。这个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耐心培养,循循善诱,与学校进行密切配合,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四、开展读书活动,促进习惯养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进行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
根据不同年龄、学段,我们可以开展不同的活动形式。低年级的故事会,朗诵比赛、“我是小诗人”、每周一诗;中年级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读书小报、好书推荐卡;高年级的“成长作文集”等等。例如,一年级时,我和同年级的老师制作了一份“小蜜蜂采蜜集”,二年级的《成长档案》等等,这些创新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课外知识,而且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动力,它能调动内在潜力,提高阅读效果。在课外阅读中,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一、抛砖引玉,融趣于教
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根源,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阅读兴趣是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结合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自然和社會的认识具有范围小、程度浅、深度低等特点,使小学生更易产生对周围自己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为好问、好动。老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好奇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习惯的培养。如在教学中,我发现配以一些与故事相关实物、图画或者小物品作为导线和奖励更能激起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这种合理的诱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同时,老师应该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相关书籍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同时应该避免只是停留在学生问问题、老师给予回答的阶段,否则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因其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而失去其对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价值。
当学生拥有了探索新知识、阅读新书籍的欲望,它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多,阅读面窄,同时缺乏辨别书本好坏的能力,常常对书本“来者不拒”,使一些不适宜书籍乘隙而入的情况不胜枚举;或者,有的学生往往会对某方面如绘画和《故事会》等书籍有浓厚的兴趣。此时,老师要因材施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定位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相关图书给他们。这样,不仅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积极促进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
二、注重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就能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林语堂在谈读书说道:“读书须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这可作为我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面镜子。教师要以课内带课外,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上的学习,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1)读。读内容,知其概要。(2)查。碰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3)划。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划线。(4)摘。摘抄好词佳句。(5)想。读后思考所得所感。(6)记。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
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写读书笔记具有明显的积累功能和表达功能,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为此,要培养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随读随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促进学生读书效果的提高。
三、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培养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外部条件
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校外进行的。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和帮助,而到了校外,就应该依靠更多的社会力量给他们提供阅读的环境和阅读的引导。应该说,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他个人与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培养的结果。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和重视了家庭、社会的因素,注意了整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发挥积极的作用,达到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实践证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培养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外部条件。
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后,为人父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帮孩子把好关、择好书。优秀的书籍像一座宝库,带给孩子的是奇异珍宝,而不健康的书则会让孩子误入歧途。我们在选择好书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挑选那些适合她,能让她理解的书籍,这样就有助她健康成长,否则只能起到对孩子思维的僵化和禁锢作用。
家庭对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关键的作用。这个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耐心培养,循循善诱,与学校进行密切配合,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四、开展读书活动,促进习惯养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进行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
根据不同年龄、学段,我们可以开展不同的活动形式。低年级的故事会,朗诵比赛、“我是小诗人”、每周一诗;中年级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读书小报、好书推荐卡;高年级的“成长作文集”等等。例如,一年级时,我和同年级的老师制作了一份“小蜜蜂采蜜集”,二年级的《成长档案》等等,这些创新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课外知识,而且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动力,它能调动内在潜力,提高阅读效果。在课外阅读中,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